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渾源窯,有哪些文物收藏要點?

腦洞人物史

亦文亦物:山西渾源窯,唐代創燒,千年窯口,瓷類豐富古樸

山西,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產瓷地區,見於歷史文獻記載的產地足有三十幾縣之多,但建國初期重視不夠,僅僅發掘出幾處而已。

渾源窯位於山西大同,創燒年代很早,延續時間也長,具有鮮明的雁北特色,在《遼史》和《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中均有記載,傳承達千年之久。

今天,講一下非常低調的渾源窯:

1.歷史和窯口

渾源窯在渾源縣城以南20裡,一般來說有幾處窯口都算其遺址,主要是大瓷窯、青瓷窯、界莊、古瓷窯等,綿延數公里,燒造年代一般認為是始自唐代,至元代結束。

目前,能查到最早的渾源人燒造瓷器的資料是《遼史 蕭阿古只傳》,其中有一句這麼寫道:……天贊初(公元922年),與王鬱略地燕趙,破磁窯鎮。

年號是五代後梁龍德年間,說明當時渾源已有較大規模的窯口,且鎮用磁窯命名,可見規模之大。後期據考古殘片證實,渾源窯在唐代有燒造,比文獻記載早100多年。

1997年,山西考古研究所對窯址進行二次深度發掘,證實渾源窯由唐至元,始終燒造,古瓷窯和介莊大水床屬唐代窯址,青瓷窯為金代到元初年,大瓷窯屬元代,先後發現6處窯爐,窖泥、練泥、製坯、烘烤工藝坊多處,大量模範、墊餅、窯柱、匣缽的標本。

2.器型和特點

經過發掘可知,渾源窯在唐代有青瓷、白瓷、黑瓷、絞胎器,執壺、罐、碗有黑釉、青釉製品,壺上裝飾著席紋、水波紋;在金代窯址中,發現白瓷、黑瓷、青瓷、仿鈞瓷、醬釉瓷等,主要以青瓷最多,黑、白瓷燒造水平很高,同時還是我國青瓷瓷器最靠北的一個窯口。

北方青瓷是渾源窯最為重要的藝術特徵,燒造量很大,“青瓷窯”的說法便是來自與此。渾源窯青瓷有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在山西甚至北方窯口上絕無僅有,那就是鑲嵌瓷做法。

3.鑲嵌瓷

所謂鑲嵌瓷,就是先在胎上劃出花草的範樣,再在其內填上白色的化妝土,最後剔除多餘的土茬施以青釉入窯燒造,坯體青灰,而化妝土卻是純白色,就有青地白花紋飾,看起來別緻清雅,題材多為牡丹、菊花、飛禽、嬰戲圖、網格紋、米字紋、雙線紋、回紋等,別具韻味。

青瓷燒造本來始自南方,自東漢就在浙江上虞、餘姚開始燒,後來成熟為越窯青瓷,此後南方流傳足有2000年之久,生命力最強,範圍也最為廣博。自北宋開始,青瓷先是流行河南、陝西,影響了汝窯、耀州窯的顏色,後來傳入山西,唯獨渾源窯並不是隨大流的釉下刻花,而是剔花。

鑲嵌瓷技法獨特,學術界認為是朝鮮的民族特色,歷史上一直稱“高麗鑲嵌瓷”,從宋金之際燒造,到底又是如何傳入山西渾源窯?這方面一直存有懸念,無人解開謎題。

關注【亦文亦物】看更多頂級經典文物、古蹟藝術


亦文亦物

有點跑題了,渾源窯我未見過實物,看圖片,無比親切,宋金北方民窯大家庭的成員,與河北、河南江淮地區的同期產品既有共同點,又有自己的獨特風貌。其中帶瓷塑的工藝瓷製作精巧,為同期北方民窯所罕見,可彰顯渾源窯之高超的制瓷工藝。黑釉窯變器和北方磁州窯系產品極為相似。鑲嵌瓷採用剔花工藝,尤其能體現渾源窯的美學境界。

總體來說,通過欣賞渾源窯精品瓷器深感宋金北方民窯的勃勃生機和博大精深,祝願渾源窯能發揚光大。


大桃樹古物鑑定

來泡壺茶,邊喝茶邊學習山西大同渾源窯有哪些文物收藏要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