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老學究,為何被迫“下海經商”?

30多年前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對知識分子的評價和定位,成為了解放知識分子的宣言。從此科技界湧動起無窮的活力,中國的科技事業開始了新一輪的飛奔。

一群老學究,為何被迫“下海經商”?

一個復甦的季節到來了,科學家們獲得了耕耘的權利,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後,中科院開始了大規模恢復重建科研機構的工作。然而究竟誰應該作為科研機構的領航者?鄧小平講了一句話,叫做“外行不能領導內行”。而後一封來自院長方毅的辭職信,將中科院推向了大膽探求(探索)科研機構改革的道路。

1981年5月,一位談吐幽默的長者踏著春天的腳步,走進了中科院的學部委員會。從這一刻起他正式執掌中國科學院,成為了第三任院長,他就是66歲的化學家盧嘉錫。

一群老學究,為何被迫“下海經商”?

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盧老,他是中科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經過選舉而產生的院長。盧嘉錫從事結構與性能的關係研究,對中國原子簇化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他所指導的新技術晶體材料科學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績。

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是盧嘉錫所面臨的最大難題。經89位學部委員聯名建議,國家撥款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科學基金”,並且要面向全國。

1985年3月13日,一條消息震動了整個中國科技界。財政科技撥款制度改革打響了,這次改革按照鄧小平的話說,“就是為了解放科技生產力,解決長期困擾中國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

一群老學究,為何被迫“下海經商”?

在這套方案中,大部分研究機構事業費大幅縮減。有的甚至要求三五年內達到自給,而早在一年前,嗅到了國家改革氣息的中科院,就率先在本系統開始了經費改革,成了第一個吃螃蟹者。

十年浩劫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百廢待興之際,國家投入又有限,科研經費嚴重不足。再加上科學院曾兩次核減了事業費,除掉人員工資之後,科研經費所剩無幾。

一群老學究,為何被迫“下海經商”?

在當時的中國,人們稱這樣的群體大逆不道,這件事情很快就引起了極大爭議。搞歪門邪道、不務正業。這時一篇新華社的內參讓事情有了轉機,1983年初,當時胡啟立、方毅等,對此事先後做了批示。

這個批示猶如一劑定心丸,讓忐忑不安的創業者放下了心裡的包袱。由此在中關村的大街小巷,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各種科技企業,陳春先也被譽為“中關村民營科技第一人”。

1985年,《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下海者說》的報導。為科學院的創業者搖旗吶喊,“下海”也成為了當時的流行詞。到1987年底,集中在白石橋路、海淀路和中關村路的“F”形地帶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技企業已經有148家,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有中科院的背景,有的是科學院人員自籌資金成立的公司,有些是科學院直接投資開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