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發展的簡史:成功的偶然與必然

微信發展的簡史:成功的偶然與必然

本文分為三部分:

這樣一個幾乎可以稱為“拋物線增長”的產品,它的發展路徑中每一步,其實都是非常有關聯的。

微信發展的簡史:成功的偶然與必然

大家看到的那麼多一星差評就是這個時候了。

1、熟人關係鏈

2、陌生人關係鏈

實際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不多在那個時候發佈的(2011年6月)。

那時候所有人都在講這種LBS社交(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智能手機的出現和普及,讓隨時隨地確認用戶的地理位置成為可能(這在PC時代是不可能的),那麼人們就能夠自然地從遠程網絡的社交中識別出那些離用戶最近的、能夠產生更多線下互動的其他用戶。

當時還有一個非常火熱的概念,叫“彈性社交”,用戶到達一個位置之後,就能和那個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國有一個全明星創業者團隊就做了一個這樣的產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3、線下關係鏈

4、盤活關係鏈

但為什麼要做呢?

前面說到,此時用戶數已經有一個億了,一個億的用戶在這個App裡面,他們每個人各自添加了不少好友,比如失散多年的小學同學,比如前陣子在某個大會認識的某大咖……但是加了好友之後,我們卻從來沒有機會聊天。慢慢地,我們都不知道對方是誰了(或者是否還活著?)。如果無緣無故強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對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所以這時候需要朋友圈的出現,給這個問題畫了一個非常完美的句號。

還有一種更普遍的情況,有了朋友圈,我們很容易及時更新朋友們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話題。比如我們常見的朋友圈評論:“你去泰國了呀,好不好玩?”“生日快樂!”“新婚快樂!”“加班到現在麼?”“這麼晚還不睡”……

5、商業化

3)而支付就是騰訊成功逆襲的一條戰線了。

6、插件化

這主要靠插件化。

故事要從2010年美國出現的一個叫做Kik的App開始講起。

那個時候Kik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獲取了一百萬的用戶,震驚了全世界。這種用戶增長速度是前無古人的,算是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個奇蹟。

很巧的是,QQ郵箱團隊當時正在著手開發一個叫做“手中郵”的App,也就是QQ郵箱的移動版。

2005年,騰訊公司收購了張小龍創辦的Foxmail團隊,讓他負責QQ郵箱的開發,一直做到2010年。於是這整個五年的過程中,這個團隊一直在鍛造QQ郵箱。這款產品後來在騰訊內部叫做七星級郵箱。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郵箱做了非常多的嘗試。

我給大家複習一下,看看QQ郵箱長什麼樣子(2016年9月截圖):

微信發展的簡史:成功的偶然與必然

5)曾經還有過一個功能叫作“廣播”。廣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線,比騰訊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時間上線,當時就是希望把Twitter給複製到中國來。這個功能後來因為騰訊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做騰訊微博,所以就放棄了。但是,正是因為“廣播”,郵箱團隊才第一次開始嘗試去做社區功能。在此以前這就是隻是一個郵箱,大家對郵箱的理解就是一個工具軟件,在這裡發郵件收郵件,然後就走了。也正因為有了廣播的嘗試和失敗,才有了後來的朋友圈的一戰成功。

……

如果你仔細去發現,還能發現其他的相似之處。

3、閱讀空間的移動化

我們知道2005年上線的QQ空間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貼上了低齡化的標籤,在空間上面,有各種音樂、裝扮、背景、熒光體字體之類,很適合初中生高中生的喜好。而當時最早QQ空間的前端技術是比較差的,所以體驗很不好。

但隨著用戶的長大,原來的中學生,也慢慢上了大學,畢業成了白領,他們就不太喜歡這些花哨的東西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郵箱團隊就做了閱讀空間(功能如其名),方便用戶只看好友的文章內容,不看各種花哨的擺設,這樣體驗就好很多了。

後來,又引入了訂閱網絡上的博客的功能,類似於Google Reader。

當時我們團隊就在想,閱讀空間能不能也獨立做成個移動App?說幹就幹,這個項目唯一的產品經理兼客戶端開發就是我了(早期的時候我還兼任了設計師,隨意P圖)。當時內部定了個名字叫“微雜誌”。

有了這兩個插件,團隊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這種能力開放給所有的媒體?於是就有了公眾平臺。

再後來,覺得這事格局還不夠大,就改叫“公眾平臺”了——口號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於是公眾平臺就誕生了。

這個坑就一直留到了現在。

微信發展的簡史:成功的偶然與必然

微雜誌早期的截圖

必然在哪?

因為它有騰訊這個爹,所以有了實現用QQ賬號直接登錄、和QQ打通實現離線消息、郵箱本身的推廣資源、騰訊母體的平臺運維支持、騰訊一向對即時通訊的經驗等,這些都是行業內其他競爭對手無法想像的支持。

一個產品做到這種程度的成功,就遠不是有資源支持就能夠做到的了。

1、第一個偶然:沒有負擔

所以當時無線團隊是束手束腳的,非常謹慎地在做。後來我們看到,像QQ通信錄裡面加了一個Q信,就是這樣的妥協下的產品。所以當然他們是成功不了的。

2、第二個偶然:種子用戶群

3、第三個偶然:極致追求

4、第四個偶然:遠離總部

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騰訊的總部在深圳,2012年的時候,騰訊公司大概有2萬人,其中至少1萬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他的城市分公司人都很少。其中廣州郵箱團隊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因為人數這麼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幹,保持了它的純粹,而不會被總部的各種人才流動打擾,實現了優秀人才的集中和長期合作。

這個在我之前的文章《騰訊與阿里的區別,就像書生和土匪的區別》中提到:

5、第五個偶然:膽大心細

這個嘗試的成功,本身也是偶然的。

總結

一個產品的發展歷程順不順利,除了它的產品策略,除了產品團隊的實施過程之外,跟產品團隊的基因、團隊的積累、團隊的管理方式、團隊的行為方式,都有非常非常大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