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醫科大學—人文精神灌鑄仁心仁術

貴州醫科大學—人文精神灌鑄仁心仁術

雖然常說自己是從象牙塔中一路成長為貴州醫科大學的校長,然而何志旭校長對於象牙塔外的醫改以及醫學人才培養的思考卻是深刻且富有遠見的:除了制度方面的健全,對醫學院學生人文精神灌注是解決未來醫患關係矛盾的重要一環。

這無疑是“很貴醫”的註解,這所秉承了協和優良傳統的大學一直將富含人文精神的文化建校作為辦學理念之首,在貴醫近九十年的發展中,這份歷史積澱無疑是最可寶貴的財富。

因戰而生,秉承協和優良傳統

陳志文:何校長,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貴州醫科大學。

何志旭:貴州醫科大學,其前身為創建於1938年的國立貴陽醫學院,是當時隸屬於教育部的九所國立醫學院校之一。1950年更名為貴陽醫學院,2015年更名為貴州醫科大學,是貴州省唯一擁有醫學學士—碩士—博士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的省屬重點高校。回溯貴州醫科大學的歷史,可以這樣說,它建校於抗日烽火之中,成長於新中國成立以後,發展於改革開放的年代,壯大於走向新世紀的步伐中,這基本上把貴醫幾個歷史階段都講到了。

陳志文:那你認為貴醫的優勢在哪裡?

何志旭:我們貴醫建校時的家底是協和醫學院。抗日戰爭初期,日本侵略軍攻佔華北,上海、南京等地相繼失守,淪陷區學生紛紛失學,流離失所。其中相當一部分流亡至戰略後方西南地區,當時教育部一方面為給流亡醫學生提供繼續就學機會,另一方面為奠定西南地區醫學教育基礎,決定在貴州省貴陽市建立國立貴陽醫學院,這裡面的主要教學力量就是從淪陷區走到貴陽的協和師生,當然還有其他學校的。1937年12月31日,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聘李宗恩、朱章賡、楊崇瑞等教授為籌備委員,並任命李宗恩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47年7月,李宗恩院長調任北京協和醫學院院長,教育部另任朱懋根教授為國立貴陽醫學院院長。此時的貴陽醫學院為全國僅有的九所國立醫學院校之一。

陳志文:你們那時就相當醫學界的西南聯大。

何志旭:沒錯,這一段歷史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厚重的文化積澱和歷史沉澱,這種基因在一代代貴州醫科大學的教育工作者薪火傳承漸漸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學理念和體制。

陳志文:這種東西曆來對教育是非常講究的,雖然它並未具體的呈現出來到的是什麼,但它恰恰是靠物質換不來,而是靠時間磨出來的。

何志旭:您說的很對,正是因為這種沉澱所帶來的影響力,我們在國內包括國外在做合作聯繫的時候,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優勢,因為大家都非常看重這種歷史傳統的東西。

因地制宜,建設西部一流醫科大學

陳志文:身處貴州這樣一個地區,你覺得對於我們學校發展有什麼影響嗎?

何志旭:像貴州這樣的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意味著我們有不少的短板,但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

貴州整體的醫療衛生條件比較落後,缺醫少藥非常明顯,特別是在"十二五"中後期,在國家大力進行基層醫療網路整體建設的過程中,人才就顯得更加缺乏。在基層大概還有8-9萬人次中專以下學歷或者沒有學歷,所以醫學人才的培養需求相對較大,就業面相對較好。在貴州這種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以前我們大部分的專業是二本招生,在去年全部醫藥相關的專業進入一本招生。這對學校整體的基礎條件,人才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所以這一點對我們學校在當前"十二五"和"十三五"中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

在具體的幾十年工作中,我們在三個方面形成國內,包括國際領域比較有知名度的學科和研究領域。一、在藥學研究領域的研究特色。我校從1971年開始就有藥學系,相較於國內其他院校誕生比較早,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藥學研究特色。而貴州是我國的四大藥材基地之一,是中藥、民族藥的大省。貴州的民族藥優勢比較明顯,也是省內的重要產業支柱之一。根據貴州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及發展目標,貴州省將著力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中藥材現代化生產基地,培育一批大宗藥材品種和中藥材、名牌中成藥骨幹企業,全面提升中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把貴州省建設成為全國中藥材大省和中藥民族藥強省。這對於我們的藥學研究及應用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二、在貴州的北部、西北部地區,氣候高寒鮮少見陽光,水霧較大,老百姓的糧食都是要通過煤炭烘烤後才食用的,所以歷史上貴州就有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這也是我們重點研究方向。

三、病原生物學。病原生物學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學科,也比較傳統。目前國內很多醫學院校的病院生物學學科和做研究的人已經很少了,主要是比較大的醫學院校在做,小地方很少。

陳志文:您對貴醫未來一個階段的發展有什麼樣的規劃或者願景?

 何志旭:我們學校在去年年初召開了第四次黨代會,制定了一個未來10-15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把學校建成具有明顯特色,西部一流,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水平醫科大學,這是我們的發展願景。

什麼叫有特色?就是指學校一定得有優勢,或者跟其他學校一些區別,包括髮展的方面、人才培養方面。

西部一流,現在我國高等院校都在開展“雙一流”建設,我們也是認真地思考著,全國一流我們談不上,但在西部同地區我們能達到一流的這個水平。目前相關機構的一些排名來看,貴州醫科大學的排名基本也都實現了突破,在全國100家醫學院校裡邊貴州醫科大學排名最好是23位,排名最低的也在40位以內,我們也是進入到中國100家醫學院校裡邊一箇中上水平。所以定位在西部一流,我們覺得這個指標是可以完成的。

我們已經開展了留學生教育,除了我們跟海外產生很多單獨的人才交流,學科交流,科研交流以外,留學生教育對擴大一個學校的國際影響力是比較重要的,而且我們希望生源多樣化,不要太集中。

通過這些舉措,貴州醫科大學正朝著遠景目標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我也有信心能夠它最終能夠達成“西部一流大學”這個目標。

因緣際會,引人標準絕不止於學歷

陳志文:提到“雙一流”,就不得不談到人才問題,在這方面您是怎麼考慮的。

何朝旭:坦率的講,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有自己的積澱,在科研方面也形成的自己的方向,但是想要培養優秀的人才需要一個過程,要想從外引進這樣一個優秀的人才進來更難,就我的理解,即便都處於西南地區,成都,重慶吸引力都要比我們所在的地區大得多。

陳志文:這又回到了區位的問題上了。

何朝旭:沒錯,我認為區位的問題無法迴避。以深圳為例,作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前沿,其經濟發達和聚才引才的區位優勢是非常明顯的,身處於此的深圳大學雖然建校時間很短,也沒看到哪個學科在全國領先,但是財政方面沒什麼問題,另外他要引才的話,雖然頂尖的科學家未必會去深圳大學,但是頂尖的創業型產業型人才卻會聚集在深圳,這種聚集效應無論是對於大學產學研發展,對整個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還是對高校教育都會有一個積極地促進作用。

陳志文:學校在人才建設方面一般是一手引進一手培養,那麼您對人才引進、人才培養方面有什麼樣的考慮?

何志旭:我們學校的人才建設從"十一五"開始發展規劃,但是當時基礎還比較薄弱,真正的人才建設是從"十二五"開始,培養和引進兩者並重,有可能我們培養的成分還要稍微更重一些。因為貴州的特殊地域性,和貴州沒有太大淵源的人是引不進來的。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學校一個副校長,他本身是神經科學方面的專家,他從國外回來之後就整體把我們學校神經科學這個領域帶起來了。而之所以能夠將他引進,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他曾經是我們的研究生。

所以我們以前著重是靠培養。基本的教學和醫療人員通過一定層次的提升,包括常規的學者進修學歷教育,本升碩這些層面。這也是貴醫發展和生存的根本之一。比如說我們教師的總數1413人,其中有1070位專任教師,在這些專任教師裡邊這幾年通過培養,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佔了25%,碩士學位的佔了60%左右。

另外在培養的同時還得引進。這幾年貴州省包括教育廳也給我們一些人才引進指標的硬性任務,所以一直在引進,任務完成的也比較好。從"十二五"開始到現在,我們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效果還是相對比較顯著的。特別是近幾年引進了近20位包括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等海外高校做博士後的一批人才,這部分人才集中在基礎醫學和藥學這個領域,引進回來確實發揮了作用,其中兩個學科我們能夠獲得這個國家級一級學科博士點,同時今年在藥學領域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這批骨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人才引進方面,我們堅持的不只是學歷這一方面,事實上我們想用一些交叉學科、前沿學科,特別是臨床醫學的人才。同時,省政府也已經出臺人才引進方面的政策,我們學校也專門制定了相關配套政策,但是在臨床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還比較難以突破,因為臨床人才的技術要求較高,這就不僅僅是學歷可以解決的了。所以,現在我們的人才培養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引進確實都有齊頭並進的發展,但還是相對不均衡的。在基礎學科、藥學學科起點還不錯,傑青、長江學者、千人計劃這些層次的人才我們都有一些,但數量還相對比較少,臨床就更嚴峻一些。

因勢利導,人文精神培育學生仁心仁術

陳志文:您既是醫生又是醫學院校長有發言權,對現在的醫改有什麼看法?

陳志文:依然是專業領域的一個問題,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以來,我們中國家長出現了一種普遍的過度關注,從教育學角度講其實叫過度焦慮。您是兒科醫生,而現在非常容易起醫患矛盾的就在兒科。您覺得這反映了我們的家長或者孩子的一些什麼問題?

陳志文:一說到醫患關係往往會談到醫生素質的問題,在這方面您怎麼看?

何志旭:這可能是一個比較重要甚至關鍵的問題,特別是對於醫學院來說,涉及到如何培養,培養什麼樣學生的問題。

貴州醫科大學有協和的底子和傳統,因此我們的辦學理念是文化建校,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科研興校。你會注意到我們把文化放在前面,我們在1938年建校的時候就有人文這樣的學科,這些年我們嚴謹教學,注重質量,加強實踐。傳承人文精神和學校辦學文化是我們一個特色。

為什麼如此看重人文的東西,那是因為我們作為培養未來醫務工作者的醫科大學,在培養學生的時候,對仁心仁術大醫精誠的思想灌輸是比較透徹的。因為一旦你成為了醫護人員,你直接面對的是生命,因此每時每刻都要對生命有尊重和敬畏之情。除了高超的技術,更要培養高尚的醫德,這也是解決未來醫患問題的重要一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