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抗战胜利后,孔捷和丁伟都去了东北,为何李云龙去不了?

金楼家Kening

《亮剑》第十二章已经有了答案
“淮海战役开始之前,李云龙团属于中原野战军,有一次这个团配合华东野战军打援,干得很漂亮,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将军听说了李云龙的轶事,便想方设法地找借口,不允许这个团归建,至于他和中野刘伯承司令员是怎么谈的,谁也不知道,反正这个团糊里糊涂编入华野十一纵的战斗序列了”。

《亮剑》李云龙是主角儿,小说已经明确指明了李云龙的归属问题。刚开始属于中原野战军,后因帮助华东野战军打了一次援,就被粟司令划入了华野。根据李云龙原型的其中两位王近山、王必成来看,王近山属于刘邓的中原野战军,王必成属于陈粟的华东野战军,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小说的作者都梁不把李云龙写进东北战场的原因了。

另外即使把晋西北铁三角的李云龙、丁伟、孔捷都派去东北战场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一写的话,楚云飞是不是也要被派去东北战场,变成新1军或新6军的师长呢?小说的后半部分是不是要变成李云龙去解放海南岛啊?


历史军魂

李云龙没有进军东北,与中原军区在“中原突围” 战役中分别不同的两个突围方向有关,中原军区主力由李先念率领向西突围,包括一纵大部、二纵和359旅等,这些部队中的相当一部分,比如南下归来的第359旅等部最后都去了东北,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即四野的前身,另外还有华北和山东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出关,总计约10万大军,2万干部。



而惟独中原军区一纵一旅皮定均部,奉命向东突围,从而吸引和调动一直包围中原军区的国民党军主力,彻底造成“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的判断失误,为主力部队向西突围创造良机。因为在中原突围开始前,刘峙率领的10个整编师约30万大军四面包围着中原军区的不足6万部队,并且拟于6月26日发起总攻,形势非常严峻,延安给中原军区李先念部的急电中有12个字:立即突围,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1946年6月24日开始的“中原突围”,也是解放战争正式打响的标志。



皮定均所部7000余人,首先完成了阻击任务,待大部队西撤后,一路向东且战且走,突破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穿越大别山和皖中平原,行程2000多里,历时24天,终于胜利到达华中根据地的“苏皖解放区”,此时该旅居然还有7000人马!不久以后,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即李云龙“华野二师”的战史原型。这份殊勋,也是皮定均1955年破格授予中将军衔的主因。

关于李云龙参加中原突围,《亮剑》剧中是给出了明确交代的,李师长跟战士们在战壕里聊天时,谈到过中原突围时第一次见识美式的105口径榴弹炮,并且曾经缴获若干门,苦于突围路上拖不走只好全部炸掉,心疼的直掉眼泪,就是这一历史时期。华野首长也心疼二师,宁可用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防守的赵庄阵地,也是因为这个师毕竟是中原野战军的老底子。



华东野战军开始整编的时候,内战已经全面打响,山海关沿线已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东野和华野的陆上通道基本被截断,甚至海路也被封锁,那华野独立师自然也就留在了华中和华东地区作战,李云龙也就没有再去东北的必要。而除了这支特殊经历的部队之外,其他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队伍都有进军东北的机会。

所以,丁伟和孔捷去得东北,李云龙去不得,基本战争历史在那,一直到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军事学院再聚首。



三个老战友军中发展也差不多,师长到纵队司令再整编为军长(李云龙是代理军长),只有孔捷参加了援朝作战。同时,剧中着力呈现的是李云龙和楚云飞的对手戏,既然楚云飞已经加入“徐州剿总”指挥下的国民党军队,那李云龙也必须在华野编成内,否则怎么互相死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