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的危機、掙扎與救贖

無人貨架的危機、掙扎與救贖

無人貨架的危機、掙扎與救贖

轉自i黑馬

文| —LR

你上次在無人貨架買零食是什麼時候?不記得也不要緊,為這道送命題頭痛的是那些商家們。2017年最瘋狂的一個風口——無人貨架,已經走到了一個“不升級就死”的尷尬路口。

無人貨架行業始於2015年,而經資本催熟、品牌井噴的局面,卻集中於2017年。這一年,40多家大大小小的無人貨架品牌瘋狂地融資、鋪點位,堪稱盛景。把一個堆滿零食的貨架放進辦公室,一門如此簡單粗暴的生意,開始了高調的擴張。在共享單車解決了人們最後三公里的煩惱之後,新風口來臨,辦公室裡“半徑100米範圍”的飲食也有人接管了。

而到了2018年,所有無人貨架的新聞,都不太樂觀。

2018,除了負面,還是負面

資本曾經是無人貨架們的一劑春藥。

2017年8月底,果小美完成超過1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而就在半個月之前,果小美還獲得過IDG資本領投的超3000萬元的Pre-A輪融資;2017年11月,猩便利獲得3.8億元A1輪投資,兩個月內,猩便利就融了近5億元;創立於2016年12月的便利蜂,2017年2月就完成A輪3億美元的融資......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7年,十幾家頭部玩家的融資總額就已經超過30億人民幣。

無人貨架的危機、掙扎與救贖

只是,無人貨架的短板暴露得太徹底,風口退卻得太快。

2017年底至2018年上半年,行業經歷了洗牌。期間,便利蜂拿下領蛙;果小美併購了番茄便利;51零食賣給猩便利;七隻考拉裁員撤點......

自2018年1月便利蜂步子過大、被曝從三四線城市撤退開始,猩便利、果小美、便利購、七隻考拉等等,接連被曝裁員和撤點、還有的乾脆倒閉或被吞併。無人貨架行業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潰千里。

2018年4月份,兩個頭部玩家——小e微店和每日優鮮便利購,還因為“偷換貨架”的事打起了口水仗:你拿我的零食,我撤你的貨櫃......這些流傳在行業之間的“惡意競爭”的故事,維持著地推BD的業績,同時也在印證著行業“大勢已去”的說法。

同月,果小美被曝裁員和撤櫃,當時果小美向媒體回應稱公司不可能解散。而後沒幾天,又被員工爆出“果小美基本處於‘倒閉狀態’,上海員工簽署離職協議”等負面消息。

起初40多家大大小小的無人貨架品牌,過了個年,真正能保持運轉的,只剩10幾家。很多小玩家沒成先鋒,反當了炮灰,或者就是不溫不火地撐著。

這行業真“涼了”。

渾身痛點的無人貨架

2018年4月份,一則螞蟻金服想要入股猩便利的傳聞,讓歇停了半年的風口再起波瀾。不過一段長久至今的“靜默期”之後,到現在也沒有明確的說法;果小美原本要獲得的阿里的投資,也沒了下文。

如此,在無人貨架的領域,巨頭們一直都有掂有量。

阿里收購餓了麼,順便將其“附送”的餓了麼NOW握在手上;京東推出京東到家GO;蘇寧有蘇寧小店、順豐也做了個豐e足食......但這些都屬於自家孵化的產品,而騰訊領投便利購,算是唯一一個在單獨無人貨架領域踏入了半隻腳的巨頭。其他的,都還算不上真正的接盤俠。

而每當風口來臨,泡沫四起,能決定賽道生死的往往還是巨頭,巨頭不入場,玩家手握的資本一度只能成為合同桌上的小小談資,而不能成為真正的背書。只是如今巨頭可能已經收回了正要踏入無人貨架領域的腳步,又或許是在觀望著最後的戰役,打算等博弈出個最強者然後坐享戰果。

瘋狂的鋪點位和融資擴張,恰恰是最直接的脈門。

小e微店CEO榮光也說過,自己做過測算,比如一個100人網點的訂單轉化率15%~20%。而一個網點如果人數比較少,恰好又是開放式場景,那訂單會少很多,質量好與質量不好的網點,單次物流配送成本也都是差不多的。比如質量不好的網點,哪怕只有兩瓶可樂和三瓶雪碧也需要補貨,但員工運送一次付出的人力和運力成本,卻並沒有少。

無人貨架的另一個關鍵點,就是零售的本質——供應鏈。

無人貨架的壁壘其實不高,如果有壁壘的話,可能也只是企業與網點之間的一紙薄薄的排他協議。真正的話語權,跟供應鏈有關。開闢一個新城市網點,就意味著要做一條完整的、全新的供應鏈。零售,說白了還是在拼供應鏈。

番茄便利創始人、果小美總裁殷志華曾經也說過,目前無人貨架行業的物流和供應鏈端的建設都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這些是需要長期建設和投入的工程。

升級、轉型:掙扎與希望

不過,市場上倒是還有著看好無人貨架的聲音。

艾媒諮詢發佈的《2017中國無人零售商店專題研究報告》預測顯示,到2022年,無人零售用戶規模將達到2.45億人,零售規模為9500億元。一些無人貨架品牌也曾經給過這個行業一絲“希望”:“餓了麼Now”已經宣佈在上海實現盈利;蘇寧小店也依然樂觀,2018年計劃新開1500多家點位......

“智能貨櫃”一度被認為是無人貨架轉型的“終極形態”。

今年3月初,便利蜂宣佈將無人貨架升級為智能貨櫃,他們給出的解釋是,智能貨櫃能夠有效解決無人貨架的貨損痛點,實踐中能夠減少90%以上的貨損問題。“在此基礎上,由於通電、在線的特性,運營方能實時掌握每個點位的庫存信息,補貨會更加精準、及時,也因此有條件推出高單價、短保商品滿足用戶需求。”

只是,想要達到無人貨架一樣的擴張效果和體驗效果,智能貨櫃的瓶頸就尤為明顯。

想要達到控制貨損目的,RFID、重力感應、人臉識別等都是必備的技術和功能,而這些也決定了智能貨櫃的價格不菲,少則幾千,多則幾萬。

智能貨櫃是封閉式貨櫃,這就決定了其所能容納的SKU數目有很大的侷限,即容量不如開放式貨櫃;商品如飲料一旦倒下或者亂了位置,就很有可能造成感應和識別的不準確。另外,人臉識別功能也很容易出現問題,不管是監控還是商品的RFID標籤,目前的技術都沒有成熟到足以大批量使用的程度。

小e微店還沒有全面鋪設智能貨櫃的打算,依然維持著他們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方式:“大網點/封閉式辦公場景+開放式貨櫃+排他協議”。

除了貨架本身形態的升級,還有果小美宣稱進行中的“與第三方聯合運營以及區域合夥人制的輕模式”。很明顯,這種模式試圖解決的供應鏈問題。通過與便利店等第三方的合作,利用別人家成熟的供應鏈來彌補無人貨架沒有前置倉這一短板。同時,由重變輕,進行所謂的“雲端業務”——電商。開始走以辦公室零售場景為核心的熟人拼團模式,以成為“無人貨架界的拼多多”。只是還不知這些做法,能否為處在命運十字路口的果小美續命。

為了讓自己的故事講得更久一點,每一家都在試探轉型的邊界。

同時,無人貨架還在上演著新的資本故事。

5月14日,2016年就已入場的無人貨櫃品牌魔盒CITYBOX正式宣佈,公司已接近完成億元級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行業戰略投資人、某國際消費品企業領投,部分老股東跟投。而魔盒CITYBOX倒是一直在做智能貨櫃。換了“高級面孔”的無人貨架,故事也想換一種新的講法。

無人貨架這隻梨子甜還是不甜?“你需要變革之後,親口嘗一嚐了。”

無人貨架的危機、掙扎與救贖

《市場觀察》雜誌中國營商風向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