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孫策不死,曹操最為頭疼!官渡之戰勝負難料!北方或將大亂!

孫策,字伯符。一位驍勇善戰的將帥之才。早年因其父孫堅早亡,寄於袁術賬下。後以玉璽為質,借兵南下,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便平定東吳六郡,為後來的東吳發展打下基礎。可惜這樣的人才卻死於小人之手。《江表傳》記載,許貢上表獻帝(已在曹操控制當中),說孫策少年將軍,驍勇善戰,與項羽相似。(時人稱“小霸王”)又得民心(當時東吳百姓稱之為孫郎)。建議招入都城之中,方便控制。然而這封表書被孫策截獲,孫策一怒之下把這個通敵的許貢處以絞刑。當時的年代,有點名氣的世家都會養門客,或稱食客,有些才智或者武藝的人,用來積攢名聲或者出謀劃策。這個許貢也不例外,在他死後他的門客就四散開去。建安五年4月孫策出門狩獵,因為他自己的坐騎是名駒,奔跑如飛,隨從跟不上,他就自己衝入林中,遇到三個自稱是韓當(孫策的部將)賬下的士兵,趁孫策不注意,一箭射中孫策的面頰,孫策直接八箭在射回,三個刺客衝上前,口稱是許貢的門客,孫策情急之下,拔劍便要殺賊,不料,劍柄和劍刃竟然分離!孫策用弓且戰且退,直到隨從趕上,孫策大喊“殺賊!”才擊斃三個刺客,幾天後箭瘡惡化,身亡。如果這位江東英雄不這麼早夭會發生什麼?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可以想象,看腦洞。

如果孫策不死,曹操最為頭疼!官渡之戰勝負難料!北方或將大亂!

孫策遇刺

影響北方局勢!《三國志·魏書·郭嘉傳》中記載,“孫策已盡得江東,聞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欲率軍渡江北襲許昌,曹軍皆驚。”這說明孫策是有北上爭奪中原的想法的,一個心有天下的英雄斷然是不會放棄中原的,在中國古代,中原作為最先得到開發的地方,不管是教育還是經濟水平都遠勝江東。孫策不可能會安於江南一隅,哪怕剛剛平定江東的孫策的勢力還遠不及坐穩河北的袁紹和坐擁河南山東的曹操,但在曹軍與袁家這樣的兩虎相鬥,孫策斷然是知道是最好的機會。如果他真的知道這樣的消息,不可能放過這樣的機會。當然,他也有所顧慮,第一個顧慮就是近鄰,坐有荊襄九郡的劉表,孫策地盤的上游就是劉表的地盤,駐紮在夏口的黃祖。太過於近,只要劉表願意,從夏口順流而下,不到幾天的功夫就能到建業。再加上劉表和孫家有仇,《吳錄》記載,時為長沙太守的孫堅(孫策之父)率軍進攻荊州,擊破黃祖,圍攻襄陽,可是親身冒進,被黃祖部下的士兵殺害。有這樣的交戰的背景,劉表完全有理由出兵江東。第二個顧慮就是江東內部。三國時期以世家大族為政治的根基,孫策只是打到了江東的其他政治勢力,卻遠沒有取得江東各個世家大族的支持。《三國志》記載,“陸,朱,張,顧時稱吳郡四家。”這四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陸遜,朱桓,張溫,顧雍。而這四個人都是是在孫策死後,孫權時期出來當官的。當時的孫策內部根基並不穩固。另外一個,也是內部問題,吳越地區的少數民族,一直到孫權登基,不管的討伐也好,詔安也好,招數百出但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民族問題,想必在孫策時期肯定是更為頭疼。

如果孫策不死,曹操最為頭疼!官渡之戰勝負難料!北方或將大亂!

孫策

既然有這樣的三個顧慮,為什麼說孫策依舊會影響北方局勢呢?先是外部的劉表,這個時候劉表怕是無暇出兵,因為他自己也在打仗,《三國志》記載,劉表和交州牧張津關係緊張,建安四年到八年間年年交戰,劉表想吞併交州九郡。可能沒空管孫策出不出兵中原。另一方面是劉表對擴展有多大的興趣。劉表是文官出身,接受過太學教育,不是鏖戰之人。另外《三國志·劉表傳》記載,官渡之戰,袁紹先派人籠絡劉表,劉表口頭允諾,就是不出兵,也不幫助曹操。他部下的韓嵩,劉先都勸他:現在曹操和袁紹交戰,你劉表坐擁十萬軍隊,能夠決定天下的形勢,早做決定,爭奪中原。可是劉表的態度就是無動於衷,固守江漢,對南方沒有開發的廣東廣西更感興趣,這麼說了也不會插手孫策加入的中原大雜燴。

如果孫策不死,曹操最為頭疼!官渡之戰勝負難料!北方或將大亂!

劉表

接下來是內部問題,世家大族的支持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勢力。平定江東的孫策本來已經是江東最大的勢力,他們別無選擇,只是在等待江東時局穩定些便會支持孫家,這也解釋了孫權時期更傾向去內政的時候,四大家族出現許多丞相和軍政大臣。不成問題,最後就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活躍的吳越地區,也就是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區,開發較晚,而且都是丘陵,其實並沒有很強的戰鬥力,畢竟古代以騎兵為最強戰力,而南方的少數民族不像北方的羌族,烏桓有大量的騎兵,戰鬥力較弱,可能要不是孫權執政時期往北擴張實在困難,或許也不會這麼重點照顧他們。他們需要關注,但不需要大量的軍隊。孫策依舊有勢力北伐。

如果孫策不死,曹操最為頭疼!官渡之戰勝負難料!北方或將大亂!

周瑜,孫策

如果真如我所說,那麼孫策的北伐,帶來的可能是更長時間的亂世,西涼蠢蠢欲動的韓遂馬騰,雄心壯志的劉玄德,新降曹操的張秀,加上曹操袁紹。北方必然是一片混亂。而巧的是,孫策死於小人之手,孫權選擇經營內政。幾個無名的門客幾乎改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