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經濟學(一)——管仲的經濟變革

兩千餘年的華夏曆史,是一部攻伐交戰的歷史,也是一部經濟不斷髮展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無數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湧現了無數的具有深徹眼光的經濟專家,他們或許沒有著書立說,卻靠著參與政治,體現出了其所具有的經濟眼光和獨到見解。

本文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從頭開始講述歷史人物的經濟觀點。有所疏漏之處,還請指正。

(一) 管仲的經濟變革

春秋“五霸”,首霸者為齊桓公,齊國之盛,正是第一場經濟大變革的結果。周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黃河中游,而齊國地處偏遠的膠州半島,很像改革開放之初的廣東、福建,地狹、濱海、遠離中央政治中心,齊國的開國者是姜尚公,非姬姓王族,變法之初,屬邊遠小國。所以,自古以來,弱者就是變革的發動機。中國從第一次搞經濟變革開始就呈現出一個鮮明的特點:觀念的優先往往比資源的優先更重要。

歷史上的經濟學(一)——管仲的經濟變革

哈耶克認為,東西方的早期文明普遍表現為重農輕商,對商業的厭惡是一個共同的早期傳統,我國的孟子也曾輕蔑地將商人叫做“賤丈夫”。然而,管仲在齊國的改革,使齊國興旺的辦法,卻是採取的重商主義的方法,太史公後來評價他的治國之法時曾認為管仲善於配置資源,提高效率,用妥協和謹慎的方式重建各種社會秩序,具有鮮明的“企業家精神”。

(1)重商主義——士農工商

管仲變法的一項特徵就是劃業分民,士農工商。將國民分為了軍士、農民、工匠和商賈四個階層,按照品層不同劃分居住在固定的區域。他認為,這樣做起碼有四個好處:1.同樣專業的人聚集在一起,易於交流經驗、提高技藝 2.能夠促進商品的生產和流通 3.便於營造社會穩定和安定的氛圍 4. 創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

專業分工、子承父業的社會環境,讓齊國的製造業領先於其他諸國,在管仲之時,齊國的高檔絲織品就馳名於各諸侯國,乃至於“天下之人冠帶衣裳皆仰齊地”。

值得一提的是,後世人論及”士農工商“總愛排序論之,認為”末商主義“就是發源於此,實則不然,管仲認為“工商”與“士農”一樣,是“國之石民”,“齊國百姓,公之本也”。,管仲不但重視農業,還結合齊國實際,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從而使得齊國的經濟在列國中獨樹一幟,呈現出工商型經濟的鮮明特色。管仲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作用,尊重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社會地位。為了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他重視市場建設,設置工商管理機構,加強質量管理和商業道德建設,實行官山海即國家鹽鐵專賣制度,用宏觀調控手段——“輕重之術”干預流通領域,加強對外貿易,從而使齊國的工商業繁榮發達,成為先秦時期最富庶的國家。

(2)國家管制——鹽鐵專賣

齊國地處海濱之域,漁業和鹽業一向發達,在春秋之時,鹽、鐵是生活必需品,又是軍事戰略物資,用量極大,因此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因此管仲認為,由國家管理、壟斷鹽鐵資源,無疑是富國的有效途徑。在食鹽方面,首先齊國政府明確其屬於國有;然後在食鹽生產上實行官督民產,規定百姓在特定時間(每年冬季十月到次年正月的農閒季節)、特定地域(北海即今渤海灣沿岸)煮鹽;最後齊國政府設置鹽官,統一收購、統一運輸、統一銷售(包括國內的計口配鹽、用鹽對外貿易)。在鐵方面,還是首先明確鐵礦資源國有;然後實行官督民營,“三七”分成制。國家把鐵礦開採交給百性承包,並根據產值按三七比例分取利潤;最後在銷售上,政府運用輕重之術,控制其價格。齊國管仲推行的官山海政策,是後世國家鹽鐵專賣制度的源頭,影響中國達兩千六百多年之久。

(3)鼓勵消費——促進流通

管仲的經濟思想中,最為奇特的一項是鼓勵消費,甚至倡導豪奢,在《管子》一書中就有專講此道的《侈靡篇》。

管仲認為儉則傷事“,如果大家都不消費,就勢必影響商品的流通,造成生產活動的減少,則影響了國家的收入,此所謂窮民弱國之道。那麼要多少消費才能推動流通進而強國富民呢,管仲的答案是,多多消費,甚至奢靡巨費。

管仲認為,節儉對正常時期國家財政十分重要,但“侈靡”的財政支出在特定時期有其特殊作用。當社會生產不振、經濟蕭條,在國家財富有積蓄的情況下,通過擴大國家財政支出中的君主消費部分,以此鼓勵和調動整個統治集團和私人富有者的侈靡消費,刺激生產,給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達到“富者靡之,貧者為之”

總之,管仲的經濟改革,思想體系完備,內容博大精深,處處閃耀著齊文化務實、民本、創新的光輝,為後世的經濟學家所重視並借鑑、繼承。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非凡的智慧謀略,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細緻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