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地廬山:匡廬之巔的政治流雲

廬山自古便是隱士的樂園,是儒釋道三教集聚生長的神聖之地。清末西方傳教士強租牯嶺開闢度假區,改變了它的歷史軌跡。國民政府時期的“夏都”建設,更是把廬山推上了政治的風口浪尖。

避暑地廬山:匡廬之巔的政治流雲

光緒十二年(1886年)的夏天,長江中下游晴熱少雨,疫病流行。英國傳教士李德立,難擋烈日下的酷暑,從漢口來到廬山避暑。小住數日之後,李德立萌生了在這裡為自己修築避暑屋的念頭,便向獅子庵的僧人提出了購置土地的願望,久不成議。他只好重新尋找目標,隨後看上了廬山北麓、龍門山南的九峰寺。九峰寺僧人同意賣給他一塊地皮。可是,正當他興致勃勃地去辦理稅契時,官府人員發現這個叫李德立的竟然是一個外國人,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

不過,這兩次購地受阻,並未打消李德立在廬山購買土地的念想。光緒二十年(1894年)夏,在湖北籍傳教士戴鵠臣的陪同下,李德立登上廬山牯牛嶺一帶考察。他發現這裡是一個理想的建屋避暑之地!

不過,前兩次失敗的經歷,教給了李德立一些“經驗”,這回他學會走官路了。他首先找到德化縣令提出購地請求,遭到拒絕。於是,他便花200餘元,從上海購買了一個精巧的電鈴和一套銀盃,送給九江府同知盛富懷。盛富懷給李德立出了個主意:因為官廳不能直接與外國人簽訂賣地契約,所以不妨去找一個地方鄉紳,讓鄉紳與官府立契,然後再私下轉手達成交易。

後來的情況,史料所記有一些分歧,有說德化縣舉人萬和賡幫助成全了此事,也有說是另外三人願意負全責立契。不管怎樣,最後的結果是,立契之後,當李德立向德化縣申辦稅契時,再次遭到了拒絕。他這回找了英國駐九江的領事,請其出面斡旋。這件事情就這樣辦成了。隨後,他把牯牛嶺改名為牯嶺,取英文“cooling”的“清涼”之意。

可是,九江的士紳得知此事後,迅速組織了一系列抵制活動。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在英國駐華公使的敦促下,牯嶺土地案被重新提上日程。最終以中外的相互妥協,李德立改買為租,終於拿到了一份時間長達999年的永久租約,每年僅交租金1.2萬兩紋銀。

有了地的李德立迅即展開全面行動,他成立了牯嶺公司,將地皮按31000平方尺劃成片,編成號面向世界各國出售。李德立的成功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更多的外國人紛至沓來,紛紛以各種方式進入廬山,租借土地,建屋避暑。

可以想見,當時的牯嶺,生長出了一座中國近代最美麗的花園城市。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爆發經濟危機,中國局勢也動盪不安,很多外國人售屋離去,牯嶺歸還中國也提上議事日程。1928年,李德立離開中國轉往新西蘭,自此從廬山消失了。

避暑地廬山:匡廬之巔的政治流雲

1926年,國民政府設立了“廬山管理局”,廬山避暑進入以中國人為主導的建設時期。

牯嶺接下來的命運,與一幢叫做“美廬”的別墅密切關聯。這幢別墅的主人就是宋美齡。宋美齡是上海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的華人傳教士宋耀如的第三個女兒。1927年12月1日,宋美齡嫁給了當時中國政局的核心人物蔣介石,其母倪桂珍就把位於脂紅路的一套精巧別墅作為嫁妝送給了宋美齡。

起初,宋美齡非常喜歡這幢別墅,她和她的丈夫經常來這裡避暑和休養。可家中高朋滿座的時候,這套房子總是顯得有些擁擠。1933年,宋美齡接收了她的朋友、英國女人巴莉的英式券廓式別墅,便把母親送的嫁妝賣了。這裡成為蔣介石夫婦每年夏天避暑和辦公的場所。

1932年5月31日,蔣介石正式作出國民政府行政院暑期遷移牯嶺辦公的決定,並任命行政院政務處何廉著手籌辦。這以後,每年夏天,國民政府行政院各部都上廬山來辦公。廬山進入它歷史上最為喧囂的歲月,牯嶺宛若中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

由於廬山地近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而南京又是典型的“火爐”氣候,為避暑以及工作方便,國民政府的黨、政、軍要員們也向他們的委員長看齊,紛紛來到廬山修築自己的別墅。當時“中央通訊社總社”等媒體在牯嶺都設有辦事處,凡有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這些媒體通常就以“牯嶺電”向全世界發送新聞稿。

牯嶺便利的生活條件、獨特的西方文化風情和濃厚的政治氛圍,也吸引了官員之外眾多社會名流來廬山,購買、租賃或新建別墅居住。夏天旅遊避暑的人,絡繹不絕。牯嶺的商業也盛極一時,上海、漢口各處的大商店,多在夏季的時候來廬山開分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都在廬山設有分店;四大銀行也開到了山頂。

廬山就此迎來別墅修建的第二個高潮,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實業部長吳鼎昌、國防部參謀總長陳誠、國民革命軍軍需部長朱培德、陸軍上將張治中、國民黨老派人物李烈鈞、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江西省主席熊式輝等大量國民黨政要,以及蔣介石的老對手汪精衛、汪府幕僚曾仲鳴,都在廬山落了腳。

避暑地廬山:匡廬之巔的政治流雲

隨著“夏都”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1936年,牯嶺已然變成了一個繁華的山中都市。

“夏都”正在建設的過程中,共產黨的軍隊日益壯大起來。這令蔣介石頗為頭疼。他在廬山苦思冥想,尋找對付共產黨的方略。從1930年到1933年,他對共產黨的紅軍共策劃了四次大“圍剿”行動,前四次均以失敗而告終。這令他頗為焦灼。

1934年,經過屢屢失敗,蔣介石總算意識到自己軍隊的窩囊,於是決定在廬山開辦軍官訓練團。軍官訓練團選址於五老峰下的海會寺及白鹿洞書院一帶。這是一個能容納兩三千人的訓練基地,圈了方圓20多公里的地方為軍事禁區,設重兵把守。蔣介石任命陳誠為團長,請來德、意、美等國軍事教官,幫助進行軍事教育和政治訓練,每期半月,一個夏季訓練三期,數年間共訓練了兩萬多人。後來的第五次“圍剿”,蔣介石果然贏了。

1934至1936年,蔣介石在火蓮院舊址,創建了國民黨中央黨部“傳習學舍”即國民黨的中央黨校。這裡成為蔣介石訓練各級層黨政骨幹的重要基地。在廬山成為夏都期間,蔣介石在廬山召開了11次重要會議,史稱“廬山會議”。1937年,國民政府甚至把《中央日報》搬上了廬山,出版“廬山暑期版”。

會議既定日期是7月15號開始,只是會議尚未召開,“盧溝橋事變”便爆發了,國情吃緊。但“談話會”並未取消。7月14、15日,被邀各界人士紛至沓來,但共產黨卻未在被邀之列。

遺憾的是,1938年夏,廬山被日軍包圍,次年4月淪陷。日軍在廬山盤踞6年有餘,廬山遭遇千年來最大的浩劫。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國共和談破裂,美國特使馬歇爾頂著七八月的酷暑,八上廬山調停內戰,但始終未獲成果。

1948年8月18日下午4點30分,蔣介石黯然下山,突然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愫湧上他的心頭。他走近桌前,提筆寫下了兩個字:“美廬”。他命刻工連同他的名字及題寫日期,一同刻在園內林蔭間一塊天然的黛青色大石頭上。幾天後,宋美齡也告別了廬山,從此再沒有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