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生為啥喜歡你那點“屁事兒”?

劉先生這幾天剛做完手術,有件事一直困擾著他:

手術後第二天早上,A護士來看他:劉先生,今天感覺怎麼樣?放屁了嗎?

劉先生回答:沒放屁;

過了一會兒,B醫生來看他:劉先生,有什麼不舒服的嗎?今早放屁了嗎?

劉先生搖了搖頭,回答到:沒放;

後來,主任來查房,問道:你今天感覺怎麼樣啊?有沒有什麼不舒服?放屁了沒有啊?

劉先生嘴上說沒有,但心裡卻在想: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問我有沒有放屁呢?

外科醫生為啥喜歡你那點“屁事兒”?

相信這是很多做完手術的朋友或家屬的經歷,很多人會想:怎麼大家突然關心我放沒放屁?放屁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這本就是略帶尷尬的事兒,一定要這樣“刨根問底”嗎?

外科醫生為啥喜歡你那點“屁事兒”?

外科醫生為啥喜歡你那點“屁事兒”?

外科醫生為啥喜歡你那點“屁事兒”?

但是,你瞭解“放屁”背後的事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外科醫生為啥喜歡你那點“屁事兒”。

外科醫生為啥喜歡你那點“屁事兒”?

一、屁是個什麼東西?

屁是指消化系統的胃腸氣,中醫將放屁稱為矢氣,指的是肛門排出氣體的過程。屁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咀嚼時吞入消化道的空氣;

二是大腸和直腸內的細菌,特別是大腸桿菌,發酵食物殘渣而產生的氣體。正常人每天都會放屁5至10次,約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氣體。

故放屁意味著人體的胃腸道是正常“運作”的

外科醫生為啥喜歡你那點“屁事兒”?

二、為什麼對於術後病人我們要關注他/她有沒有放屁呢?

經歷過手術,尤其是需全身麻醉的患者朋友,由於手術創傷、腹腔暴露、麻醉藥物等多種因素,都會導致術後胃腸功能受到一定抑制。

一般在術後12-24小時內患者腸道就好像一臺罷工的機器一樣腸蠕動完全消失,隨後逐漸恢復,術後48-72小時整個腸道恢復正常,開始排氣或排便,若超過72小時不能自主肛門排氣則容易出現腹脹、噁心、嘔吐等不適,這時人體感受最直接的就是“一吃就脹”。

因此,一旦術後放了屁,就說明你的腸道功能在恢復中,外科醫生喜聞樂見的“屁”,是你術後康復的可靠標誌之一

外科醫生為啥喜歡你那點“屁事兒”?

三、術後“放屁”比進補更重要!

很多人認為,患者做了手術後身體虛弱,需要“大大”的進補。其實,應該術後流食、出院前半流食、出院後在適當進補,因為進補並不能促進腸道功能恢復,而功能恢復的腸道可以大大提高進補的效果。

當然,一般的局麻小手術對內臟功能影響不是很大,術後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但對於一些大型手術(如肝臟、胰腺、胃腸道相關手術),絕大多數情況下,手術須在患者採取全身麻醉的方式下進行,術後則需要進行胃腸道的管理和飲食的控制。

術後逐步恢復正常飲食和患者的身體情況、疾病、手術等都有關係。那什麼時候開始逐步恢復飲食呢?

簡單舉兩個例說明一下:

1、傳統的胃腸道手術,因涉及胃腸道切除或重建等,一般需要2-5天后才能進食,也就是等待“放屁”再進食才更安全;

2、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指導下,如膽囊切除、肝癌切除等不影響胃腸道連續性的手術,術後第二天就開始進食,尤其是

腹腔鏡膽囊切除的患者,絕大多數情況下術後第二天可流質飲食,少許食物的刺激同時也促進了患者“放屁”,甚至第三天就可以出院,恢復正常飲食。

外科醫生為啥喜歡你那點“屁事兒”?

四、結語

今天又和大家聊了不少,以後外科醫生問你放屁沒放屁,一定要記得,我們都是為了你的健康,請不要拘謹和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