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诸侯繁多,为什么何进招董卓?

龙紫魂

我来完整还原一下何进召董卓事件。屠户出身的大将军何进、世家公子哥袁绍,一番胡乱安排,导致东汉遭受灭顶之灾。这其中,袁绍的罪恶远远超过何进。

一、何进没有实力,袁绍出于私心召了董卓

整个东汉外戚掌权是个传统,所以何进当了大将军。但此时的何进,仍然没有实力,他的核心幕僚就是袁绍。

在地方官里,袁绍为何想到了董卓呢?在当时,董卓的军事能力是公认的,跟皇甫嵩齐名。董卓是坚决反对宦官乱政的,政治立场符合何进、袁绍的期望。最关键的是,董卓是袁绍家族“门生故吏”之一,他的仕途几乎是袁隗(袁绍叔叔)一路安排的,得以从基层做到封疆大吏。在袁绍看来,没有谁比董卓更让人放心。

二、何进的军事安排并没有错

注意,何进虽然是大将军,但是刚刚掌权上位,手上并没有嫡系军事力量。为了胁迫何太后打压宦官,他一方面召地方军入京,一方面培植自己的军事力量。

1、派幕僚王匡、鲍信(曹操好友、时任何进的骑兵队长)到山东募兵。他们招募的军队还没到达首都洛阳,何进就被杀了,后来两位都是讨伐董卓的立场坚定派。

2、派三路人马募兵。张辽去河北、张杨去山西、母丘毅去丹阳(精兵之地),前两位都是荆州刺史丁原的部下。何进要求这三位,各人至少招募一千精兵。

3、命令各路部队在首都周边演习、制造诛杀宦官的气氛。东郡太守桥瑁在成皋、丁原在孟津,高喊诛杀宦官。丁原原本是荆州刺史,此时任武猛都尉,很快又是执金吾(首都卫戍司令),是比董卓提前到达的地方军。

4、命令董卓驻守上林苑。上林苑在哪呢?长安附近,是汉朝皇家陵园所在地,离首都洛阳很远。

经过何进的一番运作,宦官们吓坏了,开始有所收敛,各方势力有所缓和。如果此时,大家都保持克制,汉朝还是和平的。

三、袁绍的昏招

袁绍一看,何进准备跟宦官和解,决定打破平衡。他利用自己“假节”的权力,命令董卓进京,开进洛阳城西的平乐观。何进仍然不放心董卓,命令谏议大夫种劭前去阻止,并严厉斥责了袁绍。

董卓的部队一行动,宦官受不了,抢先下手杀了何进。袁绍早就想对宦官赶尽杀绝了,何进被杀成了最好借口,他与兄弟虎贲中郎将(中央警备团团长)袁术一起,杀入皇宫,宦官被杀光,死者超过两千。

至此,外戚、宦官都被杀了,一时出现权力真空。皇帝仓皇出逃。董卓听说消息,立即带兵向首都挺近,路上捡到了大宝贝(皇帝)。

董卓的军事实力并不强,毕竟只带了三千西凉兵,跟丁原实力差得远。他策反吕布、杀掉丁原,终于掌握朝政。


九州历史

何进招董卓入京,这里面有复杂的背景,其主要原因不在于何进,而是袁绍,正是在袁绍的坚持下,董卓才得以冠冕堂皇地率领凉州军进入了洛阳。

一、何进招外兵入京是在袁绍挟迫下做出的决定

汉灵帝临终前重演了外戚、宦官恶斗的一幕,汉灵帝本人站在了宦官的一边,外戚何进形势较被动,但在袁绍的帮助下,何进掌握了实权。

汉灵帝死后,宦官蹇硕一度想清除何进一党,被何进侥幸躲过,结果蹇硕被杀,其余宦官表示支持何进和妹妹何皇后,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如愿地当上了皇帝。

从何进的角度看这场斗争就算结束了,今后他与宦官联手掌权,这是最佳结局,但袁绍不干,因为对袁绍所代表的党人而言,此时“革命尚未成功”,如何能就此收手呢?所以袁绍反复劝何进诛杀宦官,何进缺乏政治智慧,既不敢明说反对,也不敢向宦官们下手。

何进被袁绍等人逼得没办法了,才推脱说妹妹何太后不同意,这才给了袁绍借口,袁绍提出引外兵入京,向何太后施压。所以,整个事件都是由袁绍在背后操作的,何进只是被迫同意。

二、在各路外兵中董卓是距离洛阳最近、也是最“现成”的一支,对进京的积极性也最高

做出引外兵入京的决定后,袁绍首先想到了董卓,因为董卓正率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从凉州开来内地,是“现成”的外兵。

董卓在凉州为朝廷身历百战,立下赫赫战功,不久朝廷拜他为前将军,但随着战功的累积,董卓的个人势力也快速膨胀,董卓不服管的问题也暴露出来这,引起了朝廷的担忧。为了解除董卓的兵权,朝廷于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下诏征董卓为少府卿,这是九卿之一,主要负责管理皇家事务。

董卓对此毫无兴趣,他上书请朝廷收回成命,理由是其所部湟中义从以及秦胡兵等听说他要走,都“牵挽臣车,使不得行”。对于董卓的抗旨朝廷居然没有办法,后来有人又想了个主意,改任他为并州牧,让他把所领的兵交给皇甫嵩后立即赴任。

但董卓对此仍然没兴趣,再次抗旨,不交出军队,也不打算去并州上任,他还上书辩解说:“我掌兵10年,士卒和和我关系太好了,都要为我卖命,我乞求带着他们去并州,效力边垂。”

最终朝廷向董卓做出了妥协,允许他带3000人马去并州上任,董卓这才极不情愿地领兵前往并州,但一路上慢慢吞吞,走到黄河边上的河东郡就停住了,他在此观察洛阳的情况。董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到何进以少帝名义发来的诏书,让他不必去并州,先率兵来洛阳的,董卓当然十分高兴。

三、袁绍误认为董卓是“自己人”,所以才把他招来

袁绍之所以想到董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董卓曾经是“袁氏故吏”,在袁绍的心中他是“自己人”。

董卓在担任西域戊己校尉时,不知因为什么事被免了官。当时段颎兼任凉州刺史,很赏识董卓,段颎见董卓被免官后无事可做,就把他推荐到了洛阳,在司徒袁隗那里任职,担任的职务是司徒掾。

司徒是三公之一,比九卿的地位还高,因而可以“开府”,也就是组建自己的办事机构,司徒掾是司徒府里内设部门的负责人,董卓从此成了“袁氏故吏”。

出身于汝南郡的袁氏一门“四世五公”,所以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天下,能成为“袁氏故吏”中的一员,当时在官场上是值得炫耀的资本。由于这个原因,董卓此后官运亨通,先后担任了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成为一名地方大员。

袁绍之前对董卓可能并不太了解,仅仅从“袁氏故吏”这一点就认为董卓会听他的,所以积极推动董卓入京,结果这个决定把他害得不浅,不仅自己得逃命,而且一家上百口人最终死于董卓之手。


南门太守

天下诸侯是众多,但并非只招了董卓一人进京。当时共招了4批部队:并州牧董卓、东郡太守桥瑁、执金吾丁原、王匡和鲍信的募兵,但最终只有董卓一人成事了。

之所以要招外官入京,都是因为何进优柔寡断,不足以成事。当时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斗争激烈,而饱受压制的士大夫集团在镇压黄巾之乱时重新走上历史舞台,于是朝堂变成了三股势力竞争的战场。以袁绍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依附在外戚何进门下,两方势力想一起除去宦官势力。

汉灵帝突然驾崩,何进抓住机会抢先立自己的外甥刘辩即位,在这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宦官集团落了下风。这件事后士大夫集团多人被何进提升至高位,为了免除后患,袁绍建议何进要除尽宦官。何进先将此事告诉何太后,何太后考虑如果没有了这些宦官,就不能制约外戚和士大夫,那么皇权很有可能被强臣架空,于是坚决不同意,何进这时也犹豫了。袁绍看到何进动摇了,又多次劝说,但是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何进的弟弟何苗接受了宦官的贿赂,多次从中回旋,而何进优柔寡断一直没下决心。

袁绍看情况危急,看来不能靠何进这个软蛋了,这次不抓住机会,以后还会被宦官翻盘,于是铤而走险向何进出了一个风险极大的主意。袁绍对何进说:“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何进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不用自己左右为难了。于是下令招并州牧董卓进京,又派部下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募兵,派丁原带兵在孟津放火,派东郡太守桥瑁在成皋驻兵。

之所以说风险极大,就是因为把各路军队逼近都城,一旦有人图谋不轨,而袁绍自己控制不住,那就成了兵变,到时候东汉朝廷是谁的朝廷就未可知了。

各路军队把气氛一造起来了,何太后心慌了,匆匆把宦官们都遣回家去,宦官们也都慌了纷纷向何进请罪,这何进居然又软了,放这些宦官回去。袁绍很不甘心,于是冒充何进的名义发布假命令,让各州郡抓捕宦官的亲属们入狱。宦官们走投无路,只能铤而走险,他们借口最后一次侍奉太后,又一次进宫,然后发布矫诏招何进入宫,
何进没有设防只身入宫被宦官们杀了
当何进的部下听说何进被杀,纷纷闯进宫诛杀宦党,另可错杀不放过一个,很多没做坏事的宦官也被杀了,脸上没有胡子的人也被杀了不少,有的人紧急之下脱下裤子证明自己的身份。部分宦官劫持少帝逃到洛阳西郊,正好董卓的军队在这里遇见了少帝,于是捡了个大宝贝似的,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开进了洛阳城。
这种情况完全在袁绍意料之外,袁绍预想的是:在各方势力共同的压迫下,将所有宦官势力全部减除,然后就只剩士大夫和外戚势力了,这之后在慢慢图谋搬掉外戚势力,最终实现士大夫当权,自己摄政的美好愿景。哪怕后来何进突然被杀,袁绍也有机会在混乱中稳住阵脚的。可是结果偏偏是董卓带着少帝,以保护皇帝维护治安的名义,堂而皇之的带着军队进宫。而且袁绍也小瞧了董卓,董卓行事果决,以迅雷之势抢占了优势,把控住了朝廷。
至此袁绍弄巧成拙,本应该是士大夫当政,变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军阀当政。
总而言之,袁绍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董卓被选中为进京的人之一也有运气的成分,但他也抓住了转瞬的机会,把控了东汉朝廷,从此东汉进入了更加纷乱的时期。


以古观今

何进在184年黄巾起义后,当上了大汉朝的大将军,风光无限。但是,汉朝的中央军已经在黄巾起义中被消灭殆尽,汉朝中央不得不让各地刺史、太守组织兵马,保境安民。由是汉朝末年,将领拥有私军,很多豪杰人士开始崛起。

此时的汉朝新募的中央军战斗力很低,于是汉灵帝招募精壮编成西园八校尉,曹操、袁绍等人都是其中校尉。这本是何进进献的忠言,但由于汉灵帝认为黄巾起义的危险期已过,忧心何进的权势太大,不愿让何进统掌大权,安排了小黄门太监蹇硕做中军校尉,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蹇硕指挥。

汉灵帝的人事安排,给汉朝中央造成了内斗。考虑到40多年前,外戚梁骥毒杀了两个汉朝小皇帝冲帝和质帝,汉灵帝安排宦官分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太监统管禁军,客观上造成了大将军何进被架空权力。汉灵帝还想废长立幼,废掉原太子刘辩,改立刘协,并为此托付交代给了蹇硕。何进是刘辩的舅舅。

此时的何进有两难:内忧外患。

内忧:权力被架空,军权被分割。何进直接掌握的军队很少,而且战斗力不高。

外患:地方实力派拥兵自重,不服中央。刘备就曾怒斥督邮,更不用说其他地方大员。

汉灵帝驾崩后,蹇硕被何进设计杀死。其他中常侍因为求情于太后,何进不方便直接下手,何况太监手里也有兵权。

于是何进召外兵入京,其心智有两个。

第一,借助外兵与朝堂联手,逼宫何太后,诛杀宦官。解除内忧。

第二,外兵入京,所带兵士不会很多,还需要留下相当数量士兵防守当地。借着进京的机会,何进在自己的主场,借助其他外藩的势力,逼迫尾大不掉的外藩更换防区,免得落地生根,形成独立王国。不服气的,就可以以谋反罪处置,达到提升中央权威的目的。

这样的计谋,被宦官探听得知,宦官们提起发动了政变,刺杀了大将军何进。群龙无首,何进幕僚袁绍冲进皇宫,又杀尽了宦官。由于大将军已死,董卓、丁原、桥瑁等人带兵也在近郊,外藩乱京的局面已经形成。

何进如果不死,借力打力的计策就可以实现。让汉朝几大军区互调主官,并且立即执行,制造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汉朝中央就可以掌控住地方,除了外患。董卓初次带兵入洛只有3000人,局面完全在何进掌握中。

何进想毕其功于一役,但是一个意外的袭击让何进送了命。董卓抓住机会,率先入兵,而那个在城墙上本该出现组织各地讨逆军镇压不臣的大将军被杀了。汉朝此后大权旁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所以,何进不仅召集了董卓,也召集了各个地方山头,在何进要一劳永逸的除藩计划几乎快要实现的当口,作为操盘人的他阴沟翻船,被暗杀了,于是汉朝中央权威开始堕地了。


而知而行

天下诸侯繁多,为什么何进招董卓?何进可不只是招董卓,按他的意思,他是要聚集天下诸侯,后面不还有丁原呢么。

何进请天下所有诸侯共聚洛阳,这些诸侯中,董卓只是其中一员。

董卓的朝中优势“资源”由下文可知:

“却说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先为破黄巾无功,朝议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后又结托朝贵,遂任显官,统西州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是时得诏大喜,点起军马,陆续便行,带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提兵望洛阳进发。”

这样的人何进能不忌惮么,这样的异己当首先铲除!

杀些宦官,何进没能力?笑谈。他的目标不是太监,何进杀太监,即便自己不动手,丁原一到,解开吕布的狗链,多牛的太监也禁不住他那一戟。何进的目标就是杀董卓,这也是召集天下诸侯的原因,利用天下诸侯来杀董卓,何进有能力杀太监,可没能力直接干掉董卓,所以如此大费周章。

董卓为何是何进的头号绊脚石?

黄巾起义,董卓战败,朝廷本来是要处罚董卓的。董卓却因为和太监们的关系比较莫逆,所以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在朝中势力中,在朝廷大员中,董卓也有自己的人脉,看看看,董卓升官了?!

总结:

  • 董卓和太监们关系融洽。

  • 董卓在朝中权贵圈中有优秀的人脉。

  • 董卓麾下20万大军,实力雄厚。

董卓“常有不臣之心”,“总编剧”已经定性了,既然已经交代清楚了,那么可以说何进是绝对知道董卓的小九九的。

反问一句,既然何进知道,为何还要引狼入室,这不是傻么?何进还真不傻。这就进一步证明何进绝对是想对付董卓,而不是想借着董卓杀太监。

后来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证明何进的计谋可操作性极强!

何进是个脑残?千万别这么说了,做到那个位子那么多年没死,都是人老精树老滑的人物,何进要是脑残,满朝文武岂不都是天生智障。


古今通史

何进并非只招了董卓一人,实际上何进招来的外兵并不少,董卓、丁原、桥瑁等人都在列。当时何进想要诛杀十常侍,但是遭到了何太后的反对,他的弟弟何苗也由于收了好处站在了十常侍一边,于是何进便依袁绍之计招来外兵逼宫,想让何太后改变心意,只是没想到玩砸了。

身为大将军的何进杀宦官为何要借助外兵

何进出身屠户,因同父异母妹妹被选入宫成为贵人,何进这才被拜为郎中,后升迁为虎贲中郎将,任颍川太守。光和三年(180年),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何进因而又升为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何进因而被任命为大将军,奉命率领左右羽林军驻守都亭,后击败张角的部下马元义,因公被封为慎侯。

中平四年(187年),荥阳发生暴动,中牟县长被杀,何进的弟弟河南尹何苗击败反贼,平息了暴乱。何苗因功被封为车骑将军,济阳侯。

但之后汉灵帝想废长立幼,以王美人之子刘协为帝,于是设立西园八校尉分何进的兵权,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为统率协助刘协。

汉灵帝死后,蹇硕的确想按照汉灵帝的旨意杀了何进立刘协为帝,但由于司马潘隐给何进提醒,最终失败,刘辩顺利继位。之后何进杀死蹇硕,西园兵马落入何进手中。

之后何进在袁绍的建议下,准备杀死十常侍,并将计策告诉了何太后,何太后却说“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到今,汉家老规矩,不可废。况且先帝刚逝世,我怎么堂而皇之与士人共事呢?”加之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何苗接受宦官的贿赂,也站在了十常侍一边。

从局势上来讲,何进手中有兵,但十常侍手中同样有兵,加上何家人大多站在了十常侍一边,这让何进无法下手。

再之后,何进便在袁绍的建议召集各地外兵,想要以此来逼宫,让何太后妥协。

各路诸侯齐聚京师

眼看计划不能顺利执行,袁绍等人又向何进进言,要求召集四方猛将和豪杰,让他们都带兵赶往京城,以此逼迫何太后妥协,何进同意了这一计划。

于是何进开始召集天下兵马赶往京城,“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后汉书》)

面对各路兵马,何太后仍然没有松口,何苗更是跑来劝说何进。这下何进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袁绍又进言说“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后汉书》)

何进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持符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袁绍则派洛阳方略武吏监视宦官,使董卓等驰驱驿上,准备进兵平乐观。

这才让何太后终于害怕了起来,罢退全体小黄门。诸常侍小黄门都去何进那里请罪,听何进怎么处置。袁绍劝何进当于此时诛杀了他们,一脸劝说多次,何进却没有采纳。

宦官未诛,自己身死

何进没有决断,袁绍于是自己拿主意,写信告各州郡,假传何进的意旨,令他们逮捕宦官亲属。

而何进这边则由于谋划时间太久,最终导致了消息的泄露,

189年8月,何进入长乐请求何太后同意,尽诛诸常侍以下,选三署郎进宫守宦宫的住房。

何进的突然入宫让十常侍意识到事情不妙,张让于是派人去偷听谈话,得知何进果然还是要杀了自己等人。于是张让带领段珪、毕岚等几十人,拿着兵器埋伏在宫中。

何进入坐禁闼,张让等责问何进说:“天下大乱,也不仅仅是我辈的罪。先帝曾经与太后不和,几乎把太后废了,我们哭泣解救,各人拿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和悦先帝之意,只想依托你何氏的门户而已。现在居然要杀灭我们的种族,太过分了吧?您说宫中污秽肮脏,公卿以下忠诚廉洁的是谁呢?”之后,尚方监渠穆拔剑斩何进于嘉德殿前。

在得知何进死后,袁绍等人带兵入宫,将宦官全部杀死。

而后董卓依先前召令入京,不久即废少帝刘辩,另立刘协,又迫杀何太后,杀何太后之母舞阳君,何氏家族灭亡,东汉最后一个外戚专权势力被铲除,而汉朝也从此走向了战乱。

香茗史馆,专注中国古代史,欢迎关注交流

香茗史馆

东汉末年,关于何进招董卓一事,《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及《后汉书》的说法并不一样。

《三国演义》绍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进曰:“此计大妙!”便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

《三国演义》写道:何进召董卓进京是公开行事,除了董卓外,还有四方英雄之士,发檄文到汉朝各地,召集他们入京。但《三国志》和《后汉书》在描写何进召董卓进京时,用了“密令”“私呼”这样的词汇,说明董卓不是公开奉诏进京的,而是秘密进京。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
《后汉书.董卓列传》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

西凉位于今天的甘肃,古称凉州,洛阳在今天河南,古称豫州。从地图上看,确实离洛阳很远,要穿过河西走廊和关中平原,东出潼关后南下到达洛阳。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情况下,从凉州到洛阳上千公里路并不容易快速到达。

至于为什么何进会舍近求远,密招董卓进京,我认为主要是为了保密。《三国演义》认为何进大张旗鼓招四方英雄进京,这有违常理。政治斗争你死我活,政治阴谋企能四处公开?在当时,董卓在地方势力中并不出名,让他进京不容易引人注目。此外,西凉地处偏远,所经之处人烟稀少,便于隐蔽前行。对何进来说,容易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再者,何进出身低下,号称“屠户”,虽然他当时权势正隆,但在讲究门地的东汉,各派清流和中原各地方实力派并不看得起他,虽然何进千方百计想真正进入名流圈,但并不容易融入,所以何进想招中原各诸候入京也不会和他同心同德,所以他反而容易接受董卓这样的军阀。

另外一个原因是,董卓当时实力并不强,《三国志》说,董卓进京时只带了三千兵马,后来为了显示他人马多,还得天天装模作样带兵早出晚归,弄些唬人的架势,让人误以为他有数十万人。

正因为董卓实力并不强,何进不认为董卓入京会最终失控。当然,他也没能看到这一幕,因为董卓没到洛阳,何进就被宦官砍头了。


华哥杂谈

天下诸侯很多,为啥何进单召董卓进京?(邀)

其实何进也不是单召董卓,只不过董卓早有进入中枢,掌控中央大权的想法,并作了相应准备而已。看三国演义第三回: 【曹操对何进曰:“宦官之祸,自古有之……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召外兵乎?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何进怒曰:“孟德有私意耶“?



操退曰:“乱天下者,必何进也“!进乃暗差使命,赉密诏星夜往各镇而去】这里说的很清楚,使者是派往各镇,并不是只派往西凉,说明何进打算能召多少诸侯,就召多少。只是后来实际应召的诸侯不多,而且其他诸侯也没有啥准备。比如,董卓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废黜少帝,另立陈留王刘协为新皇帝时,荆州刺史丁原就当场站出来反对驳斥,丁原是应何进之召进京,还是临时进京办事不清楚,但说明当



时在京的诸侯,并非董卓一人。而丁原,董卓两个人之间的斗争,由于董卓分化,瓦解,拉拢吕布成功,最终把丁原干掉。京城附近的其他诸侯,估计噤若寒蝉,没人敢出面。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更不是等闲之辈,董卓死后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更为凶残,在杨彪等大臣故意挑拨,戳弄下,李傕,郭汜相互攻击杀伐,持续不断,天天杀来杀去,把长安一带搞得荒无人烟,饿殍遍野,说明长安附近的诸侯,大都是平庸之辈,见势头不好,没有人趟这混水,早都溜之大吉了。(12:02)


流誉后

事实上何进并不是只招了董卓一个人的,而且这个无论于公于私都可谓愚蠢至极的败笔也并非何进自己主导进行的。不过归根结底还是何进咎由自取,为自己的愚蠢和无能埋单,招致灭亡。



其实斗争的背景还是针对权力的争夺。东汉大部分时期都是由宦官集团和外戚贵族集团轮流把持政权,延续到东汉末年愈演愈烈。这次对付十常侍的斗争表面上看来是,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十常侍为代表的庞大宦官势力,两方的斗争。实质上却是有第三方势力在伸手要权,那就是同样庞大的士族集团,他们才是真正推动和主导这次斗争的幕后黑手。



何进表面上是掌权的外戚实力代表,但他出身低微,既愚蠢无能又毫无主见。宫里联结妹妹何太后,朝局却只能依靠士人集团的杰出人物帮助他巩固权力。由于汉灵帝的无底线纵容,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实实在在把持了大部分的朝政,其根基在于对整个内宫的控制。在这次斗争中,他们实现了对何太后的控制和利用。导致何进的外戚集团最重要倚仗之一已经沦为宦官集团最有利的工具。

而士人集团天生就是和宦官集团处于对抗敌对态势之中的,所以以袁绍等为代表的士人阶层是最积极主张消灭整个宦官集团的。他们手中最厉害的武器就是何进,也正是他们的怂恿促使何进与十常侍等人成为不死不休的政敌。何进本身很忌惮势力根深蒂固的宦官集团,加之妹妹何太后、弟弟何苗受到宦官的贿赂利诱,不支持他反而庇护宦官们。所以何进感到除掉宦官集团非常艰难,无法下定决心。



于是袁绍等人开始出馊主意,意图是由外而内,召集实权外将豪杰等人,以军事威胁的手段来京城除掉宦官集团。因此召董卓、丁原、王匡、桥瑁等人入京行动,期间袁绍还屡借何进的名义做安排针对宦官集团的部署,以此来迫使游移不定的何进下决心诛杀宦官。

最终无能又没有担当的何进,始终处于举棋不定的摇摆之中,应袁绍等人的要求召了董卓等外军入京,自己却先被十常侍设计谋杀在内宫之中。士人集团也趁机发动蓄谋已久的政变,一举诛灭整个宦官集团。不曾想最后被强势的西凉军阀董卓,用最直接粗暴的武力兵势摘了果子,轻易掌控了大权。



回到问题上来,并非何进一定要召董卓,其实是他在士人集团的主导下,也想以外军的武力清除异己的宦官集团,达到掌握大权的目的。董卓作为有实力的边镇将领,在朝中又没有势力归属,所以是很合适的选择之一。而董卓也抓住了这次机会,借何进之死招诱了他们属下的军队,又杀掉了丁原吞并了他的军队,几乎掌握了京城的所有军事力量,进而以武力获得朝廷的掌控权。袁绍等士人集团措手不及,只能眼看着政变的果实,落入被他们引来的军阀手中。同样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如切如磨

只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次征诏并非只有董卓,只是董卓早有准备,所以这家伙跑的快。

实际上何进招了很多人: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又使王匡召集弓弩手,丁原烧孟津。事实上能招来的都招来了。后汉书关于这段有详细的描述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但是为什么董卓这么快呢,实际上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他根本就没上任。他就驻扎在河东郡观察洛阳的形式。

四月,灵帝驾崩。董卓看到何进掌权以后,知道他想除掉宦官。就主动上书,弹劾中常侍等人。同时立即就向洛阳进发。

事实上,在何进招了这么多人后就后悔了。但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啊,何进派谏议大夫种邵,阻止董卓进京。

种在绳池遇到董卓,让他去讨伐匈奴。董卓根本就不理他。直奔洛阳而来。

董卓到洛阳时,大将军何进被诛杀,少帝外逃。打听到少帝被中常侍劫到了北邙山,于是他就直奔北邙山。就这样控制了少帝,后废少帝,立献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