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灭这个国家,又不被儿子认同,都是因为一个男人

秦始皇不灭这个国家,又不被儿子认同,都是因为一个男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中国,创立帝制,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是你知道吗,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被秦始皇消灭了。当时,还有一个小国硕果仅存,并没有被彻底的从地图上抹去。这个国家还有自己的君主,并且保留了宗庙祭祀。

秦始皇

这个神奇的国家就是卫国,一个战国时代的小国,小到只有作为大国的附属才能生存的小国。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先是作为魏国的附属,秦灭魏后又作为秦国的附属,却要比战国六雄都要活的长久。

以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为什么灭了六国后,会把这样一个小国留存下来?难道是因为始皇帝不想打仗了吗?不是,秦灭六国后,始皇帝又开始了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的征程,而卫国本来就已经是没有任何战斗力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是不存在的。

那又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秦国崛起的大功臣,一个叫公孙鞅的人。什么,公孙鞅你不熟悉?那么换一种叫法,叫商鞅,这下总该如雷贯耳,人人皆知了吧。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而且是卫国国君的后代。有一种说法是国君的儿子称为公子,国君的孙子称为公孙,商鞅当时被叫做公孙鞅很可能就是当时卫国君主的直系孙子。后来,公孙鞅由于帮助秦国收复了河西之地,因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这才称之为商鞅。

秦朝军队天下无敌

然而,商鞅对于秦国真正的贡献在于他在秦国进行变法,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并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秦国立下了不世功勋,这一切都是秦国兴起的根本,为以后秦国统一中华打下了基础。

但是商鞅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秦国是有很大的阻力的。特别是遭到了一些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想尽各种办法阻止新法令的实行。而商鞅也绝不服软,以铁血手段进行回应。他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七百名囚犯,河水因之变红,岸边哭嚎震天。矛盾在激烈的时候甚至连国君的弟弟,储君的老师,赢虔的鼻子也割了。这自然是同旧贵族们结下了血海深仇了。

当变法的坚定支持者秦孝公死后,继承者秦惠王终于在旧贵族的强烈要求下把商鞅给车裂了。

秦始皇不灭这个国家,又不被儿子认同,都是因为一个男人秦惠王虽然杀了商鞅,但是在内心对商鞅的做法还是赞同的。所以保留了变法的内容,对于新法并没有废除。后来秦国的历代国君在这一点上都是看法一致的。

对于商鞅只是当时的局势不得不这么去做,不杀商鞅,新法施行的阻力会更大,闹不好,秦国宗族内部就要分裂。所以,商鞅的死是对秦国内部矛盾的一个缓冲。

正是因为如此,在秦国的历代国君心里,对商鞅似乎总有一点愧疚感。所以在对待商鞅母国-卫国的政策上历代秦国国君都显得比较温和。甚至到了秦王政这一代,在大军一扫六合的情况下仍然保住了卫国的宗祀。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顾及到了秦国和商鞅之间的渊源。

但是,秦始皇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被他的儿子胡亥所认同。在秦二世胡亥统治时期的公元前209年,卫国的君主被二世废为庶人,卫秦始皇不灭这个国家,又不被儿子认同,都是因为一个男人国彻底的灭亡了。当然,两年后,秦王朝自己也被楚军灭了宗祀。

秦二世不仅葬送了江山还把自己搭了进去

秦始皇雄才大略,胸襟宽广所以能建立不世功业,而二世胡亥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则葬送了祖辈打下的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