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扑蝶时不小心听到秘事,为什么要嫁祸林黛玉?

少读红楼

宝钗扑蝶,金蝉脱壳,曹雪芹的本意是为了赞美宝钗,然而,今天却被许多人读成了嫁祸,心机,真不知道是曹雪芹的悲哀,还是现代误读书人的悲哀。

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曹雪芹对书里的主要女性角色,宝钗,黛玉,湘云,袭人,晴雯等大观园女儿都是怀着喜爱的,正面的,同情的,怀念的感情去写的,他会写她们的一些小缺点,但是他绝对不会去她们塑造成一个有心计,有阴谋的人物,读懂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的读出黛玉,宝钗,袭人等真正的为人。

红楼梦不是三国演义,曹雪芹此书是为了讴歌大观园儿女,不是把他们写成曹操。读红楼梦要抱着美学,欣赏的态度方能读出真义,动不动就按照现代人的功利思想,阴谋论思想去读,这是非常错误的读法。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宝钗扑蝶?

看看红楼梦的回目吧:“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前80回的回目里有整整三回是以宝钗和黛玉连在一起命名的。

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写?因为他的本意是要写钗黛合一,在他看来,钗黛合一才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人格,所以,他写了宝钗就接着写黛玉,写了黛玉接着就写宝钗,两两对比,相映成趣。

这一回,曹雪芹安排的就是双美比艳,一个扑蝶,一个葬花,都是极具美感的画面。

曹雪芹以杨妃比喻宝钗,以飞燕比喻黛玉,杨贵妃和赵飞燕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所以他是有意的要写宝钗和黛玉的美感画面。

曹雪芹一定很早就构思好了黛玉葬花这个极具冲击力的情节,是以他要安排宝钗一个情节,与林妹妹抗衡。林妹妹葬花,宝姐姐扑蝶,都是很有艺术美感的,可是。黛玉葬花,还要吟千古绝唱葬花词,宝姐姐单纯的扑蝶,能不能抗衡过黛玉葬花呢?

曹雪芹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安排了宝钗金蝉脱壳这一情节,他的本意是要刻画宝钗的机智,哪里就成了嫁祸于人呢?

什么叫嫁祸?如果宝钗有意的想栽赃陷害黛玉,这是她恶意的行为,可是她并没有说我要陷害黛玉,只是急中生智,因为她本来就是要找黛玉玩耍的,用了这个办法脱身,从后文看,也没见给黛玉招什么祸。

怎么评判宝钗的金蝉脱壳,是不是嫁祸黛玉的行为,还是要从作者曹雪芹的本意上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果说,曹雪芹在全书里就是要写宝钗是个坏的,有心计的,专门陷害人的角色形象,我们就可以说宝钗此举是为了嫁祸黛玉;可是曹雪芹要是想写宝钗是个机智聪明的女孩子,那我们既可以理解宝钗此举乃是无恶意的行为。很明显,在书里,曹雪芹要写的宝钗和黛玉一样,是正面的形象。

古本石头记有脂砚斋此回评语:

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

脂砚斋对宝钗扑蝶,金朝脱壳的行为是赞赏的,今天很多读者连古人都不如了,一味地从功利和阴谋论去读红楼梦,他们以为这是三国演义呢。

脂砚斋关于宝钗扑蝶和金蝉脱壳的评语摘录如下,全是赞扬宝钗机智之词。

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
若玉兄在,必有许多张罗。
四字(心中吃惊)写宝钗守身如此。
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
此节实借红玉,反写宝钗也,勿得认错作者章法。
像极!好煞,妙煞!焉的不拍案叫绝!
真弄婴儿,轻便如此,即余至此亦要发笑。
宝钗身份。
移东挪西,任意写去,却是真有的。

所以,宝钗扑蝶,既无嫁祸黛玉之意,也无嫁祸黛玉之心,曹雪芹本意是写宝钗此举机智,读者不可不知曹公本意。


师明礼

一直以来,不少红迷都对宝钗扑蝶一回的文字津津乐道,很多人也在争论:宝钗到底有没有嫁祸林黛玉?她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今天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宝钗扑蝶发生在原文第二十七回,与黛玉葬花在同一回,这是曹公匠心独运,这一回不仅写出了宝钗不为人知的少女情思(喜),更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孤独凄凉(悲)。曹公通过这样一喜一悲的强烈对比,写出了宝钗和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现状。

宝钗扑蝶这一日恰好是四月二十六日,为芒种时节,众人都在园子里祭花神,不见黛玉,宝钗便说:“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但宝钗并没有进入潇湘馆,因为他半路看到宝玉进去了。在这里,曹公有一段宝钗的心理活动描写: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从宝钗的心理活动我们看得出,她对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关系观察的很清楚,她了解宝玉的性格,更了解待遇的秉性,她说黛玉是“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这个基本可以看作是黛玉在宝钗心中的定评,由此可以推断出,她平日也没少受黛玉的“猜忌”和小性儿的“伤害”,只是装作不在乎罢了。

宝钗最终之所以退出来,一个是怕宝玉不便,一个是怕黛玉嫌疑。我们看宝钗心思,进不进潇湘馆都要考虑这么多,想这么深,缜密成熟到简直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少女的心思,可这就是宝钗。

刚写完宝钗的缜密成熟,紧接着曹公笔锋一转,为我们展示了宝钗可爱少女的一面:扑蝶。也是这两只上下翩跹的蝴蝶,把宝钗引向了滴翠亭。

原文: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宝钗这时候已经到了滴翠亭的外面,且听到亭子里有人说话。按照孔老夫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处世格言,以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性格,以她在贾府素日为人,本来可以悄悄地离开,也应该悄悄地走开,这样就不会有后来嫁祸之事,但宝钗并没有离开。

原文: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这一句话,彻底暴露了宝钗素日行径,作为贾府的客人,她平日为人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婆子丫鬟,无不敬服,然而于此无人之时,宝钗却成了一个偷听的“小人”,迈出了令人不耻的一步,大大有损闺阁女子德行。每读到此,不禁令我大为惊异,继而不寒而栗,这样的事情,宝钗是第一次做吗?

宝钗一字不落地把小红和坠儿的话全部听了进去,她听完这些话之后,又有一段大有深意的心理活动: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我们看,首先宝钗为这次的窃听下了定论,说是“奸淫狗盗”,且单是听声音,她就是判断出了这是宝玉房里的小红,而据前文我们知道,宝玉见了小红根本不知道她是谁,而宝钗听声音就知道,可知她对怡红院的人事有多上心。

不仅如此,宝钗对小红的评价,可以说是把小红打入了“奸淫狗盗”的行列,说她是“眼空心大”说她“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说她“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各种人生攻击和污蔑之词,我们怎么也无法想到,这些话都出自宝钗的心理活动!

宝玉都不认识小红,而宝钗早已把小红的秉性摸的一清二楚,她还只是个连宝玉身都近不了的丫鬟,那么晴雯、袭人、麝月、秋纹、碧痕等宝玉身边的一等丫头就更不用说了,由此不难推断:宝钗简直就是个情报高手,无形之间,早已掌握怡红院一切动态。

小红自然不是普通丫头,不仅有几分姿色,且聪明伶俐,她跟坠儿的一番话说完,忽然意识到可能隔墙有耳,于是开了窗子,这时候宝钗早已想好了金蝉脱壳的法子。

原文: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这段话里,宝钗为了脱身,连续三次提到黛玉的名字,目的自然只有一个,让小红和坠儿相信,刚刚在窗外的人不是她,而是林黛玉,她是为了追黛玉刚刚跑过来的。

这即是宝钗嫁祸林黛玉的证据。很多人都说,宝钗不是有心,她本来就是去找黛玉,不巧听到了这些话,于是脱口而出就说了黛玉的名字,这样的推断很难令人信服。别忘了,在小红推窗前,宝钗是有一大段心理活动描写的,她完全有时间离开,或者另想别的办法脱身,哪怕用自己的丫鬟莺儿,但她偏偏把这个黑锅甩给了黛玉。

我们不得不思考,宝钗为什么要嫁祸林黛玉呢?黛玉孤苦无依,寄人篱下,对任何人几乎都造不成威胁,但却成为最佳的嫁祸对象。薛宝钗根本没有考虑过黛玉的处境,也没有想过嫁祸黛玉之后还会发生什么,她只是要脱身,要“事不干己”,要“明哲保身”,要保持她在贾府众人眼中一贯的正面形象,別的事情都与她无关!

薛宝钗腹黑吗?心机深吗?我想,也未必。她在贾府也是客人,哥哥不成器,母亲遇事犯糊涂,她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她要确保自己不跟贾府任何人和事有瓜葛纠缠,她要时时维护和保全自己,不让自己惹上任何麻烦,但却总忍不住要对她生存的贾府有更多了解,以便以后遇事可以进退自如。所以她常常去贾母、王夫人处闲坐聊天,常常把袭人喊过去聊天,无形中就掌握了贾府所有人事信息,包括小红等人。

她嫁祸黛玉,可以说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但未免显得自私,陷黛玉于非人境地,把脏水都泼给了黛玉,使得她在贾府的处境更加不利。黛玉葬花词里唱出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已经明确交代了她在贾府的处境,而宝钗毫无疑问也是“风刀霜剑”之一。

那些还在为宝钗鸣不平的,不妨再翻到后文看看抄检大观园一回,宝钗是如何片叶不沾身地从大观园搬出去的,她太知进退了,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该抽身,早已看的一清二楚。玩笑时,她是知冷暖的姐姐,但当大观园甚至贾府出现状况时,她又能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宝钗的世故。细思前八十回,你找得出宝钗的破绽吗?


少读红楼

感觉曹公写这一段,就是故意要让大家去看看宝钗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原来一直觉得宝钗是无意之举,今天回头一看,我不再这么认为。

如果大家没有记错,宝玉和黛玉在一起的时候,宝钗经常神出鬼没地从天而降,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可是到了宝钗扑蝶这一段,很好玩,曹公描写了宝钗的心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从来不避嫌的宝钗突然想起来要避嫌了,是不是很奇怪?好吧,当宝钗在廊外听到小红和坠儿的对话,作者又一次描写了宝钗的心理:“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大家闺秀的宝钗,在廊外偷听的是奸淫狗盗之人说的奸淫狗盗之事,居然不害臊不走开,还要继续听下去,读者读到这里,怕都是忍不住要问的吧?为什么?

宝钗是个事事周全的人,她既然能在这儿听坠儿和小红对话,而且听的都是奸淫狗盗之事,就不会不想好万一她们发现她会是什么结果。什么“金蝉脱壳”、“急中生智”都是给她脸上抹金,她其实是早就想好了主意的。如果说以前我还不觉得这是个什么大问题,觉得宝钗就是临时想为自己开脱,随便找一个替罪羊,如今重新翻开书看,感觉疑窦丛生,觉得仿佛一切都是一种预谋似的。宝钗得了那么一个机会,坑了黛玉一回。

宝钗远去后小红和坠儿的对话或许更能说明问题,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黛玉因为平时嘴上不饶人,这会儿躺着也中枪,而宝钗明明坑了人,还被人当好人。


苏小妮

宝钗扑碟时,为何选择林黛玉背锅文后再表,在这一节中,我倒是发现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芒种节这日,小姐丫头们都在一处作耍,宝钗因不见黛玉,便过潇湘馆来闹她,谁知半路见宝玉进了潇湘馆,为了避嫌,便抽身回来。路上遇到一对玉蝶,便忘情扑赶,不巧听见滴翠亭有人在说话,宝钗并不避嫌,反而煞住脚往里细听。

而宝钗一听,就分辨出这是怡红院的丫头小红,还知道这姑娘素日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

这本事实在了不得,毕竟怡红院上下至少十几个丫头,小红身为一个浇花喂雀的下等丫头,连正经主子宝玉都不认识,宝钗却听了声音就分别得出是她,而且对其人个性还算了解。



王熙凤一个当家的,算是阅人无数,初次见小红尚不知道她是林之孝的姑娘,宝钗一个客居的大家闺秀竟然有此见闻,可见宝姑娘真是第一情报高手,对贾府上下一切事物了如指掌:

扯得有点远,拉回主题。

宝钗偷听被发现后,金蝉脱壳时选择黛玉背锅,历来是钗粉和黛粉争执不下的一个结。

钗粉的意思大多是:

1、选择给黛玉背锅的还有宝玉、凤姐等,黛玉在贾府的特殊性导致她成为最佳背锅对象;

2、黛玉并未因此有祸,不算嫁祸;

黛粉的意思大多是:

宝钗在嫁祸之时有一大段心理活动,她完全可以选择其他人,但却非要选择黛玉,所以有报复之嫌疑;

我们先来看看宝钗的一段心理描写:

难怪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她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儿,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她素日眼空心大,最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也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犹未想完,只听“咯伎”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儿藏”

在一断描写中,至少有几个信息:



1、当事人小红刁钻,不好惹;

2、眼前只怕她狗急跳墙,倒时影响我的名声就不好了;

3、犹未想完四字表明宝钗没有选择背锅人的时间,所以叫黛玉应该是一时情急。

但为何情急之下会选择黛玉呢?

想来是几个原因:

首先,宝钗是打算来找黛玉的,不想半途遇见宝玉进去才折回,潜意识还保留黛玉的名字,故脱口而出;

其次,宝钗在此之前对黛玉有一个心理评价,认为黛玉是喜爱猜忌,好弄小性的。这说明宝钗对黛玉潜意识里还是不满的,情急之下选择她背锅也很正常。



所以,宝钗选择黛玉是无意中的有意。但个人觉得可以理解,宝钗虽安分随时,谦和豁达,曹公评价山中高士晶莹雪,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啊,此时的她不过是一个陷入朦胧情感的少女,对情敌有敌意很正常啊。不理解钗粉为何非要把宝钗建立在一个完美的幻想牢笼,美玉微瑕,但瑕不掩瑜,这样才真实啊!

不过,宝钗在走时仍旧没有想到颦儿的处境,这点倒是很让我失望。


微影窥人生

这事儿,我认为有点过分解读的意思了。从任何角度来说,薛宝钗都没有嫁祸于人的可能。我的理由如下:


一,宝钗何等人物,会如此下作自己呢?薛宝钗熟读儒学圣君之书,深谙古代中庸之道,深得中国内敛品格之传,不可能自降身价,以此种卑劣手段否人扬己。

二,宝钗何等心机,她更不是谍报人员,哪有机会如此反应?谈话者突然感觉应该防止隔墙有耳,要打开窗户看看有没有人偷听。和正在进行的谈话内容,完全没有逻辑联系,“偷听者”薛宝钗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有选择的预设,对林黛玉进行“陷害”呢?相信这种突然出现的突发事件,我们每一个读者都遇见过吧?不可能立刻就做出“自己最讨厌的人”这种选择吧?这是将心比心,而不是以己度人呗。(哥不猜想作品)


三,薛宝钗并不是没有机会“陷害”林黛玉。就以林黛玉的偏执言行,薛宝钗有无数次机会让她斯文扫地。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一众人饮酒作诗,林黛玉对“淫书”《西厢记》中的名句张口就来,薛宝钗有足够的人证、物证来摧毁林黛玉。但是,薛宝钗只是善意提醒,帮助林黛玉隐瞒“失言”。有人说如果薛宝钗揭发林黛玉看“淫书”,那么她自己也就暴露了知晓“淫书”的不光彩,呵呵呵,话虽如此,但是是谁在熟能生巧的应用“淫书”作诗呢?(哥不猜想作品)


四,从时间、空间上来说,宝钗的举动重点,不可能是在“栽赃陷害”,最多就是想“自我开脱”罢了。宝钗在窗前呼叫黛玉的名字,这是什么场景?在开窗户的人来看,就是宝钗刚刚路过,而黛玉已经远离窗户,她们两个的谈话,无人知晓:黛玉远离窗户,而我正好路过而已。宝钗只想开脱日后假想中的是是非非,而不是算计好了要致黛玉于是非漩涡。(哥不猜想作品)

五,以薛宝钗客居贾府的身份来说,以她的世事练达和洞察人事的程度来说,她最不可能得罪的人就是领导特殊照顾,而本身又是敏感脆弱的林黛玉。家道中落,弟弟依靠不上,妈妈软瑞无力,她得罪不起,她不可能得罪林黛玉,她可以得罪任何人,也不能得罪林黛玉,薛宝钗对林黛玉,甚至任何人都没有兴怀叵测。她虽然和林黛玉是隐形竞争对手的对立地位,但是她不可能糊涂到去点燃林黛玉那个“火药桶”。(哥不猜想作品)


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来看,我的解读是不是吹毛求疵,相信大家有自己的看法。宝钗虽是小说人物,但是她的音容笑貌已经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她的境遇并没有因为是文学虚构而远离现实生活,反而会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不断循环出现的细枝末节。尊重事实,就是尊重名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哥不猜想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哥不猜想

看到这么多人来DISS宝钗,忍不住说两句。

果然像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这里斗胆再添一句:心机家见心机。

好了,闲话修提。这段故事要想厘清楚来龙去脉,不得不从头说起。


故事发生在农历四月二十六这天,这天未时交芒种节,按照习俗,这天是要摆各色礼物, 祭饯花神的。因为言芒种一过,就是夏天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恩,古人还挺浪漫的,比现在人有意思。

祭饯花神这种事,当然不会是汉子们的事情了,汉子们都忙着去种地。所以这习俗就由闺中姑娘们兴起来。因此,那天一到,大观园里的姑娘们都早早起来。有的用花瓣柳枝编轿马,有的用各色布条做旗子挥舞,满院子彩带飘飘。姑娘们平日里被各种约束,憋坏了,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放纵一下。因此满园子都热闹的了不得。

什么宝钗、迎春、探春,什么惜春、李纨、凤姐,什么大姐儿、香菱与众丫鬟们,都到园子里来,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

但是……!唯独不见一个人,那就是黛玉!

迎春就说,林妹妹干嘛呢,都这会子了,还不出洞来玩耍,难不成还在睡觉?宝钗就说,你们等着,等我去把她闹起来!


宝钗这个时候已经很了解林妹妹了,别人越是热闹,她就越是孤独,越是想家。所以她说你们等着,我去调动一下她的情绪,让她过来跟大家一块玩,免得再难过,憋出病来了。

所以呢,宝钗就屁颠屁颠往潇湘馆,找林妹妹去了。

但是……!

宝钗快走到门前,抬头看,妈的!宝玉这丫的怎么也进去了!这样宝钗就有点犹豫了,要不要进去呢?略作思考,老娘还是不去了。本来宝玉就跟黛玉玩的好,她来本来也是要叫黛玉出去玩,那宝玉来了,她就不用去了。而且,她进去,宝玉黛玉两人说些悄悄话也不方便。

再说了,黛玉是个小心眼,一时脑袋转不开,误以为宝玉跟她商量着一起先玩了,再去找她玩,那就尴尬了。

所以,宝钗白跑了一趟,心里恹恹的,有些无聊。

于是……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一幕……宝钗扑蝶


宝钗扑蝶没啥好说的,别人都说了我就不啰嗦了。反正就是扑着扑着,香汗淋漓,忘路之远近,不知道走哪去了。(看来这对蝴蝶也是老司机。)

走着走着,蝴蝶丢了,倒是听见有人在亭子里面嘁嘁喳喳说话。根据曹雪芹的描写,这亭子应该是那种有栏杆,有窗户,类似阁楼的亭子,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四根柱子的亭子。

其实这个事,要我我也会蹲下来偷听的。为啥呢?

人家外面姑娘们热火朝天的送花神,万人空巷,你这里两个丫头偷偷摸摸却在说话,那不是非奸即盗,那是什么?说不好是外来敌对势力,准备搞恐怖袭击,趁人不注意,炸了大观园咋办?

所以宝钗就听了,听着听着,谁知道冷不防的,人家说,“哎呀,突然想起来看看窗外有没有人偷听!”

然后就突然生了急智,“颦儿,看你哪里逃!”

宝钗能够想到这个来化解尴尬,已经很不容易,杀死无数脑细胞了。怎么可能还会来得及,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恩,还要再嫁祸一下林妹妹呢?

人家又要质疑:为什么偏偏是颦儿,而不是别人呢?

那你说,能够得上跟宝钗玩捉迷藏的,改有几个?

而且,她本来就是去找林妹妹的啊!林妹妹被宝哥哥抢去了,她才去追蝴蝶的啊!现在蝴蝶又追丢了,她总不能喊:玉蝴蝶,你往哪里逃!

潜意识里,急中生智,叫出”颦儿,哪里逃”

有什么错吗?


只不过宝钗还是落了个“心机”和“嫁祸”的罪名,真不知道你们读红楼梦把它当成什么书读了!好好的故事不欣赏,好好的人物不爱惜,左一个“嫁祸”,右一个“心机”,好好的文学经典都被你们毁了好嘛!

宝妹妹,莫要委屈,木木哥已经帮你骂过这些人了啊!


木木读书


说宝钗扑蝶时,在滴翠亭外“嫁祸”黛玉的观众和读者们。

只想请问你们一个问题:知道吗?在《红搂梦》中急中生智“金蝉脱壳”之计甩锅给黛玉避免自己遇上麻烦的人还有宝玉、雪雁、凤姐和丰儿。

请大家也一并分析一下以上几人的动机是否是“嫁祸”?


阿丹151014015

薛宝钗扑蝶时,为什么要嫁祸林黛玉?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薛宝钗为何要把自己的过错嫁祸给林黛玉,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薛宝钗是为了自己。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薛宝钗就是把这句俗话给验证到了极致。

薛宝钗扑蝶前是有前缀的,就是大家伙都在忙着给花神践行,姑娘们和丫头们几乎都出动了,唯独林黛玉缺席。薛宝钗主动提出自己去把缺席的林黛玉喊来。

薛宝钗在去邀约林黛玉的时候,碰到了十二个唱戏的戏子们就提到了,其他的姑娘们都在前面,自己要去找林黛玉。

而当薛宝钗已经快走到林黛玉的潇湘馆时,发现贾宝玉早自己一步进去了。这个时候的薛宝钗没有径直走进去把林黛玉喊出来,而是针对林黛玉的小性情做了各种分析。

薛宝钗分析林黛玉平日就是个小性子的,又爱猜忌,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小无猜,这自己跟随贾宝玉进去,到时候惹得林黛玉各种内心不满,就转身离开了。

薛宝钗这转身回去的路上,非常巧合的发生一只玉色蝴蝶在前面飞,特别美,把薛宝钗的目光给彻底吸引了。于是,薛宝钗就一路扑蝶一路走,又恰好走到了贾宝玉屋里的小红和坠儿说悄悄话的地方。

薛宝钗听悄悄话的地方是个非常好的地方,四面临水,亭在水中央。在里面说悄悄话的小红则因为自己的手帕传情和贾芸的事和坠儿正说悄悄话。

薛宝钗对亭子里关窗说悄悄话的事上心了,且自己还偷听了一回。听了个大概以后,薛宝钗就对亭子里说悄悄话的人心里有了定数,知道是贾宝玉屋里的小红,还很快判定了小红是个昔日眼空心大,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还赶紧想到要“金蝉脱壳”,好让自己赶紧脱身,而这个办法的背后,就是拉林黛玉下水,让她替自己背黑锅,也就是薛宝钗实实在在的嫁祸林黛玉。

这就是薛宝钗嫁祸林黛玉的真正始末,从最开始的薛宝钗想去把林黛玉喊出来,并且在文官等戏子面前,她已经把自己的前缀给铺设好,到后来因为贾宝玉的缘故,自己没有把林黛玉叫出来而自己返程中发生的偷听事件,都是薛宝钗自己为主体发生的。

薛宝钗自己去偷听,却要嫁祸林黛玉,是因为她要保护她自己,她不能让小红知道是她偷听的,但情况危急的时候,薛宝钗只能把林黛玉给供了出来,这就非常符合她此行的前缀。

薛宝钗是要来把林黛玉喊出去一起玩的,而她现在是返程,因自己的偷听发生的尴尬局面,她为了保全自己,只能牺牲林黛玉,嫁祸林黛玉才能让自己成功脱身。

这是薛宝钗之所以在自己扑蝶时最美一面展示之后又表露自己最黑暗的一面,不管薛宝钗的美或者丑陋的一面,其实都是最真实的薛宝钗,也是薛宝钗的人性理念,用尽全力的保护自己。

薛宝钗嫁祸林黛玉的背后,除了保护自己,其实也是在变相对林黛玉发出攻击。薛宝钗偷听的是贾宝玉屋里的小红,小红的个性还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就是一个不好惹的丫头,还是贾宝玉屋里的丫头,且她还是林之孝的女儿,对于这些,薛宝钗不可能不知情。

正因为薛宝钗对小红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才嫁祸林黛玉,让林黛玉在怡红院等不到好评,变相提升自己,为自己以后在怡红院的好感度在努力。

薛宝钗这是在嫁祸林黛玉这件事上,实际上不仅保护了自己,更是抹黑了林黛玉,一举两得的好事,薛宝钗如此心思细腻的人自然是不会放过,因此才能嫁祸林黛玉后安然脱身。


陶淘说

我觉得,宝钗此举并非嫁祸黛玉,曹公写这个情节,另有深意。一是突出宝钗豁达的心襟,见宝玉与黛玉在一块,宝钗心里自然有点酸,怎么排遣呢,扑蝶,玩一玩,分散点注意力;二是写宝钗心细如尘,听小红她俩说话,并非是为了去告告她俩,而是把事情弄明白,做到心中有底,宝钗事事处理周到,缘于她调查研究的品质。至于宝钗对小红的评价,完全符合宝钗贵族小姐的身份,宝钗原本是要进官选秀的,思想与行为都是中规中矩的,不能用今天的是非观去贬低她;三是宝钗有随机应变能力,被小红发现了,她第一件事是应该干什么?消除小红的误解,让小红以为,宝钗是来找黛玉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宝钗沒讲假话。至于说到嫁祸黛玉,这值吗?黛玉与小玉,如果在两人中选一个,宁愿得罪小红,也不愿得罪黛玉,孰轻孰重,宝钗掂量不出来吗?还有,宝钗也有让小红放心的意思,等于说,我路过,什么也听见,你们继续。


圆梦公考

这回版主说对了。还有你想不到的:宝钗为了得到宝玉是到处设计、深藏不露。知道抄检大观园因由的绣春囊是哪里来的吗?多少人费尽心机也没猜到,甚至自然而然认为是司棋的,殊不知,那正是宝钗放的,她的住处竟然还免检了,奇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