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大白菜記憶

提起膠州大白菜,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魯迅曾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說,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季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這“膠菜”就是山東膠州出產的優質大白菜。這膠州大白菜一般來說,個頭都夠大,一棵毛菜平均要到20-30斤,這對現在流行的“輕食主義”來說可能是不容易接受的。

膠州大白菜記憶

當然白菜大,自然有大的道理。因為正宗的膠州大白菜是為冬儲準備的,一直要吃到第二年春天的新菜上市。大白菜至少要存放整整一個冬天,而為了便於儲存,人們往往要把白菜放到太陽光或通風的地方,讓白菜最外面的幾層葉子乾透,有了這幾層幹葉的包裹,大白菜才能放一個冬天。所以白菜小了根本不行。

我小的時候,沒有現在的存貯條件,農家最常用的就是挖白菜窖儲藏,或者碼到房間裡堆放。在我們家,這個工作一般是我爺爺帶領我們完成的。

每年天氣轉冷之前,小雪節氣前一個周左右,爺爺都會帶著我跟姐姐們去捆白菜。用收穫完地瓜的地瓜蔓,把還在地裡生長的白菜一棵棵捆結實,這樣普通的霜雪就不會凍壞菜心,還可以讓白菜卷的更結實,也更好吃、便於存放。我一直認為,正宗的膠州大白菜都應該經過這一道工序,因為,這樣處理的白菜確實好吃又好放。

爺爺穿著夾襖,拿著一捆地瓜蔓在前面捆,我跟三姐合夥,一個人攏著白菜葉子,一個人捆。那時候真感覺白菜好大,我一個懷抱都攏不過一棵白菜。

膠州大白菜記憶

白菜捆好了,一棵棵“立正”站在田地裡,比沒捆時撲散著長的時候精神了不少。

這之後爺爺會每天都去試白菜卷結實了多少,同時注意著天氣的變化。直到幾場霜凍過後,天空都開始飄起雪花,爺爺才會告訴我們:“該出白菜了!“

這時,我們推著小車,拿著鐵鍁之類的農具到白菜地裡出白菜。爺爺在白菜地裡挑了個地方,挖白菜窖子,我就的旁邊幫著挖。姐姐們在地裡出白菜,大的白菜運到白菜窖邊上,等菜窖挖好後儲存起來,留著過冬。小點的、品相不太好看的白菜放到小推車旁邊,要推回家去,碼在廚房裡,差不多能吃一個冬季。開春化了凍,起出菜窖裡的白菜,這時的白菜雖然掉了幾層白菜葉,但水分沒有流失,非常新鮮。

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大白菜既是蔬菜也是糧食,還是我們的“水果”。沒錯,大白菜的心就是冬天裡吃到的最好的“水果”!又脆又甜,還有水果沒有的鮮味,感覺真的就是世上最好的食物了。

冬日的早上,母親會把白菜葉剁碎,跟玉米麵一起做成粥,熱呼呼的喝上一大碗能抵禦一天的寒氣。

大白菜的吃法多樣,且營養豐富。可拌、可炒、可燉、可蒸、可煎,給蔬菜缺乏的冬日帶來無限的美味。最經典的白菜豬肉燉粉條子,相信沒吃過的人不多。

膠州大白菜記憶

大白菜收成不好的年頭,冬天的菜就很缺。平常用來喂牲畜的最外面的老葉子、大白菜的根,母親都會收集起來放到鹹菜缸裡醃成可口的鹹菜,我們也吃的不亦樂乎。後來才知道,其實白菜的根居然是一味中藥,經常食用對人體還有不少好處。

以前過年家裡都會買很多的豆腐,母親照例也會做一些農家的豆腐乳。先把豆腐(最好是滷水做的結實的老豆腐),放到屜子裡蒸一下,可蒸的火候大一些,然後晾涼、切成小塊,放到籃子裡發酵。

十幾度的溫度就可以,一個周左右豆腐乳就發酵好了,遠遠就能聞到腐乳的香味,打開籃子可以看到佈滿菌絲(白白的毛)的豆腐塊,這個時候就可以做豆腐乳了。

膠州大白菜記憶

準備好花椒、八角、大蔥、姜、白菜心、鹽,都是些常用的食材(其實家裡也沒有別的啊)。

薑切片,大蔥跟白菜心量要大一些,切成不要太細的絲;

鍋內放水,花椒、八角投入水中燒開,做成湯汁,為了湯汁味濃,可以多熬一會兒。

把湯汁晾涼,依次放入豆腐乳、鹽、薑片、蔥跟白菜心,白菜心放在最上面,蓋住別的食材,密封存起來,存放2-3天就可以吃了!

每次都用個大碗,首先夾一些蓋在上面的白菜絲,再夾一些蔥絲,最後放1、2塊豆腐乳,舀一點湯汁澆在好面,上桌的時候一拌,哇!你簡直不能相信還有這麼好吃的小菜,每回吃飯中途都要添加一次。

膠州大白菜記憶

後來,我到武漢上大學,每次春節回家都讓母親做好多,帶回學校分給同學們吃,他們個個都讚不絕口!很多南方人不吃生的大蔥跟白菜,可看他們吃的停不下嘴的樣子,我很奇怪“你們不是不吃生蔥麼?”“這個例外!這個例外!!”我大笑,瞬間感覺母親好偉大。

再後來,母親做的豆腐乳還被我們進行了改良:吃的時候加點辣椒或者香油更適合南方口味,那時還跟宿友做了偉大的構想:在母親做的豆腐乳的基礎上,再開發泡椒或野山椒等適合南方人的口味,把這“豆腐乳農家小菜”推向全國。只可惜,畢業之後,我們都各奔了東西,此事也就沒了下文。

關於大白菜還有一個特別好吃的菜餚——白菜包,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3季》報導過一個做法,而母親的做法跟他們不太一樣。

首先選大白菜靠近外層的葉子,下面的白幫切掉,只用上面的葉(白幫可以用來紅燒的,口味也相當不錯),用開水焯一下,備用。

根據個人口味做好餡,拿焯好水的白菜葉把和好的餡捲起來,做成大小類似春捲樣的白菜包。

用水和麵粉調好麵糊,就是我們炸魚常用的那種麵糊就可以,別忘了裡面加一點點鹽。

熱鍋加油,把我們剛包好的白菜包掛上麵糊放到鍋裡煎,煎至一面金黃,翻面繼續煎,至白菜包呈金黃色就可以了。

膠州大白菜記憶

特點是外焦裡嫩,咬一口,焦麵糊的香、白菜的鮮、拌著餡的滋味一下子全湧入口腔,我只會用兩個字形容“好吃”!

白菜包可以做菜也可當主食,餡料跟據個人喜好調配。不過我們家最愛的還是豬肉白菜餡,也就是經典的“白菜包白菜“,每年都要做上好幾回。

現如今,膠州大白菜經歷了多代的改良,再也不用“捆白菜”了,白菜品種也增多了不少,更增加了一年四季都可食用的“大棚膠白”,種植區域也遍地開花,產量年年攀升。

但我仍然固執的認為:只有冬儲的大白菜才能稱得起“膠州大白菜”這個名號。立秋種下,小雪收穫,它歷經夏日的土壤,秋日的暖陽,冬日的風霜,膠河水土的滋養,方能是一棵真真正正的“膠州大白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