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啟功先生是現代帖學大家,其書法師承“二王”一脈,精研帖學諸家,以楷書和行書見長,雅俗共賞,影響甚廣。有人據此認為,啟功“重帖抑碑”,更以他的詩句“半生師筆不師刀”作為例證。實際上,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啟功先生

啟功所說的“師筆不師刀”,主要是提醒初學者要重視墨跡,因為書法的基本工具是毛筆而不是刻刀,學習書法也應該學習前人的筆法而不是刀法。但這並不等於說他是在“重帖抑碑”,在一篇書論文章中他就談到:“運筆要看墨跡,結字要看碑誌。”另據他的學生回憶:啟先生最喜歡的就是漢魏書法,幾乎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張猛龍、鄭文公、爨龍顏、爨寶子、石門頌、石門銘、張遷碑,西峽頌等等,還有鄧石如的各種字帖買了很多。只要有新出版的漢魏碑帖幾乎是見到就買,同一種碑帖有些還重複買了好幾本。所以,啟功同樣重視碑學,並十分看重碑帖結合。他與北大燕園書畫協會同仁探討書法走向問題時特別強調:“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籬。而李志敏先生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廖靜文、錢紹武、範曾、劉大為等參加李志敏主持的北京大學書畫活動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主持書法評審會

啟功談起的李志敏,就是當代碑帖結合的一個代表性人物。他是北京大學教授、學問大家,也是書法大家,引碑入草開創者,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與林散之並稱“南林北李”。以研究草聖張旭聞名的書法理論家熊秉明先生生前也說過:“當代書法要從碑帖結合上找出路,狂草就應該像李志敏先生這樣寫,引碑入草價值不容低估。”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與羅豪才、歐陽中石、劉小剛及日本客人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指導學生書法創作

李志敏和啟功同為北京著名高校資深學者,一位是北京大學書畫協會首任會長,一位是北京書法家協會首任主席,並分別題寫了“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成為兩校人的永恆印記。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啟功題寫的北京師範大學校訓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題寫的北京大學校訓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啟功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和北京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李志敏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評審委員、北京書法家協會第一副主席兼評審委員會主任,兩人與其他書道好友一起推動新時代書法振興。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早年參加書法交流活動現場揮毫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與湯文選等主持書畫活動評審

1993年,為紀念北京書法家協會成立10週年,由啟功題名、李志敏撰寫前言的《北京書法家論文集》由榮寶齋出版社出版,該書彙集了50位享譽中外的老一輩書家、書論家、鑑定家和部分展露頭腳的中青年書法新秀的重量級論文61篇,在書法理論界引發強烈反響。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啟功題寫書名的《北京書法家論文集》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撰寫前言的《北京書法家論文集》

李志敏在系統梳理書法史論及歷代書論專著基礎上,著有三春堂《書論》和《草論》,並撰有《論書法的神韻》、《論魏碑的臨習》等重量級論文。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書論-三春堂學書筆記》影印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書論-三春堂學書筆記》影印

李志敏畢生倡導碑帖結合,他遍臨諸體碑帖,大字取法《石門頌》、《泰山經石峪》、《石門銘》、《瘞鶴銘》、《鄭文公碑》、《龍門造像》等;小字以墓誌碑版和皇象、索靖、陸機章草為根基,兼修金文、簡牘等;今草主攻張芝《冠軍帖》、張旭《斷碑千字文》《肚痛貼》《古詩四帖》、懷素《大草千字文》《自敘帖》、顏真卿《裴將軍詩》及二王閣帖等。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草論-三春堂狂草》影印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草論-三春堂狂草》影印

李志敏在臨習古帖上用力極深,臨習方法也獨特多樣。從留存的臨習遺蹟研判,他臨懷素《大草千字文》時,採用的是“對臨法”,力求與原作形神兼似。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臨懷素《大草千字文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臨懷素《大草千字文

而當李志敏臨懷素另一名帖《自敘帖》時,則將張旭《斷碑千字文》的筆法與《自敘帖》的結體融為一體,“用顛張之筆法寫狂素之結體”,汲取兩位狂草宗師之精髓,這樣的臨習方法前無古人,匠心獨具。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臨懷素《自敘帖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臨懷素《自敘帖》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生不懈的探求,李志敏最終在晚年開創了引碑入草獨特書風。他將碑之雄強方筆和開闊圓筆,自然嵌入狂草創作之中,使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圓,方圓兼備。李志敏將碑之用墨的生澀老辣及飽墨法引入草書,形成線條點畫更具張力、濃枯對比更為強烈的墨風特色。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法學著作題簽:責任範圍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題簽:雜集

李志敏強調“曲、藏、和、圓”的筆墨技法和“情、氣、神、境”的精神氣韻,注重“以勢帶形”、化線為點、疏密互補、結構天成,通過“橫向取勢”與“縱向取勢”交替相映的字勢變化,輔以“左高右低”與“左低右高”的字體姿態,實現空間的隨性擺佈和筆斷意連,豐富了當代草書的形式和風貌。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標準草書指南》序言手稿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信札

李志敏常說,他偏愛草書,猶重書之精神內涵,故所書唯求任情恣性,不備六體。有人曾對他的書法提出批評,認為難以認讀,不“大眾化”,甚至連署名落款都各不相同,有時猛然一看,不知何許人也。實際上,持此論者往往缺乏深厚的書法審美能力,特別是對草法的認識較淺,甚或只停留在“標準草書”和不多的幾家名帖層面。而李志敏對歷代草法都有精深研究,他的書風是雄渾、樸拙之美,是需有一定書法藝術修養、精通草書語言符號和逐漸體味才能發現的一種大美。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書法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書法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會員張辛教授說過:“雖然有些人對李志敏先生書法不以為然,或有非議,但除去見仁見智原因外,多少還是因為有些人對書法之‘理’缺乏應有認識。什麼是書法的‘定理’?還是孫過庭說的‘人書俱老’,即內實,老到,點畫質量高;結字高古,字字有出處;章法行氣貫通,血脈相連。李志敏做到了。”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書法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書法

啟功的老朋友,同樣作為書法家的趙樸初先生,最開始也並不完全認同李志敏的書風,特別是覺得其狂草作品難以辨識,後來逐步改變了看法。他曾感慨地說:“我是先見李志敏其書,後見其人。最初看到他的草書時,覺得實在難以認讀,並略顯生澀。可放在一邊,偶然再來觀時卻感佩其點畫老辣蒼勁,不乏神來之筆。故仔細端賞,甚感神品也!”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書法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書法

李志敏的書法創作散落於大江南北各處當以萬計,僅北大校內,除校名由***題寫,圖書館名由***題寫,校史館名由***題寫外,其它如“德才均備”四齋、各院系所和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等單位的老匾牌,原寫在大飯廳前的校訓“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北大校方始終未明確過校訓,不少北大人心目中卻將此八字視為校訓),鐫刻在原法學院逸夫樓前的“建樓銘”等,均由李志敏所書。在北大這樣所謂“文人相輕”的圈子裡,沒有眾望所歸的影響力,這是根本做不到的。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題寫的北京大學“研究生院”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留在北京大學的部分墨跡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手札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李志敏手札

啟功:“李志敏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北京大學李志敏書法藝術研討會留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