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洞褲是怎麼來的?

痴念_189635127

“破洞褲”在現行的生活中並不陌生,尤其在大都市裡的年輕人,幾乎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標配。不過,往前推十年或二十年,“破洞褲”顯然就是非主流。說好聽一些是“玩時尚”,說不好聽就是“搞叛逆”。

不過,父母一代還好,自己不喜歡或不接受,但也不會太反對自己的孩子穿。爺爺奶奶就不一樣,他(她)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穿“破洞褲”是為彰顯個性表達時尚,而是樸素的認為孩子們穿的時間長“磨破的”。於此,作為“針線活”較好的奶奶們就總會給孫女“縫補”。

這種時候不免讓孫女尷尬,但同時也成為年輕一代較為獨特的“幸福自嘲”。而這樣的話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多半以“奶奶心疼孫女穿破洞褲”展開討論。孫女們一邊膜拜奶奶的“針線活”好,一邊發誓以後見奶奶不敢再穿“破洞褲”。

話題的論調,雖然是以“奶奶心疼孫女穿破洞褲”開啟,可實際上奶奶的“針線活”越好,反倒是讓人感到心疼。她們經歷過物質較為匱乏的時代,縫縫補補對於她們而言,幾乎是一種常態。在她們的眼裡,衣物多半是用來蔽體和保暖的,至於表達個性的作用,她們基本上不會理解。甚至,會覺得那是一種敗家的表現。

在某種層面上,“衣不蔽體”是用來指代生活貧苦。所以,對於“破洞褲”也稱“乞丐服”。在衣物較為匱乏的時代裡,很多時候只有衣服實在破到補不成的程度,人們才會選擇買新衣服。甚至,在二十年前,普通家庭的小孩子,都或多或少穿過哥哥姐姐的衣服。坦白講,那個時候的人們,第一需求就是衣服能穿或保暖,其次才會講究一下美觀和風格。

而這些,對於物質豐腴,衣物不缺的“年輕一代”而言,幾乎是感受不到的。過去的嬰孩衣物,多是大人不穿的衣服整改的,可現在的孩子們就不一樣,有專門的嬰孩衣物品牌,甚至從價格上講,單價也並不比成年人的衣物便宜。

所以,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孩子,衣物的第一需求就是美觀和風格,其次才是保暖或蔽體。而他(她)們或許才是真正理解“破洞褲”的一代人,“破洞褲”進入中國也有二三十年,但真正被主流接受,也就近十年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破洞褲”主要指割破的牛仔褲,這種衣物風格是美國人發明的,當時的目的也不是為表達時尚,而是為對抗主流的潮水。衣品需求者,也多是上層社會反叛的牛仔。不過,如今的“破洞褲”穿著者,就算在美國也跟這些文化背景沒多大關係。

而對於中國的“破洞褲”群體,“破洞褲”就是舶來品,裡面雖然夾雜著一點小小叛逆,但早已不是主要目的。對他們而言,就是為好看和表達時尚。而這也再次實證一點,只有吃飽穿暖才可能出現時尚和態度。否則,所謂的時尚和態度,也只是仰望和幻想。

奶奶看到孫女的“破洞褲”心疼,那是一種經驗性的補償,與其說是心疼孫女,倒不如是覆盤自己過往的苦難,而這也正是奶奶更值得心疼的地方。她們那一代人物質較為匱乏,所謂的愛惜糧食,節儉衣物,都是被動的品質,因為太缺乏所以真是不敢浪費。

而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節儉的認知,多半停留在言傳,而對於真正的物質匱乏,幾乎是沒有感覺的。甚至,對於奶奶縫補“破洞牛仔褲”的認知,最初會感覺奶奶們“很愚昧,沒見識”。但慢慢的才發現,奶奶們只知道樸素的愛和生活,對於把衣服弄破來表達態度的方式,她們幾乎是不知道,也不可能理解。

我們不得不承認,歷史不僅可以決定一代人的命運,同時也能決定一代人的穿衣態度。人們習慣於用十年來分代,實際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十年的跨度對於人而言,有太多不同和可能,尤其在超速發展的時代裡,更是如此。

十年前70後詬病80後,如今80後同樣詬病90後,再過幾年90後也會詬病00後,如此類推,每一代人都會被詬病,同時也會詬病下一代人。而這種詬病的使然,實則是因為經驗不同,所以不理解,就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他(她)人。

於此,我們也就能理解,雖然都是“心疼”,但奶奶的心疼是愛和苦難的映射,孫女的心疼卻是對奶奶那一代人的敬畏和回望。人終究是經驗塑造的產物,所以依賴於經驗,也終究難以超越經驗,“破洞褲”多少年一直沒變,但意義卻早已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