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云龙、丁伟、孔捷对授少将衔抵触吗?原因是什么?

江南皮革厂—CEO黄鹤


晋西北铁三角虽然都对授少将衔不满意,但出发点却各自不同。



孔捷不满意的地方是他正军级职务,却和手下有些师长一个级别,心里非常不平衡。

李云龙骂骂咧咧就是因为程瞎子以前是他手下兵蛋子,他还教过程瞎子打枪,如今他授中将军衔,而自己仅是一个少将军衔。

丁伟不满意是因为都是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大家都是中将,有些还是上将,而他只有一个少将军衔,他觉得不公平。

虽然他们都有抱怨,但从授衔标准来看,其实他们都不冤。

孔捷比较有自知之明,他的资历够,党性也高,但仅同丁伟、李云龙比,指挥能力都不如他们,理论水平也不及丁伟,同其他中将就更没法比,所以他授少将衔是合理的。


李云龙就更不冤了,首先按级别他就不够,他是副军级,而中将基本条件是正军级。

丁伟在剧中笑话他说:“你还觉得委屈,不授你个大校就不错了。”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李云龙虽然作战能力强,但老犯错误,有时还违抗命令,所以他的官职一直上不去。

就连调到华野二师当师长也是他自己要来的,要不是强行跨了这一步,他弄不好后期也就是师长,加上他的“光荣史”很多,可不就是个大校军衔呗。

李云龙老是在程瞎子面前摆谱,其实程瞎子只是加入红军稍晚一点,但进步很快,党性也高,除了资历不如他,其他都比李云龙强。


在李家坡战斗中,程瞎子已是386旅主力团772团长,说明他的指挥能力不输李云龙。

在接到程旅长撤退命令时,程瞎子说他们都消灭一半日军了,此时让李云龙“捡便宜”他不服,后来急得都快哭了,但还是执行了命令。这就是李云龙和他的最大差距。

要说委屈丁伟是有点,论资历、论职务、论能力他都够评选中将的条件。

不过孔捷在调侃时指出了他的毛病:私自开锅炉酿酒,不仅自已喝还做起了“买卖”。而且部队休整时,丁伟不是下馆子,就是搂个“小娘们”跳舞。这说明丁伟也是“小错误”不断。


李云龙的原型在授衔时,也曾经非常不满意,闹得很凶,他认为另外一个不如他的人授了上将他非常不服气。

他去找首长理论时,首长说了一句:“他除了打仗不如你,其他任何方面都比你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评衔是综合考核的。

而当时符合中将条件正军级及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将领,一共有200多人,但名额只有170多个,所以必定有一部分人选不上。

都符合条件,而名额有限,那只能全面、综合地去考虑,此时小错不断的丁伟落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花木童说史



1955年评军衔的时候因为考虑了很多因素,是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结果,所以留下了很多很多问题。但以往这个话题是比较忌讳的,亮剑中有所反映,李云龙孔捷和丁伟三个人对他们只评少将不满意。

后来议论比较多的其实主要就是两个人,一个是粟裕作为华野代司令员兼政委,是实际上的方面军统帅,未能评上元帅,只评了大将。另一个是萧克,作为二方面军的重要人物,六军团军团长,只评了上将,很多人认为应该得到大将。

此外也有很多流言,真假难辨。比如刘亚楼作为四野的参谋长,很多人认为他的资历和功劳是应该给一个大将的,但只给了上将,所以他很不满意。但吴法宪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他在空军和刘亚楼共事,他并没有见到刘亚楼对此流露出不满情绪,反而是很高兴的穿着佩戴军衔的新军装照了相。


丁伟和孔捷的那些牢骚其实也不能成立。比如孔捷不满意的主要是说,他在朝鲜的那个军有两个师长也评了少将,和他一样,引起他不满意。但这个理由很牵强。比如华野一纵队司令员叶飞在淮海战役时,是由陶勇郭化若统一指挥的,但后来评军衔的时候,陶勇郭化若都是中将,而叶飞是上将。

还有丁伟说的陈大麻子和他一起提的纵队司令,结果陈大麻子是中将,而他丁伟只是少将,他也不满意。但这个理由同样不能成立。纵队司令,也就是建国后到1955年的实际职务介于正军级和副兵团级之间的高级干部中,军衔的差距是很大的,有上将,也有中将,也有少将。

比如四野的纵队司令员刘震,后来也是上将。这就是因为考虑了山头平衡的因素,因为二方面军够上将标准的人比较少,但又不能没有,所以刘震就评了上将。类似的情况还有一野的贺炳炎,解放战争结束前也只是正军级,但是后来还是给了上将。还有阎红彦,也是同样的情况,因为他是陕北红军少有的勉强达到上将标准的干部。

相应的,有些1949年时已经担任正兵团级职务的干部,也有些人只是给了中将。比如郭化若是第十兵团的政委,但是只给了中将。徐立清的资格也是够上将的,也给他评了上将,但是他自己主动要求降为中将,后来就只是中将。还有莫文骅和吴法宪,也都是副兵团级,介于中将和上将之间,最后都给了中将,他们也都是满意的。

此外,也有些人主动要求降低,但是考虑了其他因素后还是维持原来的评级,比如许光达是正兵团级,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应该是上将,但是因为他是二方面军干部中唯一接近大将标准的,如果他也不评大将,二方面军就没有大将了。公布之后许光达主动上书请求降为上将,但是并没有得到批准。


至于红军时期的职务,也有很多其它的影响因素。比如吴法宪和邱会作,长征中才由营级干部提升为团级,但是他们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提升很快,后来也达到了中将。而长征中同样是营级干部的丁盛,是四野名将,多次立下重要战功,但也只是少将而已。而类似的皮定均在淮海战役时只是纵队副司令,但是最后还是凭着中原突围的贡献,给了中将。

还有秦基伟,在四方面军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营级干部,后来在河西走廊临时任命的团级职务,回到陕北后给的实际上也是营级职务。但是后来随着战争发展,他进步比较快,到淮海战役结束的时候他是中野九纵队司令员。以他的资历,如果到此为止,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少将。但他在上甘岭打得好,所以后来成了中将。


萧武


1955年人民军队授衔时,曾经担任过一线部队长不很满意的,主要就是二野的王近山将军和四野的钟伟将军,而《亮剑》李云龙的人物原型,偏偏就包含或浓缩着这两位将军的历史故事,所以李云龙、丁伟和孔捷的举动并非空穴来风,也是在侧面反映一段真实的历史。



王近山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入党,到解放战争期间与陈赓、陈再道、陈锡联、杨勇等将军一起,都成为中原野战军的主力纵队司令员,就战功而言确实不分伯仲;中原野战军1949年初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及三个兵团时,陈赓、杨勇和陈锡联成为兵团司令,王近山为三兵团副司令员。

授衔的结果是陈赓为大将,杨勇和陈锡联为上将,这三位兵团司令也就罢了,原二纵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也是上将,而只有王近山被授中将,“王疯子”当然不干,这不是追求什么“高官厚禄”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军人的荣誉问题。《亮剑》剧中丁伟曾经特地提到同样是纵队司令的“陈大麻子”,并且严重表示不服。



之前我一直试图在第四野战军里寻找这个历史原型,如今看来,确实应该是二野的陈再道将军,不仅因为陈再道历史上确实有“陈大麻子”的绰号,更重要的是,王近山不太平衡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就出在同是副兵团级的陈再道将军身上。客观的说,从战功来说,两位将军确实难分高下,陈再道也是第386旅(副旅长)出身,“再道之勇”名冠三军,抗战期间两个人都兼任二级军区司令员。

细微的区别在于资历,陈再道1926年参加革命,最关键的是参加了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这是红四方面军建军的里程碑事件,遗憾的是王近山履历中没有这一条。评衔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王近山的不理解,我们应该可以理解。



钟伟将军则是东北野战军最后一个组建的主力纵队第12纵队司令员,1949年3月东野整编为第四野战军时改称第49军军长,我查了一下,其它所有的11位纵队司令员最低授衔中将,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等则授衔上将,而只有钟伟获授少将,这事换谁谁也不干,从白山黑水到纵横中南,钟伟将军的确战功赫赫,是四野名将的后起之秀。

问题还是出在“后起之秀”上,钟伟原来曾经是东野二纵第5师师长,直到1948年成立第12纵队时才被总部酝酿出任纵队副司令员,确实与其它主力纵队司令在职务资历上有些差距。钟伟则以“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魄力,最终让林彪改变态度,直接擢升为12纵司令员,有点“火箭提拔”的味道。而钟伟将军也是1929年入伍的老红军,资历不弱,既然跻身纵队司令员行列,惟独自己成为少将,自然心中难平。



实际上,关于钟伟的评衔略低,军委也是清楚的,后面一直按照中将甚至上将的标准使用的,1957年出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就是主席亲自提名,这是很明显的“低衔高配”。第三野战军也有一位参加过“黄麻起义”的兵团副司令员王必成中将,也是1955年授衔时比较委屈的三野纵队司令员之一,与王近山情况类似。

《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和孔捷都是浓缩和虚构的人物,讨论他们的合理军衔是没有意义的,剧中这一桥段是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描述了一段真实的人民军队历史,所以这三位在剧中获授什么军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确实有几位开国将军在军衔评定时不太合理,这事本来就很复杂,不可能尽善尽美,也难怪主席戏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度度狼gg


八路军团长也有几说。第一种是刚开始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时的团长,在建国后55授衔时可能会被授予上将军衔。但八路早期由于受制于国民政府对番号指标限制,原红军指战员都是降级任命,原来师长级别最多是个团长,林彪这样的红军军团长和徐向前这样的方面军总指挥也才是师长。李云龙在红军改编换装时就是一个营长级。抗战后期这些师长都是在自己根据地(解放区)独当一面的诸侯(山头),解放战争对应基本都是野战军首长。首次授衔时八路军师长级基本都是元帅,最初的旅级干部基本都是大将。 第二,抗战中期的团级干部,相持阶段开始后,八路军深入敌后进入了快速扩张期,在原各师编制外又成立了很多地方性的部队,以及所谓独立团,新编团等。这些在国民政府编制之外的团级干部,很多也就是红军时期的团长,营长甚至是连长。严格意义上讲李云龙,丁伟和孔捷都是中期开始后的团级干部,这一级干部一般轨迹在解放战争开始后都坐到了师长级别,解放战争后期基本都因功升迁到了军级(纵队),所以,授衔时候少将和中将是主力。 第三种情况,就是抗战后期,进一步补充扩编的团级干部,这一级干部都是在抗战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那些经历红军时期能在战争幸存下来的班排长基本上抗战后期最多也就是团级干部,这一种团长解放战争中基本也就是评级变动,当然有部分会升级到旅级甚至个别最高到师级干部,所以授衔时最多上校,一般基本都是少校和中校。


用户1276198290


李云龙、丁伟、孔捷都是八路军的团长,其中李云龙是独立团的团长,独立团是编外的,比主力团的地位低一点,可丁伟、孔捷都是主力团的团长。从八路军初始阶段的团长一直带兵打仗的,发展得好的一般55年能授上将,有杨得志、李天佑、杨成武、宋时轮、彭绍辉、陈锡联这6位,而平稳发展的一般都是开国中将,如王近山、徐才千、张千才、王尚荣、刘转连、文年生、张贤约等。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丁伟、孔捷都是战功累累的战将,55年授少将显然是授低了。


寻人参果者


看过亮剑电视剧之后挺佩服李云龙这个人物,看后感如下:战功赫赫的李云龙为何最后只被授予少将


这个原因很复杂,在大别山鄂豫皖革命苏区湖北省红安县当时人口是48万人,但是解放后当上将军的却有200位之多,有的地方的男人基本上全参加了红军.当年刘伯承,邓小平进山时才不到1万人而出山的时候发展到10万多人被人称为刘邓大军(当时的中央红军才2000人).这里爆发过黄麻起义,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死4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这里的.这里有无数个李云龙,这里的每个李云龙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共产党现在的新中国.但是解放后这200个将军里却只有2位是上将。

我个人觉得李在战术上相当了得,但在战略上还是人外有人。 首先在电视剧的大前边,李的职位一直都在团长左右,也就是说,他的主观功能是领导局部战役,而对于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战略配合,收缩....可能发挥的空间就少了点,而那才是真正大将们的舞台。 而且他个性极强,那些元帅、大将往往就是来调配、收服这些能征善战的团长们...论带兵,他是把好手,论带兵,他是把好手,但李的个性消磨了他的另一种可能。


授衔我们说得通俗点就是给的官的大小,那么官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资历、功绩、过失、为人处世”。

我们先来看看过失红军过草地纵兵抢粮,违抗上级命令从坂田联队正面突围使部队蒙受较大损失,为救自己老婆攻打县城造成重大损失,为替魏和尚报仇将已经加入八路军的黑云寨围剿,这些都是李云龙犯得错误,这些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再说一说他的为人处世上的不足,从对772团程瞎子的各种鄙视,再从医院中比自己还高半级的王副军长的针锋相对,再到军校学习时各种对学业的不认真引得刘伯承的愤怒,都是会影响授衔的原因,一到授衔那些他曾经的最后过得人都会给他制造障碍,授他少将也是非常正常的。


墨果乐琪


丁伟和孔捷对授少将衔都很抵触,都觉得自己最少也是个中将。李云龙并不抵触。

原因是什么?

丁伟

丁伟知道自己授衔少将的时候一肚子火,解放战争期间任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员,东北解放战争中是所向披靡,打的国民党军队毫无招架之力,然而与丁伟同属一个序列的大部分纵队司令都是中将



且与丁伟一起提为纵队司令的陈麻子也是中将。却单单授丁伟一个少将,你说丁伟能不抵触吗?

孔捷

孔捷也是一肚子火,解放战争的时候孔捷参加了几乎所有的战役,升到了军长的位置,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孔捷的部队首批入朝,而1955年授衔的时候,,孔捷部队手下的两个师长,也授了少将。

军长是少将,师长也是少将,自己的手下却和自己平级,孔捷是肯定是抵触的。

李云龙

其实李云龙是最舒坦的,授少将军衔是最合理的,首先抗日战争的时候李云龙错误没少犯,被撸下去好几次,在解放战争中负伤。等李云龙醒过来的时候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了。李云龙至始至终没出什么力就拿了一个少将。还和打过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的孔捷,打过解放战争的丁伟平级,估计李云龙心里很舒坦。



汤里放药


在《亮剑》尾声部分,我军实行军衔制,李云龙、丁伟、孔捷都被授予少将军衔,但是却引起了晋西北铁三角的全体不满意!

按照电视剧的剧情发展,正式授衔的时候,正是李云龙、丁伟、孔捷在军校学习,三人都被授予少将,就连丁伟这样比较有内涵,有修养的都立刻七个不服,八个不爽,就更别说老李、老孔那哥俩了。哥三全体抵制穿新军装,并被罚去扫地。

其实这段剧情真实的从侧面反映了1955年实行军衔制的真实情况。在授军衔这件事上,高层有许多情况和因素需要考虑、平衡,一碗水完全端平不太可能,确实有许多人在授衔时被评低了(参考晓说里面有一集,提到的军队的山头问题),也确实有人因此而闹意见,不过这不是争个人待遇,更多的是争个面子,好多一起革命多少年,一直别着苗头拼战功的老战友,突然在军衔上高了自己一级,以后见面还要敬礼了,这张老脸还要不要了?

至于不满原因,很简单,都觉得自己的功劳大!例如丁伟说的,“陈大麻子”竟然被授中将,而孔捷军长下面的两个师长也被授予少将军衔!俗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些老将军更加如此,部队是个集体,讲究资历、战绩和功劳,哥三一比较,谁都不满意,论功劳不必中奖差,论资历,比同批的少将强,所以就满腹牢骚!

但是,他们三人当然不是贪图军衔带来的权力和荣耀,才对少将军衔不满,主要是心中感觉不公平,感觉没有被组织认可,都是要面子的人,有点抬不起头来。当然后来被老师长一顿训斥后,哥三也就没话说了。

虽然《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和孔捷都是虚构的人物,但是《亮剑》中这一段是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描述了一段真实的军队历史,,也难怪主席戏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三位在剧中获授什么军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也从侧面反映这哥三的性格(比如老李带头炸营,丁伟出谋划策,孔捷闷声不语)


王乐夫侃史


这是个老话题了,1955年评定军衔总的来说是公平的,但也有个别同志或者高配,或者低授,与他们的资历、职务不太相符。

1955年评定军衔工作,共设6等19级,获得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共计1000余人。当时评定军衔的标准有三:职务、战功和资历。

按照中央和军委的文件,时任军委主要领导和各大军区军政正职的可授予元帅军衔;军委委员层次的授予大将;正兵团级和部分副兵团级的授予上将;副兵团和准兵团级授予中将;正军、副军和准军级可授少将。当然,除了这些硬件外,还有一些平衡因素,在此不赘。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是电视剧《亮剑》中虚构的三位我军高级将领,当然,他们也有各自的历史原型。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他们都是红军出身,抗战时期的团长,解放战争中后期期至建国前后担任军长或者纵队司令。这个职务应该授予什么军衔比较合适呢?

梳理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团长名单,刨除牺牲、病故或者叛逃的,1955年大部分都是上将和中将,少将极少或者没有,从这个资历看,授少将衔确实有点低了;解放战争至建国前后的军长干到1955年,这个资历一般会任兵团、副兵团或者准兵团级职务,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三人授予中将军衔比较合适。

这就是李云龙等人对授少将军衔有抵触、有情绪的主要原因。




民国年间那些事


晋西北铁三角对授衔结果都很抵触,不完全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军衔授低了,而是他们认为评衔不公平。如果所有的军长、副军长统一都授少将,所有的师长都授大校,铁三角肯定不会有那么大的意见。

其实仔细看电视剧就可以发现,李云龙一开始只是心里不痛快,但并没有公开表达对授衔的不满意。最早咋咋呼呼,对授衔结果不满意的是丁伟。


丁伟认为四野的纵队司令除了他,至少都是中将,陈大麻子和他一起提的纵队司令,这次也是个中将,却单给他授一个少将,这让他上哪儿说理去?

言外之意,如果四野的军长都是少将,他肯定没意见。但是跟他同资历、同级别的老战友都是中将,就单单他是少将,他的脸上很没有面子。

李云龙听丁伟在倒苦水,还是没理他。只是没好气地说:你瞎吵个什么?你以为你该授个啥啊?是不是该授你个元帅呀?做你的白日梦去吧。

丁伟被老李这么一激,他就反激李云龙:心里不痛快是不是?一颗星嫌少?要我说,你老兄该知足啦,没授你个大校就不错啦,犯了这么多错误,才和我扯了个平,这么多年了,咱小媳妇似的,处处管着自己,大错没犯过,现在可好,你现在是少将,老子也是少将,你还有啥不知足的?


李云龙被丁伟这么一激,他才真的是脾气上来了,他立即反呛道:你刚当红军那会,老子都是副班长了,和老子比,你就是新兵蛋子,只配背老套筒。你凭啥肩上也挂一颗星,跟老子平起平坐?

言外之意,李云龙真正恼火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资历老,像丁伟这种当年在他眼里是个新兵蛋子的人,现在也跟他平起平坐,让他们心里觉得很不爽。



孔捷不满意的原因,跟丁伟正好相反。丁伟是因为跟他平级的人都授中将,他觉得自己的军衔低了。而孔捷是因为比他级别低的人也授了少将,他心里不痛快。

也就是说,三个人对少将这个军衔本身没有什么意见。他们真正恼火的原因,是认为评衔不公平。

孔捷恼火下级的师长与他平级,丁伟恼火平级的军长比他多一颗星,李云龙恼火丁伟和孔捷这两个新兵蛋子与他平级。

简而言之,人比人,气死人。如果所有的军长都授少将,所有的师长都授大校,铁三角也就不会闹那么大的意见了。

那么,晋西北铁三角的军衔到底低不低呢?

平心而论,李云龙和孔捷都不低。尤其是李云龙,少将是他能授予的最高军衔了。丁伟确实是低了,他有发牢骚的资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云龙在授衔之前的级别不高,他只是副军长兼代理军长。

天湖山训练结束后,李云龙被任命为副军长,由于军长彭志患了肝炎长期住院治疗,李云龙成了代理军长,主持军里的工作。——《亮剑》



众所周知,1955年的评衔是根据1952年解放军评级的结果为依据而进行的评衔。李云龙因为在战争中经常犯错误,所以职务经常在降,导致最后只是个副军长(副军级)。

按照他的副军级进行评衔,他最后被授一个少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副军级的最高军衔是少将)

相比来说,身为军长(正军级)的孔捷和丁伟都有一点吃亏。不过授他们少将,也说的过去。

首先是孔捷,他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在铁三角中,他的党性是最强的。但是,孔捷的能力不够。

根据孔捷的履历来看,首先他是红军时代的老兵,参加过长征,打过八年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他率新二团出关,三年的解放战争,他的部队参加了所有的重大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岛。从北打到南,可谓是功勋满满。

但是,尽管他有这么多的战功,并且他还没有犯过错误,结果才只是个军长,这侧面表现了一个问题:孔捷能力不够。

这也就是说,李云龙当副军长是因为“能力足够,但是因为犯了错误只能当副军长”,而孔捷没犯错误,却只是军长,那就是“没犯错误,能力只够当军长”。

换言之,李云龙授少将,是因为他经常性的犯错误,导致他级别不够,只能授少将。孔捷授少将,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只能授少将。



再说丁伟,相比孔捷,丁伟的能力足够,但是他跟李云龙一样——喜欢犯错。

用孔捷调侃他的说话:在东北时,你们二师偷着开烧锅酿酒,自己喝着还卖着,一边打仗一边做买卖,你丁伟是能够委屈自己的主儿?部队一到休整,你小子就把部队扔给政委管,自己跑到哈尔滨下饭馆、跳舞,上次我亲眼看见你小子搂个娘们儿跳舞,那脸都快贴上啦,也就是林总老护着你。

另外,剧中丁伟说“四野的军长全是中将,就单单他一个是少将”。这句话其实也是有深意的。

1955年授衔,四野有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14人,中将43人,少将298人,合计360名将帅,居四大野战军之首。

但众所周知,1955年授衔名单,是考虑到政治平衡的结果。不能因为哪个野战军的战功多,就把所有军衔都给那个野战军。就拿丁伟所在的纵队司令一级来说,一二三四加上华野,一共有50多个纵队,正、副司令、政委、参谋长,加起来有200多个。但中将的名额就175个,不可能每个达到标准人都授予中将,因此只好牺牲掉一部分同志。



丁伟犯过错,并且他的提拔速度太快(三年时间,从团长提拔到军长)。从多维度的角度来考虑,委屈他一下,只授少将,也不是说不通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