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河南老人捐出20幅稀有名人字畫,他為何如此“大手筆”?

81岁河南老人捐出20幅稀有名人字画,他为何如此“大手笔”?

(申海涵在“耕讀齋”創作書畫)

核心提示 :最近的一場書畫捐贈,讓已是耄耋之年的書畫家申海涵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為了讓青少年欣賞、傳承中國書畫藝術,81歲高齡的書畫家申海涵向唐河縣無償捐贈了80幅書畫作品,其中不乏楊仁愷、康師堯、胡公石、陳天然、孫其峰、婁師白、孫克綱、張海等著名書畫家的作品,讓唐河縣從此有了專門的藝術館。

◆書畫兼修,曾受教於李苦禪等大師

一張大案桌置於成摞宣紙中間,桌面一側擺放著筆頭粗細大小各異的數十支毛筆,牆上掛滿的書法字畫稍顯泛黃,已經有不少年頭。申海涵老人鋪平紙張,提筆潑墨,流暢蒼勁的線條很快生出一幅渾厚圓潤、剛柔相濟的書法作品。從藝近60年,創作依然是他最幸福的時光,“從提筆的那一刻開始,便已經忘掉了紙外的喧鬧”。

這間書畫創作室名曰“耕讀齋”,出生於唐河縣桐河鄉南小陳莊一個書香家庭的申海涵,始終對老家門頭懸掛著的“耕讀傳家”匾額印象深刻,“勞動和讀書是兩件不能忘卻的事情”。

自小受家藏書畫薰陶,他從六歲起就開始練字學畫。他在童年的最大樂趣是養鳥,父母曾為他起名“其鵬”,寓意大鵬展翅。沒想到童年的愛好,成為申海涵後來在書畫領域的專長,他擅長花鳥畫及行草書,尤擅畫荷花和松鷹。

申海涵早年隨擅魏碑和花鳥畫的著名書畫家林國選先生學習書畫,二者雙修,並在上世紀80年代名噪省城。後遍訪全國名家,先後受教於李苦禪、孫其峰、盧光照、董壽平等多位大師。以畫鷹為例,初學時,申海涵會把平常所見到鷹的姿態用畫筆表現出來。後來,到李苦禪、孫其峰先生家求教時,常趕上他們作畫,也會聆聽他們的畫理和經驗,“兩位先生‘畫鷹要以意為之,不可固守前人’的教誨讓我受益匪淺,潛心臨摹和創作”。

81岁河南老人捐出20幅稀有名人字画,他为何如此“大手笔”?

(申海涵書畫作品)

◆推動建成全省第一家公立美術館

在鄭州高新區瑞達路上,坐落著鄭州美術館,至今已走過近26個春秋,成為鄭州文化地標之一。曾任館長的申海涵退休多年,還會偶爾回去看看,面對他選栽的花木凌霄、紫藤、葡萄等開花結果,內心欣慰又感慨。

將荏苒時光倒回到20世紀80年代初,申海涵在鄭州市自來水公司當一名電工,但由於熱衷書畫,被調入鄭州市群眾藝術館美術部,負責當時六區六縣群眾文化組織、輔導以及書畫作者的培養提高等工作。回顧彼時的工作,總能看到“首次”“首屆”這些具有開創性的字眼。

當時河南新時期的書法剛剛萌芽,申海涵便在鄭州市開設了青少年書法學習班和舉辦鄭州市青少年書法大賽,大大提高了人們對書法的興趣。如果和現在四五十歲左右的老鄭州書法愛好者交流,他們或多或少都受到過學習班和比賽的影響,其中的部分優秀者也已成長為著名的的書法家,如宋華平、雲平、李強、毛鴻雁、毛國興、許雄志等。

接著,申海涵又連續謀劃舉辦了鄭州市首屆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覽、鄭州市首屆花鳥畫展。為給廣大求知青年提供更多的學習和深造機會,他通過走訪學習發達地區的辦學經驗,創辦鄭州美術學院。1985年以前,全省沒有一家專業畫院,申海涵受命協助組建鄭州畫院,自此河南省書畫院等一批專業書畫院紛紛湧現。回憶主持鄭州畫院工作之初的情景,申海涵說:“當時可以用農村的話說‘地無一壟,瓦無一片’,借佔的是市群藝館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房間。”在這種狀況下,他與當時的領導班子一起到處奔走呼籲,最終得到有關領導支持,在鄭州市建造了全省第一家公立美術館。美術館所舉辦的“吳昌碩精品展”、李伯安“走出巴顏喀拉”等畫展,時隔多少年之後,還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李健強說:“他是我們省的書畫前輩,我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二十幾歲在鄭州,就知道申海涵先生的書法、繪畫都很有影響。也可以說對我們年輕的藝術家都有很深的影響。”

◆傳承傳統書畫藝術,捐贈名人字畫

5月20日,百餘位書畫愛好者齊聚唐河縣圖書館,見證了申海涵書畫捐贈暨申海涵書畫藝術館的開館儀式。展出的80幅書畫作品,其中60幅為申海涵40歲後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20幅是他惜愛並珍藏多年的名人字畫,囊括了楊仁愷、孫其峰、婁師白、張海、陳天然、孫克綱、馬國強等著名書畫家的作品。

81岁河南老人捐出20幅稀有名人字画,他为何如此“大手笔”?

(申海涵捐贈的張海作品)

現場,一位書畫家讚歎道:“可以說每一幅都價值不菲,這樣的捐贈並不多見,無償貢獻給社會,難能可貴。”談及捐贈初衷,申海涵說:“這個藝術館的設立,特別是對青少年有一個欣賞、學習、借鑑、傳承的作用。沒有別的啥考慮,只是盡我自己的最大力量,來回報家鄉對我這幾十年的培養。”也正是在這次捐贈中,書畫圈的同仁才得知了另外幾件申海涵很少向外人道的善事。每年僅回一兩次老家的申海涵,注意到家鄉的村路泥濘,逢雨天無處下腳,便在7年前捐資17萬元為家鄉桐四村小陳莊自然村修建水泥道路960餘米,橋涵3座。之後他又捐資4萬元為家鄉村莊安裝太陽能路燈10餘盞。申海涵心繫家鄉的數育事業,為桐河鄉中心小學捐贈字畫、書屋、善款共計30餘萬元。在一次和晚輩孩童閒聊時,得知許多學生一直沒有統一的校服,便聯繫鄭州的服裝廠,為學校全體師生製作了統一的校服。

兩年前,申海涵揮毫寫就一幅書法“受滴水之恩,應湧泉相報”,攜子孫專程回鄉到一戶普通人家登門致謝,了卻了一樁多年的心事。原來,他1958年考入鄭州煤校時,由於家庭成分原因,老家遲遲不給辦糧食遷證,他只能捱餓少吃,借飯票度日,直到一年多之後,“糧遷證”突然從老家寄來,方解了燃眉之急。年老回憶往事,他多方託人尋找終於找到了這位已故的熱心辦證人,到墳頭祭拜。

◆默默無聞,專注創作

在上述捐贈的書畫作品中,其中一幅摘自老子《道德經》的“和光同塵”是申海涵對自己書畫藝術態度的總結,意為不露鋒芒,與世無爭。如今的書畫落款,他以“八十叟”自稱。選擇以“默石”為字,一是中國水墨畫離不開畫山石,二是表達自己“默默無聞,專注創作”的心聲。

這種低調的作風,讓與其相處數十年的中國書協理事、河南省書協副主席雲平印象深刻:“先生當年曾任鄭州畫院院長、鄭州美術館館長,卻從來沒有利用過這一職務為自己謀取過什麼榮譽和私利,作為知名畫家,卻沒有辦過一次自己的個人展覽。這種職業操守,每每讓我回想起來,多日不能平靜。先生淡泊名利,凡事不與人爭的修為,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

81岁河南老人捐出20幅稀有名人字画,他为何如此“大手笔”?

(申海涵在“耕讀齋”創作書畫)

其實,這樣的藝品是申海涵對老一輩書畫大家的繼承。“年輕時,我登門求教名家大師,不僅從他們那裡學到了技法筆墨,更重要的是領略了先生們高尚的人品和對藝術不懈地追求的精神。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大家,老師們對年輕人非常尊重,會事無鉅細地教授。”初學時,申海涵經常騎車從西郊到大同路的唐玉潤先生家中看他寫字作畫,直到深夜,“唐先生很耐心,不怕看,歡迎學”。

臨摹名人字帖,在信息發達的今天輕而易舉,但對申海涵他們一輩人來說,卻往往是一帖難求。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年輕人進步很快,申海涵提到晚輩革新的書畫作品,從不吝讚美,常將“年輕人寫得好”掛在嘴邊。但注意到一些急於宣傳展示、拿作品獲利的浮躁苗頭,他會叮囑來訪的青年書畫愛好者:“要多一份專注。”

申海涵的書畫重傳統,以書入畫,秉承中國書畫同源的傳統,但也始終保持著開放、包容的態度。“我的畫屬於傳統創新一路,吸取著前人營養和當代精華。我努力突破傳統,進行筆墨的現代轉換,包括構圖取勢、畫面選景和意境創造。”申海涵表示,清初畫家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不同時代的人們審美好尚不同,精神旨趣迴異,只有創造出屬於時代的筆墨才是真正領會了書畫的規律和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