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大臣著名的三杨指的是哪三杨?

相交的平行线

“三杨辅政”中的“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都是明仁宗朱高炽做太子时的东宫旧臣,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立下重要功勋,故深得仁宗、宣宗父子的信任,长期担任阁臣(杨士奇任阁臣43年,杨荣37年,杨溥22年,三人皆历仕五朝),为“仁宣之治”做出来重要的贡献。也真是在“三杨辅政”时期,凭借三人在文臣中超绝的声望,以及两代帝王的特别信任,内阁地位迅速提高,阁臣品秩提升,获得了“票拟”权,虽无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俨然凌驾于六部之上,论权柄之重,六部尚书已不比阁臣。下面我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位阁臣。


杨士奇

杨士奇(1365-1444),初名寓,一字东里,江西泰和人。建文时入翰林,参与编纂事。永乐间入左春坊,为朱高炽的少傅,是“三杨”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他历任建文、永乐、仁、宣及正统五朝,长期把持内阁。在宣宗皇帝驾崩时,当时尚为太子的正统皇帝时年九岁,主少臣疑,是杨士奇率群臣于文华殿谒见太子,口称万岁,以安群臣之心。此外,杨士奇的书法十分著名,且著述亦颇丰,代表作有《文渊阁书目》和《历代名臣奏议》等,对后世影响很大。正统九年,士奇卒,谥号文贞。

三杨

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人,建文年间进士。他与士奇一样,建文朝任编修,至永乐间入文渊阁,常从成祖北伐,擅长谋断,很受成祖器重。宣宗即位初,皇叔汉王朱高煦谋反,杨荣临危不乱,定计平叛,劝宣宗亲征,最后平息了汉王叛乱,稳定了政权。他也历建文至正统五朝。

杨荣故居

杨溥早期经历与杨荣相似,永乐间以翰林院编修任东宫洗马。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太子遣使迎帝迟,被逮系锦衣卫狱。仁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掌弘文阁事,宣宗时入内阁。英宗正统三年(1438)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去世后赠太师,谥号文定。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

以上是我的回答,请老师及朋友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张廷玉:《明史》

《明实录》

白寿彝:《中国通史》


季我努学社

三杨是指杨士奇(79岁)、杨荣(69岁)、杨溥(74岁),他们三人都是起于明成祖,陨落于王振专权时代。著名的“仁宣之治”就是在三人的领导之下出现的,属于明朝中前期非常有名的“和平、发展”时期。

三人各有才华,起到了互相弥补的作用。杨荣出谋、杨士奇执行、杨溥负责校正。这一时期,也是“儒家治国”时代典范之一。最终,他们都在对抗“王振专权”过程中落败,明朝也因“王振专权”迎来了一次大陷落。

杨士奇

(1)三杨各有侧重

杨士奇富有行政才华但人品一般,为荣华可弃德行;杨荣好贪但富有智谋,权术高超;杨溥则对二人起到了规范作用,对“恶”的方面起到了某种抑制。

杨士奇身上“现实主义”“实用主义”色彩非常浓厚。以方孝孺案为例,杨士奇没有经过科举乃是“私塾”先生进入官场,他的伯乐就是王叔英,方孝孺则与王是至友。杨士奇在修撰《明太祖实录》的时候,就歪曲历史地说:方孝孺向朱棣磕头求饶。

杨荣

又因其精通《周易》,这才被明成祖喜爱。

杨荣也是编修出身,因其军事才能较好,常辅佐成祖,曾随其北正蒙古。

杨溥与杨荣同年进士,为人老成持重,深受同僚喜爱。

(2)“三杨”同败于王振

王振夺权时,利用杨士奇违法杀人的儿子一事,将其打倒使其俯首贴耳。二杨被打击后,只有杨溥苦心应对。

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亡、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亡、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亡,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

杨溥

可以说,明朝的“仁宣之治”因“三杨”而兴,也因“三杨”陨落而亡。


坐古谈今

杨荣、杨溥、杨士奇担任内阁成员的洪熙、宣德以至正统时期的内阁被称为“三杨内阁”。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