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其中所讲述的历史客观吗?

庭州行者


01

当年明月凭借这本书爆红网络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中。当时没有看过这书 ,但在杂志和作文材料上边看到过关于这本书和作者的介绍,印象深刻。

刚上大学的时候在手机上看了一遍,到了如今书中的很多情节都模糊了,许多人物事件也记不清楚了。但是我还能记起自己看书时候的那种投入、那种欣喜。当时完全是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大概用了一个多星期看完了,有时间就看,什么事都放在一边,上课连课都不听了。

02

无论这本书怎么样,至少对于当时的我是感觉很有趣、很有吸引力。当时在我的带动之下,两个室友也加入看书的队伍中了。后来有位室友还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纸质版,虽然买的是盗版书。

听说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才二十多岁。这么年轻能有这样的功力,是很了不起的。至少我是没有这个水准,所以我是很佩服。

03

或许书中许多地方不够专业,不够严谨,但是这本书本来就不是一本专业研究历史的学术书籍,作者的目的是想要写一本历史小说。正如他曾经说过,历史是可以很好看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非常成功了。现在很多人模仿他,但是却再也难以重现这样的盛况了。

而且作者是一位非常低调的人,年纪轻起就得到了那么大的名声、那么多的财富,可是他也并没有像现在很多人那样,自以为了不起,在那得瑟炫耀。如果换做我,恐怕很难做到这么淡定了。


叔本华哲学智慧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我从我的个人视角来说吧,最早接触这套书是在我初中的时候,现在我已经上大学了,而且成为了一名历史学的学生。因此可以说对于这套书的看法变了很多。下面我就献丑说一下吧。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一套好书。

我初中的时候看了不少历史类的书,其中诸如袁腾飞系列,我现在书架上还有好多如《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之类的。现在回头看看,其实袁腾飞的书的问题还是挺多的,他对于史料的选择不加辨析,随意使用,而且分析起来也很不严谨。导致他的书中其实是有着非常多的问题的。

反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虽然不能说是十全十美,但是作者有自己的态度和写作方式。最主要的是作者有感情,一种对于历史的温润的感情,这一点让我感觉比较舒服。人文学科的人,总要有一些人文关怀对吧。

而且当年明月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把历史普及化了,给了无数人以阅读历史的兴趣,也给了无数人学习历史的想法。我上了大学之后,问了一些历史学专业的同学,发现很多同学并非是调剂来的,而是主动学的历史,其中很多同学的对于历史真正感兴趣的启蒙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这仅仅是我身边的个例,但是也可以看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力。(虽然学习历史专业之后发现真的是很难很苦的。)

而且当年明月的书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很多人都会忘记自己读过的书的内容,我也一样。但是当年明月的书虽然隔了很多年,但是我还是会记得里面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如淮右布衣朱元璋,诛我十族方孝孺,“我还杀了一个”朱厚照……真的,印象太深刻了,只能说作者描写得比较传神,因此印象比较深刻。那些历史人物都个个个性鲜明,有着自己所处在那个大时代的不容易之处,人人都在时代之中沉浮而不能左右这个时代。

这本书就是一定完美无缺的吗?还真不是。里面其实还是有一些小问题的,例如说作者个人喜好色彩比较重,人物脸谱化比较严重,作者在史料的分析上存在一定问题等。

但是瑕不掩瑜,这套书作为通俗历史读物或者是作为消遣读物都很好,大家喜欢的话可以读一下,后面听说这套书再版了好几次,做了一些更新,等着有空我也再买一套最新的,回忆一下以前《明朝那些事儿》带给我的感动。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三国演义》是历史吗?如果是,《明朝那些事儿》也算是历史吧!

《明朝那些事儿》首先是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的特点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吸引注意力;作者可是不管什么历史史实、道听途说、街谈巷议、正史野史,只要点击率能够提高就行。

历史的真相往往都是干巴巴的,寥寥数语,不过从《史记》开始,太公就将散文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实再往前面拨一下历史的指针,看看孔子。“春秋笔法”,一字定褒贬自孔子开始——将个人的主观看法附加在历史人物身上。

历史在哪里?历史在地下。明朝的历史在哪里?在堆积如山浩瀚的历史档案里;有的在“故宫”,还有的在海峡的另一边的故宫博物院里。

“戏说”最开始来自香港影视工作者制片人。只有“商业化”了历史,文艺才能有出路;市场才是决定,才是指挥棒和动力。

从《百家讲坛》开始,历史研究就变味了。本来让历史研究“大众化”“娱乐化”“接地气”应该是有争议的事儿,网络小说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专业的事情,最好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可是现在恰恰相反,大学招生“文史哲”的专业无人问津,播音主持人专业却是趋之若鹜。

一句话,不要将“演义”当成来历史——你并非皇帝,怎么知道皇帝的心思?


闲看秋风999


《明朝那些事儿》是套好书,这毋庸置疑。

2006年出版的书,到现在依然畅销,销量突破1000万,即是明证。

好在哪儿呢,说些个人愚见。

首先,它满足了大众对明朝历史的好奇。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王朝,在民众中有很高的认可度。那么,明朝的历史,自然受众也就非常多。不过,至少在我印象里,在《明朝那些事儿》之前,除了正统的史书,很少有一套书,能完整地讲述从明朝崛起到灭亡的完整历史,作为靠业余时间写作的当年明月做到了,不间断地连载了三年时间,终于把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大致捋了一遍。

它把明朝的脉络理了出来,不再是东一片西一片的拼图,你只要读完这套书,明朝的基本印象就有了。

其次,这套书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语言。

在之前,似乎没人尝试过用如此通俗的语言来写历史,历史给人的感觉都是压抑的,沉重的,只能透过泛黄的故纸堆,才能探究历史的真假。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以上观念被彻底颠覆。石悦用当代贴近生活的文字,对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书中甚至出现了不少当代流行语和一些网络语言,这在以往不可想象,历史原来还可以这么写。

《明朝那些事儿》可以说是用通俗的文字解说历史的开山之作,从它之后,冠以《xxxx事儿》的历史读物突然密集出现,众多作者也竞相模仿,其中也有一些不错的作品,不过大多数难以望其项背,从这一点上说,这套书就值得一读。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无缺。毕竟只是一部300多万字的作品,而一部《明史》就有280多万字,还是文言文。从字数上看,就能明白《明朝》必定是经过作者选择的作品。

有人说它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这话也有道理,毕竟当年明月不算是正式的史学家,书中观点也难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其中错漏也有不少,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哪本书敢说自己完美无缺,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呢。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鸡蛋里挑骨头,至少《明朝》经受了时间考验,大众认可了,就是成功。

综上所述,《明朝那些事儿》绝对是套好书,不管你是把它作为通俗读物还是历史读物来读,都能得到愉悦的阅读享受。


小院之观


说实话?那我对这书评价不是太高。我喜欢看书,也喜欢看历史一类的书,《明朝那些事儿》我陆陆续续应该看了有两遍吧,这本书咋样。我是比较欣赏,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名气确实超过了它的内涵。

当年明月确实有才,能在二十多岁就写成了这样一本鸿篇巨制的书,两百多年的明代历史他几乎没遗漏什么。这本书我看了两遍,我看也是受到了当时这本书的名气影响,我看完后就没觉得它好在哪里,我说的好是它确实是言过其实了,它的内涵是难以与它的名气匹配的。

因为我这些年确实也看了很多这些年有关于明史的书,很多都是专业历史学的专家教授,和经过几十年研究的人。这些书不管是从文字的组织还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都好过于《明朝那些事儿》。我不是说当年明月就写的不好,我是觉得他写史还略显智能和青涩,毕竟历史这东西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参透的,中国的历史毕竟水分太多,你不能照搬史书,我们读史一定要带着自己的见解能力去读。所以说当年明月确实稍微差了点,但是他们在二十多岁写出这样的书已经实属难得。

对于他的书我觉得更像是偶像剧,他这书的表达方式确实容易吸引人。其实我们现实中是大多数人不喜欢读史的,但是当年明月那种搞笑的写史方式确实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读者。偶像剧可能更能吸引普通大众,但是偶像剧毕竟是偶像剧,它偶像剧没有太多内涵。

这些年我陆陆续续看到了很多模仿当年明月写史的作家,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不加评价,事实已经证明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扎扎实实研究学术才是硬道理,而不是模仿别人


高宗1986


平心而论,本人看过这部丛书的一部分,但没有全部看完。我认为但凡接触过这部丛书的人,都应该对它要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学识水平和阅读深浅程度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每位读者对它的评价,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最高明的观点和见解,而是本着“闻过则喜”的态度虚心接受别人的不同见解,甚至是批评,如此才能不断进步。这部作品诞生于十多年前并且能火热至今,必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该丛书的观点,以期大家指正:

一、关于作品的一些认识,创作风格等。

用“历史小说”来定位《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应该是客观准确的,它不具备传统正史的学术水准,但也不像一般的纯属虚构的小说。了解这部作品的人应该都知道作者“当年明月”(真名叫石悦)是基于《明史》等正史文献来创作该作品的,简单说就是在《明史》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加工写出的。所以该作品讲的基本上都是“真历史”,我给真历史加上引号是因为《明史》本身记载的都未必是绝对真实的历史,这点我相信大家会认可。这部作品一共有7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明朝建国前后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300年间的史事。作品以明朝十几个皇帝为节点,然后选取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加以展开,以此来贯穿讲述整个明朝的史事。当然该作品也不是纯粹的对正史进行另一番解读,其中有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观点,而且叙述风格是相对风趣的,不像正史那般晦涩。简单说就是它是一部涵盖了整个明朝历史的而且通俗易懂还有趣的历史小说。

二、流行的原因。

我认为该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兴趣,主要在于作品本身的体裁、内容完整性以及叙述风格这三点。如上所述,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比正史通俗易懂又比一般小说更接近史实,这点是很符合历史爱好者的口味。其次,它讲述的是一整个朝代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短时期的故事,这点是有优势的,可以让读者一口气看完一个朝代的故事,所以也正中读者的胃口。此外,该作品在叙述风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风趣的叙事风格加上作者在书中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刻画,很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该作品盛行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成功掌握了一大批读者的心理:对那些喜欢聊历史但又不爱看正史书籍的读者,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速成秘籍”,看完这本书很快就有了吹历史的资本。

三、评价、意义。

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评价是基于它的体裁定位,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成功引起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所以它算一部成功的作品。其次《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很好的向大众“科普”了明朝这个朝代的历史,引起了很多人对历史的兴趣,具有很积极的意义。不过《明朝那些事儿》并不具备开创性的意义,在其之前十年出版的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才是被普遍认为改革了史书写作风格的著作。当然即便如此,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历史小说是继《万历十五年》这部明史研究专著之后少有的一部引起广泛兴趣的好作品。


历史守望者


《明朝那些事》是一本成功的畅销书。

《明朝那些事》是一本正能量的畅销书。

但是!但是也有硬伤。

硬伤是什么?——英雄史观!

对,当年明月先生秉持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

来,咱们先跳出明朝那些事儿,做两个假设以理解英雄史观的局限性。

第一个假设:假设有一个公司老板是个很有市场意识的老板,对于市场前景以及市场演变有着清晰的认知,我们还假设这个认知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公司靠老板这一个人就可以做起来了吗?他是不是需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是不是需要寻找具有专业技能的执行者?

说,这个老板并没有能力随便的指派某一个人去完成某项工作,然后工作就做好了的可能性吧!他这个老板也没有办法让他的亲人一定可以学会某些专业技能和他一起做公司的吧?

就是说,这个老板能做的也就是寻找人才,大家合作。公司不是老板一个人可以开起来的。

第二个假设:假设一个穷乡僻壤的文盲家庭,忽然出了一个很会读书的孩子,我们都应该承认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吧!这个孩子呢一路过关斩将的考上了清华北大。

那么这个孩子改变他家庭命运的途径是不是就可以走高科技路线呢?相信不会有人认为这个孩子可以领着他的家人做高科技吧!

这个孩子能做的最好的也就是给现金于他的家人了,我们也都知道,有些文盲你给她很多的钱真的不是好事的。对不对?

所以说,这个会读书的孩子也大概率的让他的家人继续待在那个穷乡僻壤,他没有能力带领那些文盲直接进入现代文明生活的。

这个孩子要开始他的新生活,要开始他的不同于他老家一样的新生活,他必须某种程度上的抛弃他的亲人们,毕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他一个人是改变不了他家人的命运的。必须国家社会拿出大量的物资巨量的时间,才可以改变某些还不是全部的穷乡僻壤的命运。

你看,有大钱的老板做不了英雄可以一个人弄一个公司。

你看,有文化的清华毕业生做不了英雄直接改变文盲的命运。

好了,那么回到朱元璋,朱元璋走运也靠着个人聪慧一直做到吴王,这不奇怪,他同时代的好多人走到了他这一步。大家乱打乱杀的,拼的是身体素质和运气。

一做到吴王呢,性质就变了,朱元璋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了,朱元璋是某个政治集团的代名词了。朱元璋不是朱元璋了。

那么这个朱元璋政治集团的运转是不是朱元璋一个人就可以应付的呢?不会有人认为他一个人可以应付吧!上面的第一个假设说过了,朱元璋需要四处寻找具有专业级技能人才来一起维护他这个政治集团运转的。他没有能力随便指派某一个个人去做某项工作,然后那个个人就会做工作了。是不是?

第二个假设也说明了,朱元璋作为贫家出来的清华大学生,能做的也就是给些钱财于他的那些没用的亲戚,好容易有个外甥看着能用上一用,其实难用的很,后来还是废掉。

就是说,朱元璋能做的是顺势而为,他挡不住统治机器的运转的,他左右不了趋势的。天下那么乱,必须有个“朱元璋”出来收拾收拾,大家过个安稳日子。

就是说,朱元璋能做的也就是不要让道路走偏,比如及时出手制止他外甥的胡闹,必须有个“朱元璋”出来,采取行动防止有人阻碍大家过安稳日子的努力。

一句话,朱元璋如果不主动做“朱元璋”,朱元璋他只有步张士诚、陈友谅的后尘。

说那么多,还是要回到问题本身。

《明朝那些事》把“大家一起努力过个安稳日子”的努力过程,置换成了个人英雄朱元璋“给了大家一个安稳日子”的给予过程了。

逻辑因果反了!

哪里还有客观而言?是不是?


葭明通半瓶历史


应该算是内容比较详实的一本历史书。只是以小说体写出来,还参照《资治通鉴》的“臣光曰”加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注解,让全书读起来比较有趣味性。

作者写作时研究了大量明史相关书籍,凤凰卫视采访他时有说过。并不是“水煮”体,“麻辣”体能攀得上的。


知行史话


自2006年开始出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经发表便是大火,书中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到明思宗朱由检自缢煤山期间二百九十多年的历史,基本涵盖了明朝所发生的大事件。该套书已经推广,便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明朝热”,此后大量“明粉”踊跃江湖,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依据,开始了吹捧大明的事业。

然而,事实证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只能说是作为一本比较靠谱的历史小说来读着玩,大概的了解了解明朝中国的发展状况和一些大事件还是可以的,但真要是把它作为历史论据,那它就有点不靠谱了。任何书籍,除非官修是加入了政府的意志,其他多多少少都会有作者的感情在里面(当然不能包括学术论文),而小说就是提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例外,当年明月为了凸显出大明的强大,刻意的贬低了周围国家的实力。把一些其实没有什么的东西又吹的跟跨世纪的黑科技一样。对人物的讲述也过多的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

1.吹上天的大明火器 很多论坛里经常可见明粉们将大明的火器吹上天,以此来嘲讽满清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确实,终明一代都非常注重火器的发展和运用,火器在军队中的比例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明代的神机营更是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而且在明初到明朝中前期,中国的火器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先进。但止步于此,明中期开始,大明的火器逐步落后,到了1521年的屯门海战,已经完全不是西方火炮的对手了,但是凭借着人海战术和时代的局限,大明赢得了这次战争。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大明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就蔑视其他国家的科技,对于葡萄牙的大炮,明政府下令进行仿制研究。一时间,出现了很多中佛郎机大炮,这些佛郎机确实增强了明军的战斗力,但没有《明朝那些事儿》说的那么神,很多种型号只是有少量产品存于北京,没有投入军事战斗。而且佛郎机的一大缺陷就是气密性问题,这使得佛郎机射程很近,不过明军人数众多,因此可以形成很大的密集火炮火力,这点在平壤一战可见一斑。后来的红夷大炮,也就是欧洲的12磅舰载加农炮,也只能说和世界处于同一水平。



像出水火龙、神火飞鸦等武器其实并不实用,可控性不强,因此不是清朝人傻不研究火器,你这么个飞行航线不稳定的玩意“凑”一下出去了玩意打着友军咋办。

2.过于偏激的人物评价

典型代表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和大太监魏忠贤,对于魏忠贤,确实,这就是个人渣,但人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出于魏忠贤的贪婪,国家才有机会收取商业税,这就解决了军饷问题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于朱由校,直接评价傻子皇帝。而且根据书中的描写,朱由校的傻属于弱智那个级别,如果真是这样,东林党第一个就不会保这种皇帝(弱智是先天的),而对内放任魏忠贤应该是真对势力庞大的文官集团,毕竟历史上文官集团真的很讨厌。就是说熹宗可能没文化,但还不至于傻成哈士奇。



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很好的明朝启蒙读物,但是读书不可尽信,书里说啥是啥,那你还学习啥自助思考能力。


火器工坊


大明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到明郑结束。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写的还是非常好的,能写出这样的历史科普读物的人不多。

和史学家不同,作者是一个史学爱好者,他对明朝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的很不错,史料背景也很扎实。

学历史的时候,教科书上不会告诉你,哪个皇帝是好人,哪个皇帝是坏人。

在历史教科书里,只有经济、政治、历史意义,缺少的是人情味儿。

实际上,所谓“不正经”正是与传统教科书、正史相比的不正经,在这本书里有太多的感情色彩,他所阐述的不仅仅是历史带给现代的进步意义,更重要的,他把历史背景的人情进行了充分的剖析。

但这不是史书,有个人感情偏向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像对待《明史》一样对待这部书。

总的来讲,作者对明朝的各代皇帝的评价基本上是正面的,对于皇帝出现的荒唐,残酷,虚伪的行为粉饰过多。表现了作者对明朝这个历史时期的喜爱倾向。

所以,我们不必为这部书当中的所谓“主观错误”进行评论,因为有些对主观错误的评价,恰恰是另一个主观。

因为,这部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而是带有作者的明显个人评价的“历史文学”。

书,

是百花园

将我带入梦一般的天堂,

书,

是翅膀,

带着我遨游神奇的天空,

书,

是飞奔的马,

载着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自由飞翔,

书,

是生命之源,滋润着我那枯干的心灵。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