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大案里,两个谋反案株连最广,那么两案的首恶胡惟庸和蓝玉是冤枉的吗?

饮马三江

胡惟庸案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的事件,此案牵连甚广,诛杀者超三万人,历时甚长,从洪武十三年一至到洪武二十五年。加上后来的蓝玉案,共牵连诛杀超过十万人。

朱元璋诛杀胡惟庸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胡惟庸确实有不臣之心。

从洪武六年丞相汪广洋被贬之的,因丞相人选一时难觅,而朱元璋又十分信息胡惟庸,致胡独断中书省事务,胡惟庸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小心谨慎,越加获得重用,得到朱元璋宠信后,他的权欲开始膨胀,生杀大事也不向朱元璋报告,私自扣留不利于已的奏章,多方拉拢大臣,开成自己的权利圈子。胡惟庸又毒杀刘基、买通徐达门人设计陷害徐达。并勾结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私自招兵买马,以备起事。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假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邀朱元璋观赏,想借机弑杀之。太监云奇紧拉缰绳不让前行,急得说不出话来,朱元璋大怒命卫士把他活活打死,但云奇被打时仍不松手,朱元璋始觉有异,赶紧反回,登高而望,见胡惟庸家里早已伏有甲兵。于是胡惟庸谋反案发,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并大肆株连。

二、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历朝历代都设的宰相制,加强皇权。

洪武十三年,即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立即废除丞相制,从此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并于洪武二十八年下诏后世之君不得再设丞相,诏曰: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三、借胡惟庸案清除功臣,消除功臣对皇权的威胁。

胡案牵连之人甚广。朱元璋以诛杀功臣著名,这次案件牵连者包括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荥阳侯郑遇春、豫章侯胡美,江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南雄侯赵庸、靖宁侯叶升等大批元勳勋宿将。开国功臣几乎一网打尽。

再说说蓝玉案

蓝玉案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是朱元璋借口诛杀功臣宿将的又一大案。

相较于胡惟庸,对于蓝玉历史上多有同情者。对于亲历了朱元璋先前诛杀功臣的事,蓝玉应该很了解朱元璋其人,朱元璋决对是不能容忍大将功高盖主的,但蓝玉的种种表现,似乎是自寻死路。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北征蒙古,立下大功,被封为凉国公,位居大将军职。蓝玉统兵多年,在军中威信太高,手下将领个个勇猛,本就引起朱元璋忌恨,可蓝玉不知谦虚,偏要在老虎嘴里拔牙,自恃功高,骄横不法,霸占民田、私蓄奴婢,纵奴作恶,进行走私,甚至不听君命,强行毁关(一次北征还师,夜里到达喜峰关,关吏没有及时接纳,蓝玉竟然毁关强行进入)。

这一切,使朱元璋对蓝玉动了杀心。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蓝玉谋反,朱元璋抓住机会,迅速抄其家灭其三族,并株连一万多人,其中包括一公爵、十三侯爵、二伯爵,其后又诛杀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等,至此,明朝开国功臣诛杀殆尽矣。

朱元璋本就有诛杀功臣的动机,而胡惟庸、蓝玉等位高权重,但位高而不能约束自己,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终还是给了朱元璋诛杀的借口。


汉唐月微史

胡惟庸和蓝玉都没有什么可冤枉的!不侃红楼的君笺雅给大家聊聊这两个倒霉蛋!

胡惟庸案到底是君权和相权之争的牺牲品,还是确有谋反嫌疑,这个根本说不清楚。不但现在说不清楚,就连明朝时期也说不清楚。

这里边的焦点是云奇告密事件到底是否属实?明末王世贞和钱谦益都认为不实。但我觉的胡惟庸死的并不冤枉,冤枉的是那些被株连而死的三万多人!

胡惟庸和朱元璋最大的矛盾就是刘基的那句评价:“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这里刘基明显有点夸大其词。胡惟庸不听话是真的,但要说谋反(偾辕),实在有点说不通。那时代蒙人那么多,胡惟庸一个文官算个渣渣?!

但朱元璋最忌惮的是元朝的末年丞相势大的亡国之像,所以胡惟庸的不听话难免让朱元璋警惕甚至怀疑厌恶,最终直接悲剧了。胡惟庸脚上的泡自己捻的。成了中国历上最后一个宰相。并由此引发了长达十年的胡惟庸案。并牵连李善长、陆仲亨等一公二十五侯获罪。作《昭示奸党录》颁布天下,株连三万余人。

胡惟庸案很扑所迷离,但蓝玉案就清清楚楚了。

蓝玉死就死在“志满气溢”,《明史》关于蓝玉的记载只这四个字说的准确。蓝玉就是死于这一点。

蓝玉完全没有汲取胡惟庸案的教训,逞一介匹夫之勇。在太子朱标在的时候,朱元璋觉的他会是朱标的左膀右臂,因为朱标能辖制他。但朱标死了。曾经准备的豪华武将太子保驾团,就彻底成了皇孙朱允炆的大害。朱元璋可不认为朱允炆会斗得过这些桀骜不驯的匹夫。


蓝玉那种受御史弹劾将御史赶走,喜峰关开门晚了就纵兵毁关;当了太子太傅还显小的行为就是彻彻底底的被猪油蒙了心!朱元璋不杀他杀谁?为了能给朱允炆一个太平的天下。朱元璋直接将当初的豪华太子武将团来了一个团灭。

“蓝玉案”杀的只有“胡惟庸案”一半不到,但也一万五千多人。但下场就是这些老家伙死的差不多了。朱元璋一起,燕王朱老四造反后,连个能打的都没有。朱元璋算计了一辈子,最终也没有涉及到自己千防万防,竟然忘了防自己的儿子!

综上,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我认为起因都在于两个人盲目自大,忘了自我去挑战朱元璋的权威,被朱元璋顺水推舟来了个团灭。所谓造反之时不可信。但两个人的死也绝对不冤枉。冤枉的是那些受株连的人。


君笺雅侃红楼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皇帝亦不能免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肆无忌惮。世界上唯有利益最长久,什么兄弟情义、君臣之义,统统可以抛弃,只为了皇权稳固,哪管它洪水滔天。

创业时筚路蓝缕,可以一路扶持,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围剿与反围剿,为了江山和远方,眼前的种种苟且都可以容忍。朱元璋本身就能征善战,兼之有众兄弟的光环加持,很快就登临绝顶,建立明帝国,接下来就是老套路了,对待老兄弟们很是慷慨,毫不吝啬加官进爵,荣华富贵,甚至赐予了免死铁券,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朱元璋的心中一直在下一盘大棋,熟知中国历史的他,知道宰相的权力犹如一柄双刃剑,权力过大则会对皇权造成威胁,因此从建国开始就有意削减宰相权力,奈何接连两任宰相都不能领会他的意图,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名誉会长,威望甚高,难以撼动,作为继任者的胡惟庸相对来说就资历就比较欠缺,是个软柿子。

胡惟庸其人,处在宰相之位不能战战兢兢,不思进取,反而飘飘然,恍恍乎,堕落腐化,贪赃枉法,欺凌百姓,更意欲造反。这下好了,胡惟庸自己作死,天赐机会,老朱焉能放过,毫不留情、坚决的举起屠刀,这一开杀,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再也回不去了,老朱收不住手了,前后诛杀了3万余人。

为太子继位扫清骄兵悍将,朱元璋为皇位稳固操碎了心,只可惜后来太子朱标意外死亡。时蓝玉与朱标感情笃厚,朱标在尚能驾驭,朱标不在,皇太孙如何驾驭住这匹烈马?老朱为皇位平稳过渡,给皇太孙铺路,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又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勋贵达1.5万人。蓝玉造反是不是真有其事,除了当事人谁也不知道。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若是没有自知之明,不懂得韬光养晦,就等着事后清算,仁义的可能不会祸及家人,碰到腹黑的直接抄家灭族。躲过了枪林弹雨,却躲不过彼此的算计。

“元功宿将,相继尽矣”,可怜建文在靖难之役中无可用之将,被朱棣打得是节节败退,最终一场大火不知所踪,不知老朱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昨日之举?

欢迎参与讨论,说出您的观点。我是三藏,带你走进尘封的历史殿堂,穿越历史的时空,探寻失落的往事。

三藏说史

空印案” “郭桓案”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称为洪武四大案。是明太祖或为整顿吏治或为加强集权而策划的四大案件,因四案而死者至少十万人。

胡惟庸与蓝玉案件又称“胡蓝之狱”,是明太祖大杀开国功臣的政治案件

胡惟庸案,废丞相加强中央集权

胡惟庸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此后,中国封建王朝“丞相”职位彻底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他是奸是忠,他是最后一个敢向皇帝权威挑战的丞相,胡惟庸被动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关于其是否谋反,有学者持反对态度,有学者怀疑,明史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集权。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它是指洪武帝诛杀宰相胡惟庸事件,随后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此案牵连甚广。胡惟庸被杀,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一职。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明太祖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明太祖,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胡惟庸被杀后,此案并未了结,乘机又杀了几十家的权臣勋贵。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金朝兴、叶升、毛麒、李伯升和丁玉等元勋皇亲。




蓝玉案 ,功高震主,为继任者清除隐患!

蓝玉统兵多年,在军中颇有威望;麾下骁将十余员,个个勇猛善战。而蓝玉却自恃功高势大,骄横不法。在军中,他进止自专,甚至不听君命。这一举动显然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在明朝统治稳定下来之后,朝廷内部的肃清行动也正式展开,蓝玉作为影响统治的主要人物,首当其中。朱标意外逝世,年幼无从政经验的皇太孙继位,朱元璋为了肃清障碍和威胁,所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诛杀之。



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达摩院一姐

我认为是被冤枉的,胡惟庸和蓝玉都是历史的牺牲品。

首先史记记载:“丞相主掌政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元朝丞相的权利极度膨胀,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力图废除“宰相制度”。胡惟庸肆意妄为,骄傲自大,恰好撞在朱元璋的枪口上。

其次,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猜疑心重,况且“家天下”的局面已经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所以元朝的开国元老的生存状态都不容乐观,正所谓“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蓝玉骁勇善战,战功赫赫,但后期拥兵自重,正中朱元璋下怀。蓝玉惨死,令人唏嘘。

最后,在元朝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胡惟庸和蓝玉都非死不可,他们两个都是历史的牺牲品。

综上所述,我认为胡惟庸和蓝玉是被冤死的。


城市猎人633

胡惟庸和蓝玉一点不冤枉:他们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功高震主的武将。所谓文可治国,武可安邦正应了两人。他们两人的存在,严重威胁到皇权,而两人又无自知之明不知急流勇退。睡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自古伴君如伴虎,胡蓝狱案应该是合情合理必然发生的。换句话说,他们有无谋反之心,都是做为一个皇帝老儿必须除之而后快的。历史惊人的相似,权臣能将就是用来杀的!说冤枉的话,数万无辜受牵连者真是太冤了!这数万无辜者,也是最好的佐证,皇权容不得一星半点的威胁!宁可错杀一万,绝不留半点隐患。各位看官,你们说胡蓝二人冤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