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的“整编74师”是个什么样编制?与军有何区别?

天蓝海蓝542

整编第74师,是由原来的第74军演变而来。

抗战胜利后,中华大地饱受战火的侵袭,此时人们都希冀和平。蒋介石迫于压力,只能同意和平建国。虽然,这只是蒋介石的权宜之计,但演戏就要演全套,蒋介石自幼熟读《演员的自我修养》,演技自是不俗。蒋介石演了两出戏:


第一,将主要的情报机构军统一分为四,核心组织改组成为保密局;

第二,将军队进行缩编,集团军缩编成整编军,军缩编成整编师,师缩编成整编旅。

这个实际上是一种掩人耳目,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保密局和军统相比,相差无几;整编师与军相比,实无两样。

整编第74师,师长为张灵甫,中将军衔,名为师长,实为军长。整编第74师,是南京国民政府将第74军的老弱病残进行裁撤之后形成,实际兵力在3万人左右,装备全美式武器。虽然名为缩编,实际上却是一次精英化过程,战斗力不降反增!因此整编第74师有“天下第一师”的称号,又因其驻守在南京,所以又被称为“御林军”。



整编第74师的前世今生

整编第74师的前身第74军,这是一支在抗日战争战功赫赫的队伍,也是抗日战争中战绩最为辉煌的队伍,参与了抗日战争中多数战役,贯穿了整个抗日过程,后来被称为国民政府的五大主力之一。

五大主力中,有这么一句话:新1军是装备出来的,第74军是打出来,第5军是练出来的,第18军是宠出来的,新6军是孪生出来的。可见第74军绝非浪得虚名,而是有真本事,素有有抗日铁军的威名。

这一切,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王耀武。王耀武,抗日战争中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率领第74军从东打到西,战绩辉煌。


万家岭大捷中,74军硬撼日军,配合友军击毙日军4000余人;上高会战中,74军击毙日军少将一名,歼灭日军1.5余人;常德保卫战中,74军第57师8000人在师长余万程带领下,坚守常德16天,面对日本人的毒气弹,血战到底,最终只剩180人突围。

抗战时期的赫赫战功,让第74军名动华夏,作为继任者的整编第74师,也继承了这份名声。但是,解放军不是日本侵略者,整编第74师也不再是那支战无不胜的铁军。孟良崮战役,让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师长张灵甫也于战斗中死去。

孟良崮战役,整编第74师被全歼,不是张灵甫实力不行(张灵甫出自74军,跟着王耀武立下了不少功劳,也是抗日名将),只是我军更胜一筹。而且国民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此时此刻还不忘争权夺利,李天霞手握大军就在附近,却因与张灵甫有仇,见死不救。而且张灵甫似乎过于自信了,孤军深入,结果被包了饺子。


整编第74师也好,张灵甫也罢,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都是好样的。只是可惜,后来选错了边,跟错了人,最终全军覆没!


小镇月明

74师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辉煌战绩的74军,74军之所以能驰骋在抗日的战场上,立下不世的抗日功劳,主要得益于两个人。

这两个人分别是俞济时和王耀武,俞济时领兵打仗并没有太过于出色的地方、也没有太过于强悍的战绩,但是他却有一个特点是别的国民党将领无法比拟的,那就是他蒋介石心腹的身份,这个身份使他受到了无数的照顾,也使74军获得了发展的资本。



俞济时是74军的第一任军长,在此之前他只是第58师的师长,在和王耀武的第51师联合之后就成立了最开始的74军。

开始的时候,74军只有两支师,后来在扩编之下才拥有了第三支强力的师,王耀武在74军刚开始成立的时候虽然只担任着俞济时的副手,但实际上74军一开始的硬仗以及名声都是王耀武亲手打下来的。


俞济时在无形中给74军带来了不少的好处,而王耀武则给74军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在王耀武成为第74军军长后,更是通过无数场的硬仗奠定了74军抗日铁军的名号,令不少日本部队对其胆寒。

换汤不换药的御林军74师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74军由军改编为了师,而张灵甫则接任了74师师长的位置。

74师因为在战后戍守南京的原因,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了御林军,虽然说是由军改编了师,但是实际上的74师人数上并没有减少,军队人员与74军时期一样,都是原班人马。

甚至在装备上,还全面替换成了美式装备,这支抗日铁军在装备全面升级的情况下,战斗力陡然间提升了很多,成为了国民党五大王牌战斗力之一。

实际上不止74军降低编制改编成了师,当时国民党很多部队都经历了编制降低而战斗人员以及装备不变反而提升的情况。

国民党也不有少的集团军也被蒋介石改编成了军,之所以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蒋介石想通过此举达到自己混淆视听的想法,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向世人宣告自己期望和平的态度,但实际上他却在无形中将自己的军队实力提升了很多,他开始了积极的备战,以准备应付接下来的内战。

孟良崮战役的大概

74师的主要战斗力有两万多人,在孟良崮战役的时候,张灵甫带领着这两万多人想通过将自己当成诱饵,在孟良崮引诱我军20多万的大军围困他,然后通过部署在孟良崮周围的40多万国民党军队团而围之,将这20多万的解放军一举歼灭。

这就是当时张灵甫的想法,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给自己立下的目标太过于远大,以至于他的队友们都没有能跟得上他激进的步伐。

虽然当时也有几支军队想过来解救张灵甫,但是都被我军用非常巧妙的战术拖延下来了,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率领着一支强大军队的李天霞对74师危急的情况视而不见,导致了74师被历史的大潮冲垮,最终被历史所淘汰掉了,而张灵甫也在此战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如何正确的对张灵甫本人进行评价

我看到很多人对张灵甫的评价非常极端化,有人说他是战勋赫赫的抗日名将,同时也有人说他只是一个被吹捧上来的国民党将领,实际上一无是处。

但实际上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有点偏颇,并不能十足的评价张灵甫这个人。

首先张灵甫是一个抗日英雄,但却不是抗日名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英雄是不论功绩的大小,只要在抗日的战场上做出了值得人们敬重的事情,那他就可以被称之为抗日英雄,而抗日名将指的却是在抗日战争中战勋卓著、立下了不世功劳的领兵大将。



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一开始的时候虽然只是个团长,但在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战功,慢慢的被提拔为旅长、师长以及副军长,抗日战争中的张灵甫还说不上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所以自然担任不上抗日名将这样的称号,真正意义上的抗日名将应该指的是他的上司王耀武以及薛岳将军这样影响力极大、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手握着重兵的大将。

所以我们称呼张灵甫的时候,抗日英雄这个称号才是比较合适的。

抗日战场上英勇万分的张灵甫

张灵甫在抗日战场中的表现非常英勇,很值得我们的钦佩,他每次引兵打仗都必定身先士卒,而不是在后面指挥战斗,可以说他每次上阵都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所以这也造就了张灵甫的数次重创。

他在几次冲击日军阵地的时候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腿在前期的战争中就曾经被机枪扫射过,受到了不小的伤。


在后来的一场大战中,他先锋部队对日本人展开冲击的时候,之前受过伤害的那条腿再次被日本人的炮弹炸中,受到了重击,张灵甫的英勇感动了蒋介石。

所以蒋介石专门派了一艘飞机送张灵甫到香港治疗,原本张灵甫的腿只要花上一段时间就可以治好的,但是张灵甫在医院里面呆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听闻前线的战事紧急,顾不上治疗,又回到了战场中指挥起了战斗,正是因为张灵甫的英勇导致了他的腿留下了终身的残疾,他后半生走路一瘸一瘸的,因此获得了一个瘸子将军的外号。

所以说我们将张灵甫称之为抗日英雄是完全没有错的,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使他完全能承受得起这个荣耀称号,不管张灵甫后来做了什么,我觉得至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英雄,他个人上的英勇值得我们敬重,如王耀武这样统筹全局的抗日名将同样值得我们的敬重,所以这是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孤客生

抗战结束后,为了避免内战,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5日,签订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同年初的政协会议上,中国青年党与民主同盟等国内进步党派提出了“停止军事冲突、实行军队国家化案”的议案,美国顾问马歇尔根据政协的最终议案,提出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简称《整军方案》,经过六轮磋商,2月25日,国共双方落笔签订了通篇精神为“军政分离”的美国式《

整军方案》,压制了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的统治权。

整军方案》中,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存在大概维持了二比一的比例,在海、空军的建设上,居然还为中共当时并不存在的海空力量预留了30%份额,自然让蒋介石如鲠在喉,难以真心接受。

既然白纸黑字签了约,蒋介石只好从最容易调整的地方先下手,开始整编陆军军队,在整编的过程中,除了对外高调宣称“避免国共内战

”,撇清责任,还可以一石二鸟,借此削弱不服管的地方“军阀”实力。

按照方案,国军要将纸面上的91个军(含2个骑兵军,不含中共部队)、252个师的人马,整编成60个师(中共需要整编成30个师)。对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来讲,整编后虽然淘汰很多冗余兵员,但战力方面并无太多降低,也就是说,一个整编师的军力配备,并不低于之前的一个军。

以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为例。

1946年6月1日,

第74军奉命整编为74师,原军长施中诚他调,由下属之58师师长张灵甫接任。

第74军有着一个光荣的抗日传统,1937年8月,74军奉命组建,首任军长俞济时,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也有一说是蒋介石的外甥,刚刚组建,还未举行成军仪式,王耀武便率领下属的51师开赴淞沪战场。在俞济时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军长。之后的74军,又先后投入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战绩突出,被誉为“虎贲英雄”。1944年1月施中诚接任军长后,又参与了雪峰山战役。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74军几乎参与了国军抗战中所有的大型战役,以能啃硬骨头著称,堪称抗日铁军,日本人也把74军下属的51师、57师、58师三个带5字头的部队称为“三五部队”,倍加重视,美国顾问团更是发出了“国军中,只有74军最能打”的赞叹。日本投降后,74军奉调进驻首都南京,成为绝对嫡系的“御林军”部队。

张灵甫接手后的整编74师,已将51师、57师、58师改师为旅,各裁撤一个团,变为三旅六团的规模,其师部直属部队还设有辎重兵团、工兵团与榴炮营、特务营、通信营、搜索营等四个直属营,以及一个

战车连,人数从抗战时的四万五千人减少到了两万多人。

虽然号称美械,但在抗战时美国人的支持力度极大,弹药充足,自1946年开始,美国对国共双方表面采取中立措施,停止了对国民党的支持,弹药无法及时补充,除了重炮和汤姆逊冲锋枪,只好大面积改用国械。

内战开始之后,在1946年的攻势中,74师战损近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老兵,以至于到了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前,老兵在74师中的比例已降至四成以下,因为孟良崮地形多山,战车、榴炮部队无法进山,没有参战。面临华野9个纵队、多倍的人数优势,孟良崮战役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之后虽然再次组建,却已是苟延残喘,再无抗战时的赫赫威名与旺盛斗志,在淮海战役中,由重组的74师改编而成的74军再度被全歼,这一次,它没有逃脱被推着小车支前的人民战争洪流淹没的命运。


历来现实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是由原来的七十四军整编而成,由军变为师后兵力并没有减少,还是3万余人,只不过都是精兵配备全套美式装备,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师长是蒋介石爱将张灵甫。

整编七十四师在国民党军队中是很有背景、很有资历的部队,1937年8月俞济时受命组建国民革命军七十四军,下辖冯圣法的五十八师和王耀武的五十一师,都是德械师,可以说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七十四军组建完成后马上开赴淞沪战场,拉开了在抗日战争中保卫国家的历程,历经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重要战役,屡挫日军,有“抗日铁军”、“虎贲师”之称。

1946年5月之后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全师3万余人,全美械装备,师长张灵甫兼任南京警备司令,下辖陈传钧的51旅、陈嘘云的57旅、卢醒的58旅。驻扎在南京孝陵卫,被誉为天下第一师。

全师装备有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54门,37毫米战防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96门,60毫米迫击炮108门,火箭筒36具,火焰喷射器54具,重机枪108挺,7.62毫米1918A2轻机枪1080挺,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和加拿大斯太令卡宾枪24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4800支,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共有机动车约300辆、骡马1000匹,可以说火力和机动力在国民党军队中都是顶尖的。

解放战争中整编74师于1947年5月8日在山东孟良崮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合围,于5月16日全军覆没。整编74师的覆没可以说师长张灵甫要负主要责任,平日居功自傲和其他国民党将领的关系极差,就是黄埔的学长都不被他放在眼里,更何谈杂牌军的部队了。所以当整编74师被围在孟良崮后根本没人愿意去救他,各路军队都是出工不出力,即使蒋介石亲自督战也没能救得了张灵甫的性命。


当狗容易做人难

在山东孟良崮被歼的国民党整编74师前身是抗日铁军第74军,军长先后为国民党名将俞济时和王耀武,重庆谈判后,国民政府改革军制,第74军被缩编为整编74师。但当时军制改革并不彻底,整编师和原来的军并存,那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的军和整编师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名鼎鼎的整编74师编制情况又是如何呢?

整编前的第74军是3师9旅制,整编后军改为整编师,师改旅,旅改团。整编时裁撤了3个旅(也就是整编后的团),这3个团(153、169和174团)在内战开始后又恢复了编制,并招募新兵,在安徽后方整训。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整编师和整编前的军大同小异,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国民党整军后的整编师一般在23000人左右,但整编74师师部直属部队比较多,兵员在25000人左右,加上在安徽整训的新兵3团,总兵员在30000人左右。

1947年5月整编74师进攻山东蒙阴一带时,因沂蒙山地区多山,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运行,故师部直属的一些辎重部队和战车并未同行,74师当时实际兵员25000人(刨除在后方的新兵3团),那么到孟良崮前线的应该少于此数。对于74师官兵数量,原临沂地区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的《临沂百年大事记》中这样写道:

激战至16时,终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及83师之57团全部歼灭。……共歼敌3万2千人。

整编83师下辖的57团一般不会超过2000人,按照这个说法,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74师30000人以上,结合74师在前线的实际兵员,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了。


民国年间那些事

提到国民党的整编74师,真是如雷贯耳。国民党的王牌部队,五大主力之首。全副美式装备,装备精良,战士素质高。真正的虎狼之师,是解放军心腹大患。


其实解放战争中的整编74师,已经没有抗战中的74军强了。抗战中的74军,营级以上军官多为黄埔军校毕业生。74军出现战斗减员,国民政府都会优先考虑补充兵源,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会先补充进74军。老兵新兵的比例一般保持在9比1。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军队进行整编,由三师九团变为三旅六团。战士也由4.5万人减少到3万人。

到了解放战争,74师作为国军主力参与了两淮、宿迁等战役,共损失战士1万人左右。国民党为74师补充了8600新兵,但一直没有全部到位。74师的新老战士比例变为4比6,战斗素质比抗战时期大幅下降。

再看74师的装备,与抗战时期相比,步兵营的8挺机枪标配已经变成5挺,后勤部门只有正副班长配备手枪。再经过与解放军的几次战斗消耗,74师的火力装备也已经下滑严重。

美式装备虽然优秀,有一个最大的缺陷,维护不易。1946年,美国有一段时间对国民党实行武器禁运,导致武器装备无法补充,只有用淘汰过的武器代替。

这样看74师,战士战斗力和武器装备精良程度,都已经比抗战时期74军大幅下降。所以,整编74师其实也没有那么强。



反观粟裕的华野,集中9个纵队包74师饺子,每个纵队差不多就有3万人。武器装备也是解放军最好的。张灵甫的猪队友汤恩伯与李天霞又靠不住,被全歼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沧海历史春秋

抗战胜利后,国军为了提高战斗力,全面学习美军的军事理论,在编制上也采用了美军的编制方式,将传统的军级建制改编为“师”,传统的师改编为“旅”。由于当时环境不稳定,国军没能全面完成改编,存在新、旧编制方式混用的情况,为了加以区分,将新的师旅称为“整编X”。

这种改编并不是单纯的名称变化而已,还有军队组织方式和作战方式的重大变革。美军重火力打击,火力打击力量大多集中在团以上建制中,而且多集中在师、旅、团直属部队中,而中国传统的军队建制中,师旅团的直属部队往往只是下级作战部队的辅助力量,规模小,战斗力参差不齐。所以,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削弱下级部队的火力打击能力,将重火力集中于团以上建制的直属部队中,强化直属部队战斗力。

74师是当时国军的模范部队,所以比较标准的完成了改革的所有内容。国军其他的整编师在改革进度上较74师多有不如,甚至大量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

其实这种改革完全是东施效颦,完全不符合中国战场和中国军队的实际需要,这种不科学的编制方式也是国军部队在解放战争前期屡屡败给解放军的重要原因。48年后,国军为了准备与解放军的全面战略决战,终于放弃了整编师/旅的编制方式,恢复了传统编制方式。


明厉锋

简单的说,整编74师就是原来的74军换了个名字,以应付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之后达成的裁军协议。74军是一只抗战中有巨大功勋的部队,张灵甫只是后来的整编74师的一个不称职的师长,张灵甫的“整编74师”这个说法很不恰当。

(抗战时的74军军长王耀武)

抗战胜利后,全国的民心在经历长期战争后,非常期待和平的到来。蒋介石也不敢马上违背全国人民渴求和平的民心,立即发动内战,于是有了著名的重庆谈判,达成了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后到全国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在美国人调停下一直进行着后续各类事项的谈判。1946年2月25日,三人军事小组成员——美国代表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达成协议签署《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简称“整军方案”),规定国民政府所属陆军缩编为90个师,中共军队缩编为18个师。

(三人军事小组)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前,这个整军方案在国共双方得到了部分的执行,74军变成整编74师就是成果之一。1946年6月以后,没有改编成整编师的军,则不再继续改编,因此我们在解放战争中,会看到国民党军同时有整编师和军两种编制。如孟良崮战役时,张灵甫所在的整编74师这一路,就由率74、83两个整编师及第7军组成,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担任指挥官统一指挥。

整编74师虽然由军改为整编师,但人员、装备都没有减少,实际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更改下名字。不过整军中,蒋介石还是裁掉了一些边缘性的杂牌或非正规军,减少了一些人数,不能说完全无成果。比较嫡系一点的部队,都和整编74师一样,实际只是换个名字而已。

1947年5月,因张灵甫贪功冒进的拙劣指挥,被粟裕大将捕捉到宝贵的战机。在国民党军总体兵力优势且相距不远的恶劣形势下,粟裕大将反而用优势兵力一举包围了整编74师仅用三天就将其彻底歼灭了。此战的胜利,不仅因为粟裕大将高超的指挥水平,也因张灵甫此人军事水平较差。如张灵甫将整编74师带到了孟良崮缺水的石头山上,翻犯了1700多年前马谡一样的错误。缺水不仅部队要承受口渴的压力,也让74师的重机枪因缺乏冷却水发挥不出威力,加速了整编74师的崩溃。

(张灵甫)


仁勇校尉

整编74师,是重庆谈判以后,蒋介石规划的90个整编师中的一个。内战前,国民政府总共整编了58个师。

整编师,跟一般的师级部队不同,是由压缩一个军而组建的。原来一个军是两三个师,每个师下面有三个团。整编成师以后,军变成整编师;师变成整编旅,每个整编师有2-3个整编旅;整编旅下面是两个实编团加一个训练团(也有是3个实编团)。等于说精兵裁军,但是,新的整编师的规模还是“军级”作战部队,更加精干。甚至可以说比一般的军级单位,更有战斗力。

张灵甫的“整编74师”就是由74军整编过来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74师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其他四大主力是新一军(入缅远征军,军长是孙立人)、新六军(军长是廖耀湘)、第五军(整编第五师,师长是邱清泉)、第十八军(后来的整编第十一师,胡琏任师长)。

对于国军五大主力,有种说法:新1军是装备出来的,第74军是打出来,第5军是练出来的,第18军是宠出来的,新6军是孪生出来的。

我们来看下整编74的装备如何。

《整编旅》,每个整编旅都有山炮营,全营3个炮连,每连有美造七五山炮6门;《步兵团》,每团团部直属部队都有迫击炮连和战防炮连:迫击炮连下辖3个炮排,共有82mm迫击炮6门。战防炮连,下辖有炮6门;《步兵营》,每营营部有1个迫击炮排。每营有1个重机枪连,3个排,每排为2挺马克沁重机枪;《

步兵连》,每个连有轻机枪9挺,冲锋怆10余枝。

另外,还有火箭筒,枪榴弹,火焰喷射器,水冷勃朗宁重机枪等重武器。

我们来说下,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的抗战历史。

1937年8月,七十四军组建,军长是俞济时。下辖五十八师(师长冯圣法)和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组建74军主要是当时为了支援淞沪会战。

国民政府在淞沪战场上投入48个师,为了方便领导,所以,将两三个师编成一个军。74军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1938年,万家岭战役中,74军作为主力,重创日军。

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军长。74军下辖51师(师长李天霞)、57师(师长余程万)和58师(师长廖龄奇)。1941年3月,74军参加上高会战。整个上高会战,日军第33师团、第34师团及独立第20混成旅团遭受重创,74军共毙伤日军1万5千余人。第19集团军司令罗卓英评价74军为“战斗力量坚强”!1941年9月,74军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3年11月,又参加常德会战,74军的57师以8000兵力坚守常德城16天。最终,只有师长余程万率180人突围,其余全部殉国。

1945年,日本投降后,74军被空运到南京接受日本投降,并驻守南京。1946年整编为整编74师,投入内战。

1947年,孟良崮一役。张灵甫为师长的整编74师,被我军全歼。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谈起张灵甫和七十四师大概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无论是张灵甫还是七十四师都是当时公认的猛将和猛军,七十四师更有“抗日铁军”“国军唯一能打部队”的称呼。但不同于一般的师和军,七十四师前面加了“整编”二字,于是不免有很多不了解的小伙伴们都会问什么是整编师呢?整编七十四师和七十四军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跟着放翁的脚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整编师是重庆谈判的产物。大家都知道重庆谈判时期国民党为了给发动内战谋取充分的准备时间,就和全国人民打起了“和平牌”,还扬言说要取消军统,裁军裁员,达到永久和平之目的,在这个政治前提下整编师诞生了,于是绝大部分的军都称作了整编师,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也没有例外。

整编七十四师在七十四军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辖2个整编旅;其中整编旅又由师改建,原辖3个步兵团改为2个实编步兵团及1个只保留基干的补充训练团,考虑到七十四师师国军的王牌,还特地给它加了一个榴弹炮营,可以说战斗力相较整编以前得到了提升。



题主问到整编师和军有什么区别,其实在我看来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就是改了个面子。因为国民党政府为了发动内战,在这个关口上他是不可能对原有的部队进行压缩,只会增强,内战爆发以后许多整编完成的师就又重新恢复了军级称号。

抛开整编师和军这个话题不谈,我们只说说张灵甫和七十四师,其实不由得我们不感叹呀!张灵甫抗日时也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七十四师更是英雄部队,但他们没有倒在御外辱的战场上,而是倒在了中国人自己打自己的战争中怎么不令人叹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