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的控制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是混凝土企业质量水平的标志。

(一)开盘鉴定

试验室的质检人员应根据当天使用的原材料的情况,去搅拌楼控制室组织开盘,需要确认的数据包括:配合比录入准确、各原材料仓号与要求的品牌规格等一致,按照当时检测的骨料含水率调整用水量,实测坍落度和扩展度,观察黏聚性、保水性、和易性等性能,考虑经时损失,确定生产配合比。在调整权限范围内,可适当增减用水量、外加剂用量和调整砂率。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调整均应形成记录,便于追溯。同时,抽查记录计量情况,确认计量准确,若有材料超差,需立即进行处置。

(二)坍落度控制

混凝土的质量监控实际上都是预控,就是因为混凝土质量判定的滞后性。为保证出厂的混凝土合格,从拌合物的出机状态来控制生产,保证28 d的强度等指标,坍落度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技术参数。大机生产的混凝土执行试验室出具的配合比,在材料无较大波动时,出机状态应与试验室内小机试配的基本一致,也就是配合比的重现性。否则,可以断定生产过程存在明显异常。在测试坍落度的过程中,还可以表征混凝土拌合物的其他一些情况,如:泌水、离析、黏聚性、流动性、凝结时间、经时损失等。坍落度的测试方法执行《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检测的频次应灵活掌握,一般来说,在材料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当天使用的配合比不应少于一次,同一配合比则100盘左右检测一次即可。若材料质量波动较大,骨料含水率变化较大,或者生产设备等不正常时,则必须增加检测次数。

(三)配合比调整

(1)配合比调整的对象

一般来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所有原材料都是可调整的对象,就当前来说,主要包括水泥、掺合料、骨料、外加剂和水。对于大多数的混凝土生产企业来说,对水和骨料进行调整的居多。对胶凝材料——水泥和掺合料进行调整要慎重,影响混凝土质量幅度较大。

(2)配合比调整的程序

对配合比进行调整,应规范化,应确定程序。基本包括确认基准配合比不能满足技术要求、分析原因并确定影响因素、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调整、调整后技术参数的确认以及验证。一般的情况下,按照每天实测的骨料含水率,扣除含水,即可开盘正式生产。但往往生产中影响因素很多,这样一次开盘成功的概率很低。骨料含水不准确、石粉或含泥量变化、粒径变化、水泥温度、掺合料需水比变化、外加剂批次差异、胶凝材料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变化等一个或多个因素均可导致配合比必须进行调整。分析原因时必须能够准确判断可能的影响因素,对常见的问题归纳见表1。

混凝土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调整的方法通过原因分析即可确定,当出现胶凝材料与外加剂的适应性不良的情况时,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首先应减少外加剂的用量,提高胶凝材料用量。直到调整后的坍落度、黏聚性、和易性等性能满足要求,立即制作试件,包括早期和标准养护龄期,并跟踪结构实体的质量,为进一步调整配合比积累数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