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岐山八景最全概述

嵇諸邑乘,岐境八景,元代已有記載。清代以後,八景之名成為定說,經過乾隆、光緒、民國諸志不變。

一、鳳鳴朝陽,指的是縣城西北15裡處鳳凰山的東峰(史稱周文王時,鳳凰鳴於岐山之處,故亦稱鳳凰崗)。鳳凰崗萬木叢簇,四季常青,遠望鬱鬱蔥蔥,異於群山。其南麓有建自唐初的周公廟,廟區東西北三面環山,呈凹字形,這就是周成王三十三年遊歷過的地方,又叫卷阿。
歷史上的岐山八景最全概述

二、周邸治泉,在周公廟內,鳳凰山麓的潤德泉,此泉源自地層裂隙之流水。由於地質運動之故,水道時通時阻,泉水亦隨之而時出時涸。泉水周國用石板砌成八角形欄檻(是清道光二十七年所修)。欄檻內外有浮雕,底部有龍吻、螯頭、怪神、奇獸等石刻造形,藝術價值頗高。泉水從龍口噴出,玉浪滾滾飛濺,出泉後南流於渠,滔滔不絕,淙淙有聲。加上渠岸兩旁花木叢林,綠草如茵,構成獨特的風景勝地,也是人們遊覽憩息的佳境。泉水清澈如鏡,甘甜如醴。
歷史上的岐山八景最全概述

三、五丈秋風,在縣城南五十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險要。三國蜀相諸葛亮出師伐魏,扎大營於五丈原上,與司馬懿對壘,兩軍相持百餘日,其年秋八月,諸葛亮病死軍中。五丈原上有創建於元初的諸葛忠武侯祠,祠內有諸葛亮正殿、獻殿、鐘鼓樓、八卦亭等古建築群,全是雕樑畫棟,紅磚翠瓦。尤以豐富多彩、金碧輝韹的壁畫以及獻殿壁間的岳飛書諸葛亮出師表石刻,為遊人所喜愛和欣賞。
歷史上的岐山八景最全概述

四、古塔凌風,在縣城西關(原太平寺舊址),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太平塔。此塔為磚構,塔身八角、八層,樓閣式,塔高28.2米。自第二層起,每層都隱出假窗及欄杆。每層簷下均建有斗拱。由於整個塔身斗拱繁密,顯得特別秀麗。據塔旁原存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改修太平寺碑記》記載:“相傳該寺建於唐元和七年,至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建塔,名日太平塔”。經古建專家鑑定,此塔為關中地區尚不多見的標準宋塔,建築技術甚高,抗震性能很強。自建塔至今將近900年間,岐地屢經地震(包括公元1555年的關中大地震),城鄉房屋倒塌者不計其數,而此塔依舊巍然獨存。


歷史上的岐山八景最全概述
五、資福煙霞,是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修建的庵裡村一所道觀,名日通玄觀,又名資福官,是由道人符道清(號清虛大師)所創建,所以又稱符太師庵。院內松柏成林,枝葉交錯,濃萌蔽曰,氣象萬千。庵後崖壁間土洞內常出煙雲,飄繞院內林間,凝聚不散。每當朝日、夕陽透林斜射而來,則見樹衣彩霞,林貫長虹,五光十色,萬紫千紅,成為奇觀。
歷史上的岐山八景最全概述

六、龍尾春波,說的是龍尾溝,北自岐山之麓,南通雍水之濱,長達20餘里,隨地段異名。龍尾溝居其中段偏南,當西隴公路設橋橫越之處。溝中舊有清泉一眼,涓滴吐水,盈溢而為小溪,潺潺南流不斷。溪岸柳暗花明,鶯歌燕舞,景色如畫,十分迷人。更因泉源出自溝深地暖之境,故當冬盡春初,大地尚未解凍,而泉水最先融化,溪流遂以興波。“龍尾春波”即指此而言。
歷史上的岐山八景最全概述

七、召伯甘棠,召公爽釆邑在今劉家塬一帶地方,以故此地有清光緒二十六至二十八年(公元1900__1902年)所創修的召公祠。惟現存《召伯甘棠圖並記》石碑則是很有藝術價值的岐山鄉土文物之一,其文圖並茂,書法精妙絕倫,久已膾炙人口,拓本亦早已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和稱譽,使召伯甘棠之名遠近聞名,雅俗共知。


歷史上的岐山八景最全概述

八、崛山名剎,崛山海拔1672米,有東西兩座山,隔溝相望,其上多險妙之境和天然石洞。西山萬木叢生,林深葉茂,穿林而上,有羊腸鳥道七十二盤,山上五峰拱羅,勢若戟列。南峰有天王殿、睡佛洞、十八羅漢洞(羅漢為琉璃笸像,很有藝術價值)。中峰有梳妝樓、琉璃殿(皆木構古建)等。東、西二峰稱為東石碣、西石碣。東峰突出如塔,高聳插天。其南崖幽深險僻,鳥跡罕到。崖半設有“索橋”用之通往崖間之神洞,過橋時,必須面壁攀索,橫步蟹行而前。其危險情狀,視前述諸險境更有過之。北峰稱為香山(俗傳三公主成道之處),其上有妙善公主殿,殿壁有連環懸塑,工藝可觀。


歷史上的岐山八景最全概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