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启功先生为自己撰写的72字墓志铭?

惊龙轩

每次看到启功先生生前为自己撰写的这篇墓志铭,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启功先生用一种自我调侃式的口吻,采用三言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一生的辛酸和坎坷。就是这么区区72个字,启功先生精深的文化涵养和幽默豁达的胸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常有人叹息,启功先生离世后,当代书坛已经没人可以引领书法艺术的发展,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境地。的确如此,启功先生在世时,虽然书坛乱象已现,启功先生也不止一次表示出失望之情,甚至拒绝担任书协主席的职务。但是,不管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准面临多少争议,凭借其在文物鉴定、诗词韵律、文字学和传统书画领域的精深造诣,德高望重的启功先生一直是当代书坛无可争议的旗手。

我们看一下启功先生生前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

启功《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这是我们最习惯看到的启功先生的幽默风格,先不说其书法水准如何,就是从诗歌的角度来看,也堪称文学史上一首经典的三言诗诗作。语言通俗易懂,用典讲究,对仗工整,显示了启功先生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

客观地说,如果与民国或者明清之前的书法大家相比,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准很难找到优势。但是,在当代书坛,无论是从文化底蕴,还是书法功力,能与启功先生比肩者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就当代书坛来说,称启功先生为大师毫不为过。纵观启功先生之后的书坛,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艺术水准,很难再找到一位可以服众的书家了。

书法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在丑书、俗书和江湖书法泛滥成灾的当今书坛,我们急切需要一位或更多像启功先生这样的书法家,用高水准的书法作品和宽博的胸怀,引领中国的书法艺术回归本真,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惊龙轩

启功自撰的墓志铭写于1978年,当时他66岁,妻子、父母和自己的老师都已经先后离世,回想起往事,启功不禁不写写这篇墓志铭。

文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通。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是北京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清朝皇室后裔,他的真实学历确实高中肄业,启功先生早年经历坎坷,一岁时父亲就病逝了。

靠他家里的亲戚朋友资助上学,他的曾祖父的门生增表示要一直资助他上完大学,并一直到出国留学,由于种种原因,他只上到高三就辍学了。

辍学后找工作的时候别人把他推荐给了陈恒,陈恒当时是北京辅仁大学的校长,陈恒认为他的文章和书法都很好,多次把他推荐给中学教书。

但是由于启功学历太低,多次被辞退,后来陈恒直接把他调任大学教国文,也是由于学历,最后只评上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通”其实是启功先生的自谦,他不但精通书画,对于文史以及文物鉴定也非常的精通。

它描述自己的长相,“面微圆、皮欠厚”,他的妻子早亡,并没有留下后代,他的妻子曾和他打赌,说她死后一定有人给启功介绍对象,结果启功赢了,一生没有再娶。

最后一句“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其实是启功的自嘲了,非但没有臭,还会明扬青史。

这72个字,高度凝练,文字俱佳,是启功对自己前半生的一个高度概括,读来幽默中透着一股心酸,也被启功的这种淡泊名利的自嘲所折服。

你怎么看?


不二斋

先撇开启功先生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成就不谈,仅就这字墓志铭而言,谈不上什么上好的作品,算得上中下之作吧。这么说,并非本人不敬。先看看先生原文: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

全篇中规中矩,要说好,可以用“诙谐自嘲”形容,要说不好,也可用“打油”评论。最后四句,站在文化写作的角度去衡量,更是可以用“狗尾续貂”去判断了。假如去掉那四句,反而整体更加出色。

但是评判一个人,不可能完全避开他的身世背景的。先生以“清室后裔”之贵,“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之尊,至于其他头衔就数不胜数了。能用这么平淡的文字来总结自己一生,是在是难能可贵的!

墓志铭,大多是他人所撰,古人请“大师”撰文的“润笔费”那是动辄钜万。所以那样的文中自然不乏褒奖、过誉的词语。反观启功先生这个,不仅自己成文,足可显主人对生命的豁达态度。文中大篇幅说自己作为“常人”身份的经过:前面十八句五十四字。“八宝山”,普通能死后是进不了的,我也不知道先生身后到底葬在哪里?也可能只是借这个词婉转表达“死”这个生命进程吧。

一直敬仰先生为人。尤其他曾对书法界乱象的直言不讳,更是值得人么钦佩。这里说的只是“墓志铭”这篇文字而已,希望不要引起歧义,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