潮汕媳婦,一個地球上最接近神仙的人!

拜老爺”是潮汕地區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其歷史悠久,祭祀對象龐雜,影響非常廣泛。潮汕的媳婦從入家門後,除了相夫教子,頭等大事就要繼承婆婆的衣缽將這門“傳統”給傳承下去。說起這潮汕人“拜老爺”,學問實在太大了,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老爺”要拜,範圍之廣,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每月除了初一十五(也有的地方是初二十六)要拜家裡的地主爺之外,一年裡還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來佛祖)、觀音娘娘、土地公公、財神、月娘(月神)、門神、祖宗……特別是正月裡,拜老爺更是頭等大事,事關家宅一年興衰,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要拜一次,場景堪稱盛大。下面來看看一個潮汕媳婦一年要面對的各路神明和先祖:

潮汕媳婦,一個地球上最接近神仙的人!

誠心保佑

除夕中午拜阿婆

晚上拜公嫲

正月初一拜公嫲

正月初二拜公嫲,

正月初四神落天初三晚要提前拜神明,

初四拜外面的神明,求佛祖籤,問歲君壯福,請符頭,

正月初五拜五穀母拜財神,

初七煮七色菜,

初九天公生貼符頭,嚇神明,

十五元宵拜公嫲拜神明拜天公拜阿婆,

十六十七十八營老爺。

---------------------------------

二月初一拜神明,

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生”。

二月十九日,娘生,拜觀音。

---------------------------------

三月初一拜神明,

三月初三佛祖生,

三月初六清明拜公嫲上墳,

三月初九 橋頭嫲生,

三月十五拜神明,

三月十九太陽公生,

三月二九伯爺公生。

--------------------------------

四月初一拜神明,

四月初八佛祖生,

四月十五拜神明,

四月十八 注生娘生。

--------------------------------

五月初一拜神明,

五月初五五月節拜公嫲,

五月十三關爺生,

五月十五拜神明,

五月尾拜阿婆過六月。

--------------------------------

六月初一拜神明,

六月初六嫲生,

六月十五五穀母生,

六月廿四招財爺生,

六月三十拜神明。

---------------------------------

七月初一開姑門拜祖師公拜眾公嫲,

七月初七阿婆生,

七月十五拜公嫲拜家裡神明施姑,

七月二十四灶公生,

七月二十九關姑門拜祖師公拜眾公嫲。

---------------------------------

八月初一拜神明,

八月十四提前拜家裡神明,

八月十五拜月娘拜公嫲。

---------------------------------

九月初一拜神明,

九月初九重陽節,

九月十五拜神明,

---------------------------------

十月初一拜神明,

十月十五拜神明,

十月尾謝神,

---------------------------------

十一月初一拜神明,

十一月十五拜神明,

冬至拜公嫲拜阿婆,

---------------------------------

十二月初一拜神明,

十二月十五拜神明,

十二月二十三神上天。

看完是不是已經嚇尿了?三天一小拜十日一大拜的節奏啊!這還不包括各個鄉里自己本身特有的節慶日,不得不感嘆,身為一個潮汕媳婦真心不容易啊!!!

相比於拜佛等宗教活動,“拜老爺”更具地方性和靈活性。“拜老爺”的活動時間是以農曆為標準。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為固定的祭祀時間。這兩天一般在家裡舉行,形式較簡單。主要是祭祀地主爺和天公,擺上香爐,燭臺,和供品,燒香祈禱後再燒冥紙。除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神的誕生日,形式隆重且莊嚴。例如天公誕日,土地公誕日,尤其是正月,“拜老爺”不僅活動多而且規模大。家裡要祭祀,還要到“老爺宮”去祭祀。供品也要講究,有三牲:豬,雞,魚;有特定做的潮汕粿食,如發粿,乒乓粿,桃粿等,有各種新鮮生果,還有必備的滷鵝。每個村有各自規模盛大的“營老爺”活動,寺廟要供奉超大型的香,請歌仔戲表演,有儀仗隊遊行,放鞭炮煙花等。

潮汕媳婦,一個地球上最接近神仙的人!

各類供品

“拜老爺”除了燒香燒冥紙外,也有“問杯”形式。拿兩片由竹頭或木頭製成的杯,祈禱後摔到地上。如果兩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兩面都成正面,則是“穩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則為“聖盃”,是吉兆,預示著祈告內容可以實現。這種形式也用於跟神的對話,聖盃則表示神靈同意你的請求,反之,則不同意你的請求。

潮汕媳婦,一個地球上最接近神仙的人!

求籤問杯

祭拜神明,是中國人乃至全人類都存在的現象,潮汕人也一樣,如《東里志》(陳天資,明萬曆二年)所云:“粵俗尚貴,祠廟興矣”。在潮汕地區存在著成千上萬的大小神廟,神廟裡供奉的神明,有自然神明(天地父母、太陽神、月神、風雨雷電諸神、山川河流動植物諸神……)佛門諸神、道教諸神、帝王聖賢英烈清官等等,每逢初一、十五,可見提籃擔筐的婦女們,奔走於各個廟宇之間,虔誠膜拜。神明在潮汕統稱為“老爺”,為何潮人會如此的痴迷神明崇拜,而且是多個神明一起供奉呢。應該來說有一定的地理與歷史原因,潮汕地處沿海地區,也屬南蠻之地,自古以來天災較多,且文化發展較遲,原始宗教思想基礎導致了信神,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概念,當人們在遇見自身無力支配的命運時,便容易萌發信神心態,人們所以信神、祀神,無論是偶像或自然形象,都是由於認為這樣做是對自己有用處和好處的,企望“有求必應”才去拜祭,究其原因主要有:畏懼心理、保險心理、娛樂消遣心理、偶像崇拜的心理等等。拜神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難定位的,說它是封建迷信可以,說它是一種信仰也可以。信仰是一種好東西,人不能沒有信仰,人總要有一些精神寄託與精神力量支持,但信仰得太過的時候便成了迷信。現今的潮汕人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樣,雖認為世界沒有神,但拜一拜神也無妨,起碼得到心靈上的安撫,所謂“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潮汕的這種信仰崇拜基本上承續了漢人對社會的各種傳統信仰。而由於種種的拜祭活動使得潮汕的神多了起來,神廟也隨著多了起來,並漸漸成為民俗文化中一個典型的、有特色的組成部分。

潮汕人很重視年節,祭拜祖先,明代中期已成為一種固定的社會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老爺”本來是舊時對上司或主人的尊稱,以之稱神表明了普通百姓對神明的敬畏。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五日:“前明時縉紳惟九卿稱老爺,詞林稱老爺,外任司道以上稱老爺,餘止稱爺,鄉稱老爹而已。”清代四晶官以上稱大人,五品以下稱老爺。舊時,豪紳亦稱為老爺,僕稱主亦為老爺。在潮人民間,既崇拜原來的道教、佛教及民間神明,還有閩越和南越本地的鬼神崇拜,以及土生土長的神靈,因此在潮汕地區神靈名目繁多,神廟祠堂也舉目皆是。潮信對神廟不論規制大小,統稱“老爺宮”,神明概稱“老爺”。在潮汕民間村社小廟中,多供奉潮人自己創造的神。潮人深知"神是人造的"玄機,需要什麼就創造什麼,十分得心應手。其形象多取材於三個方面:古今英雄偉烈人物、各族各姓祖先和各種神話傳說。在意識上,他們認為這些屬於"自己"的神最為可靠,關鍵時刻能予人以庇佑,對之禮拜最勤。平時所謂"拜老爺",多指拜這些地方神。"老爺"是所有各類神的統稱。其中包括:

一、 古今英雄偉烈人物。尤其是為本地人做過好事的人,死後多奉為神。

二、 祖先崇拜系統。除了各姓崇拜自己的先祖外,供奉潮人共同祖先的"三山王廟"遍佈潮汕大地。

三、 地方風物傳說。如“萊蕪神女”、“風雨聖者”等

雨仙廟是祭祀雨神的寺廟。相傳宋代有一位神童孫道者,為民降雨除災,被尊為雨神。揭東、潮安、潮陽、饒平等縣均有雨仙廟。尤其是揭陽市揭東縣玉洛鎮的“風雨聖者廟”,因為與南宋愛國詩人謝翱有關而更加著名。謝翱(1249—1295年),字皋羽,號唏發子,諡樂耕公。他不僅是南宋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一位抗元的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揭陽市乃至粵東地區20餘萬謝姓居民的始祖。謝翱原是福建省長溪人,他的先祖謝邦彥是宋代著名詞人,父親謝鑰著有《春秋衍義》、《左氏辨證》流傳於世。宋度宗鹹淳二年(1266年),謝翱隨父親移居臨安的時候只有17歲,已能詩善文,頗具聲譽。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的六月,元世祖下詔攻宋。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於南劍州(州治在福建省南平市),號召四方起兵護宋。謝翱激於愛國義憤,傾其家資,奔赴國難,率領鄉勇投奔文天祥,並被任命為“諮事參軍”,當時謝翱27歲。景炎二年(1277年),謝翱隨文天祥護送宋帝昺,乘船南下,進漳州,再到梅縣,攻佔潮陽。那時,隨軍而來的謝翱的妻子已懷身孕,不久便在潮陽後江船中產下一子,取名懷壺,字醉仙。後來在揭陽、海豐等地的戰鬥中,文天祥落入敵手,謝翱機智脫走,並潛回潮陽,找到妻兒,隱居白土村,並暗中組織鄉勇待機組織抗元。王小姐介紹說:

“謝翱為了使潮汕一帶鄉民不忘宋國,激發抗元情緒,就選擇了農曆二月十六日——宋太祖的誕辰日,舉行“長春節”活動。為了使元兵不起疑心,便隨口稱是紀念‘風雨聖者’。現在,揭東縣玉滘鎮大滘村“風雨聖者廟”,就是當年謝翱倡導的熱愛故土、熱愛家鄉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的寄託和體現。”

祭祖大凡是在每年農曆的春分或秋分舉行,故常有“春秋二祭”之說,也有在三月三或九月九舉行,還有在冬節舉行的。

祭拜的前一晚,要在天井處擺設香案,祭告天地,並進行宰牲,即宰殺一頭豬和一隻羊。

翌日凌晨寅時,開始鳴鑼告眾,此時,參祭者聞響絡繹而至,祖祠裡紅燭高燒,燈火輝煌,鼓樂齊鳴。接著通令執事者各施其事,後引啟龕出主,擺設神位,畢步入神位前,由引燃香送宗子,宗子鞠躬上香,參祭者按輩序年齡依次排列整齊。祭祖開始,首先是薦饌,行初獻禮,宗子祭酒,參祭者三叩首。接著是一齊跪下聽祭文,祭文由禮生誦讀。誦罷眾再拜,最後是薦飯奉茶,獻蓍獻財,撤饌化財。祭祖結束之後,把祭品中的豬、羊肉,按參祭人數每人均得一份,叫頒胙肉。祭祖期間,有些還請來戲班,連演數天,自明代至今,年年如此,故演繹成為潮汕一大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