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前半生頹廢而後半生傳奇的人物?

古代歷史兼影視愛好者

中國歷史上前半生頹廢而後半生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不乏其人。比如秦末漢初的韓信。

韓信據說是破落的貴族子弟,從小腰裡挎把寶劍牛氣哄哄的在大街上瞎轉悠,史書說他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韓信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他既沒有文憑謀個一官半職,又沒有經商謀生之道,所以常常吃飯都成了問題,許多人都討厭他。老大不小了也娶不上媳婦。


Δ韓信

韓信沮喪極了,看來榮華富貴暫時與他無緣,屋漏偏逢連夜雨,韓信的母親死了,韓信窮的叮噹響,無錢來辦喪事,但他卻要買最好的墳地,據說他看中得就是這塊墳地得風水好,多虧了分家另過的哥哥自己拿出了喪葬錢,然後埋了母親。

人倒黴喝涼水都塞牙縫,韓信沒事在街上瞎轉悠,遇到了地痞無賴屠夫欺負他,屠夫小二說:“你要麼從我的胯下鑽過去,要麼用你手中的寶劍殺了我。”韓信為了息事寧人,無奈選擇了受胯下之辱,這才脫身了,同時也遭到了人們得嘲笑。

韓信回到家,家徒四壁沒有一丁點東西可吃,他想到河邊釣幾條魚吃,魚沒釣到自己卻餓昏過去了。多虧了漂母施捨了一頓飯,才救了他一命。臨走時,韓信說我將來發達了一定報答你,漂母不以為然的說,你連吃飯都成問題,談報答有不切實際吧。韓信很受刺激,於是發誓要出人頭地。由此看來,韓信前半生確實頹廢和命運多舛。

然而轉機出現在韓信遇到了蕭何後,蕭何慧眼識珠,通過交談,更加深了印象,蕭何向劉邦推薦了韓信,但劉邦並沒有給韓信多大的官職,韓信一氣之下趁夜晚騎馬跑了。當時蕭何知道這消息後,顧不得向劉邦請示,騎上快馬就追韓信,最後追回了韓信。蕭何說服劉邦拜韓信為軍隊“總司令”。把軍隊交給了韓信指揮。

韓信不負眾望,帶領漢軍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 濰水殺龍且,垓下破項羽,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成為了漢初三傑之一,成了劉邦心目中的戰神,劉邦佩服的說: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也。

漢初還有一個人前半生頹廢,後半生有著傳奇色彩,這個人就是陳平,陳平的前半生經歷和韓信有得一拼,也是窮的吃不上飯,最初跟著哥哥過,但是嫂子對他不好。於是陳平自己單獨過日子了。陳平不喜歡種地幹活,但特別喜歡結交有頭有臉的人,別看陳平一無所有,但他的門前卻停著華麗的車子,這是找他的高貴之人坐的車子。


Δ陳平

後來有人把他推薦給了項羽,項羽這個人自高自大。根本不用陳平的計謀,陳平一氣之下投奔了劉邦,劉邦很器重陳平,當時周勃和竇嬰有點眼紅,於是對劉邦說,“陳平盜嫂受金,這種人還是不用為好,”劉邦則不以為然的說,戰爭年代人品不是第一考慮的問題,關鍵是這人是不是有謀略,我用的是這個人的頭腦,其他可忽略不計。

陳平沒有讓劉邦失望,六出奇計,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白登之圍,出奇計賄賂單于的妻子,在匈奴軍隊眾目睽睽之下安然退出。出奇謀,讓劉邦假託“雲夢澤,”藉機削弱韓信的權利,把韓信從齊王降為淮陰侯。為鞏固劉邦的統治做出了貢獻。

陳平曾和韓信同朝為官,二人都是前半生都比較坎坷,後半生都有傳奇故事,二人的經歷頗有相似之處。




秉燭讀春秋

必須有唐宣宗。


唐宣宗不但是歷史上第一個以皇太叔身份登基的皇帝。 而且傳奇的是以裝傻充楞這樣的特殊技巧讓大家失去警惕,最終即位的皇帝。

《新唐書》、《資治通鑑》都直接描述唐宣宗“宮中皆以為不慧!”,上一個史書上說不惠的皇帝還要數到西晉的白痴皇帝司馬衷。

唐宣宗還是光王時,因為他不說話,經常被欺負,舊唐書中記載:“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劇,謂之“光叔”。武宗氣豪,尤不為禮。”

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都是兄弟,輩分都要比光王低,但是這些龍子龍孫基本上都拿傻子光王開玩笑。 但是唐敬宗、唐文宗被太監所害,唐武宗嗑藥早死,宮中大權全被宦官把持。


當時唐武宗病危,宦官馬元贄等準備在李氏皇族中挑選一個容易控制的讓其即位。大家一致認為被稱為傻子的光王李怡容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讓黃太叔來“勾當軍國政事”。

唐武宗死後,光王李怡即位後,立馬懷著悲傷的態度,處理政事,對於朝廷大事,邏輯清晰,抉擇果斷,完全是一代明君。

他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結束牛李兩黨紛爭;打擊宦官、權貴、外戚勢力,歷史上把唐宣宗這段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同文景之治相提並論。


以史為鑑

需要嚴重說明:前半生頹廢而後半生傳奇的人物,有很多。

但是他們頹廢的前半生也不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貧寒生活,起碼不缺吃喝、不缺錢花,這樣才能靜下心來學知識、長本事,為傳奇的後半生積攢實力。

如果有人說某某某前半生是種地的,突然就崛起當將軍、當宰相、當皇帝,你千萬不要信。

說這種話的人不是壞就是傻。

如果沒有前半生的積攢閱歷、看遍世間滄桑,怎麼會有囊括四海的心胸,怎麼會有出神入化的指揮、理政藝術?

真的,頹廢裡是培養不出傳奇人物的。

所有的逆襲者,都是前半生在路上觀眾生百態,積累了足夠的能力,才能在起事後一步步的適應時事、把握機遇而發達。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劉邦,在起義前從來都不是扛起鋤頭種地的農民。他在少年時代就遊俠四方,去過魏國、楚國等地。

這種眼界,在那個年代是很寬廣的了。

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在沛縣當上亭長。當了亭長,才能進一步的結交縣裡的老爺們。有了蕭何、曹參等官僚的站臺,才能娶到呂大爺的女兒呂雉。

正因為有了前半生的積累,劉邦才能在秦末大起義中成為沛縣的領頭羊。有了沛縣的根基,劉邦才有資本去投靠項梁、楚懷王。

被楚懷王封侯,劉邦的身份進一步的提高,妥妥的成為諸侯中的一員。

如果不是諸侯,河南的酈食其、酈商、灌嬰等人會投靠他嗎?顯然不會。如果不是諸侯,秦王子嬰會投降他嗎?顯然也不會。

有了諸侯這個身份,這一切都有了可能。

一路進河南、陷潼關、入關中,隨後在項羽主持的大分封中成為名正言順的“漢王。”當年的遊俠,如今成為了天下十八個王之一。

諸侯王,才有爭天下的資本。

當初大名鼎鼎的陳餘,因為沒有被項羽封王而再無機會。而落魄無名的英布,因為被項羽封為諸侯王,躋身天下重要勢力之一。

劉邦通過一系列的操作,也站在了這個拳擊場。正因為他是漢王,才能號召“五諸侯”東進彭城。正因為他是漢王,才能開展合縱連橫。

最終,劉邦站在了世界的頂峰,高聲唱著“大風起兮雲飛揚。”

所以,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成功,都是一步步艱辛的腳踏實地。

以上。


溫乎

這種人在中國歷史上真的是太多了,我講一個漢武帝朝的公孫弘丞相吧。

公孫弘的一生真的很傳奇,他幾乎是在一隻腳,快踏入到棺材的時候,才鹹魚翻身的。

能做到漢武帝朝的宰相,還不是他最牛的地方,最牛的是他是竟然能在漢武帝朝全身而退,病死在宰相之位上。

要知道,漢武帝可是一個殺人狂魔,他最喜歡殺的就是宰相,可以說漢武帝朝的十幾位宰相,至少有一半是被他給殺了的。

公孫弘齊地薛縣人,早年時候的他,在地方的監獄裡任職,算是一個最低級的公務員,可是,就是這麼一份工作,他也沒能保住,因為犯了法,他就把公務員的工作給弄丟了。

這時候的公孫弘已經四十歲人,人生若是在沒有轉機,就說明他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夢想對於公孫弘來說很重要,但是,現實更重要,因為現實是要吃飯的 ,所以他不得不以養豬為生,做了一個放豬的官。

當然公孫弘是個有志向的人,他在放豬的時候,還酷愛讀書,尤其是喜歡讀[春秋]。這個書,公孫弘一讀就是二十年。

到了他六十歲這一年,公孫弘終於等來了人生的第一個機會,因為漢武帝登基後開始在全國選拔人才了,公孫弘就是因為比較孝順,被地方父母官保舉到朝中做官的。

來到朝中,公孫弘一看,靠,原來皇帝是個熊孩子,那時候的漢武帝十幾歲,公孫弘六十歲,很明顯兩個人是尿不到一個壺裡去的,年齡相差太大,有代溝。

漢武帝看到公孫弘頭髮都白了,鬍子也白了,那就給他安排一個比較重要的事情去做吧。漢武帝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打匈奴,他就給公孫弘交代了一個任務,去匈奴腹地走一趟,給我調查一下,摸一下底,看看匈奴的實際情況是個什麼樣子。

這件事在公孫弘看來,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畢竟皇帝就是一個熊孩子嘛。所以,他沒有認真對待,草草的應付了下差事,寫了個報告交給了漢武帝,就算交差了。

漢武帝看到這個報告後是勃然大怒。他本想收拾公孫弘,沒想到公孫弘是個老滑頭,他一看情況不妙,就辭官了。

公孫這一走又是十年的光景,到了他七十歲的時候,漢武帝又開始招募人才了。七十歲的公孫弘再一次被父母官給保舉了上來。

這次考試的時候策論,漢武帝給他定了一個第一名。我估計這十年的光景中公孫弘竟捉摸如何來奉迎漢武帝了。

這一次他來到了漢武帝身邊,經過上一次的挫折,他的經驗就豐富多了,每次他給漢武帝提意見的時候,都是羅列出好幾種辦法來,然後讓漢武帝從中選一個他認為最好的。

你別說這一招很管用,漢武帝大大的讚賞了他,給了他個博士的頭銜來做。

這一下公孫弘滿意,終於找到了伺候漢武帝的套路,為了奉迎漢武帝,每次公孫弘上朝時都和大臣提前商議,見了皇帝如何如何說。

可是,真到了皇帝面前的時候,公孫弘總是讓別的大臣先說,他一看漢武帝對這個人說的話不滿意,他就立刻現場改了觀點,朝反的方向在說一遍。

這樣表演的公孫弘是把漢武帝哄高興了,可是,那些大臣們就被他得罪了,其中有一個叫汲黯的,就很看不慣他。

汲黯就給漢武帝說,齊地的人最狡猾,當面一套,背地裡又是一套。每次他給我們事前商議好的事情,到了皇帝面前,見皇帝同意的觀點,他就補充一下,若是皇帝不同意他就朝反的的方向再說一遍,這種人是真正的典型的小人。

漢武帝一聽,靠,我身邊怎麼藏著這麼一個老狐狸呀?

漢武帝找了一個機會就問公孫弘,汲黯說的那個話,你總該給我個解釋吧。

公孫弘答道,[知臣莫若君],我沒什麼好說的。

這個回答卻是很高明呀,他的意思就是說,瞭解我的人就知道我的忠心,不瞭解我的人,即使評價我也是錯誤的。

漢武帝對他的回答很滿意,這個回答到時讓漢武帝決的汲黯太小題大做了。從此公孫弘更加受漢武帝的寵幸了。

公孫弘這個人當到了宰相,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是,他的生活很節儉,他吃飯從不會吃超過二種以上的菜,睡覺蓋的都是布料的被子。所以當時很多人都是在說他做秀。

可是,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最終他是死在了丞相的任上。

當然關於公孫弘的事蹟還有很多,因為篇幅有限,我們暫時講到這裡吧。若是有機會,我們接著在講。


史學達人

最典型的代表——漢高祖劉邦。劉邦前半生基本上就是一個扛著基層公務員頭銜(泗水亭長)的小混混。整天和盧綰、樊噲、夏侯嬰、周勃等等一群馬仔廝混。三天兩頭還帶著這群馬仔到老哥家騙吃騙喝,搞得嫂子(武哀王劉伯之妻)心裡很不爽,明明有飯卻颳得鍋嘎吱嘎吱說沒有(這就是後來他給侄子劉信封羮頡侯的由來)。到了四五十歲也沒找著個媳婦兒,但女人還是不缺的,媳婦兒是沒有,但勾搭了個姘頭(曹氏),還把人肚子給搞大了(生了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老爹看他遊手好閒的,心裡也很不爽,還經常數落他不如他哥劉仲(即代頃王劉喜,吳楚七國之亂的帶頭大哥吳王劉濞他爹)能幹活、會過日子(後來當了皇帝都沒忘了這茬兒,調侃他爹問是自己掙的家業大還是二哥掙的家業大),可謂頹廢之極。




後半生時來運轉,先是遇到個眼光獨到的老丈人,白送了個老婆(呂后)。之後趕上秦末亂世,帶著蕭何、曹參、盧綰、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一大幫子發小、同鄉揭竿造反。沒想到幾年仗打下來居然打成了漢高祖,開創了大漢王朝,絕對夠傳奇!



不務正業歪醫生

1、願者上鉤的姜子牙

說姜子牙大器晚成應該沒人反對,他具有代表性和傳奇性。姜尚年輕時候在商超的都城朝哥賣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名屠夫,後來又到了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賣酒,不過平時刻苦學習,探討治國之道,希望有朝一日能為國出力。感覺有點類似於今天鐵血網論壇上的軍事發燒友。

後來一直到了72歲才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72歲這個年紀且不說在古代就是在現代,也是身子進半截土的人了。這個年齡的現代人可能都是在公園天天打太極了,不過可見姜子牙身體夠硬朗。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姜子牙的例子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老當益壯 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 不墜青雲之志。不過要有個前提那就是:得有個好身體啊。

2、春秋霸主——晉文公 重耳

重耳是一個貴族,他爹是晉獻公。後來因為王位之爭失敗,晉文公重耳49歲的時候開始流亡生涯,而且這一流亡長達19年,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後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在曹國的時候,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果體。

後來,前636年秦穆公護送62歲的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

這個感覺好像是一個富二代在外顛沛流離,然後偶然的機會繼承了富豪老爹的鉅額遺產,然後人生就開始了開掛的生涯。

3、漢高祖劉邦

47歲的劉邦完成從一個亭長到大漢的皇帝的逆襲,只用了8年時間。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47歲的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這個年紀在今天,如果事業上沒有什麼起色,也基本上很難有了,而且遇到公司效益不好可能就被開除了。

公元前206(僅僅3年時間)年十月劉邦便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入關後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革命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佔,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於垓下。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當年二月(55歲),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對於大器晚成的人來說,除了自身的才能以及時機要對外,最基礎的就是身體要好。


你懂得zyt9573

我說一個人——馮唐。

馮唐的形象能夠如此生動,除了他高齡才被啟用之外,還有原因就是文人的筆。

史記之中,馮唐和張釋之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傳記裡面;

在王勃的筆下,馮唐和李廣同為懷才不遇的代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在蘇軾的筆下,他是蘇軾朝思暮想的天使(朝廷使者),“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馮唐的前半輩子史書之中沒有記載,沒有記載就說明實在沒有什麼好記的。

馮唐出場的時候已經老人了。他雖然年老,但是敢於直言。他絲毫不給漢文帝面子,直接說文帝:就算得到廉頗和李牧都不會重用。

如此耿直的性格,在前半生怎麼可能會有人重用?但是文帝雖然不高興,還是壓住了火氣,重用了馮唐。

在馮唐的舉薦下,當年獲罪的魏尚才得以重新成為雲中守。這也是蘇軾感慨的由來。

文帝之後,景帝繼位,馮唐被罷免,到了武帝時候,就算被啟用,他已經九十歲了。

在司馬遷的筆下,有一群酷吏,比如張湯,與之相對的理所當然是循吏,可實際上並不是,與張湯一干酷吏相對應的是汲黯、鄭當時、馮唐、張釋之等等。

馮唐的出現不是為了勵志,而是為了描述漢興七十年到武帝,每一位帝王治理社會的方式不同。文帝是一個非常懂得用人,也是非常非常寬厚的人。在他的手下,在亂世之中明哲保身的人都能夠出來做官;而到了景帝,經過文帝的勵精圖治,社會已經相對富足,而且正處於上升階段,這個時候,文法吏已經開始抬頭,但是景帝已經遵循文帝的策略,就算是大臣不聽話,那麼雖然心中不高興,也會讓他們遠離自己,或者免職;到了武帝,文法已經相當嚴酷,可以看到,許多人都“坐法國除”。

馮唐就是漢興七十年的縮影,他的隱退,也標誌著漢朝已經走向鼎盛,同時也開始走向衰敗。


詩書君

前半生頹廢,後半生傳奇,不是天才就是頹廢是裝的,肚子裡沒有點貨,誰能成為傳奇呢?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張益唐

要知道想在數理學科上作出天才般的工作,如果年輕時候沒有展露出苗頭,以後想搞出大新聞基本上就是痴心妄想。但是58歲的張益唐做到了。 張益唐的貢獻是證明了有無窮多對質數相差小於7000萬。 這是來自數論中一個很古老的猜想——孿生素猜想。

孿生素猜想大概就是說相差2的質數對,例如:3和5、5和7、11和13等等是無窮多的。 別看2和7000萬差距很大,在數學上7000萬和無窮多是天壤之別,以及按照張益唐的方法這個距離可以刷到很小,我上次看好像以及刷到幾百以內。這個問題有多難呢?這個問題戈弗雷·哈羅德·哈代試著證明過,然後被大衛·希爾伯特列入著名的影響了20世紀數學史走向的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 一百多年來引無數數學家折腰。後來張益唐給出7000萬的證明,陶哲軒也加入了刷極限的大軍。 那張益唐本人呢?

用一句話總結,一位來自不知名大學的數學系講師張益唐58歲時在往往只有年少成名的天才才能做出貢獻的數理領域做出了驚人貢獻,將孿生素猜想的證明推動了一大步。他會被寫入數學史,甚至會出現在中小學的教科書中。


小凡講大道

羽菱君也來說一個人物,他就是北宋文學家蘇洵。蘇洵,大文豪蘇軾的父親,與另一個兒子蘇轍合稱“三蘇”,也同是唐宋八大家。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六國論》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字經》裡面有一段勸學:“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說的蘇老泉就是蘇洵。我們從這段三字經,可以瞭解到,蘇洵是在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繼而才成為一代文豪的。也就是說蘇洵他在二十七歲之前是很頹廢的一個人,按蘇洵享年只有五十七歲的年齡來算,相當於是半生頹廢半生傳奇了。



半生頹廢

事實上也是如此,相比於蘇軾蘇轍兩兄弟少年成名,蘇洵的成名確實來得很晚。二十五歲之前的蘇洵是個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因為父親健在沒有家庭之累,不好讀書,整天幻想著學李白做一個遊俠,不過真的遊歷了很多地方。真正受刺激想好好讀書是在他的哥哥中了科舉做了官之後,他覺得自己也是可以跟他哥哥一樣,走上仕途的。只可惜他根基不好,讀了兩年書之後就貿然參加應試,結果可想而知,名落孫山。這場失利徹底點醒和認清了自己,回家後把他之前所有的文章通通燒掉,取出《論語》、《孟子》、韓愈文等等來從頭再讀,繼續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這一年他二十七歲。我們知道在古代,三十而立,對士子而言,三十歲還沒有穩固的成就是相當失敗的。



半生傳奇

認清自己的蘇洵發憤讀書,此後六七年間苦讀不休,併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並以自己為教訓,從蘇軾五歲開始就教他讀書識字。這段時間的沉澱使他的文筆功力迅速見長,所寫文章開始為人所知。時間來到了他四十七歲那年,他帶領蘇軾蘇轍兩兄弟出川入京,他的文章受到了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推崇並把他舉薦給朝廷,一時間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蘇洵文名因而大盛,名揚天下。第二年,他培養的兩個兒子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京師,世人開始稱之為“三蘇”。



這就是蘇洵,一個十分勵志的文學大師的人生,半生頹廢半生傳奇。他的事蹟也一直以來作為勸學題材,傳頌古今。


羽菱君

歷史這樣的人物很多,比如姜子牙八十遇文王而拜相;晉文公62歲即位,65歲成為霸主;劉邦47歲起兵,55歲創立大漢王朝;蘇老泉27歲才發奮讀書後成為大家。當然這樣的名人還有很多。下面我就重點介紹春秋五霸的楚莊王就是前半生頹廢而後半生傳奇的著名人物。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熊旅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當時國內矛盾重重,楚國大權為王公大臣所掌握,楚莊王採取逃避政策,深居皇宮,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三年間,沒有發號一項政令,也沒有一樣政績上的作為。各夷族部落造反快打到郢都,楚莊王卻一如既往地躲在深宮之中,整日飲酒作樂,聲色犬馬,載歌載舞,朝中之事交由成嘉、鬥般、鬥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

她的王妃樊姬看不下去了,屢次勸導卻收效甚微,於是不再梳妝打扮,終日蓬頭垢面。楚莊王察覺後問原因,樊姬回答說:"您整日沉迷酒色,荒廢國事,國將不國,我哪裡還有心思梳妝打扮呢?"楚莊王聽後當即表示悔改。然而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楚莊王沒過多久就舊病復發。於是樊姬於是命人築起一個高臺,每天晚上她登臺梳妝。楚莊王見後深感奇怪,樊姬回答說:"大王答應我要遠離聲色犬馬,勵精圖治,但大王根本不在乎對我的承諾,因此我幹嗎要打扮給不在乎我的人呢,還不如讓星月欣賞。"楚莊王這才明白樊姬的良苦用心,終於痛改前非,專心朝政。

還有大臣大夫伍舉也實在看不下去了,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它可不是隻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開始親政,在孫叔敖、伍舉、蘇從等人的輔佐下,廢除了十項政令,新啟用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開啟霸業模式,先後威服陳鄭、逼宋從楚、大敗齊國、

戰勝晉軍,邲戰稱霸,問鼎中原。楚莊王在位期間"並國二十六,益地三千里" ,使楚國霸業達到頂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