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場說撿漏

一般人都認為古董價值不菲。古董,宋人把珍貴的古物稱為“骨董”,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是保存過去之精華,是人們所珍視的古代器物。珍貴的古物,過去的精華,現在的古玩市場,並不缺古物,而多的更是贗品,一眼之間,古物和贗品之間的甄選,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心性學識和眼力,但現代國人對古物的認識卻有很多悖論值得人深思。古物未必都適合賞玩收藏,珍貴的古物流落市場也未必會被大多人所認知,由此就有了“撿漏”一說。

古玩市場說撿漏


最近的幾十年,由於主流媒體的宣揚,民間真品古物難得,所見都是仿品,多達百分之九十幾等言論,深入人心,所以近年古玩市場對一些有真知灼見的藏家來說,不吝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同時,對質精物美的古董器物來說,也是一個最可悲的時代。由於現代國人對我們傳統的中華文化精髓普遍還流於表面和形式,也普遍對美的感知遲鈍,不懂美之為美,很難去認同古人高境界的美學修養,所以元明清彩瓷會成為人們的愛寵,世俗的玉飾會成為市場的主流,唐宋古瓷的韻味,戰漢古玉的氣勢,商周鼎器的神采我們難以靜心去感受。一方面在民間任其流散,低價而沽,並很難得到主流的認可和人們的認同;另一方面拱手相讓與海外,成了世界財富,西方人珍藏研究後,我們才得以後知後覺,妄自嗟嘆!而正是這些器物才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文明源泉,只有去深入接近它們,才有可能去認識和解讀我們古人所創造文明的不凡之處和玄妙之處。很難讓人相信,在媒體一致否認民藏的時候,這些高古的精美器物,不難在古玩市場上尋見蹤跡,雖然價格會略高於普通器物,但就其本身的價值來說,是遠遠的被低估的,雖然古玉賣不過新玉,宋瓷抵不上清瓷,但其中的文化和審美價值的優劣,高下是如此分明。這幾年市場上這種漏也是不少的。

古玩市場說撿漏


明代董其昌在《古董十三說》中說道:“繁興大用,突焰飛光,莫可測識。乃有古董一句:用舉形上之道也,不可以訓詁論說通之者也。然非下學,不能上達。”董其昌對古物的鑑賞和認識之深是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的。古董器物是承載形上之道的,朝代興盛更迭,如同幻影,可盛極一時,但也稍縱即逝,過去不可揣測,但遺存的器物卻包含很多不可言說的過往信息,這些形而上的信息能通過文字記載和表達的只是很有限的知識,但如果不用有限的文字來表達,那器物之上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又怎麼顯現出來呢。古物的形外有意,並不容易被人所感知,王世襄作為一代鑑定大家,推崇“望氣”之說,並不是玄虛之說,而是一種綜合判斷能力,是古代文人鑑定古物的最主要途徑之一,也是現如今逡巡在古玩市場撿漏高手的必備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