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選擇去上海租界當寓公?

李秋橙


段祺瑞這麼做其實是因為他曾經大權在握,此時自然不願意再當無權的擺設了。

1931年918事變日本佔領了東三省以後,日本又試圖在華北扶植親日勢力。此時下野在家的段祺瑞在北洋政府時期和日本交往較為密切,而且他的名望也比較高,日本認為他是可以利用的人物,於是派遣以前就和段祺瑞有來往的城口來勸說他和日本人合作。而段祺瑞的親信梁鴻志等人也利慾薰心,試圖借這個機會東山再起,也極力慫恿段祺瑞出任偽職。

蔣介石得知此事以後,擔心段祺瑞會被日本人利用,於是派人密會段祺瑞,勸他共商國事,以躲開日本人的糾纏。段祺瑞也不希望晚節不保,所以南下到了南京。

在南京蔣介石對段祺瑞非常客氣,以學生自居,還希望他能在國民政府裡任職。不過段祺瑞卻婉拒了此事,表示自己年紀大了,南下是頤養天年,不願意再捲入政治,最後選擇了在上海養老。蔣介石則每月撥款2萬元給段祺瑞作為生活費。

段祺瑞不肯在國民政府中任職,其實原因很簡單:

他曾經多次擔任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權傾天下。直皖大戰以後段祺瑞兵敗下野,當時他還是熱衷權力的,因此後來積極和張作霖聯繫,策動馮玉祥倒戈,最後如願以償擊敗直系,在張作霖和馮玉祥的擁戴下出任了臨時執政。

但是在臨時執政的位子上段祺瑞過的並不開心,張作霖和馮玉祥有軍隊在手,對於直系留下的地盤都是志在必得。段祺瑞本來想安排自己親信盧永祥出任直隸督軍,結果被奉系給否決了,只能去江蘇當軍務督辦。但是即使如此,奉系也沒放過盧永祥,讓部隊去鬧餉,最後逼的盧永祥主動辭職下野。

而讓段祺瑞更加難過的是,他的心腹徐樹錚回北京和自己見面以後,就被馮玉祥指示陸承武以為父報仇名義殺死。段祺瑞空有一個臨時執政的名義,但是連自己手下的性命都保護不了,這種當傀儡的滋味他深有體會。

蔣介石雖然很客氣,但是也僅僅是客氣而已,他需要利用的僅僅是段政府和自己理念不和,蔣介石又是自己的小輩,在國民祺瑞的名望。段祺瑞也是廝混政壇多年的人物,對此也是心知肚明,在他眼裡,國民政府任職既然沒有實權,又何必屈居於小輩之下,不如寓居來的清閒。

所以最終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選擇了去上海養老。而蔣介石的主要目的也已經達到,所以也就順水推舟答應了。


不沉的經遠


首先,第一個原因大家想想。段祺瑞是因為誰被迫下野跑到天津去了?馮玉祥,馮玉祥跟蔣介石是拜把的兄弟,雖然二者之間發生矛盾,但是兩個人在段祺瑞看來簡直就是一丘之鶴,雖然說段祺瑞可以跟蔣介石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談判,但是他絕對不可能平心靜氣的跟馮玉祥坐下來談,你想想,他如果到了南京國民政府坐在會議上面,結果看見馮玉祥兩個老冤家在那互相對眼的時候,那種尷尬局面嗎?

第二個原因段祺瑞和蔣介石的執政理念不同,蔣介石講究的是鐵腕獨裁,在他看來,全國其他那些地方勢力都應該消滅掉,全國只應該聽一個人的,這樣做到真正的中央集權以後所有的物資都能夠方便的進行配備,國家資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整個中國才可以強大,但段祺瑞覺得這件事情不對。

我們去看段祺瑞整個一個執政生涯期間,他是特別提倡地方政府勢力的存在的,不說其他的,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馮玉祥這一系列老的軍閥,(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就是在段祺瑞執政期間,不斷成長起來的地方勢力,一方面段祺瑞覺得地方勢力我現在沒有能力去剿滅他們。另一方面,段祺瑞還覺得這個時候中國中央的微信還是沒有樹立起來。地方上可以解決掉中央沒有辦法處理的一些問題,所以允許地方勢力的存在,這一點跟蔣介石本身就起了衝突。

蔣介石為了消滅各個地方上的勢力,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是能夠把地方上勢力的那些頭疼給幹掉,蔣介石是有一招用一招,往死裡打段祺瑞覺得你這又是何必呢,人家辛辛苦苦創立起來這麼一番勢力,你這樣天天去想著打呀,別人削弱別人,我以前也是地方實力,你怎麼看我,我為什麼要去幫你去做幫兇呢?

二者之間最終政治目的的不同,政治手段的不同,導致了兩者只能夠背道而馳。段祺瑞也自己聰明,與其坐在南京國民政府去受白眼,還不如自己一個人回家當一個所謂的寓公來的自在。

第三個原因段祺瑞如果真的去了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是不可能得到權利的。別看蔣介石現在對他禮賢下士,甚至是執弟子禮,但是說實話,段祺瑞興也明白蔣介石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因為段祺瑞現在還有利用價值,是想把它作為一個吉祥物供起來如果真的想利用段祺瑞的才能的話,那早幹嘛去了?

所以說段祺瑞如果去了南京國民政府只是給他一個虛職,讓他就在那裡待著,什麼事情都不用管,那麼段祺瑞首先第一個年紀大,在官場上面你就得處理各種各樣的觀察事物,否則一不小心就會粉身碎骨,尤其現在老大還不是自己,第二段,祺瑞也不是那種肯寄人籬下的人,她一生就只服過一個人員,是看他一生就聽袁世凱的其他人命令他不幹,啥都不幹。

第四個原因段祺瑞不想投靠其他人,這個人是十分鐘心的。袁世凱當初她的兒子為了能夠建立起一支模範軍,可以說對段祺瑞,張勳這一系列北洋重臣是往死裡打呀的,因此袁世凱一死,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想看笑話看袁世凱,他留下的那些妻妾家小是怎麼被這些北洋重臣給打的,但是,段祺瑞去壓住了所有人的壓力,把袁世凱的家人好好的對待。從這一點上來看,段祺瑞一生都是把自己定義成為袁世凱的臣子。袁世凱的手下,只要袁世凱不犯大錯,他是袁世凱說什麼他就照做。

這種人特別忠心,而且在他們心目裡面一般都是忠心不侍二主!所以不去幫蔣介石這一點,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講道理,段祺瑞也算是一號人物,當初在日本人的幫助之下,像日本人借了一大堆的錢,然後登上了最高的權力位置以後,直接向日本人賴賬找我要中國的權利,向我要中國的好處,沒門兒!後來他下野了,日本人找他想成立一個華北自治政府,段祺瑞直接回絕。這就是中國軍人的骨氣,他們不會像中國的政治家那樣搞那麼多歪理歪八的,最後把自己給繞進去,幹什麼事情就是認準一個死理,你要跟我說其他的,哼,我也想不過來。


漩渦鳴人yy


1926年直奉戰爭期間,馮玉祥的國民軍將北洋政府時任大總統的段祺瑞趕下寶座。隨後段祺瑞前往天津,寄居在一位老部下的公館之內。雖然日子清閒,但是頗為清貧,段祺瑞依舊關心國事每日看報。日本人拉攏了溥儀作為他們的傀儡皇帝之後,希望同時拉攏段祺瑞為他們站臺,但是擁有愛國操守的他義正言辭的拒絕了日本的邀請。

國難當頭之際,段祺瑞能有如此的愛國之心令蔣介石非常感動,蔣介石便派人私下裡與段祺瑞聯絡以及最終面談。在盛情邀請之下,段祺瑞南下上海,也是待在老部下的公館內,閒賦家中。那為什麼他要拒絕蔣介石的政治邀請,寧願閒賦在家做一名寓公呢?

一:年歲已大,心力交瘁



段祺瑞從李鴻章的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一直在外征戰,戎馬一生。段祺瑞雖然是一位軍閥,但他支持共和,極力打擊排斥封建制捲土重來。屢次成為民國的大總統。雖然他在位期間製造了一系列的慘案,卻也是他強烈建議民國加入協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對於國家大義還是不變的。下臺之後的段祺瑞蝸居在天津租界中,日子閒散,雖然後面蔣介石盛情邀請,但段祺瑞已經50多歲,厭倦了政治舞臺的勾心鬥角。段祺瑞聽從了蔣介石南下的要求而拒絕了重新參政的建議。

二:段祺瑞性子剛強,不願從事於國民政府

段祺瑞是北洋政府的開國元老之一,皖系軍閥也是他一手帶起來的。他曾經為了北洋政府做出了許多的努力,當然因為軍閥的侷限性也做了不少的壞事。當北伐軍北上的時候,段祺瑞曾用武力抵擋,在心裡面段祺瑞也是拒絕國民政府。雖然現在段祺瑞被蔣介石感動,卻不想放棄自己的政見與國民政府沆瀣一氣,段祺瑞南下的目的也是為了國家能夠團結一致共抗大敵。



段祺瑞曾經被稱為“北洋之虎”,多次擔任北洋政府的要職,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即使他被馮玉祥趕出了政治舞臺,仍然有非常大的政治號召力。雖然段祺瑞執政期間對平民百姓發動了血腥的鎮壓,但是他也是一位忠於國家的軍人。 段祺瑞有自己的堅持和操守,所以他為了國家團結,便南下與蔣介石握手言和。可他又不支持國民政府的政治,所以願意在公館中了卻餘生。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號稱“六不總理”,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這個問題不點都不難理解,其實就是為了保全自己,其實縱觀歷史,還是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在經歷了戰亂,實現了心中的那點權力慾望之後,更多的還是會選擇保全自己,希望能夠安穩度日。其實對於段祺瑞來說,當局形勢他是看的透透的,話說這政府之位是這麼好當的,根據當時的混亂朝局,能夠急流勇退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像他以及他之前的那些在中央集權的漩渦之中的人,又有幾個能夠不被歷史的浪潮覆滅,他們爭權奪利,到最後,又有幾個能夠得到善終,所以說早早地做了寓公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另外,真的覺得答應蔣介石就是一件好事嗎,還不是重新捲入亂潮之中,細數歷史,有誰是能夠一直在浪潮中穩坐高位,不被拍下臺的,亂世之中容易出梟雄,這個自然是不無道理的,但是在每一次的末端洗牌之時,又有哪幾只梟雄能夠被剩到最後,多半都是早早地被踢出歷史舞臺了。

在公元1926年4月9日,中華民國十五年,馮玉祥在北京發動了政變,用武力的方式驅逐了段祺瑞下臺,自此,這位三造共和的民國風雲人物,徹底的告別了中國的政治舞臺,這一年,段祺瑞已經61歲了,那下野之後的段祺瑞就回到了天津,定居在日租界的魏宗翰公館當寓公,在此後的幾年裡,段祺瑞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巧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居住在天津的日租界,據說他們二人也時常往來,還曾經計劃“復號還宮”,要建立“後遜清小朝廷”。當然,不管這個事情是否真假,按照他們兩個當時的情況,充其量過個嘴癮罷了。後來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之後,就特地派人來到天津,先是用連哄帶騙的方式把溥儀弄到東北當傀儡皇帝,接著他們希望藉助段祺瑞的威望和影響,來幫助他們建立華北偽政權。雖然段祺瑞熱愛權力,也想過復出,但是他的政治頭腦明顯高於溥儀,他很清楚在當時的情況,若是給日本人當漢奸,那他的名聲就要毀於一旦, 更重要的是,段祺瑞也曾經做過國家元首和擁兵大佬,沒有興趣給別人當傀儡,因此,段祺瑞很明確地拒絕了日本的邀請,並且與日本人堅決地劃清了界限。

1933年1月22日,國軍序列少將以上軍銜到南京浦口車站,集體恭迎北洋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蔣介石亦在下關碼頭戎裝迎接。段祺瑞恍惚間就看到了自己當年的身影,但在稍微的快意之後,段祺瑞仍然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對於一個從1926年就下野賦閒在家的老北洋來說,這樣的禮遇不可謂不高,在旁人看來,段祺瑞大有再次出山問政之勢。

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段祺瑞做為當年叱吒風雲的政界人物豈能不知蔣介石的真是意圖。做為老派軍閥,蔣介石能對他禮遇有加,並不真的是看重段祺瑞的才華和能力,更不是看重他在軍界的地位,蔣介石一不過是怕段祺瑞當漢奸,二則是搞那麼大的場面,看似在迎段祺瑞,實則是拒。說白了就是客氣到讓你以後不好意思再來,再來主人的位置都要“讓”給你了,你還敢來?即使請人做客這事,恰到好處是為“迎”,過猶不及,就蔣介石的舉動,其實是在釋放強烈的信號:時代已經沒有了你的位置,功成身退,保住晚節,識相才是真英雄!段祺瑞怎麼做的呢?他並不是不與蔣介石合作,而是雙方確實沒有合作的基礎。

後來在蔣介石的撮合下段祺瑞去往上海,段祺瑞去到上海後,蔣介石每個月都會給他送一萬塊的生活費。並且還精心的給段祺瑞安排在了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蔣這麼安排,不僅是因為陳調元的公館足夠氣派,更是因為陳調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這能讓段公感到體面。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給段公提供萬元月俸,這筆錢保證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從容生活。不過,段祺瑞對此已經不太關心了,晚年的他潛心於佛事,大部分時間都在靜坐朗誦佛經,對政治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大老二爺


談不上是拒絕蔣介石,蔣介石在 1933年1月派專使錢永銘帶親筆信到天津。請段祺瑞南下,信中是怎麼說的呢?“南下頤養”“稗的隨時就商國事”前一句是本意---動員段祺瑞南下,避免為日本人所用。後者只是虛詞,老將和老段都懂。所謂就商國事,沒人會當真。

段祺瑞1933年多大年齡了?他生於1865年,你算算,那個時候他接近68歲,基本已經是暮年,而且33年的段祺瑞除了是個名人,不管是在政界還是軍界,都沒有什麼實力了。屬於他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而且段祺瑞雖然在上海,但是一直住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鄴就是在蔣介石的掌控之內。


段祺瑞的“時代”應該是常說的“北洋時代”。他崛起與行伍,趕上民國這個風雲年代,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把持政局,作為北京軍閥的實力人物,段祺瑞曾經6次主政。


從1913年5月到7月代理國務總理開始,到1924-26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這11年是段祺瑞最風光的時期。


但就是在這些年來,段祺瑞也經常是被迫下野歸隱之類的事不斷髮生。最早是段祺瑞和黎元洪的“府院之爭”,中間還夾著張勳復辟。然後就是直皖大戰,段祺瑞失敗被趕出北京,後來借直奉戰爭寵回政壇,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但此時的段祺瑞已經沒有什麼軍事實力,要看馮玉祥和張作霖的臉色。


1926年3月18日,“3.18”慘案發生,最終導致段祺瑞倒臺,皖系北洋軍閥集團也就徹底不復存在。

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段祺瑞頓足長嘆:“一世清名, 毀於一旦! ”隨即趕到現場, 向死者長跪不起並即刻命令嚴懲兇手。之後,他又宣佈自己決定終身食素,以示對這場殺戮的懺悔。慘案發生後十年中,段都不吃葷腥,至死不改。36 年其身體虛弱, 病痛不斷,醫生建議開葷以增強體質,他則以“人可死,葷絕不能開”回答,食素如故,乃至不治而死。


段祺瑞執政的北洋政府是親日的,在3.18之後段祺瑞寓居天津。30年代,日本特務機關企圖拉攏段祺瑞組建一個效忠於日本人的傀儡政府,段祺瑞雖然沒有被日本人牽著鼻子走,但是蔣介石並不放心,所以才有了派特使去請段祺瑞的一幕。


段祺瑞接信後也就順水推舟,先到南京見了蔣介石,然後到上海定居,住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別的不幹,吃齋唸佛。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死。


暖歷史




段祺瑞是中國民國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他曾經三造共和(辛亥革命、反對袁世凱稱帝、反對張勳復辟)。他擔任過四任總理和陸軍總長,人稱六不總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

段祺瑞一直致力於武力統一中國,他執掌的皖系軍閥戰敗後,就去了天津租界隱居。直到馮玉祥發起北京政變,張作霖入關,雙方妥協邀請段祺瑞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

但失去兵權的段祺瑞已經是落湯的鳳凰不如雞,1926年三一八事變後,馮玉祥把段祺瑞趕下臺。從這時起,段祺瑞就決心再不踏入政界。

段祺瑞進入了天津日租界,從此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他痛感在三一八事變中,軍警們對學生開槍。雖然他在事後也曾經趕到事發地點,跪倒在地,但他內心感到非常不安,開始吃齋唸佛,自號正道居士,為自己消除這段冤孽。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的膽子更肥了,他們夢想著一鼓作氣拿下中國的華北地區,建立華北傀儡政權。在他們心目中,段祺瑞是最理想的人選,過去都曾經有過合作。

再加上段祺瑞就居住在日租界,因此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圓多次秘密會見段祺瑞,希望他能夠出面組織華北政權。所有這一切都被段祺瑞拒絕,日本人賊心不死,又派出了北洋系的元老王揖唐出面遊說,但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長城抗戰爆發前後,曾經留學日本的蔣介石對日本人的陰謀洞若觀火。他非常擔心段祺瑞被日本人利用,建立華北政權。於是他派人和段祺瑞聯繫,希望他能到南京政府來任職。

早在1906年,蔣介石曾經在保定軍校讀書,當時軍校的第一把手就是段祺瑞。傳說當時的日本教官上課時曾經說:中國人就像細菌,繁殖能力太強,四億中國人就像這個土塊裡有四億個細菌一樣。蔣介石衝上臺,把土塊兒掰成八塊兒,然後對日本人說:細菌的繁殖能力確實比較強,這個土塊中有5000萬個細菌,就像小小的日本島塞滿了5000萬日本人一樣。

這個事件讓日本人感覺非常憤怒,就向段祺瑞投訴了蔣介石。但段祺瑞對蔣介石非常賞識,不到半年就安排他到日本去公費留學學習軍事。在日本,蔣介石認識了陳其美和孫中山,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蔣介石首先找到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對他說:我是保定軍官學校的學生,段先生是我的老師。然後他派錢新一去見段祺瑞,信上說:學生非常想念老師,希望老師能夠南下住一段時間,政府一定給予優厚待遇。

段祺瑞在天津住的也非常不安心,北洋政府的老部下和日本人不斷來勸他出山。他深深的明白,自己已經時日不多,正處在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段祺瑞的名聲在民國史上還是不錯的,他明白自己一旦出來做漢奸,就肯定會留下千古罵名。但又擔心自己如果不答應,有可能會被日本人下毒手。

最終段祺瑞思前想後,決定答應蔣介石的要求。最終他選擇了南下,他對外宣稱:女兒在上海讀書,將前往探望。多年來潛心向佛,希望藉此機會前往普陀山朝聖。



王揖唐奉日本人的命令來監視段祺瑞,他自然會全力勸阻:我們是北洋政府老人,還是待在北方好。段祺瑞回答到:我心已決,不必再勸。然後就攙著自己的老父親,上了汽車直奔火車站。

1933年1月24日,段祺瑞來到了上海。國民政府安排他住進了盛宣懷當年的豪宅,位於淮海中路1517號的花園別墅。雖然在抗戰中遭到了日本人的破壞,但現在去過這個地方的人依然能夠感覺到設計之精美。

段祺瑞在接受上海《申報》採訪時說:日本人殘暴橫行,已經到了無法接受不可理喻的程度。我堂堂中華務求上下一心,全力備戰。就算有10個小日本,何足懼哉!

但陰險的土肥圓賊心不死,妄想策動華北五省自治。他在天津成立了中日秘教會,對外宣稱段祺瑞是會長。他還利用段祺瑞的名義,組織便衣隊為非作歹。段祺瑞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登報聲明:自己居住在上海,早已不問世事。



王揖唐正式成為漢奸後,感覺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就給段祺瑞發了一封電報,希望他能夠回到天津來主持大局。段祺瑞馬上回電,道不同不相為謀。

蔣介石多次拜見段祺瑞,尊稱他為老師,並聲稱自己將改組南京政府,由老師出任總統一職。段祺瑞曾經在北京擔任過馮玉祥的傀儡,對於政治上的這條把戲早已經厭倦了。


段祺瑞表示自己已經潛心向佛,不願再參與政治。平時除了誦經唸佛外,就約三五好友,搓搓麻將下下圍棋。因為他以清廉著稱,身無餘才,蔣介石每月撥付1萬塊大洋給他,並派出專人照顧他的日常起居。

1936年11月,段祺瑞在上海去世,時年71歲。臨終遺言:希望國家統一,人民富裕。蔣介石撥付了10萬元作為治喪費用,在這年底,最終下葬在北京西山臥佛寺。為了照顧他們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蔣介石每月發放5000塊大洋作為生活費用。


新知傳習閣


公元1926年4月9日,中華民國十五年,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以武力將段祺瑞驅逐下臺。自此,這位三造共和的民國風雲人物,徹底告別中國的政治舞臺。這一年,段祺瑞61歲。

下野後的段祺瑞回到天津,定居在日租界的魏宗瀚公館(魏宗瀚是段祺瑞的舊部)當寓公,此後幾年他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

巧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時也定居在天津日租界,據說他們兩人還時常有來往,還曾謀劃“復號還宮”,建立“後遜清小朝廷”。

當然,不管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以他們倆當時的情況,也就只能過個嘴癮罷了。

等到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他們特意派人來到天津,先是連哄帶騙將溥儀弄到東北當傀儡皇帝,接著他們又希望藉助段祺瑞的威望和影響,幫助他們建立華北偽政權。

雖然,段祺瑞和熱衷於權力,也一直想復出,但他的政治頭腦,顯然要遠遠高於溥儀這個愣頭青,他很清楚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給日本人充當漢奸,他幸苦一輩子的名聲恐怕要毀於一旦。

更重要的是,段祺瑞作為曾經的國家元首和擁兵大佬,他可沒有興趣給被別人的傀儡。因此,段祺瑞很明確的拒絕掉日本人的邀請,並與日本人堅決劃清界限。



消息傳出來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非常感激,為防止日本人用武力強迫段祺瑞為其服務,蔣介石就授意段祺瑞的好友、時任安徽省主席吳忠信出面聯絡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

隨後在段宏綱的牽線搭橋下,蔣介石先是派人去天津拜訪段祺瑞,送去兩萬元生活費。接著,蔣介石又安排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到段祺瑞的公寓,邀請他南下,並表示只要段祺瑞願意南下,什麼都可以商量。

在這種背景下,段祺瑞方才接受蔣介石的邀請。當時他對錢永銘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已老不中用了,如蔣先生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可以隨時南行。” 在表完這個態後,段祺瑞遂即收拾行李,於第二天離開天津南下。

在段祺瑞乘坐的火車抵達南京浦口車站時,蔣介石給了段祺瑞極高的禮遇,他命令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人,一律過長江,在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

接著,在段祺瑞抵達南京總統府時,蔣介石早已經率眾在門口恭候多時,他當眾給段祺瑞行了一個學生給老師敬禮用的軍禮。



這種種行為,讓段祺瑞感慨萬分。作為回報,段祺瑞立馬公開發表宣言,力挺蔣介石以和國民政府,表示要和蔣介石共同進退,誓死捍衛國民政府。接著,段祺瑞又親自前往南京中山陵祭拜孫中山。

要知道,當年孫中山在北京去世時,因為段祺瑞和孫中山曾發生國嚴重的分歧,所以當時段祺瑞特意沒有出席孫中山的葬禮,以示他不認同孫中山的理念。但此時,段祺瑞卻選擇主動祭拜中山陵,所傳達的意思,就是他正式承認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地位。

不過,在忙完這一切後,段祺瑞第二天便告別蔣介石,乘快車趕赴上海定居。

本來,蔣介石希望段祺瑞待在南京,為國民政府效力。但問題是,段祺瑞的輩分和資歷都太高,蔣介石與之相比,都要足足低好幾個頭,這樣一來,他又該如何安排段祺瑞的職位呢?

因為,安排得低了,這不是讓段祺瑞難堪嗎?安排得太高,蔣介石又不放心,畢竟這樣一個牛人,是不可能給蔣介石當嫡系小弟的,蔣介石也沒有信心能讓他給自己當小弟,所以蔣介石自然不敢把權重部門交給段祺瑞來掌管。

甚至而言,出於某種顧慮,蔣介石如果真讓段祺瑞到政府中任職,不管段祺瑞所擔任的官職是大是小,蔣介石都會對其進行各種監視和防備。因為,段祺瑞如果趁機和政府內部的其他派系走到一起,這樣蔣介石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麼?



段祺瑞也很清楚這種局面,所以他不想讓蔣介石難堪,更不想讓自己處於尷尬境地,所以他拒絕蔣介石的好意,執意離開南京,來到上海。

這樣一來,段祺瑞一方面可以遠離開南京這個政治漩渦;另一方面,上海又距離南京不遠,還在蔣介石的控制之中,這樣又可以讓蔣介石放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蔣介石對此也很是滿意,所以等到段祺瑞來到上海後,蔣介石每個月都會給他送一萬塊的生活費,還還精心安排他住在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

這位陳調元是段祺瑞的老部下,自然會對段祺瑞多多照顧,由此可見蔣介石也是用心良苦。

此後,段祺瑞基本不再過問政治,大部分時間都在靜坐朗誦佛經。1936年,段祺瑞因胃病發作,出血不止,病死在上海宏恩醫院,享年72歲。

蔣介石得知後,下令以國葬將其葬之,這也是繼黎元洪之後第二位享受國葬的北洋政府元首。


我是趙帥鍋




袁世凱死後,此時主導著中華民國的北洋系也開始陷入了派系爭鬥中,黎元洪雖然當了總統,但卻被國務總理段祺瑞架空,後來甚至引發了“府院之爭”,黎元洪也悲憤去職。

段祺瑞則成了北洋政府的第二代領導人,但是在袁世凱尚且能夠基本維持統一狀態的現象也崩潰了,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段祺瑞被直系的曹錕、吳佩孚打下了高臺,只能無奈地宣佈辭職。1924年馮玉祥為控制北京政府,在直奉兩系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發動了北京政變,卻發現自己的實力與影響力完全不足以單獨掌控北京政府,最後只好將蟄伏的段祺瑞給請了出來,段氏也因此成了所謂的臨時執政,人稱“段執政”。

1926年因為遭到驅逐,段祺瑞通電下野,從此退出了政治舞臺。



1933年1月22日,段祺瑞自津抵寧,蔣介石親自到車站迎接,可是到了24日,段氏便移居上海,此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段祺瑞生於1865年3月6日,安徽合肥人,人稱“段合肥”,說起合肥,我們應該也知道慈禧的寵臣李鴻章也是人稱“李合肥”,這兩個“合肥”在中國近代史上皆是舉足輕重。1885年20歲的段祺瑞入李鴻章所創辦的軍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學習軍事,1888年又經遴選得赴德國留學,後又進入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克虜伯”兵工廠見習,可見段氏是實實在在的海歸精英。

1895年袁世凱受李鴻章舉薦去天津小站練兵,段祺瑞便投到了袁氏麾下,後來成為了所謂的“北洋之虎”。

為什麼段祺瑞能夠在袁死後掌控北洋政府呢?這裡面也有歷史原因,袁世凱將北洋新軍擴充成了北洋六鎮,但是袁世凱為了防止統制形成自己的體系,便不定時地將各鎮統制互調;段氏原為第三鎮統制,後被袁調到第四鎮,結果看到段在第四鎮的威望越來越高時又將他調去了第六鎮,段更不含糊,甭管去哪個鎮當統制,都能在短時間內收服軍心,所以後來他的腰桿也就越來越直、越來越粗了。



1916年段祺瑞登上了人生的巔峰,1920年又被打落到了谷底,1924年成為馮玉祥扶上臺面的“傀儡”,1926年又遭驅逐,從此退出政治舞臺,安心當寓公。

但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他想安心當寓公,別人可不一定會讓他如願,因為他曾經的政治地位讓他仍然擁有不可忽視的政治餘溫,即便是後來的三流軍閥張敬堯也得到了日本人的拉攏,況乎段氏?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短短半年時間便佔我東三省,隨後又從將躲在天津的清廢帝溥儀拉去長春,唱起了“滿洲國”的戲。當時,蔣介石甚至想恢復曾經的“皇室優待條件”勸說溥儀拒絕日本人,南下或者出國,但是溥儀卻認為:“他給了我一個帝號,又哪能比得上土肥原答應的帝位呢?他能給我的款子,又怎麼比得上整個東北呢?蔣介石再對我好,他能把江山讓給我嗎?”所以,執意要上日本人的船。

在偽滿洲國之後,日本企圖在華北地區再建立一個傀儡政權,日本人最想拉攏的會是誰?無疑是曾經掌控北洋政府、在華北擁有極高的政治影響力的段祺瑞!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懷疑,段祺瑞宣稱“自念以身許國,不後於人”。

段祺瑞的意思雖然很明顯了,但是蔣介石仍然不放心,加上當時有消息稱日本可能會對他採取強制手段,最終,在蔣介石的再三邀請下,段祺瑞同意南下。這是段祺瑞會離津南下的原因。



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自天津乘坐火車,於22日抵達南京浦口,蔣介石更是親自相迎,以段祺瑞的學生自居,因為段曾為保定軍校校長,蔣曾就讀於保定軍校。

22日當晚蔣與段兩人曾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密談,至於他們談了什麼,沒人知道,但是段祺瑞很快拒絕了蔣介石的挽留,以去看望在上海養病的女兒為由於24日離開南京去了上海。

段祺瑞為什麼不願留在南京?

段祺瑞到南京本便是形勢所迫,現在又讓他投靠蔣介石、屈居於蔣介石之下,寄人籬下?只要有點骨氣的人恐怕都不會答應,當年之所以答應馮玉祥是因為馮氏給了他一個臨時執政的頭銜,面子上過得去,現在蔣介石能給他一個總統或者主席的頭銜嗎?既無名也無權,何苦留下來當別人的談資和笑料?

此外,這時候的段祺瑞已經年近古稀,雖然不至於心灰意冷,但是他確實有心無力。

當然,說到底我認為應該還是段祺瑞有自己的理念,並且他自己的理念與孫中山、蔣介石這些人是不同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其留下來乾瞪眼,倒不如干脆離去。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上海病逝,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

段祺瑞南下,保住了自己的晚節和名聲;段祺瑞辭蔣去滬,又何嘗不是在保自己的晚節和名聲?

段祺瑞臨死前留下“八勿”遺訓:

勿因我見而輕啟政爭,勿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濫用民財,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寶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

段氏或也當得上他自己所說“以身許國”四字!


史不知味


段祺瑞作為北洋的大佬,雖然在1920年的時候所在皖系就被直系挫敗,但是其個人依然影響著北洋政府,在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來和張作霖共同商議,要段祺瑞做臨時執政,直到1926年被馮玉祥驅逐下野,到天津當了寓公。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極力拉攏段祺瑞下水,當漢奸,但是都被段祺瑞拒絕,1933年蔣介石為避免北洋大佬被日本利用,邀請包括段祺瑞、吳佩孚在內的北洋大佬到南京,共商國是。

段祺瑞南下後,只在南京停留一下,就到上海租界繼續當寓公。

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呢?

在縱橫看來,這是複雜且多方面的原因,我們也只能窺探一二。

首先,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就是宿敵,雖然都是民國政府,但是二者之間的較量並不是一天兩天,從辛亥革命開始後,南方革命軍只和北洋政權有過短暫合作,在宋教仁被殺後,雙方就一直處於對峙狀態。

尤其是段祺瑞執政時期,一直堅持武力統一南方,多次指揮部隊南下,可以說,北洋軍閥裡面最有意南征的,就是段祺瑞了,相反,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反而把精力都放在對付奉系的張作霖身上,沒有和國民政府發生大的衝突,從這一點上來看,段祺瑞不可能去國民政府任職。

其次,雙方沒有合作的基礎,段祺瑞的作用在於號召北洋的那些老人,北洋政府在馮玉祥的幾次倒戈下,基本已經沒有什麼存在的能力,尤其是張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張學良改旗易幟後,已經沒有北洋政權了。

所以,段祺瑞對於國民政府沒有任何意義,蔣介石之所以讓段祺瑞到南京,也主要是怕段祺瑞被日本人利用,就像溥儀一樣,對民國政府絕對是一點作用沒有,但是如果落到日本人手裡,那就是變廢為寶啊,段祺瑞不可能不知蔣介石的心意,與其被動,不如主動離開天津這個是非之地,到南京尋求庇護。

最後,就是段祺瑞歲數大了,在北洋政權更迭頻繁的歲月裡面,段祺瑞縱橫捭闔,三造共和,到1933年蔣介石邀請他南下的時候已經68歲了。段祺瑞早就已經心灰意冷了,早在1926年下野後,段祺瑞已經淡出政治,和孫傳芳一樣,潛心佛學,如果段祺瑞對權力留戀的話,以他的資歷,從哪都能謀份工作。

三年之後,1936年段祺瑞即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二歲,說明老段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別去討那嫌了。

對於蔣介石這些小輩來說,最符合段祺瑞的語境應該是: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史論縱橫


記得馬季先生有個相聲叫《吹牛》,把吹牛的人刻畫的活靈活現,其中說到吹牛的方法一種是借別人抬高自己,一種的相互吹,一種是吹別人蹭熱度。

吹牛是人的通病,多數人都愛吹牛。名人也愛吹牛,軍閥吳佩孚就吹噓自己如何立場堅定拒絕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保住了晚節。但一個史料上說的明明白白,吳佩孚在日本搞華北自治的時候,接受日本人報銷車馬費名義給他每月2000塊大洋。他的姨太太也每月都去偽政府那裡領工資。


段祺瑞也有拒絕日本人拉攏的光榮經歷,對此我們不知道真假不敢妄下結論。

但這些年有個風氣,那就是把沒有底線,投靠日本人和英美做靠山那些殺人如麻的北洋軍閥個個都誇成一朵花。不顧史實說他們如何拒絕日本人的拉攏,說他們如何愛國、如何有民族大義。難道共產黨人的艱苦卓絕還不足彰顯中國人的民族氣節,非要那些雙手沾滿人民鮮血,曾經賣國求榮的幾個軍閥來襯托嗎?

北洋軍閥們在日本入侵中國時,已經都是垂垂暮年的老人,上不了馬、也拉不開弓。早已是明日黃花,沒有了一兵一卒,想投降也沒有資本了。即使真想為日本人站臺也是在幕後,前臺已經沒有他們的位置了。


段祺瑞是北洋軍閥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當過北洋政府的總理,被人成為段執政。段祺瑞的出名不是因為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因為下令鎮壓五四運動而聞名海外遺臭萬年。

地球人都知道,北洋軍閥都有洋主子,他們拿著洋人的錢、洋人的武器進行骨肉相殘,讓生靈塗炭,出賣民族利益。

直係軍閥馮國璋、曹錕的靠山是英美,皖系軍閥段祺瑞、徐樹錚的靠山是日本,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洋主子不說大家也知道。

正如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所說:南北如一丘之貉。


1931年抗戰爆發,那時候段祺瑞已經66歲,當時已經風燭殘年5年後就去世了。段祺瑞拒絕日本人,拒絕老蔣任用的佳話不知道是人家老段自己說的,還是後來的無聊文人杜撰的,反正可靠性很低。

老蔣跟前再沒有人,也不至於任用一個沒有影響力的老人。讓他在傳達室上班吧,有個閃失怎麼跟老段家人交代?再說,也得人家親人同意。

蔣介石在北伐的時候權力不穩固,蛤蟆螃蟹一起抓,不拘一格收人才。抗戰時候,天下大局已定,沒有必要去找個老頭子去充門面。

不要說段祺瑞老了沒有利用價值,他正當年的時候也不是什麼無敵手。

段祺瑞當年被稱為北洋之虎,但老虎也有幾類,段祺瑞充其量就是個紙老虎,跟直系較量的時候,不到一週就被打出原形了。到抗戰爆發的時候,段祺瑞成了病老虎,更是心有餘力不足了。


段祺瑞有不少門生故吏,但有頭有臉混出成就的不多,不過就是小蝦小魚也會泛起風浪,蔣介石這個精通帝王之術的人是不拒細流,看重跬步的。說句冠冕堂皇的話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日,所以老蔣又是寫信問候,又是派人送錢,對處境艱難的段祺瑞,老蔣每月給他一萬元就能讓他感激涕零,老蔣還贏得了一個仁心宅厚、禮賢下士的美名,何樂而不為呢?

但實事求是地說,老蔣讓段祺瑞出山這事不靠譜、真的不靠譜。所以也就不用回答段祺瑞為什麼會拒絕蔣介石的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