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为了什么?

平生守砚21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陈忠康老师写的。

他说,“临帖是学书法者从规矩入手,从古今优秀的书法范本入手,使初学者从传统中掌握前人的用笔和结体,使其有法度。”


"临帖"易得前人笔意。

赵孟頫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临帖是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最基本保证,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

我觉得这段话说的特别好,有些人认为临摹没有什么意义,其实不然的,临帖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你只有吸取前人的精华,知道他们的书法特点,你才有更多创新的可能。但是临帖并非漫无目的的整篇誊抄,这样没有任何作用,临帖应该仔细观看字体的优点,然后再各个击破。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在学习书法的时候,首先要弄明白所学书体在结体、用笔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则、规律,其次要学会表达其艺术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去掉不合书法要求的方法和习惯,二是从头学会书法艺术所要求的法则和技巧。


想要完成这两种情况,其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临习前人优秀的碑帖法书。这种方式其实与学音乐一样一样的,不论学什么乐器,开始总要练一些高明的乐谱,拿这些乐谱来练习各种技法,培养自己好的习惯,练得熟了,自己演奏起来就会有新的创造了。


人们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临帖,不是为了临摹而临,而是需要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贤的一书写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不失掉我国书法的传统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创新的坚实基础,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启功老人家说的!你看人家老先生说的多好,想必是临帖上百万了吧。


根基打的稳,建设起来,才更牢固嘛!



东家APP

历代书法家们的实践经验证明,临帖,是学习书法过程中,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强化基本功技法能力,还是不断提高书艺水平,临帖,是贯穿于整个书法训练始终的,可以说,临帖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门槛。

临帖,实际上是模仿秀,与美术素描、绘画写生技艺原理是一样的,主要用以练习书法基本功,通过读帖、临帖,达到悟法辩法、取法用法之目的。借此改变自己以往的不良书写习惯,实现写一手漂亮字的愿望。



常见的临帖方式有,摹写法、临写法两大类,其功能、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解决技术问题的重点各有不同,例如:

摹写法,属于一种高仿技法。按具体操作方式不同,分为双勾法、单勾法、描写法等,重点力求形似,越像越好,此方法叫实临,多用于初始入门训练阶段熟练笔法、笔画、字法,是训练质量与效果的保障措施。

例如,单勾法,主要用于了解笔势来龙去脉,借以熟练字形,加深对字法特点的印象,为下一步作临写奠定基础。如图:



临写法,具体操作方法有: 对临法、意临法、背临法等。相当于绘画写生,重点以抓住主要特征为原则,如节奏感、韵律感、力度感等,突出表现神采与韵味。多用于训练中后期,为从临帖向创作过渡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借以提高学习效率和书艺水平。

临写法操作形式,主要是照着字帖写,显然,比摹写法更加自由、宽松,可以附加自己的动机,把像的概念进行层次化。比如: 对临法,多以形似为主,重点是结体特点与字形姿态。意临法,多以神似为主,并且带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侧重于取其字体风貌特征,或主要取其笔法精要。背临法,实际上是默写,主要借以检验对字帖的熟悉程度,是一种辅助记忆方法。如图:



总之,不管用哪种临摹方法,都是想尽可能的接近原帖风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像。但是,写得像并不是最终目的(况且超越不了人家),而是通过苛求形像、神似这个过程,揣摩原作精神实质,了解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是怎样的,从中获取精髓、找到密钥,为日后创作积蓄素材、储备能量。如果即能入帖,又能出帖,符合法度,写出个性,这才是临帖的真正意义所在。

所以,只要是想练好书法,就得坚持临帖,别无选择。除非你舍不得弄掉已经习惯了许多年的“公文体”,不想在书法这条道上花费工夫,纯粹自娱自乐写着玩儿,毫无所求。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不过看你的字学到欧体,或者说田体。笔法上还可以,对错参半,结构差了很多。

OK,在这里我不讨论学田是对错。就随便说说这个问题,都是大白话。

就从你练字开始说,为何临帖。

来个假设你想一想。

给你一个毛笔,不给你帖,你会写字吗?写出来好看吗?或者说比帖上的字更好看吗?我相信肯定不会,世界上没有这种天才,还没学会12345就能做加减乘除法的。

如果帖里的字好,你也想变得那么好,就只能照着他学。别无二法。

以你现在的水平,给你一个陌生字,你是不是能把他写好呢。肯定不会,因为你连照着写还写不好,怎么可能去自己造呢。

临帖一是学笔法,就是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怎么写出来的笔画更像帖,更好看。

你的笔法有了一定基础,我不说你学多久,反正很久前我初学一个月的时候,是这样的水平。

第二是学结字,就是结构,刚才的问题,给你一个陌生字,如何把它写好,写的不难看。明明没学过,怎么去写好。这是通过长期临帖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让你的经验足以处理任何陌生字,而不是离开了帖就不会写。

这就和做人一样,人一生完面对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坐火车坐飞机,第一次自己去办业务,第一次做一个策划案。难道天生就会买票吗就会去找到座位吗会自己策划一个活动吗,我相信,要么你是看别人做,自己学,要么你是向有经验的人问。

临帖亦如此,你不会,你又需要去做这件事,只能学咯,字帖才是老师,师傅只是辅助你去学习字帖。

当然你可以不临帖,不过同样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学点好的东西?

如果你不临帖也辛苦学几年,写出来的东西被临帖的小朋友贬低。你是滋味吗?

你不服去问专业的人,专业的人更重视帖,他会告诉你,你几年的努力还不如一个小孩子正规。

这不是笑话

这是发生过的事

而且书法人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

因为你问得问题,所以我不敢讲专业理论技法。

只能说说大白话,让你们知道临帖的何用,至于临帖的必要性,那没几千字说不完,反正答案就三个字,很重要。

纯手打,喜欢可以私信,本人免费分享教学视频
不临帖的各位,可以把你写的,和这个十岁孩子写的图片一起给一个你认为能做你老师的人。让他评判谁的更好。


我是杅舟

临帖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临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笔意,但对把握字的结构位置不足。

  1. 临的次数越多、临的范围越广,基础就越牢固。临帖需眼到手到、眼准手巧,眼里看到的,笔端都能够表达展示出来
  2. 临帖的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3. 临帖是为了学习古人书法中用笔的方法,通过临帖去学习,去体会!
  4. 所谓临帖,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书为榜样,来对照着摹仿、练习,它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书法艺术也是这样。学习书法,首先要弄明白所学书体在结体、用笔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则、规律,其次要学会表达其艺术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常听人说某人的字写得漂亮,某人的字写得寒碜,漂亮与寒碜,其根本区别不就在所写的字合不合书 法的法则,写字的人有没有相应的技巧吗?
学习写字是一门艺术,临帖是初学者必经之路,如果没有临帖就不会写出传统的书法气息,也不会领会到书法的真谛!

今曰书法

总得来说,临帖有三个目的,保存先贤作品、学习书法技法、为写出自我打基础。



一、保存先贤作品。这是我国古代的书法初创之初,并不是一个人创造了我国的汉字书法艺术与文化,可能是由许多的智者集体智慧的创造成果。之所以会有一人发明创造的传说,一般认为是集先贤菁华的大智慧者,就是集大成者。这里面就有汇集的方法,也就是描摹。所以说,我国的汉字之所以形成一套丰富完整的文字艺术系统,最大功劳之一就是得益于描摹临帖的技能,这种技能在没有方面复印件和照相机和印刷术以前,就一直在使用,包括象齐白石,青年时代学习绘画,都采用过这种描摹对临技法,为自己保留学习资料。



二、学习书法技法。对于初学来说,由于对书法没有任何的基础,如何将经典书法技法精准的变为自己的技能,唯一的方法就是临帖。通过描摹初步了解并掌握书法的点画造型和表现技法手段。恐怕这是最优秀的学习汉字准确造型的的方法。对于初学来说,没有任何的学习书法的技巧,读帖和对临也无法使得自己做到准确掌握单字的点画位置,反复描摹,却非常有利于我们初步掌握书法的技法,“摹书易得位置”。有了这样的基础,在结合临帖、读帖和临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好相对容易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和部分单字的书写技能。



三、有了临帖能力和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单字,就可以逐步进入书法习作或创作的阶段了,也为我们打开书法的大门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对于现代人学习书法来说,这就是通过大量刻苦的临帖根本目的,也是为什么临帖的最终目的。当然,在所有的创作过程,临帖,也不能放弃。



翰墨书道

临帖,就是踩在别人见识、功底的台阶上爬行。

功力不足,掉下去。

功力足(技术足),失去自我变成别人。

思考足,寻找到自我。

去技足,达到自由。

临帖。

最低学笔画,包括笔画书写、变化、笔画细分类(以下同)。(形)。

其次学单字结体(含笔画组合,单字造型)(形)。

其次学笔法(无形):如:藏露(锋)、中侧偏(锋)、提按、重轻、急缓、折转顿逆笔、等。

其次读墨:润枯、浓淡、立体感。

其次读臂腕指法。(无形)。臂(战略)腕(战术)指(细节),今人精微细节没有王羲之寸方灵动,是失传了指法。王是三指握笔。

今人仅用“腕法”这种大老粗去习贴兰亭集序,效果可见,不管名人多牛。

其次学字群技(有形无形之间)。就是辩证法,

对立:方圆、主次、正斜、大小、粗细、虚实、直曲、迎让等。

统一:配合、呼应、协调、整体气息贯通.。

其次学章法(布局等,有格式)。

其次学个性化。临帖时,习异是研究碑帖字差异、不同。与前人、同时代的大众有何差异、夸张、变形。

其次研究谱系。看看帖字从哪些渊源演变过来。(有形无形之间)

其次读势(整体造型,豪放、婉约;正规、奇异;厚重、灵动等)。(有形无形之间)

其次读意(帖子的背后的情感思想)。(无形)

其次读“形意是否合一”、人书是否合一。(无形)

其次,认识到能否形成自己的体系与风格。寻找自我。(无形)


urna风之度0

个人认为,临帖的目的有这么几个!

第一,笔法,大量的临帖,能够掌握古人的用笔方法,也就是粗细,折笔,方圆,垂露,悬针等笔画是怎么写出来的!通过细致的临帖,来实现对毛笔笔性的掌握!




第二,对单字结构的掌握,通过仔细观察临帖,掌握古人对单子结构的处理方法!疏密,锜侧,俯仰等等,这样掌握了方法才能为自己所用

第三,章法,对古帖的分析,得出古帖的章法,比如行气,行与行之间关系,大小,粗细等的把握



临帖最主要要得到的就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

我是喜欢书法和吉他的墨宝,谢谢


墨宝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其实启功先生对临帖的目的有过明确的说明:临帖是为了吸收写字的方法。

有的人总问,自己临帖为什么总临不像原帖。启功先生说,临学范本,不是为和它完全一样,不是要写成原帖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上的技巧。

临帖临到相似就行,要通过临帖学会范本中各方面的方法,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上来。

启功先生甚至开玩笑说,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太像,否则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有趣。

启功临王羲之四月廿三日帖


千年兰亭

您好,我是笔墨长情。最近也有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我来说一说我的看法。

我目前主要学习的是硬笔,毛笔写的非常少,所以从硬笔临帖的角度说一说临帖。我们想要练字,须从临帖开始;我们想要学习一种新的字体,须从临帖开始…但凡是说学习书法,不管是硬笔还是毛笔,都是从临帖开始。那么我们临帖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学到什么?

如果没有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临帖来学习基本的笔法知识,也就是取法。但取法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学会读帖。而我们通常说的临帖是指一个过程,包括读帖、临写、临写后的对比分析。

通过读帖我们可以掌握字帖里的一些笔法知识、结构搭配、以及通过怎样运笔实现…这是我们读帖说要思考的问题。而且我们还要刻意去培养自己这方面的思维,没有读帖的临写可谓之抄写,而读帖则会让我们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字帖的精髓。

其次是临写,这个可以说是在锻炼我们手上的功夫,也就是控笔能力,但读帖的水平限制了临写的高度。先说说控笔能力,有的人一支中性笔就能写出毛笔的感觉,篆隶真行草样样都行,这种人无疑就有着超强的控笔能力,想粗就粗、想细就细,简直如神来之笔。再看看我们刚开始练字的时候,别说粗细了,连普通的横竖都画不直,手还抖成帕金森,这就是控笔能力不强,而且有时候明明知道这个笔画是要怎么运笔写出来,可手就是不听话。而临写就是在不断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写一遍又一遍,就是要让肌肉形成一种记忆。

最后再说一说临写后的对比分析:临写一个字,感觉差点啥,但又不知道差在哪?这种情况就尤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找到自己差的那一部分然后下次书写的时候争取改正,每改正一处,我们的控笔能力就加强一分。比如横竖一直写不平、不直,明明知道还是写不直,这说明手上的肌肉还没形成一种记忆,那就必须得多写、多练;一旦横写平了、竖写直了,也表明控笔能力得到加强了。倘若我们都看不出来哪里没写好,又怎么谈提高呢?

最后总结一些,为什么要临帖?就是为了锻炼读帖的能力、控笔的能力,还有对比分析的能力,而某一种字体反而是其次的。因为如果我们掌握了读帖、控笔、对比分析的能力,学习一种新的字体简直是太容易了。


笔墨长情

书法是一个极讲传承的艺术,没有听说过谁不临帖可以把字写好的,说得通俗点,学书法必须临帖。



临帖是使个人书写习惯遂步艺术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由自已的书写个性向书法共性转变的过程。临帖是一个向经典学习的过程,学书法必须先要入帖,学古人的笔法、结字、谋篇,久而久之,将古人的写字习惯由偶然变成必须最后成自然,这时自己才有出帖的可能,只有先入后才可能出,创新必须有传统作为基石,不然休谈个性。历史上没有谁不临帖靠自己关在家里废寝忘食可以把字写好的,书法必须有传承的过程,只有在传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继承和创新,所以,学书法先要做到忘我,要忘我必须要临帖。临帖是一辈子的事,学书法从临帖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