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婚事贾母王夫人能说的算么?贾政怎么想的?

君笺雅侃红楼

关于贾宝玉的婚事,王夫人的想法地球人都知道: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贾宝玉娶自己的亲妹妹薛姨妈的女儿薛宝钗为妻。问题是王夫人个人的想法说出来能算数吗?这个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里,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说算数还是不算数!

首先,我们看看王夫人为什么中意让薛宝钗做儿媳?薛宝钗出身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百万家资,巨富无比。在户部挂名行商,领着内帑钱粮,这家世没得说。


薛宝钗自小读书识字,且“杂学旁收”,知识渊博,有着良好的文化熏陶。她本着“人谓藏愚,自云守拙”的一套行事准则,具备高贵、淡雅、娇艳、坚贞等美质的同时,为人低调谦和,宽容大度、温柔娴静、大方得体,可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深得贾府从主子到奴才的喜欢、赞誉。

最让王夫人欣赏的是,她推崇当时封建社会仕途经济的通行社会道德,常常劝宝玉努力学习上进,少看闲书,早日考取功名。


所有这些,加上薛宝钗比林黛玉身体好,对古人很注重的子嗣传承来看条件优越得多,更不用说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姨侄女儿,给自己做儿媳是铁定的“一条心”,亲上加亲,多好的事情啊!

王夫人作为贾宝玉的母亲,古人讲究儿女婚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可见她这个母亲的发言权还是很大的。父亲贾政呢?依照古代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贾政只做宏观原则的把握,如家世、才识、人平等,操作层面的问题王夫人完全可以当家。


还有考虑到荣国府实际上是二房的贾政夫妇在当家(王熙凤在台前做CEO),而承袭了贾府世职的长房贾赦实际上大权旁落,这个总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好在让贾赦的儿子、儿媳贾琏、王熙凤夫妇在人前咋呼呼呼,具体执事,算是维持了大体平衡。鉴于王熙凤虽是贾赦的儿媳,但是同时也是王夫人的内侄女,终归跟王夫人是一条心的历史经验,贾政无疑也是赞成把王夫人的姨侄女薛宝钗再娶过来做儿媳,将来当掌家主妇就放心了!

问题是大家族的最高权威老祖宗贾母是最心疼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的,同时也洞悉他们情投意合、两小无猜,史老太君从心底是想撮合宝黛的木石姻缘,而不是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


凤姐儿当着宝钗等众人的面和黛玉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王熙凤是何许人?她机灵透顶,八面玲珑,实际是贾母肚子里的蛔蛔虫。极善揣摩贾母心意而又熟悉礼数。王熙凤敢于当众挑明宝黛关系(尤其有宝钗在场),肯定得到了贾母的授意,实际是贾母借凤姐之口,给王夫人、薛姨妈等散布的“金玉良缘”一个婉转的否定。


不仅如此,贾母还借着张道士为宝玉提亲的当儿,为宝玉择婚定调:“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她这一招也绵里藏针,就像她不便替贾迎春的婚事代替其父母强出头一般,在宝玉婚事上她也不好直接否定王夫人的主张。但是,贾母这翻话的奥妙是个拖字诀。宝钗比宝玉大2-3岁,黛玉比宝玉小1-2岁,薛宝钗宫选落选后,就一直呆在贾家指着宝玉,贾母的策略就是拖,本来待嫁的宝钗再拖1-2年,就成老姑娘了,不嫁不行,看不拖黄你!


还有第五十回,贾母当着宝钗、宝玉、黛玉的面却公开为宝玉向薛宝琴求配。一边渲染已久的金玉良缘她不点头,一边是已有人家的薛家小妹又当众求婚,贾母这一“明知故问”、看似糊涂的做法的其实是明确的暗示薛姨妈,我不考虑宝钗,你们别枉费心机了!

无奈王夫人除了了“父母之命”的封建道德高地之外,还动用了自己女儿——元妃娘娘这柄尚方宝剑,采取了以君制臣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意愿。第二十八回,贾妃以“赏礼”的“规格”表明了“娘娘的旨意”:宝玉与宝钗一等,黛玉与三姐妹一等。深居皇宫的贾妃显然难以在一次短暂的归省后作出如此判断(归省当晚的赐物钗黛诸姐妹及宝玉均一样),毫无疑问,这是王夫人的授意,即王夫人已劳动娘娘来推动“金玉良缘”。


这样一来,在贾宝玉婚事上有相当决定权的王夫人和贾母在这个事情上一直在迂回斗争,僵持不下。当然,依照高鹗似乎背离曹翁原意的续书中,王熙凤最终经贾母首肯后使用了“掉包计”,使得金玉良缘落地。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过去,任何人的初婚都是讲究父母之命。

所以贾宝玉婚姻理论上是贾政做主。

不过这又涉及到荣国府的混乱局面。老太太当然要插一手,因贾政全依靠老太太的偏爱才得到了管家权,因此不得不向老太太作出让步。

事实上,贾宝玉身份地位并不高。

荣国府法定继承人是贾琏兄弟,毕竟现在荣国府是一等将军贾赦的爵主。贾宝玉不过是二房贾政这个从五品员外郎的次子。即便算上后面元春封妃也改变不了这局面。元春封妃这么多年,也没见給贾家带来什么正面收益。

其实,个人认为,老太太未必一直支持林妹妹。

当然,也有时间推进与故事发展的变化。

最初,林如海在世,那是风光无限的盐政大员,就说连续当五六年盐政职务就说明他是极得皇帝信任的,能够在未能对宝玉的仕途给予帮助和提携。

所以老太太最初是希望林妹妹做宝二奶奶的。

可是,当林如海死了,林家断绝与林妹妹的关系,林如海曾经强大的人脉,座师、老师、同年、同学、同事、朋友,无一人对林妹妹的存在表示关注,人走茶凉嘛。再加上元春公然表现出对薛姑娘的偏爱,所以老太太耍了个滑头,公开否决了张道士的提亲(深度怀疑是薛姑娘),又说宝玉不能早娶,实际就是拖。以薛姑娘长宝玉最少两岁多的情况看,宝玉如果十八岁结婚,那薛姑娘就得超过20岁,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大龄姑娘。而林妹妹最多十七岁,年龄正合适。

最后,随着贾家每况愈下,风雨飘摇,老太太无法再看顾林妹妹了。而且这么多年也没什么高大上的家族愿嫁女儿給宝玉,同时,贾家财政崩溃局面越演越烈。这就急需一位嫁妆丰厚的宝二奶奶,至少现在林妹妹不名一文。那末,默认薛姑娘嫁过来就是唯一的选择。对此,贾政当然也不会有意见。


张勇達州

贾宝玉的婚事贾母说了能算,王夫人说的也能算,贾政自己说了也能算。但是因为他是惧内的,从贾府元宵节夜宴他的笑话看,他是怕王夫人的,因为那时,王子腾的风头正健,而他本人官职比王子腾低,所以他也不敢得罪王夫人,因为地球人都知道王夫人中意宝钗,贾母中意黛玉。

所以在这两个女人的意见里,他选择了不说话。而我们知道,古代是讲究孝道的,而老太太的大儿子贾赦明明袭着爵,却是住在偏院的,就是因为贾母喜欢小儿子,偏了心。而宝玉因为衔玉而生,并且长的像国公,贾母特别喜欢他。因为这个祥瑞,合府都把家族中兴的希望放在了宝玉身上。



并且贾政作为老二,他也只能选择讨好自己的母亲。而大家明知道贾母是喜欢黛玉的,希望黛玉嫁给自己的孙子,留在自己身边的。所以宝玉的婚事就变得微妙起来,贾政不敢做主,母亲和夫人都不能得罪。


我们知道贾母为了娶黛玉,而不和王夫人翻脸,毕竟婆婆不喜欢的媳妇,嫁过去了也是受气。她也就聪明的用了拖延时间的办法,想等大龄的宝钗熬不住了嫁人,因为张道士提亲的时候,她明确的说了宝玉命里不该早娶。而宝钗是比宝玉大的,黛玉是比宝玉小的。所以老人家的这一着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王夫人显然也是看宝钗拖不起,就用自己的女儿元春的赐礼,暗示二宝联姻,而元春赐礼之后,也无话了。当然故事也没有写完,我们不知道是黛玉过世了,宝玉娶的宝钗,还是老太太过世了,黛玉无人做主了,才娶的宝钗。

总之,宝,黛,钗的婚事,是一个家族中几代人的较力,而贾政是个左右为难的人。毕竟一个是自己的亲娘,亲妹妹。一个是自己的老婆,老婆的亲侄女。他没有能力左右这一切。


荷唯洛之恋

这个问题问得好。

在宝玉的婚事上我们都注重贾母和王夫人的想法,却忽略了贾政的想法。

在古代,女子要三从四德。三从就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父死从子。无论大事小情,贾母和王夫人都要听从贾政这个一家之主的意见。



贾政不惯俗务,因此对家里的事不大管,很多事任凭贾母和王夫人做主。虽然贾政很多事不管,不代表他不管儿子的婚事。对儿子的姨娘人选,贾政已经心中有谱,只等宝玉和贾环再大点,就为他们做主。

贾政对宝玉的正妻人选也一样上心。其他人无从揣测,如果就宝钗和黛玉二人而言,贾政中意黛玉。

正月十五猜谜语,让贾政拿定主意,剔除了宝钗的候选人资格。

原因是宝钗的谜语给了贾政不详的感觉,认为宝钗是无福之人。宝钗的谜语是: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还有一个版本说宝钗的谜语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别离,恩爱夫妻不到冬。】润杨认为,以宝钗的性格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写出“恩爱夫妻”这样的词语。小小年纪写出“恩爱夫妻”这样的词语,不是让人怀疑宝钗人大心大,想情郎,要出嫁吗?宝钗断不会如此。因此这则谜语宝钗的也不是大观园其他姐妹的作品。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的含义就比较含蓄,应该是宝钗的作品。宝钗的谜语在这里就不解读了,总之这则谜语暗示了宝钗婚后守寡,年年月月的孤寂的生活。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

贾政看完其他人的谜语,已经觉得不详,再看宝钗的谜语更觉得不详,认为宝钗等皆非福寿之辈。

宝玉要娶的妻子一定要福寿双全的人才可以,宝钗的谜语即谶语,这样的人是不能当宝玉的妻子的。

贾政对宝玉寄予厚望,希望宝玉承担振兴家族的大任。黛玉进贾府之前,林如海和贾政应该就宝黛的事情达成了协议,因为二人年龄小没有公开。后来贾政考虑到宝玉的未来,和家族的未来,黛玉的父亲死后,贾政一度对宝黛的婚事动摇过,希望宝玉娶宝钗为妻。如今他看到宝钗的谜语,对自己的决定怀疑了。贾政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是考虑是否让宝玉娶宝钗还是娶黛玉,或者其他公候家的小姐。

贾政年轻时也是诗酒放诞之人,有着浪漫的气质。他欣赏黛玉的诗才,对黛玉的个人条件十分推崇,黛玉也非常依赖舅舅贾政。如今宝钗既然已经是无福无寿之人,当然不能娶宝钗。如果二选一,只能选黛玉了。


润杨阆苑

贾宝玉的婚事贾母王夫人能说了算吗?这是个好问题。也有一定的难度。难在哪呢?难在红楼梦书背后的故事。我的研究和判断,曹霑是在他爷爷曹寅的书稿的基础上重新创作和修改了红楼梦。也就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现行石头记前八十回。曹霑创作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他所经历的曹家事。

现判断贾母是谁?贾母在曹霑的笔下是李夫人,也就是李煦的妹妹,曹寅的夫人。贾政是谁?贾政是过继给贾母的儿子曹頫。当然王夫人也就是曹頫的夫人。(红楼书里的贾政是曹寅和曹頫的合体)贾宝玉是谁?是贾珠。也就是曹霑的父亲。贾宝玉也是曹颙和曹霑的合体。林黛玉是谁?曹霑定稿是李香玉。是李夫人贾母的侄孙女。李煦的孙女。

红楼梦是几个作者在相隔了几十年之后才完全了。人物自身经过了多次的变化,所以你要用人物的一点否定另一点,那就是没看懂红楼梦呀。

我的结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完全是贾母作主。也就是曹霑和李香玉的婚事。别人就是贾政和王夫人是不能做主的。这就是红楼作者之一曹霑写书时,一直不忘的事实。


郝明41

宝玉的婚事贾母和王夫人都可以说了算,所以造成了她俩说了都不算的困局。

这个时候,贾政的态度就是最关键的,但是他没有明显的支持哪一方。

王夫人想选择薛宝钗,而贾母早看好了林黛玉,这个贾府上下都知道,贾政会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表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薛宝钗和林黛玉他都没看上....

贾政应该是想选个对宝玉仕途有帮助的老婆。

薛宝钗的家势正在没落,官场影响力有限,她还有个惹是生非的哥哥,贾政本人对薛宝钗也不太欣赏,所以他首先就排除了宝钗。

林黛玉是贾政的外甥女,他对这个外甥女是有感情的,也很欣赏她的才情,可能最初是想选择黛玉的,但是从林如海去世了,林家可以带给宝玉的人脉关系也断绝了,林黛玉的优势就丧失了大半。

所以贾政迟迟没有表态,一来躲避老婆和老妈的斗争。二来,他真的没看上老婆和老妈选的儿媳妇....


神经叉

谢题主之邀。遍观人间多少事,美中不足总相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有缘无缘,终成虚话。宝黛悲剧,令多少红楼迷们为之清泪一掬,感叹连连。先从玄学角度说,绛珠为还神瑛一世泪、泪尽、当魂返警幻仙境灵河岸边。与其说这是红楼梦作者的宿命论,倒不如说是红楼梦作者对美好爱情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向往;其次,从现实生活讲,王夫人与薛姨妈的宝钗论,不能不说是用心良苦。尽管宝钗圆滑通透,却对宝玉家庭言是有利的。再者,相应地说娶了宝钗更利子嗣。贾母当然是更倾向于娶黛玉,但在现实中,只怕也架不住世俗、传统的合围而无奈地放弃抵抗、为孙子终至牺牲外孙女。至于贾政为敦厚端方的谦谦君子,孝为先的次子,只怕也是以贾母意念为准则、亦步亦趋的。如此,林黛玉的病逝、贾宝玉的出家,便成为了必然,悲金悼玉也就顺理成章了。


溯路

《红楼梦》要结合当时政治环境看。清代旗人家女儿嫁人前先由皇帝筛选一遍,这就是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落选者才能回家嫁人。宝玉姐姐被选为妃子,宝钗也曾参加选秀,说明贾薛二家都是旗人,旗人家子女婚事没听说有自己作主的,一般由家里长辈作主,男孩子将来还有纳妾的可能,女孩子只有听天由命。贾宝玉身上有太多纳兰成德影子,以至乾隆看过这本书不由自主说"此为明珠家事也"。成德是明珠府上凤凰,父母掌上明珠,二十多岁母亲才生弟弟揆叙,他一直被当作独子养活。纳兰家族是皇亲国戚,支脉众多,来往密切,成德又是多情种子,能有不爱的姑娘?但他婚事也由父母作主,娶了前两广总督的女儿。当然,这女儿在父亲出事后住在明珠府上,与成德也是有感情的。成德在卢氏之外是否有更爱的人?答案是肯定的。成德写过那么多露骨的爱情词是给谁的?当然不是给卢氏的,卢氏"素未工诗”,而"诗向会人吟“,这些爱情诗词当然是为他人所写。可知成德那等娇贵,婚姻也不能自主,甚至卢氏死后续娶官氏也不能自主。由此可知,贾宝玉的婚姻也不可能自主。


老虎

诚邀!贾宝玉的婚事,不是单单某一个人能说了算的。

固然,封建时代婚嫁之事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对于贾府这样的家庭,贾宝玉这样的地位,其娶妻之事就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很多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

无论是王夫人,还是贾母,仅仅某一个人说话是不能完全作数的。虽然,对于贾政来说,他是一个孝子,贾母的话他不得不听;而王夫人,虽然对于贾母的意见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也必须尽为媳妇的本分。问题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贾母对于贾府的控制,大有力不从心之感,尤其是,当贾赦和邢夫人讨要鸳鸯一事之后,贾母和大儿子贾赦那边也算是撕破了脸皮。这边大儿子不孝,讽刺她偏心,给她送来的吃的黑乎乎的不知道什么东西。而那边呢?她就只能依靠二儿子的孝顺。可是贾政忙于外部事务,对于内政一概没有兴趣,于是贾母不得不更加倚重王夫人,尽管她打心眼里其实不喜欢王夫人这样性格的人,可是也不得不在这种情境下有所担待。从王夫人将她亲自赐给宝玉的晴雯撵走而她也没有太大生气来看,贾母其实对于贾府的现状有所感触。毕竟,贾府是在走下坡路,外面看着风光,内囊已经尽上来了。王夫人的抄检大观园,其实就是在节省开支,冤枉晴雯倒是其次,毕竟后来她也同时清退了很多年纪大的丫鬟。

鉴于贾府越来越没落,而贾母本身年事已高,在宝黛婚姻之前撒手人寰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这样一来,林黛玉就真的成了无依无靠了,那“木石姻缘”也就走到了尽头。再者,贾元春身为皇妃,也是支持“金玉良缘”之说的。倘若在贾母过世之后,林黛玉因为没有保护伞,受到了委屈(毕竟整个贾府也就贾母最支持金玉良缘),然后自杀或者病死。那么,薛宝钗在这种情况下嫁给贾宝玉,是非常合理也是非常符合家族利益的事情。


半瓣花上阅乾坤

我的确不是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常说《红楼梦》有四条线索,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其中一个。不过,我不是这么认为的。就像《西游记》一样,线索清晰,意图却极其隐晦。我现在看《西游记》,认为比《资治通鉴》深刻,比《孙子》易懂。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能看见才子佳人,道学和倒满,甚至以焦大和林妹妹来打比方,说文学的阶级性。我认为,《红楼梦》是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来总结大明王朝的失败,喊出“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的历史教训。你既然问到这里,我推荐你读一读《红楼梦》中,挽崇祯联句。你可从“一夜北风紧”读起,也可直接从“麝煤熔宝鼎”即崇祯在煤山殉国读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