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咬人怎麼辦?

最近,我們收到了不少家長的急切“求助”:

“孩子愛打人,揍他也不管用!”

“寶寶總咬別的小朋友,整天給人家長道歉!”

“孩子在幼兒園裡搶玩具,差點把積木扔到別人眼睛上”…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不少人眼中,“暴力行為”是壞孩子的標籤之一。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會出現暴力行為?

孩子打人咬人怎麼辦?

1成長期自然表現

幼兒處在動作發展敏感期,手部動作有了相當的發展,可能會產生一些試探性的行為,包括扔東西、抓人等,但這些都是無意識的,並不是刻意搗亂。

孩子打人咬人怎麼辦?

2溝通能力跟不上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弱,當他無法用準確的話語表達內心時會很著急,於是就採取最直接的方式——肢體動作來代替說話。

3需求得不到滿足

孩子小,沒有清晰的物權意識,心裡尚未有“你的”、“我的”的概念,看到喜愛的東西便想歸為己有,得不到就用“武力”解決問題。

4獲取更多關注

3~6歲兒童多以”自我“為中心,為了得到更多關注,有時會做出一些不恰當行為。而且不恰當程度越大,關注也越多,這樣很容易“惡性循環”。

孩子打人咬人怎麼辦?

5無意識的模仿

孩子的模仿能力強,電視劇、動畫片裡的情節,父母、夥伴的言行都會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因為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其中一些暴力、辱罵的片段也過早植入了腦海。

這樣引導更有效

孩子打人咬人怎麼辦?

1不縱容孩子的不文明行為

不論何種原因孩子出現了不文明行為,家長首先要堅決制止,嚴肅地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好的,立刻停下來”。

如果孩子情緒激動,不聽勸導,家長可先帶孩子去一個安靜的空間讓TA單獨呆一會,待孩子冷靜後說明暴力行為不合理,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TA:“媽媽愛你,媽媽希望你是個好孩子”。

注意孩子獨處的空間裡不要放一些尖銳物品,以免弄傷孩子。

2教給孩子溝通技巧

教給孩子正確的與人溝通方式,用語言代替肢體解決問題,能減少不少矛盾。

比如當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先徵得對方的同意,或者交換玩具玩;

當孩子心情低落的時候,要及時說出來,而不是亂髮脾氣。

另外,繪本《牙齒不是用來咬人的》、《小腳不是用來踢人的》等《我是好孩子》系列繪本對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提升交往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孩子打人咬人怎麼辦?

3榜樣示範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

《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真正的教育是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最好的示範。

家長不可忽視自己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以正確的行為示範幫孩子養成良好品行。

尤其是情緒的剋制。家長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大吼大叫、摔打東西、動手打人,否則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他們更加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4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旦孩子覺得自己被忽略,則有可能產生比較極端的行為獲得爸爸媽媽的關注。

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呢?非常簡單,只要多陪陪孩子就好了。

希望各位家長合理安排時間,給孩子足夠的關心,和他們一起玩,做運動,講故事;孩子有了進步,及時表揚;孩子遇到困難,多多鼓勵。

這樣不僅能營造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更有有益於培養健康開朗的性格。

孩子打人咬人怎麼辦?

5適當的懲罰措施

誇美紐斯說:犯了過錯的人應當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並非因為他們犯了錯……而是為了要使日後不去再犯。懲罰孩子,家長不妨試試下面的小妙招:

限制某種權利(如少看一集動畫片,不準吃零食)

沒收喜歡的東西(如玩具)

罰站(時間不宜太長,罰站地點不要太明顯,誰都能看見)

-結語-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

一旦孩子出現了不文明行為,家長不要一味地訓斥,站在孩子的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瞭解心理,加之正確的引導,孩子一定會越來越乖巧懂事的。

對於孩子的“暴力行為”,你還有哪些好的解決辦法呢?歡迎給我們留言,與大家分享你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