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略(一)——從大明到南明(1):弘光即位

從本章開始,小周讀史開始了一個新的單元,從各個方面闡釋南明時期的歷史境況,研究和探討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興衰歷史,若有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根據清朝留下的史錄可知,明朝是滅於李自成之手。

而宣稱“為明朝復仇”的滿洲領袖皇太極在1636年就自號為清朝皇帝,宣佈明朝滅亡,而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則在1662年才死去,這不禁讓人懷疑,明王朝究竟終於何時?本文就是從清朝史錄中消失的南明歷史出發,對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命運進行梳理。

南明隆武帝頗有賢名,陸軍裝備有十幾種火器,江南作為天下糧賦重地富於江北,史可法、李定國等等能臣名將輩出,“剃髮令”一出,天下蜂擁抗清,為何具備了這樣的重重優勢,南明王朝卻十八載而亡最終消失呢?

(一)由大明到南明(1):福王即位

南明史略(一)——從大明到南明(1):弘光即位

弘光帝:朱由崧

1644年4月,李自成在糜爛山西之後侵入京畿,崇禎帝調集了所有能夠趕赴勤王的軍隊趕來北京,並嚴令山東總兵劉澤清必須前來救援,但劉澤清並沒有聽從該命令而是率領部隊向南開拔,南方諸將及其部隊也沒有向北救援,他們認為皇帝、太子可能不久就會前來陪都,南京文武齊備,宮宇皆全,是戰爭時重要的據點,必須就地做好準備以保衛陪都的安全。

4月24日李自成叛軍攻進北京,第二天湧入紫禁城,當天崇禎帝在煤山自盡,而南方眾將卻仍然“聞京城失守,眾疑信相半”(《淮城紀事》第三頁甲。)到收到確切消息時,以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為首的文武百官一面立即會晤,發佈檄文集合勤王軍隊,率眾渡過長江,在浦口防區著手佈防準備應敵,一面組建新朝廷,試圖重振朝綱。文武百官組建新朝廷之初還發誓精誠合作、和衷共濟,朝廷一立,由於時局動盪得勢的武官們收到了南方士人的反感和排擠,而在北朝受到排擠的宗室藩裔、宦官黨人以及受東林、復社擠兌而仕途受挫的士人則與武官結盟,在南明建立之初就埋下了不團結和不和諧的種子。

武人集團結合的產物就是粗魯的手段和簡單直接的做法,在和平年代因為大明祖制是以文御武,文官黨人尚且可以利用權力壓制和排擠武官,在戰火紛飛、烽煙四起的時代,手握兵權的武官與文官的地位卻完全反了過來。南明政權的權力鬥爭中,清流黨人逐漸失勢,即便是深孚眾望的溫和派也無法立足。因此,南京朝堂喪失了有遠見有眼光的政治家,也沒有了民眾的支持,處於武人持國的狀態,而鬥爭中獲得了“勝利”的這群武人,為了鞏固“勝利成果”,採取了粗淺短視的政策,直接造成了難以解決的後果。(在後續文章中會講到)

在選擇新皇帝的過程中,各方爭鬥就已經開始,最初把持朝政的東林黨人由於害怕幾十年前擁立萬曆帝長子為帝而拒絕擁立福王的父親為帝這件事情被福王翻案,一致拒絕擁立福王為帝,而北直隸諸將則一致擁立福王為帝,眾將中以二人為領袖:一是山東總兵劉澤清,一是鳳陽總督馬士英,而這二人都是帶頭反對文官集團的“中流砥柱”。

正是在在福王即位的過程中,文官階層和武官集團爆發了一次次爭鬥和衝突。

這一年6月3日,福王乘坐大船從江北由武人集團護送南下至南京東北碼頭,一路舟車勞頓,福王早已是衣冠不整難以為繼。第二天南京文武勳貴拜迎福王請即皇帝位,狀態不佳的福王自慚形穢,推脫自己飽經困苦,不堪當此大任。(《國榷》第6冊)到了6月5日,福王卻已在全副皇家儀仗的簇擁下,經高皇帝孝陵進入南京皇宮。福王在其守備衙門的臨時住所接受百官第二次朝賀勸進時,靈璧侯湯國祚大聲指責戶部不發軍餉,雖然攝禮部尚書呂大器立即制止,卻也打斷了整個儀式。而討論福王是應該直接即登大寶成為皇帝還是在局勢明朗之前暫時擔任監國時,勳貴們又再次咆哮朝堂,多數文武贊成監國,而劉孔昭等人則要求直接即位,他們一面指責主張暫緩登基的文臣們“原有二心”,一面考慮新朝廷大學士和侍郎等人的人選,作為懾于軍閥威勢而被文臣破例允許參加巨劍朝廷要職的廷推的勳貴,劉孔昭提名其本人成為大學士,使得諸文武大吃一驚,經過一番商議,最後劉孔昭提名馬士英替代其成為大學士。

6月6日,福王即監國位,起初福王聲稱“只欲避難浙東,無意入居帝位”,但耐不住群臣三次勸進,在僅僅半個月以後就即位皇帝位,年號弘光。這就是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弘光帝即位的過程。而此時,天下大勢未明,距離崇禎帝自盡煤山剛剛過去兩個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