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原名守仁、号平庐、字彦堂。1926年在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学院任职。董作宾知识渊博,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建树,尤其对甲骨学与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有着划时代的贡献,是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董作宾的甲骨人生

文/张志亮

甲骨文,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出土甲骨文的安阳殷墟,是让全世界史学界、考古界都曾为之关注的地方。这里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心中的圣地。近现代许多著名的考古学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著名一代甲骨学大师董作宾便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一位,为甲骨研究四堂之一。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董作宾,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一八九五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城长春街(现为解放路)的一个经营草药的小店主家庭。六岁入私塾学习,他聪颖过人又刻苦努力,先后博览《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学说。其父董士魁的小店为临的是一个叫“吉祥斋”的刻字店,店主周文金技艺高超,闻名宛城。幼时的董作宾常到周文金的刻字店去玩,并细心地观察各种雕刻技法,琢磨刻字的章法与要领。后来他又得到周先生的热情指导,对篆刻和古文字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以后从事甲骨文研究,并成为一代甲骨学大师,除了他后天的努力之外,与他幼时对古文字及篆刻的爱好也有很大关系。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一九〇八年,董作宾考入当地的高等小学堂 ,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一四年间,正处在读书大好年华的董作宾却因家境贫寒而被迫退学,帮助父亲在店铺里做事。这期间他曾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小学馆,教街坊儿童读书识字来挣钱以补贴家用。一九一三年,他家的小店购进一批书籍,这给了他一个读书的好机会,他和几个同窗好友组成“文会”,面向社会建立图书流通阅读制度。和大家一起读书,共同钻研书法,使他的学识得到全面的发展。当时他和张嘉谋(字中孚,河南著名的方志学家、教育家)先生是街坊。张先生是一位饱学之士、清末举人,是当地的高流名士,对董作宾这位好学上进的青年尤为关心,经常借书给他,并解答他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九一五年在张先生的督促下,他考入县立师范学校,后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一九一八年春,他随张先生来到当时的省会开封,后经张先生的指导考入了河南育才馆学习。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董作宾在到达殷墟之后,经过详细认真的调查及测量发现殷墟的甲骨还在不断出土。于是得出了“甲骨挖掘之确犹为尽”的结论。他认为对殷墟的发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便向史语所作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总报告·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调查》的报告。得到了史语所的高度重视。经过研究便委派董作宾主持殷墟的发掘工作。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一九二八年十月,在董作宾的主持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殷墟的科学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发掘人员除了董作宾之外,还有河南省政府派出的郭宝钧(河南南阳人,系董作宾的同乡学友,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王湘(系董作宾先生表弟)等人。董作宾在事前还先拟出发掘计划和方法。从当年十月十三日到三十日,董作宾和郭宝钧等人合作发掘顺利,他们把小屯遗址分为三区,采用平起、递填的方式,探得甲骨在地下的大致轮廓后,分三步实施大规模的发掘。通过发掘他们在殷墟的心脏——小屯,发掘三个区域,挖掘了四十个坑,面积达二百八十平方米,出土了陶、骨、铜、玉等各种器物近三千多件。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董作宾在研究甲骨文的同时,一度迷恋上甲骨文书法,并最终成为杰出的甲骨文书法家。当时为了摹写的需要(他曾摹写过甲骨原片达万余片以上),他把甲骨文写成对联自娱,同时为了辨认方便,在作品的旁边注出释文。他的甲骨文书法在构思、布局、笔墨、落款与用印等方面均恰如其分、独具匠心,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看后给人以美的感受,也使好多人从此对甲骨文这样的“天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常把自己好的摹写作品送给同事及朋友。这些作品在海内外流传很广。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董作宾在抗战爆发后,转战长沙、桂林、昆明、南溪等地。在流亡奔波的艰苦条件下,他始终坚持他的甲骨文研究及考古学事业。抗战胜利后两年即一九四七年,他应美国芝加哥大学之邀到该校讲学,并被聘为客座教授,在该校讲授甲骨文及金文等课程。一九四八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并在同年当选为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一九四九年,董作宾受命随中央研究院和自己相伴多年而不忍心分开的大批文物迁往台湾。随后他受聘担任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为该院中文系讲授古文字学,并为历史系讲授殷商史。一九五一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九五三年,参加在菲律宾召开的第八次太平洋科学会议。一九五五年应邀赴韩国汉城讲学,同时被汉城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同年八月辞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应聘至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任研究员,从事中国年历的编写工作,同时担任香港大学的名誉史学教授。不久他编著的《中国年历总谱》由香港大学出版部印行。后来又相继担任崇基、新亚、珠海三书院教授。一九五八年重回台湾大学,担任该校考古人类学系专任教授。 董作宾去台后日夜关注着故土,并打算有机会就回大陆,回家乡看看。但事不遂人愿,他却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因病在台北去世。

令无数学者和书家向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宾

余有幸收藏先生描摹甲骨文一件,题跋一件,亲自监拓拓本数十件,今整理此文及拓本以繕同好,也是作为对先辈的缅怀。

丁酉春三月尊汉堂南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