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战列舰和战巡的区别是什么?

-Travel-

战列巡洋舰和高速战列舰的差距其实就是轮机技术的发展口牙。

战列巡洋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主力舰化的装甲巡洋舰,在轮机技术尚不成熟的时代,一方面锅炉蒸汽压力和温度都不够高,例如无畏号战列舰炉压1724kPa,为了提高航速不得不堆积大量锅炉,另一方面汽轮机组没有联动齿轮减速机构,所以汽轮机组和螺旋桨之间的连接,要么是直结式,要么是早期简易齿轮减速,直结式由于汽轮机最优转速和螺旋桨最优转速有着巨大的落差,汽轮机最优转速往往超过2000RPM以上,低于这个转速汽轮机效率会严重下降,而螺旋桨最优转速在200-300多RPM,如果转速过高会产生严重的空泡效应,导致推进效率严重下降,而且螺旋桨本身的机械性能也不足以承受过高的转速,所以早期直结式汽轮机必须将就螺旋桨的转速,这就严重影响了汽轮机的效率,简易齿轮减速式汽轮机组虽然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无论是直结式还是简易齿轮减速都不能解决高低压涡轮组联动驱动的问题,只能使用高低压涡轮组分别驱动不同的螺旋桨,这样一来单桨功率也受到涡轮机组安排的限制,不利于提高航速。

无畏号左舷轮机布局,这也是一战皇家海军战列舰和战巡常见布局

无畏号舱室布局,战列巡洋舰需要更多更大的锅炉舱室

一战后轮机技术突飞猛进,首先是1910年帕森斯发明齿轮联动减速机构,这一机构在一战期间成熟并且从1915年开始在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上试用,另外,一战后高压锅炉技术也突飞猛进,长门级炉压1972kPa,为了达到26节航速堆了21台锅炉,而北卡罗来纳级达到了3960kPa/454摄氏度,南达科他级和衣阿华级则升级到4137kPa/454摄氏度,当然喜欢追求极限的德国人更变态,俾斯麦级的蒸汽达到了6800kPa/450摄氏度,当然,德国人搞超高压搞得有点变态了,所有采用超高压锅炉的德国战舰几乎都受到锅炉蒸汽管线寿命低,故障率高的困扰,尤其是出动率较高的沙恩霍斯特级和驱逐舰群,沙恩霍斯特号就是因为锅炉管线需要提前大修错过了莱茵演习行动,倒是俾斯麦级两舰,一个死的早,一个整天宅,所以倒是没有碰到太多问题。

声望号30年代的轮机改造节省了2800吨排水量并且腾出了整个前锅炉舱

早期战列巡洋舰锅炉压力低,直结式汽轮机效率差,所以不得不堆积大量锅炉和大型主机来换取航速提高,但是大量锅炉需要占据大量空间和排水量,拉长了船身的同时还增大了需要防护的面积,这样就不得不削弱装甲防护,而轮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同样功率的锅炉和轮机所占的空间和重量大大缩小,193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对声望号战列巡洋舰进行彻底改造时,把42台老式水管炉换成了8台2800kPa级高压锅炉,两台直结式汽轮机换成了四台齿轮减速式汽轮机,结果不但总功率从112000轴马力提升到120000轴马力,航速增加了1节,而且减重2800吨用于加强防护和防空,同时还腾出了前锅炉舱作为高炮弹药库和其他用途。由此可以看出,动力系统的技术进步可以说直接导致了纯血战巡的出局。所以说,轮机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战列舰的快速化和战列巡洋舰的消亡。


DDG的老船坞

高速战列舰,设计有足够的火力和装甲,能与敌方战列舰进行长时间的对射。而战列巡洋舰,则是靠牺牲装甲防护能力,来换取较高的航速。

长门级战列舰,在建成时是当时速度最快的

高速战列舰,是一种在不减弱装甲防护能力和火力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航行速度的战列舰。因为大多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出现的无畏型战列舰的设计航速均相当低,因此高速战列舰这个词汇即是用以形容以提高航速为主要目标的战列舰。除参与普通作战外,高速战列舰还可以凭借较高的航行速度,来执行更多种类的任务。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而战列巡洋舰,是一种活跃于20世纪初的主力舰。战列巡洋舰在尺寸、造价和武装方面,与当时的战列舰相近。但是一般装甲都比较薄弱(与战列舰相比),以换取更高的航速。这种舰艇,在遇到敌方巡洋舰时,可以将其消灭。但是遇到对方战列舰时,通常装甲是难以承受后者打击的。

高速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主要区别在于。高速战列舰设计有足够的火力与装甲,能在战斗中与敌方战列舰进行较长时间的对射。而战列巡洋舰,则是以牺牲装甲防护来达到较高的航速。所以缺乏与战列舰长时间对射的能力。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高速战列舰,并不像战列巡洋舰一样,成为被海军采纳的正式称呼。另外,高速战列舰在各国海军官方文件上,与传统的战列舰并没有任何分别。而且当时的海军舰艇名册或条约,也没有将将高速战列舰视为一独立的舰种。而战列巡洋舰就不一样了,这一舰种,在当时舰艇名册上,都是一种独立的舰种。


鼎盛军事

早期的BC设计作用是对敌方的巡洋舰进行毁灭打击,而对付战列舰也可以凭借航速和大口径火炮逃跑并对敌方造成一定的伤害。早期BC和早期BB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BC用航速牺牲装甲,BB用装甲牺牲航速。而BC被拉上战列线和BB对决则显示出装甲的巨大劣势,日德兰海战殉爆的玛丽女王号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跟英国人在炮塔里面乱堆药包也有关系)。日德兰海战结束后,各国吸取日德兰海战中BC暴露出的弱点的经验教训,重新设计BC,此时的BC已经逐渐向高速BB过渡,装甲变得厚重,不仅仅承担对付巡洋舰的任务。当时典型的设计为英国的胡德号战巡(丹麦海峡被俾斯麦一发入魂主要是人品原因,被俾斯麦打进天窗,用装甲区硬接俾斯麦的381不是不行)和日本的天城级战巡。尤其是天城级战巡,体现了战巡向高速BB过渡的重要特点,同属“八八舰队”的纪伊级战列和加贺级战列除了航速略慢于天城级(然而仍然属于高速战列)外,无论是主炮的布局还是装甲结构都和天城级几乎相同。然而,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天城级,加贺级被改成航母或拆毁,纪伊级放弃建造。同时代美国的列克星敦级战巡也被改成航母或拆解。然而,由于美国之前没有设计过战巡,列克星敦级还是传统的皮薄馅大的结构。二战时期,传统战巡和传统低速战列已经被高速战列取代,然而仍然需要一种战舰对付地位更加重要的重巡。于是,另一种战巡——大型巡洋舰被制造出来,这种战舰的火炮口径介于战列舰和重巡洋舰之间,一般为283-330mm,而且不用来拉上战列线参与主力对决,专门对付敌方重巡或者从事破交任务。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德国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巡(注:也有称为战列或大型巡洋舰的)和美国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注:也有称为战巡的),法国的敦刻尔克级战巡(注:也有称为战列的)基于设计目的有时候也被算进去。同时,日本也发展了类似的“超甲巡”,苏联也发展了斯大林格勒级战巡,但这两级舰都没有建成。由于这种战舰花费巨大,相当于正常战列舰三分之二左右的造价(以阿拉斯加级为例),不如发展其他舰艇合算,所以建成数量并不多。同时,这种舰艇也有“定位不明”的嫌疑。二战结束后,随着导弹战舰时代的到来,火炮战舰逐渐消亡,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也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BB63Missouri

战列巡洋舰应该是费舍尔海军改革期间前后产生舰种,英国生产这个军舰的原因主要是用于解决英国海外贸易线的保护,主要针对的就是德国无处不在的破交巡洋舰队,要求是一种拥有较高航速,火力全面压制巡洋舰,装甲防护低于战列舰,特别是水线和水平装甲低于战列舰的舰种,通常担任英国海外分舰队的旗舰,拥有一定的指挥能力,但是根据费舍尔得预想,这类今年应该不担任助理舰决战的任务。但是在一战发生的日德兰海战中双方为了加强战列线火力水平,不约而同的将战列巡洋舰编入了主力舰队(我对于德国发展战训很奇怪,即没有大量的海外领地,也没有不可或缺的海上贸易线,我恶意的猜测德皇的想法就是英国人有我也要有),实战证明战巡下主力舰队决战中就是个渣,双方损失的大型军舰中一多半都是这玩意。可以说是战巡是在动力系统相对受限制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一种过渡产品。而快速战列舰缺完全不同,我能想到的快速战列舰只有衣阿华级,这完全是为了主力舰队决战设计,在没有弱化装甲防护的基础上得益于动力系统的巨大进步而产生的一级标准战列舰,而航速快,续航距离远给其部署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和战术优势,虽然在吨位上和日本的超级战列舰大和级有一定差距,但在战力上和可部署,可批量生产这个方面考虑,这一级战列舰是完全压倒大和的。所以战巡和快速战列舰从根上看就是两种军舰,战巡更可以认为是技术不达标的时候英国人采取的一种无奈的变通,快速战列舰的诞生就完全取代了传统战列舰和战巡。不过随着成熟的快速战列舰的诞生,战列舰走向巅峰,也走向了终结,海军航空兵的崛起使得战列舰彻底沦为护航舰只和对岸炮击船,真的是非常可惜,我们无法看到一场最新锐的战列舰之间的对决


粗心的鸭子

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最大区别就是装甲。我们都知道战列舰是厚重装甲和重炮的结合体,速度并不作为硬性指标。而战列巡洋舰最初的设想就是高速重炮,装甲不是硬性指标,因为它对手是对方的巡洋舰,而不是对方的战列舰。

导致这两者出现不同的是因为技术的问题。战列巡洋舰是出现在一战之前。而高速战列舰出现在二战前期。相差几十年的时间,动力技术发生巨大变化,也就导致这两者的不同。


在一战之前,所有舰船的动力系统都是以烧煤为主。但是没得力燃烧利用率低下,给发动机带来的功率就小。所以战列舰的速度普遍都较慢。所以增加速度那就必须增加锅炉,这样就必须拉长电舰体腾出给锅炉空间以及排水量。这样就势必会影响到装甲。所以战列巡洋舰普遍都是舰体比较修长的。

日本唯一一级金刚级高速战列舰,是用战列巡洋舰改装过来的。

而高速战列舰是在新的动力系统更新的情况下保持原来的装甲和火炮口径不变。但是行数却能达到28到30节,而这个技术就是石油的出现。后期的战列舰都使用的油煤混烧技术或者时直接用重油专烧。原料,燃烧的利用率提高。使得航速大大提高。也就是所谓的高速战列舰。


美国第一级高速战列舰华盛顿级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区别在锅炉水平上。

战巡是一战前的产物,是由装甲巡洋舰发展来的。当时的锅炉压力比较低,蒸汽轮机水平也不行(一开始是直连的,样式也是反动式)巡洋舰为了增强航行能力,动力系统要占很大的空间和重量(那时经常要十几台锅炉),所以战巡的特点就是又细又长,还特别难以控制重量,稍微加点装甲就会增加很多吨位。

高速战列舰是间战期间的产物,技术进步导致动力性能大幅度提升,只要区区几台锅炉就能达到过去十几台锅炉达到的效果,节约了大量空间和重量,这样专门设计一种可以执行战巡任务的战列舰就成了可能。间战期间德国以巡洋舰的名义造过不少这类军舰,也有不少国家选择对旧战巡直接改装加强生存力。实际二战期间的高速战列舰和战巡区别已不太明显,这些改装战巡可以视为生存力较差的高速战列舰。


韦格蒂乌斯

战列巡洋舰是旧式战列舰减少装甲防护,减轻重量,借以获得较高航速的。如果加上足够厚的装甲,就变成战列舰。因为一战当时的动力系统功率还是不够大。

高速战列舰是二战时出现的。此时船舶动力有了很大发展。即使采用正常厚度的装甲,采用新型船型,依然可以获得较高航速。代表的是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可以达到30节以上。配合航母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