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的評價段祺瑞這個人?

行走的西瓜皮

段祺瑞給人的刻板印象主要有兩個:第一,制止張勳復辟,再造共和,這個印象來自歷史教材;第二,“三一八”下令槍殺遊行學生,這個印象來自魯迅文章《紀念劉和珍君》。段祺瑞當然不是如此單調的形象,下面來豐富一下。

第一,袁世凱是北洋翹楚,除了袁世凱就數他最能幹。

“北洋三傑”,段祺瑞排第二,其實他應該排第一。“北洋龍”王士珍是個無慾無求的老好人,雖然辦事幹練,人緣好,但政治上沒有野心,也缺乏政治頭腦。“北洋狗”馮國璋打仗是把好手,鎮壓武昌起義時打得不錯,問題是他不懂得袁世凱的心意(利用武昌起義向清廷施壓),只知道一個勁兒打,想徹底消滅革命軍立軍功,最後被袁世凱調回北京,派段祺瑞取而代之。段祺瑞很會來事,與袁世凱配合得非常好,比如不待袁世凱指示,就聯名諸將“兵諫”,要求清帝退位。

第二,段祺瑞自視甚高,不懂妥協。

黎元洪和徐世昌是總統,但段祺瑞打心眼裡瞧不上二位,把他們當傀儡,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叫兩位總統蓋章生效,簡直把總統當成了通訊員。當年袁世凱派段祺瑞到湖北接黎元洪進京,段祺瑞絲毫不掩飾對黎元洪的鄙視,意思武昌起義時我的級別比你黎元洪高,你還是被造反派從床底下拖出來的,什麼貢獻都沒有,居然成為革命元勳,還當上副總統,真是蒼天無眼。黎元洪算忠厚人,徐世昌算圓滑人,可段琪瑞與他們都處不好關係,不是黎和徐的問題,主要是段祺瑞的問題,不肯妥協不願放下身段。期間,馮國璋短暫代理總統,段祺瑞與這個手握兵權的過去的同事,就更相處不洽了。

第三,段祺瑞識人不明,任人唯親。

最典型的就是用徐樹錚。袁世凱在世時就瞧不上徐樹錚,認為此人太輕佻,不可重用大用,曾要求段祺瑞把徐樹錚辭退,不料段祺瑞竟要挾袁世凱:你要動他,連我一塊兒動好了。段祺瑞得勢後,幾乎把所有事情都全權交給徐樹錚去辦,自己當甩手掌櫃,很少去辦公室。除了徐樹錚使用不當,段祺瑞還重用了張敬堯那種既無能口碑又差的人,對吳佩孚這樣能幹的人卻視而不見。段祺瑞信任徐樹錚有點類似曹錕信任吳佩孚,問題是,吳佩孚無論在政治、軍事還是輿論上,都比徐樹錚強多了。

總而言之,段祺瑞很棒,但與他的主公袁世凱相比,還差一個檔次。在這種情況下,段祺瑞還想做袁世凱沒做到的事情——武力統一中國,自然只有失敗。


腦洞大開的歷史

段祺瑞,字芝泉,1865年出生於安徽六安,祖父為淮軍將領,16歲時,父母同年過世,他必須一個人承擔弟妹的生活,於是從軍,就讀於天津武備學堂,學習炮兵,1887年在德國學習軍事技術,後又被派到克虜伯兵工廠學習。



袁世凱小站練兵時,被委任為炮隊統帶,這也是中國近代歷史第一支正規化炮兵部隊,段祺瑞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位炮兵司令。


一、“六不總理”。在諸多派系的軍閥中,段祺瑞以“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自居,人稱“六不總理”,這個在物慾橫流、無官不貪的民國時期,確實是官場的另類。



二、三造共和。第一次是武裝通牒逼迫清帝退位,介入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第二次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第三筆是張勳復辟,段祺瑞也是第一個反對的,並組織武裝反抗,所以他對民國的共和是大功臣。


三、反袁稱帝。袁世凱稱帝是歷史的倒退,他稱帝前,段祺瑞多次勸諫,後來袁世凱稱帝,段祺瑞不顧及袁世凱的知遇之恩,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並付諸行動的。




四、當街長跪。段祺瑞1924年出人中華民國的臨時執政,第二年在執政府門口發生了“三一八”慘案(魯迅筆下的劉和珍就是在這個事件中死去),段祺瑞知道後,立馬趕到血案現場,長跪不起。之後他主動辭職,並不再過問政事。



五、道德楷模。段祺瑞有個四姨太,貌美如花,賢良淑德,段祺瑞非常喜歡她,但她自從嫁到段家,每日都是悶悶不樂,後來段祺瑞知道,原來四姨太嫁過來之前就有了心上人,於是段祺瑞囑咐妻子要想嫁女兒一樣將她嫁出去,一時成為佳話。


六、廉潔自律。段祺瑞一生沒有房產,在北京一直都是租房子,直到袁世凱以送房子給養女(段祺瑞妻子)的名義,段祺瑞才結束了租房。但好景不長,因為這套房子是袁世凱打牌贏得,當時並沒有房契,袁世凱去世,段祺瑞下臺,房主便來要房,段祺瑞二話沒話給了人家,只住了兩年,又開始了租房。他對送禮的人,都是拒收,沒有例外。




七、拒做漢奸。“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多次出面讓他上臺組織華北政府,他都嚴詞拒絕,為避開日本人要挾,舉家遷到上海,路過南京,蔣介石下令南京少將以上都去渡口迎接,到達上海後,他又公開表明自己對日本的態度。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享年72歲,其長子本想將其安葬北京,但時局不允許,以至於十多年都沒有得到安葬,後來只能在大道一旁草草安葬。1963年,在其生前好友章士釗、李思浩等人的努力下,將段祺瑞遺骨取出,重新安葬在北京西郊的萬安公墓中。


段祺瑞生前死後的口碑如一,成為近代中國政治家的楷模,他唯一的汙點是發生在他任期的“三一八”慘案,儘管不是罪魁禍首,但他必須承擔責任。



段祺瑞彌留之際留下“八勿”: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粹;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本此八勿,以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


優意視頻

很是榮幸,本人是安徽人!對於段總理,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1、皖,江淮大地,自古出人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段出生在合肥,又稱段合肥。

2、光緒十一年(1885年)6月,清朝洋務派代表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9月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

“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這樣的段受到李鴻章的器重。(段也是有本事的,受到高人提攜啊)

3、光緒十四年(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准與其它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留段也是喝過洋墨水的人)。

4、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2月,隨工部右侍郎、山東巡撫袁世凱率武衛右軍到山東鎮壓義和團,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編撰了許多本操練章典。(遇到貴人袁,想不發達都難啊)。

5、三造共和。於國於民,也是國家棟梁,我等楷模啊!

6、三一八慘案後,辭職總理,遠離政治。號稱段六不,不抽、不賭、不喝、不嫖、不佔、不貪。

7、彌留之際留下“八勿”:

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

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

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

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

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粹;

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

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

本此八勿,以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

8、評價:

吳佩孚:“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勳。

南京國民政府的國葬令裡評價:“持躬廉介,謀國公忠。辛亥倡率各軍,贊助共和,功在民國。及袁氏僭號,潔身引退,力維正義,節慨凜然。嗣值復辟變作,誓師馬場,迅遏逆氛,率能重奠邦基,鞏固政體,殊勳碩望,薄海同欽.....”

梁啟超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9、段一生,無愧皖人,無愧國家,無愧人民,無愧歷史!段總理,嗚呼哀哉,尚饗。


吃了點飯就不餓

段祺瑞,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


光緒十一年,北洋武備學堂創辦。段以出色的成績成為第一期學生“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其深受李鴻章器重,隨後以優秀成績從學堂炮兵科畢業,被派往旅順督建炮臺。此前,段留學德國。

光緒二十一年,袁世凱於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次年,段被調往天津小站,任炮隊三營統帶兼任總教習。其後跟隨袁世凱鎮壓義和團,成為袁世凱擴充北洋軍重要幫手。之後袁世凱許其女於段瑞琪。自此段祺瑞仕途一路高升。宣統二年,高升至江北提督,駐江蘇清江浦。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段被袁世凱任為第一軍統領兼任湖廣總督。但是由於段瑞琪早年出國留學,知道中國落後根源在於高度集權的家天下統治,對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深以為然。所以在討伐革命軍時,並非真的大軍進攻,而是多次與革命軍談判,並告電朝廷“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1912年,段祺瑞聯合手握重兵將領,致電清庭,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隨後的2月12日,清帝退位。

1915年,袁世凱稱帝,段三番五次勸阻,因其事關國家安危和袁氏家族命運,萬萬不可稱帝,但均失敗,此後被迫辭去職務。其維護共和,毅然反對洪憲帝制,對在忠孝節義封建道德薰陶中成長的將領來說難能可貴。袁死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為大總統,使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暫時平息,並且恢復了國會等。

1917年,就是否加入協約國,段和黎元洪意見相反,段力勸對德宣戰,但黎元洪反對。由是段祺瑞辭職。同年,張勳復辟帝制。段祺瑞立馬組織兵馬討伐張勳,恢復共和制度後段繼任總理,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依附日本軍閥,掌握軍政大權,與黎元洪分庭抗禮。這是段祺瑞著名的“三造共和”,表面上是為民國立一大功,但實際上任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權利,並在之後仍然實行獨裁統治。

就在同年,段和總統黎元洪因爭權奪利而發生了著名的“府院之爭”。恰恰此時在段任總理期間私向日寇借款一事敗露(其為了推行自己的“武力統一”政策,鎮壓孫中山的護法運動,把中國的權利當做抵押品,私自向日寇大量借款,從鐵路、礦山到工廠稅收,這一切國家主權、利益都被段當做資本出賣給日寇,可以說他賣國的本領,早已遠超出袁世凱)。黎元洪撤去段總理一職,但由於法律規定總統無法撤總理職務,所以不被承認,雙方明爭暗鬥,終段贏得角逐勝利,總統由馮國璋擔任。

多事之秋的一年,也在1917,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無暇顧及外蒙,就在此時段祺瑞派心腹手下徐樹錚收復外蒙,不僅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更保證了中華民國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統一。此時,作為時任首腦人物,段祺瑞值得一讚。


1920年,直皖戰爭,段祺瑞慘敗,被迫辭職。

1924年因北京政變,孫中山北上,段祺瑞被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元首。

1926年,日本因為己方軍艦被國民軍逐出大沽口,聯合英美等八國向段祺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的無理要求。3月18日,由李大釗主持北京學生和群眾近五千餘人(據李葆華回憶,當時學生帶了較粗削尖的旗杆以自衛)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執政府衛隊長被命武力驅逐,下令開槍(段祺瑞當時不在執政府,亦未命令開槍)當場打死四十七人,傷二百餘人。,但在3月18日,段祺瑞及北京國務院通電謂本日慘案乃徐謙等人鼓動所致,下令通緝徐謙、李大釗等人。

弱國無外交,此真是民國最黑暗的一天。

1926年4月,段瑞琪被馮玉祥驅逐下臺,從此段退出歷史舞臺。

總結

段祺瑞一生,有三造共和之美譽,又被稱之為六不總理,這在當時那個環境下,是少之又少的。

大是大非絕不含糊,可惜又志大才疏,政治頭腦不合格,彷彿就是一個紙老虎,在亂世必然屬於最早倒下的那批。

我覺得他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自己(高尚)準則的人,我佩服,敬仰。



歡迎討論,求關注,祝幸福。

文/蜜獾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段祺瑞,被稱為“北洋之虎”,逼清帝退位他有功勞,反對袁世凱稱帝他也有功勞,張勳復辟被他打敗也有功勞,此為段三造共和。

最讓人稱道的是段祺瑞堅持武力收復外蒙古。

曾任國務總理、執政,人們說他是“六不總理”,因為在當時無官不貪的民國時代,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簡直是官場的另類。


最好的薛

神州陸沉,千載修性卅年斷,窺大清國運去矣,痛痛癢癢,遍地總有不凡,或長歌哭,大聲笑,罵得這民族醒,民權生,民國立。

海天澎湃,一水擊浪千層發,待世界潮流來時,浩浩蕩蕩,諸公誰能等閒?看梟雄鬥,軍閥爭,記起那先聖言,先烈血,先人情!

亂世梟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