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傳:那時,王陽明也曾嘲笑孔子

我們很多人都有過一夜之間忽然長大的經歷和體會。

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也是如此。

那個曾經被老爹追著打的熊孩子,

那個昔日離經叛逆、不務正業的不羈少年,

大概在20歲的某一天,

一夜間,

忽然轉性了。

從之前的"和易善謔",沒個正經,愛開人玩笑,

變得"端坐省言"起來。

這180度的反轉,讓他的家人都驚掉了下巴。

究竟是什麼讓他轉性了呢?

事情還是要從王陽明19歲那年講起。

心學傳:那時,王陽明也曾嘲笑孔子

那年,王陽明的爺爺過世了。

他老爹從京城回老家守孝。

王陽明也從江西老丈人家裡回到了餘姚老家。

老爹對王陽明說:"你現在也成家了,也該把心思放到科舉上了。你爺爺生前一直都相信你將來會是個大人物,可不要讓他老人家失望啊。"

於是,王陽明就和叔叔、姑丈們一起準備科舉考試。

白天,他和大家一起復習科考指定書目,也就是儒家的四書五經,以及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等。

但是,到了晚上,回到自己的臥房,他竟然

竟然攻讀與科考無關的那些經史子集。

因為王陽明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

其他人讀書,就是為了科舉考試。

而他讀書,則是為了成為一代聖賢。

12歲時立下的這個志向,他一直記在心頭,不曾忘記。

心學傳:那時,王陽明也曾嘲笑孔子

這一日,王陽明開始複習《論語》的鄉黨篇。

鄉黨篇主要是記錄孔子的言談舉止,描述孔子怎麼說話、怎麼吃飯、怎麼坐車、怎麼招待客人的。

這個章節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就這一句,讓平日裡狷狂不羈,敢在大婚當天離家出走的王陽明很是反感。

不過,他還是耐著性子,往下讀。

等讀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時候,王陽明忍不住在心中竊笑道:"夫子之迂也。"

後面的內容,他隨意翻看了一下,就跳過了。

這天晚上,回到臥房,王陽明照例挑燈夜讀自己找來的那些課外讀本。

當看到書裡引用《大學》的"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這一句時,他忽然激動起來。

從書堆裡找到白天讀的《論語》,快速的翻到鄉黨篇。

拿手指逐句逐句的點著讀了起來。

一邊讀,還一邊搖頭嘆息。

等到讀完後,他真誠地感慨道:"我過去太放縱自己了,現在終於知道錯了。"(吾昔放逸,今知過矣)

心學傳:那時,王陽明也曾嘲笑孔子

那麼,他錯在哪兒呢?

王陽明認為,自己錯在平日裡狷狂不羈、離境叛逆的言行舉止上。

《大學》"誠於中形於外"這句話,一語點醒了他。讓他認識到,心中的誠意,是能夠通過言行,對外表現出來的。

《論語》鄉黨篇中,孔子之所以表現得"謹言慎行",這正是他心中誠意的體現。

再反觀他自己,狷狂不羈、離境叛逆的言行舉止,也正是他內心"不誠"的體現。

白天,當自己讀到孔子的那些言行時,竟還狂妄痴笑夫子,這更是不該。所以,他剛才一面讀,一面搖頭嘆息自己的不仁。

當然,對於一個只想通過讀書,在科考中獲得高分的人來說,內心誠與不誠並沒有什麼關係。

但是,對於立志要做聖賢的王陽明來說,他必須要做到意誠。

因為"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現在,他必須要立刻開始內心的修練。

而這第一步,就是要轉變自己的言談舉止,讓自己時刻做到謹慎莊重。

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那個一夜長大的王陽明,其轉變之快,變化之大,讓家人都驚掉了下巴。

心學傳:那時,王陽明也曾嘲笑孔子

如果說,王陽明17歲練字的那番經歷,讓他知道了,古代學者將練字當作練心,他們隨時隨事都只在心上學。

那麼這一次經歷,更是讓他領悟了,外在的行為表現,就是內心如實的反映,內外是相互打通的。

於是,他一方面開始通過約束自己的外在行為,來修練內心;另一方面,也開始關注起自己內心臨事時的各種變化。

至此以後,王陽明越發堅定地在儒家聖學的道路上學習、摸索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