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北洋三傑中的段祺瑞,為什麼一直當不上大總統?

峩是一個矛盾體


1916年6月6日,六六六大順,所謂的洪憲大帝袁世凱“駕崩”了。

袁世凱死掉,沒有皇帝了,帝制沒搞成,只好恢復共和,誰來當大總統呢?



當時段祺瑞是北洋軍閥的第二號人物,袁世凱嚥了氣,段祺瑞的實力就是最強的了。他曾是袁世凱的嫡系,皖系軍閥的掌門人,有兵權,又有海量的粉絲,交際廣泛,擁躉眾多,完全具備當大總統的實力,沒人有能力與他搶。但他卻沒有登上大總統之位,為什麼呢?

一、法理不順

中華民國的《修訂大總統選舉法》有規定,大總統有權推薦繼任者,而袁世凱留下一份遺囑,上面寫了三個名字: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排在第一順位的是黎元洪。

按照當時制定的約法,大總統在任期內死亡,應由副總統繼任其職務,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順理成章。

如果此時,段祺瑞硬要當大總統,那就要重新競選,即使成功了,那麼也會落下爭權的名聲,這就落了下乘。



二、阻力較大

段祺瑞當總統會遇到什麼樣的阻力呢?馮國璋的阻力。

段祺瑞實力很強,但馮國璋的勢力也不弱。如果段祺瑞強爭大位,那就意味著否定了袁世凱遺囑,還否定了民國約法,肯定會讓馮國璋不很不高興,那麼,按道理,馮國璋也有權競選總統,雙方必然明槍明刀地對立起來。就算段祺瑞能夠取得勝利,付出的代價就太高了。

讓黎元洪當總統,大家都能接受,實力派之間就不必大動干戈,發生爭鬥。



三、棄虛取實

袁世凱在任的時候,實行的是總統制,總統是掌大權。而大家推翻袁世凱,再造共和,是護法運動,護的什麼法?《臨時約法》。

按照《臨時約法》的規矩,民國應該實行的是內閣制,權力歸於內閣,也就是說,內閣總理才是權力最大的職位。而大總統,實際上是個名譽像徵,並沒有多少權力。

與其當個虛名大總統,不如做個實權總理。

段祺瑞是個很務實的人,他雖不好名,也不貪財,但卻愛權,當然做總理才是最佳選擇。



五、不爭為爭

袁世凱當政期間,軟禁了黎元洪。段祺瑞出力,把黎元洪拯救出來,還扶持他當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段祺瑞賣了這麼大的人情,不與黎元洪爭當大總統,黎元洪感激,就投桃報李,任命了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段祺瑞當上總理的職位,由黎元洪大總統任命,不爭不搶,順理成章。這樣一來,馮國璋和其他政治勢力,就沒有任何理由表示不滿和反對。

民國的總統並不是總理的上級,也無權限制總理對政務的操持。反而是總理對總統形成制約和牽制。



果然是個好職位,段祺瑞就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開啟了北洋新時代。而且,他在任期間,逐步擴大和夯實了總理這個職位的實際權力,從此就只想當總理了。


饞嘴肥貓鏟史官



段祺瑞是有機會做總統的,只不過在權衡利弊之後,段祺瑞主動放棄了。

袁世凱去世之後,按照新約法的規定,中華民國新總統的產生取決於上任總統的選定。根據袁世凱留下的人名單,可以繼承袁世凱總統位置的有三個人,第一個是副總統黎元洪,第二位是徐世昌,第三位就是段祺瑞。

雖然排名在後,但是考慮到當時的形勢,正統出身的段祺瑞無疑是北洋武人的首選。因此,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方面一致推舉段祺瑞為總統。

但是段祺瑞有自己的考慮,一來自己候選人身份是新約法指定的,二來南北方面有關於約法新舊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一旦自己登位,勢必會引起南北的決裂,因此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之下,段祺瑞拒絕做總統,把總統讓給了黎元洪。


黎元洪本就是副總統,因此他繼總統位舊約法也說得過去。黎元洪一開始是很拒絕做總統的,第一自己不是北洋人,上位之後一定會被“欺負”。第二,他自己也沒有兵權,與其是個傀儡總統,還不如踏實的做副總統。

不過在得到了段祺瑞的力挺以後,黎元洪最終還是做了民國的第三位大總統(前兩位分別是孫中山和袁世凱)。段祺瑞則繼續做國務總理。而北洋的二號人物馮國璋,則在南京做了副總統。

由於總統府和國務院的職能規定不清,很快就爆發了府院之爭。在一系列權力鬥爭之後,由張勳復辟重新洗牌北京政治圈。由於黎元洪受逼迫解散了議會,自己也在總統位上呆不下去了。辭職走人,但臨走時把總統位按照舊約法規定交給了馮國璋。

馮段二人後又因南北和戰問題爆發第二次府院之爭,最終馮國璋段祺瑞同時下野,徐世昌繼任總統。之後,直皖戰爭段祺瑞輸光了家底,沒有了政治實力。

不過之後,由於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的失敗,使得總統位置再度空缺,馮玉祥張作霖商議之後請段祺瑞出山。由於沒有經過議會選舉,因此段祺瑞並沒有被叫做總統,而是稱為臨時執政。


月曉YB


有人說,清末袁世凱練新軍之所以成績斐然,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北洋三傑”的襄助。而所謂“北洋三傑”,指的就是“北洋之龍”王士珍、“北洋之豹”馮國璋(也有說是“北洋之狗”的)及“北洋之虎”段祺瑞。此後,隨著袁世凱的步步升遷,“北洋三傑”也跟著水漲船高,三人分別在清末民初擔當重任,馮國璋甚至出任了民國總統。當然,也有人說,段祺瑞原本也有元首之運,但因為鼻子長得不正,所以只能做到總理為止。這話雖是玩笑,但倒也不假。據說,老段每次生氣時,鼻子就歪到一邊,此話也不算汙衊。不過,段祺瑞只是表面嚴肅,其實內心頗真性情。以下聊舉一例。段祺瑞少年時隨祖父在宿遷軍營,在當地認識了幾個同年好友。段做總理後,有個叫申孟達的試著來北京找他。最初,申孟達害怕段祺瑞已經認不得他了,於是先寫了封信讓人送到段府,不曾想段祺瑞接信後便立即派人送上銀元200元。三天後,段祺瑞親自來接,一下子開來十幾輛小汽車,好生招待。段祺瑞對舊情看得很重,當年跟隨祖父段佩的幾個老人,後來也被他接到府上。其中,有位叫刑寶齋的,常說段祺瑞小時候一天到晚鼻涕邋遢,刑寶齋看不上他,說:“你這叫什麼少爺啊,一點都不愛乾淨!”老人常跟公館裡的人嘮叨這事,有人聽煩了便反詰道:“你不是看不上他嗎?可人家如今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你現在還給他買笤帚!”刑被堵得沒話說,只好結結巴巴地說:“我哪知道他有這一天啊,我要知道,當初也對他好點啊!”作為軍人,在軍閥混戰、草菅人命的年代,段祺瑞有一點頗值得稱道,那就是不輕易殺人。1917年討伐張勳時,俘虜了不少“辮子軍”。手下部屬請求殺幾個以振軍威,段祺瑞聽後很不高興:“罪在張勳一人,這些官兵們有什麼罪?殺幾個人有什麼用?你們總是好殺人——殺人者人恆殺之,哪個好殺人的人會有好結果呢?”所以有人說,段祺瑞雖為“北洋之虎”,其實徒有虎相而無虎威,其人仁心厚,絕非是草菅人命的軍閥之流。在政治上,段祺瑞並不成功,1920年直皖戰爭失敗後,他退居天津租界並開始吃齋唸佛,後來還給自己起了一個法名叫“正道居士”。4年後,段祺瑞再次出山擔任“臨時執政”。孰料,一年半後,執政府門口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段祺瑞聞訊後,據說趕到血案現場,曾長跪不起,為死者超度。不久,段祺瑞再次下野並徹底遠離了紛繁多變的政治漩渦。東三省淪陷後,日本人又將侵略魔爪伸向華北並試圖拉攏段祺瑞充當代理人。為防止被日本人利用,蔣介石派人將段祺瑞從天津接到南京。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在浦口乘船過長江時,蔣介石親率一批高級將領迎接並執弟子禮。原來,蔣介石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前系北洋速成武備學堂統一送出,當時段為學堂督辦,段、蔣在名義上有師生之誼。1936年11月,段祺瑞因胃潰瘍引發大出血而去世,享年72歲。臨終前,段祺瑞寫下親筆遺囑,諄諄告誡後人:“國雖危弱,必有復興之望。復興之道亦至簡單,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所謂自立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何為過激之說?)段祺瑞生前信佛,其葬禮照其遺囑以居士禮簡葬。各界名流的弔唁中,有兩副輓聯特別顯眼。一副是馮玉祥的:“白髮鄉人空餘涕淚,黃花晚節尚想功勳”;另一幅,是老對手吳佩孚的長聯:“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勳。”段祺瑞死後,其長子段宏業堅持將其靈柩送往北京安葬,但因日本侵華導致的時局變動,以至於十多年都無法找到合適的下葬地。最後,段子靈柩只能草草葬在段祺瑞三弟之前買好的墳地,位置就在人來人往的大道旁邊。對此,一些生前故舊忍不住嘆息:“想不到老頭子轟轟烈烈一輩子,死後竟然沒有一塊葬身的地方!”直到1963年,在段祺瑞生前好友章士釗、李思浩、曾毓雋等人的努力下,才最終將段祺瑞的遺骨起出,並重新安葬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中。

當然,這是後話了。如果覺得有點道理,可以點個贊👍,求個關注,謝謝!





闊景bsf


段祺瑞,清末民國軍政風雲人物,北洋三傑之一的北洋之虎,生於安徽六安,幼年移居合肥,因此後來被稱為“段合肥”。

1916年袁世凱病逝後,北洋軍閥分裂為三大塊: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當時的副總統是黎元洪。按實力,當時皖系最為強大,段祺瑞資歷最老,黎元洪當旅長的時候,段祺瑞已經是陸軍部長,所以,段祺瑞根本不把黎元洪這個“後生晚輩”加“光桿司令”放在眼裡。

但是黎元洪畢竟是副總統,按照約法最有資格繼承大總統之位,而且馮國璋等也覬覦大總統之位,為了避免北洋分裂(其實已經分裂),段祺瑞做了有實權的國務總理,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後來發生了府院之爭,段祺瑞利用張勳驅除了大總統黎元洪,又把復辟的張勳趕走,此時是1917年7月。之後他又把副總統馮國璋騙到北京做代總統,自己仍然做國務總理掌握北京政府實權。之後段馮之間的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二人同時下野,馮國璋不久病逝(1919年),段祺瑞又登上總理寶座。鬧翻到這個份上,段祺瑞自然更不方便做大總統了。這時候,另一位北洋元老,以文治標榜自己的徐世昌粉墨登場,成為新一任大總統,一直到1922年被直係軍閥趕下臺。

在這期間,直係軍閥和皖系軍閥矛盾激化,1920年爆發了直皖戰爭,直系用了不到一週時間就擊潰了皖系軍隊,總司令曲同豐被俘。段祺瑞黯然下野,結束了為期四年三任國務總理操縱北京政府實權的日子。

時間又過了四年,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由於直系左路軍總司令馮玉祥倒戈,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大總統曹錕,直系軍隊潰敗。直係軍閥被趕下臺,結束了同樣為期四年的北京政府實權生涯。此時的北京政府元首出現真空,幾方勢力角力(馮玉祥的西北軍,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需要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人做“元首”。在野的段祺瑞被各方接受,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執政,雖然因為沒法召開國會選舉成不了大總統,但是總算過了一把“元首癮”,只不過此時的段祺瑞也成了光桿司令,實權在別人手裡。

兩年後的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被魯迅先生成為中華民國曆史上最黑暗一天的“三一八事件”,段祺瑞黯然下臺,從此沒有大的軍政作為。



磨史作鏡


段祺瑞是一個很理性的人,當不當總統對他來說其實並不重要,段祺瑞能看得懂局勢,以他的實力在袁死後強行當一個總統還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這樣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衝突,所以他也沒有必要去搶一個總統的名頭。他不當總統卻有總統的權利,那要這個總統的頭銜有什麼用呢?

時機不適合

段祺瑞是袁世凱手下的得力大將,權利可以說僅在袁之下,他沒有站在權利的最巔峰,不會像袁一樣被遮蔽了雙眼,他清楚的知道在當時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如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就堅決反對說現在的局勢不適合稱帝強行稱帝只會落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袁世凱不聽。他也因此受到了袁世凱的冷落,被迫的辭去職務。雖然如此,但是他感謝袁世凱的知遇之恩,沒有公開的反對他,給袁世凱留了一點面子。


之後袁世凱在無數的罵聲中病死,一代梟雄就此隕落,果真如段祺瑞所說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在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明面上的實力是最強大的,可是他卻沒有當大總統,因為此時天下並未統一,還處於南北分裂的狀態,只是名義上組成了一個臨時政府。

無冕之王

這時的總統人選就必須要讓雙方都滿意,北方軍閥肯定不服南方的革命軍上臺,南方革命軍肯定也不想讓軍閥執政,黎元洪成了最好的人選。黎元洪本來就是副總統他當上大總統也是理所當然,段祺瑞暫時退讓同意讓黎元洪當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總統之爭暫告一段段落。

在黎元洪當上總統後並沒有實權,段祺瑞才是真正的權力掌控者,可是黎元洪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在很多問題上和段祺瑞發生了分歧。這讓段祺瑞有些不滿,所以決定趕他下臺。段祺瑞利用張勳復辟將元洪趕下臺,之後總統由馮國璋代理。

1917年段祺瑞和馮國璋在解決南北分裂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這個問題許久沒有得到解決在馮國璋任期滿後和段祺瑞決定共同下野。段祺瑞雖然下野了,但是國會仍然在他的控制中,他還算是實際上的掌權者。



可以看的出來,段祺瑞有很多次機會可以當總統,可是他並沒有他選擇了當總理,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高處的風景固然美麗可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看的。

三一八參案

我們來說一下關於他最有爭議的一件事,那就是318慘案,就是這件事情讓段祺瑞譭譽參半。

1926年3月12日,馮玉祥和奉系軍閥正打的火熱,日本軍艦掩護奉系軍艦進進入天津大沽口,炮擊馮玉祥的軍隊殺死守軍數十人,天津守軍給與堅決反擊將他們驅離。在此之後日本竟聯合英美等八國向段祺瑞政府發出通碟,要求撤出天津大沽口的國防設施,對於這個無理要求段祺瑞是不想答應的在他猶豫的幾天發生了一件事。



1926年3月18日,李大釗帶領5000餘人聚集在天安門前進行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在激昂的抗議聲中一聲槍響響起,隨後一槍接著一槍抗議的人群驚慌失措立刻散去,在這次流血事件中有47人死亡。

我們只能知道段祺瑞當時不在執政府,也沒有下令開槍,這件事情引起了全國的罵聲,各報社亦有誇大報道,在這件事之後段祺瑞的聲望下降了許多。

在被馮玉祥驅逐下來之後,他退隱到天津的租界中,潛心佛學不問世事,自號正道居士。


小雨鳴鳴


段祺瑞,北洋三傑之一,乃是袁世凱的得力干將。而在北洋軍政府時期又長期擔任國務院總理,手握大權,主政中國十餘年,乃是民國前十年的風雲人物之一。

不過在那個時代,段祺瑞作為最有實力的北洋皖系軍閥首領,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就是無法當上民國總統,這是為什麼呢?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首先講講這北洋三傑了。當年袁世凱手下有龍虎狗三大將,分別是王士珍三、段祺瑞、馮國璋。

起初他們三個一起在袁世凱手下共事,彼此之間的關係不錯。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分裂,馮國璋與段祺瑞分別掌控直係軍閥與皖系軍閥,雙方針鋒相對,而且南方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隊,以及其他大大小小打著共和名義的軍閥們,都各有各的心思。

此外,當時的中國,有很多的外國力量正在介入。這些外國力量,明顯是不希望中國能夠走向強盛的!他們更加關心的,是自己的在華利益是否能夠得到保證他們會以各種方式,限制、打壓中國的發展。在這種環境下,臨時總統這個職位,很大程度上是既要順應國民的心意,又不能與外國力量正面對抗!

所以,誰想要當這個臨時總統,都是困難重重的!

確實,袁世凱病死了以後,從總體實力上來看,段祺瑞是最強的一支軍閥。但是他這種優勢,還達不到袁世凱那種能夠力挽狂瀾的地步面對這內憂外患的多重壓力,段祺瑞自然是討不到什麼便宜!

所以,段祺瑞沒有強上位,為了彼此利益不受干涉,退了一步,讓沒有任何勢力背景的黎元洪當上了總統。而後來,黎元洪下臺後,直係軍閥由於實力暫時領先,於是馮國璋做了大總統,再後來雙方實力拉平,又是重蹈覆轍,為了彼此利益不受干涉,沒有派系背景的和事佬,徐世昌上臺了。


至於後面為何輸給了曹錕,這就和段祺瑞他自身有關係了!

段祺瑞雖然是一個經驗豐富、務實老練的政治家,但他這人不圓滑, 為人嚴肅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樸素,清廉如水,無積蓄、無房產。 人!煙、酒、毒這些惡劣習慣,他一個都不粘!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的“六不總理”。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看,似乎沒有這些惡習,在當時那個時代,反而難以別人交往。

也正是因為這樣,真正到了最後選舉時刻,他也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反而是拿著真金白銀砸向投票的議員的曹錕上了臺。

當然,最後段祺瑞還是當過一段時間國家元首的,那就是在北京政變之後,曹錕被馮玉祥趕下了臺,各方勢力妥協之下啊,聲望最高的段祺瑞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國家元首)。

當然,他也沒做多久,也被馮玉祥這個倒戈將軍給趕下去,自此隱居租界,不問世事,自號“正道居士”。

值得一提的是,縱觀段祺瑞一生,作為軍閥,幹過不少壞事兒,比如著名的”三一八“慘案執政府衛兵槍殺請願學生)。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他分得清是非黑白,九一八事變後,拒絕與日本人往來,頗有操守。同時“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他對死者長跪不起並終生吃素,想來也是在認錯了,比起某些自詡為國為民的大人物,著實要真實許多。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享年72歲。段臨終留下了一段遺言,其中有著名的“八勿”,即:


“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白話歷史君


段祺瑞不是不想做總統,而是一直沒有機會!

段祺瑞並不具備做總統的資格

袁世凱的總統和別的總統還是有區別的,袁世凱在位期間已經將總統任期調整為終身制,所以,他指認誰當總統,搞不好也是一輩子。袁世凱最後選了個老好人,沒有兵權的徐世昌,顯然就是要段祺瑞和馮國璋爭上一爭。

袁世凱死後的1916年1920年我們通常稱為皖系執政期間,實際上皖系並未完全執政,只是佔據主導地位。

皖系能夠執政,還不在於控制的軍隊,完全在於政治影響力,袁世凱剛死的時候,南方革命軍被打的也很消停,軍隊的問題還不凸顯,等到了後期南方革命軍洶湧而來的時候,才意識到北洋軍閥中,最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實際上是直系。

所以,段祺瑞即使是“三造共和”“四任總理”,實際上還是沒有走上總統的寶座。

論資歷不如徐世昌,論勢力不如馮國璋

段祺瑞在資歷和勢力方面不如徐世昌和馮國璋,雖然,段祺瑞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尤其是其背後的謀士徐樹錚,那也是智囊型人物,但是段祺瑞一直跟袁世凱混,屬於比袁世凱小一輩的人。

但是,徐世昌顯然比他們高一個層次,段祺瑞馮國璋都屬於袁世凱的屬下,但是徐世昌卻是清廷和北洋都看重的人,慈禧死後載灃將袁世凱革職回家,但是卻讓徐世昌總督東北,東北總督是清朝所有總督中地位最高的人。後來又執掌中樞,可以說是很厲害的人。

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要袁世凱出山鎮壓革命,結果袁世凱閉門不出,非要徐世昌來做說客才能繼續探討,可見徐世昌的政治能力和威望。

馮國璋的直系就不說了,曹錕、吳佩孚、馮玉祥都是他手下,可以說,直系是北洋軍閥中最厲害的派系,因為袁世凱練兵的地方就是直隸,袁世凱也是直隸總督。所以,馮國璋沒死,臨不到段祺瑞,即使是馮國璋死了,還是人家直系曹錕當家。

當好了總理,一樣有發言權

雖然段祺瑞活躍了整個北洋時代都沒有混個總統,但是,真正的權力巔峰,段還是染指過的,善政者,以權謀之。

段祺瑞正是這樣的人,在馮國璋繼任總統時,因為針對南方革命黨行為,段祺瑞與馮國璋發生了激烈的第二次府院之爭,後來馮國璋任期屆滿,徐樹錚策劃的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段祺瑞退居幕後,但是依然通過安福俱樂部實現對政權的掌控。

所以,當不當大總統也並不重要,能否掌管北洋主導權也並不重要,前前後後北京政權更迭頻繁,然而實際上能夠掌握整個民國政權的,真的沒有誰,段祺瑞做到這個地步已經不錯啦!


史論縱橫


自袁世凱死後,全國各地軍閥林立、勢力龐雜。段祺瑞雖然實力最強,但並不能完全壓制其他各方,無法憑絕對實力當上總統。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南方有蔡鍔、唐繼堯、陸榮廷等實力派,以及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即後來的國民黨)。北洋則分裂為段祺瑞領導的皖系,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以及張作霖的奉系。

袁世凱死後,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應該由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南方各省以及輿論都是支持黎元洪當總統的。段祺瑞此時剛剛當權,地位未穩,只能同意讓黎元洪當總統,他自己則當國務總理。

黎元洪

1917年6月張勳復辟,黎元洪被迫辭職。按照《臨時約法》,同樣是副總統馮國璋繼任總統。

馮國璋

1918年9月馮國璋辭職,段祺瑞的機會又來了。此時皖系控制了國會(即安福國會),可以通過合法手段,選舉段祺瑞為總統。但馮國璋是在皖系逼迫下辭職的,他已經與段祺瑞鬧翻。馮國璋同意下臺的條件,就是段祺瑞也必須下野(段也辭去了總理職務)。如果段祺瑞當選了總統,那就是耍了馮國璋,馮肯定找他拼命。為了避免北洋內戰,段祺瑞就只能放棄當總統。最後就找了皖系、直系都能接受的徐世昌當總統。

徐世昌

之後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段祺瑞被曹錕、吳佩孚擊敗,被迫下野。之後就更當不了總統了。


國史拾遺


借這個問題來聊一下北洋時期的各位大總統以及夾在大總統中間的段祺瑞。

清廷覆滅後,北洋時代出過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這六位正式大總統,外加段祺瑞臨時執政以及張作霖軍政府大元帥這兩位實質上的大總統。

所以說段祺瑞一直沒當上大總統,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不準確的。

孫中山當大總統,摘的是辛亥革命的果實,但這果實很快就讓亂世梟雄袁世凱奪了去,但從另一個角度講,袁世凱當大總統也不算搶奪辛亥革命、孫中山的勝利果實,因為他才是清廷滅、民國立的關鍵先生,所以他當大總統是實至名歸。

在這六位北洋大總統中,只有袁世凱是執掌乾坤、統御天下的實權大總統,他的大總統職權大到了何種程度呢?不僅終身而且還可以指定接班人,實質上跟帝王沒什麼區別。

但就這樣,袁世凱依舊不滿足,於是搞出了復辟帝制這一歷史醜劇。結局是這位亂世梟雄沒料到的,不僅皇帝沒做成,大總統的位子和自己的身家性命最後也弄沒了。

取而代之的黎元洪,是那個時代選擇的大總統第一替補,但這位大總統卻從未有過真正的實權,實權一直都在總理段祺瑞手裡。

袁世凱含恨而死後,段祺瑞想不想當大總統呢?想。但在當時的政局下,他卻只能享其實,而讓其位。

政治向來講究平衡,群龍無首的情況下,被譽為北洋之虎的段祺瑞沒法打破這種平衡。這是他第一次離大總統很近,卻始終沒法登臺上位。

利用張勳復辟將黎元洪搞下臺之後,按理說段祺瑞是應該當大總統的。遺憾的是,還不行,因為他的旁邊還站著直系大佬馮國璋。在與馮國璋的競爭中,段祺瑞最明顯的劣勢即是你原先是總理,那你接下來最好還是總理。

這又是一次政治平衡,結果馮國璋成了大總統。馮國璋這個大總統比黎元洪好些,畢竟手裡握著槍桿子,但馮國璋這人命不太好,早早地就死掉了。

那有人說了,既然馮國璋死掉了,那大總統之位這下該輪到段祺瑞了吧。還不行,因為這時候段祺瑞的皖系和馮國璋之後曹錕、吳佩孚的直系已成水火不容之勢,段祺瑞要想當大總統,那首先得問曹錕、吳佩孚同意不同意。

大佬間打架向來都要有個過程,在醞釀打架的這個過程中怎麼辦呢?只能找個大家都認可、對彼此都沒實質威脅的過渡人物,於是始終以文角色示人的老資格徐世昌在這空隙中登上了大總統寶座。

雖然徐世昌也曾試圖利用直皖間的爭鬥把大總統的位子坐實,但一番努力的結果只能是枉然,政治歸根結底講的是實力。

沒實力,不是過渡,就是傀儡。

到直皖開戰,皖系段祺瑞大敗,直系曹錕、吳佩孚大勝之後,徐世昌的大總統之位也就算坐到頭了。

對段祺瑞而言,境遇更不妙,這時候他實質上已徹底喪失了競爭大總統的資格。

但此時也不是直系一家獨大,關外有正崛起的奉系張作霖,南邊還有孫中山等眾多反對派,所以作為直皖贏家的曹錕想登上大總統之位也沒那麼容易。

但號稱“曹三傻子”的曹錕是個沒有政治節操的人,在一片爭議反對聲中,他先是用一場直奉戰爭掃除了張作霖這個主要障礙,接著又用手裡的大洋解決了民意的問題,於是他成了北洋時代著名的賄選總統。

但登上總統大位之後,曹錕的日子並不好過,內有吳佩孚的不支持、不配合,外有張作霖聯合段祺瑞、孫中山的明槍暗箭。

尤其是東北王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敗給直系後,這位亂世又一梟雄始終想雪恥報仇,進而染指北洋權柄。

就這樣,第二次直奉戰爭很快爆發了。張作霖買通原屬直系的馮玉祥,給曹錕、吳佩孚來了個戰場死磕外加釜底抽薪。

結果,直系大敗,大總統曹錕成了馮玉祥的階下囚。

這時候,論實力誰有資格幹大總統呢?當然是奉系張作霖。

但此時張作霖的資歷不夠,於是只能再玩政治平衡。

段祺瑞當上臨時執政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但曾經的北洋強人早已沒了昔日的霸道實力,他這個臨時執政,從名字就能看出來,他就是個撐檯面的臨時工。

亂世梟雄張作霖是絕不允許他在這個位子上坐太長時間的。

時機一到,他必須讓位當時的北洋第一人張作霖。

按說,這時候張作霖應該能做大總統了吧?

依舊不行。

一來,軍閥割據的局面他無力蕩平,二來新的政治軍事強人蔣介石已經強勢崛起。

所以他最終只能以軍政府大元帥的名義過過癮。

等到他把這癮過完了,北洋時代也就結束了。


黑句本


人家那時候是選舉總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