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後仍有中華

深夜讀史,讀到崖山海戰不禁悵然淚下。

崖山之後仍有中華

1279年,降將張弘範率元軍三面合圍崖山,宋軍最後的柱石張世傑重壓之下不得不倉促應對,元軍火攻,截斷宋軍的糧道,各種方式都試過,卻終無法突破張世傑,最後用火炮強攻,終於突破至宋軍中心,大敗宋軍。

1279年三月,崖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滅亡。一生忠於大宋的陸秀夫抱著八歲的宋少帝投海,隨行的十多萬軍民也相繼跳海,海面浮屍累累。崖山之後仍有中華​​​

自此,大宋滅亡,中華也第一次完全為蠻夷所佔據。

日本歷史學家田中芳樹在《海嘯》中用史詩般的語句描繪了華夏英雄在這場巨大的災難面前所表現的堅強和決絕:一、聽到這話,大驚失色的是鄧光遠,年幼的帝僅僅將聰慧之雙眼轉向了陸秀夫。“臣力有未這,讓國事淪落軍止。元之賊兵即將迫近皇上寶座,脫逃之事恐怕已經不可能。”周圍的宮女和宦官發出驚叫。帝則鎮靜地凝視著陸秀夫。“皇上雖然年幼,但畢竟身為天子。天子須重視名譽更甚性命。臣雖不忍提及!但尚請皇上覺悟。”數名宮女失神倒地。船艙之牆壁發出了奇怪聲響。那是元軍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聲音。帝景仍然凝視著陸秀夫,但是白嫩嬌小的臉頰上卻出現了微笑。“就依你所言吧!”二、“賊兵如蟻,蜂擁而入,李沛望著百姓,‘願意求生還是求死’,人們大呼‘只願意與將軍共死’!汪立信將兩個孩子喚過來,‘今天,我將為你們舉行成人禮,表示你們也要承擔其衛國的責任!’於是,父子三人全部戰死,獲得了死後的光榮。”這就是華夏的精神!為了自由,為了尊嚴,為了子孫,他們英勇奮戰,從未有過動搖!崖山之後,華夏全面淪喪,被嚴重胡化,漢民族地位底下,喪失了做學問的機會,自由的風氣被扼殺,無數優秀豪傑英勇戰死,商業文明嚴重倒退。


但是,崖山之後是不是真的沒有了中華了呢?正如孔子在《春秋》中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也就是說,是夷狄還是華夏不在於血統,而在於所習用的文化。如果夷狄到了中原地區,沿襲了中國文化的習俗,那他們就成了華夏族群的一員。而中原華夏族如果在邊遠地區放棄了自己的文化習俗,那他們就不是華夏族的成員了。

孟子也繼承了孔子的觀點,他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人也,文王生於歧周,卒於郢,西夷人也。” 他的意思也是說任何一個民族只要有本事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都可以成為統治中華成為聖王正統,這就是孟老夫子的“中國聖王無種說”。這也是華夷之辯不是血統上的區別而是文化上的差異說法的根本來源。而留下來的蒙古人也接受了農耕文明,奉行了中華文化,成為了中華的一分子。

因此,只要仍然奉行中華文化,那麼華夏就沒有亡,中華就沒有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