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于谦的功绩究竟为何?

冬郎乎

于谦出生于1398年,这一年,大明王朝送走了它的建立者,却迎来了它的拯救者,这就是于谦最大的一个功绩——救国于危难之中。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此后于谦历经明仁宗和明宣宗两朝,眨眼就到了明英宗,因为仁宣之治的两位缔造者在位时间加起来都不足十一年。

于谦曾参与平定造反大王朱高煦叛乱,不过是跟着明宣宗去的,只是见见世面。朱高煦很快就战败被擒,明宣宗就让于谦去数落他的罪行,结果于谦竟然把朱高煦骂得瑟瑟发抖,明宣宗龙心大悦,升于谦为巡按江西。

明英宗幼年即位,跟宫里的宦官们玩的很好,于是明朝的第一位权阉出现了,那就是王振。王振权倾朝野,说话比皇帝都管用,因为大多数时候,皇帝都听他的。

既然掌权,王振又不是什么清官,收钱是必须的,谁敢不给,就往死里整,比如于谦。于谦是出了名的两袖清风,根本没钱孝敬,就算有,于谦也不会给,于是在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进京觐见后,很快就被诬陷下狱,差点被搞死,好在有两省百姓官吏和藩王求情,这才出狱。

王振是很会折腾的,最后把自己折腾死了,他死了不要紧,要命的是他差点把国家也整死了,幸好于谦没死。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部南侵,明英宗在王振是劝说下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大败,明英宗被俘,二十几万明军精锐损失殆尽。

明英宗带走的就是拱卫京师的军队,他这一败,北京防卫极度空虚,从外地调兵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朝廷上下掀起一股迁都浪潮。

但于谦力排众议,否决迁都,坚请固守。之后为了防止也先拿明英宗做文章,又立了朱祁钰为帝。

立了新皇帝后,于谦整顿兵备,召集民兵,部署在要害地方,并亲自督战,最终成功挡住了瓦剌军队,保住了北京城。

也先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以明英宗为筹码索要赎金,于谦不上当摇头。也先见无隙可乘,就放了明英宗,省得浪费粮食。

明英宗南归后,明朝还有很多善后只是要做,毫无疑问,都是于谦负责,如训练新的精锐保卫京师、派兵出关屯守等。经过于谦的一番运作,朝廷渐渐安定下来。

在一起忧国忘身的辅政治理下,明朝逐渐安稳,但政权隐患的阴霾依旧笼罩在北京上空。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于谦遭诬陷被杀。

于谦的一生,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平沙趣说历史

于谦的功绩大抵上最卓著的时候表现在土木之变以后 直至南宫之变这段时间 主持朝政时期 尤其以北京保卫战为最 于谦自幼便生了救国安民的志向 其在十五岁便因为仰慕文天祥的为人而写了赞词:“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于忠肃集·卷十二·文山先生像赞》) 并以文天祥为人自勉 激励其为国为民 至土木之变 果然如此 其之生而以身许国 至为官清廉 后受命于危难之间 决计抗敌保国

英庙十四年九月 帝陷土木堡 谦时充兵部左侍郎 尚书邝埜已死难土木堡 明制尚左 故谦代之 其时侍讲徐珵以天异请南迁 于谦力言不可 且云南迁者斩 阁臣陈循 太监金英等助之 谦等又请太后立长君郕王监国 而《明史纪事本末》言英宗北征时已命王总百官 监国 而立皇太子见深为储君 彼时朝廷多倚重于谦 谦亦以国家为重 上言:“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王深纳其言 会应天巡抚周忱言仓米数百万 可当京军一岁之饷 令自往取之 谦纳其言 奏上 遂令都御史陈镒督此事 令京官及军有能运粮至京师者 政府以脚直给之(事在《大明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 亡何 廷臣请立王为皇帝 太后许之 王惊 趋避之 谦等力言 为社稷 为四民 会都指挥岳谦自卫拉特还朝 言英庙令立王 王遂受命 乃令战守计

先是 喜宁附也先为间谍 告中国虚实 言挟帝叩关入 可得大志 也先称善 遂薄大同 总兵郭登弗听 以王已立也 十月初五 从于谦所请诏诸王遣兵入卫 初八 以于谦总戎政 《大明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言调备倭军四千五百及运粮军三万六千入卫 又分遣诸将兵二十万列阵九门外 令诸将士死战 闭九门 至十一日 也先薄京师 列阵西直门 京师戒严已于十月初一 时廷臣有言和议者 问于谦 谦力言死战 已而也先以万骑攻德胜门 为火器败 又居民鼓噪呐喊助威 动天地 佥都御史王竑亦提兵至 也先兵遂败去 凡相持五日之间 其别部攻居庸关者五万 以天寒不得志 遁去 为罗通遣兵大败 也先气夺 又闻勤王军将至 遂泱泱去 朝廷以功加于谦少保衔 总戎政



于谦《题公中塔图赞》


《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城平面图》

而也先之所以不能对明朝采取一系列的战争 或者说扩大战争 包括在对待英宗的态度上 很大程度上即在于其瓦剌的利益不在于对明朝土地的征服 而是需要与明朝重新建立起有利的经济关系——朝贡贸易 其之发难 是起于朝贡 其之结束 也是因为朝贡 并且瓦剌当时也没有能够征服明朝的实力 这从瓦剌当时内部的虚弱与其分裂可见一斑 北京防御战以后的以于谦 兴安为首的外朝内廷的新政体并没有保持长期稳定的的统一 随着英宗还都 南宫之变而改变 于谦也因政治斗争做了牺牲品


张洵美

 于谦(1398—1457年),字廷宜,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永乐十九年中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后在镇压汉王朱高煦叛乱中立功,于是被明宣宗朱高炽升任江西巡按。由于于谦在江西任职期间,政治清明,关心民生,所以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被升任兵部右侍郎坐镇河南、山西两省。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部也先首领率领大军进犯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谁知在土木堡遭遇大败,军队死伤惨重,连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获。消息传回到京城,国家无主,一时间人心惶惶。当时绝大部分的大臣要求朝廷南迁南京,因为明朝是双首都制,所以很容就可以完成迁都工作。

  在景泰帝即位后,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也先用英宗来要挟于谦,于谦这样回也先:“社稷为重,君为轻”。也先见无可乘之机,只能是与明军大战一场,最终被于谦打败,带着英宗退回草原。景泰帝甚喜,于是给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回到草原后,见大明朝已经立新天子,英宗已经没有价值,不如用明英宗和明朝交换财物。就这样明英宗就被放回来了,明英宗回来后,被景泰帝囚禁南宫。这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再也无暇顾及明英宗了。于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趁景泰帝病重之机,突然发动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

  明英宗复辟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给自己正名的问题。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明英宗复辟的首件事就是恢复朱祁钰郕王的身份,把年号改为天顺。当然啦,还有重新整顿朝廷,巩固自己的皇位。

  但是以于谦为首的抵抗派,在孙太后的支持下,力排南迁之议。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二十一日,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付给了于谦。九月,在众臣请求下,孙太后同意朱祁钰继承皇帝位,史称“景泰帝”。


博博三一六

谢冬郎乎提问!关于明代于谦功绩问题已有8位网友作答。都比较好。但于谦功在国家、人民,得罪了前皇帝英宗朱祁镇含冤而死论述不多,这题主的问题。于谦案重点不在于功劳大小,而在于该不该被杀,这是焦点。我想就于谦功绩和含冤被杀两方面作些解读。

一、历事四朝

于谦,浙江钱塘塘(今杭州)人。永乐19年进士。少年即写诗抒怀:"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宣德三年巡按江西,严惩污吏,审理冤案,颂声满道。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调节粮价,赈济贫苦。又兴修水利,加固黄河堤岸,深获朝野称道。英宗正统六年遭太监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经两省百姓及藩王们力请免死,并官复原职。明英宗土木之变被俘,他拥立景帝,拒绝割地换英宗,拒绝南迁厉主抗战。升为兵部尚书。他整饰兵备,亲临督战,帅师22万在北京九门外大败瓦刺军队后加少保头衔,总理军务。后來蒙人也先以人质皇帝逼迫议和。于谦力排众议,主张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要挟式谈判议和。也先无计可施,只得放回英宗。

二、清廉为官

宣德二年,明代始设巡抚。于谦在江西巡按期间,不避权贵和宗室藩王,官民一体按法办事,平反冤案数百件。因此被任命为首批巡抚。任河南、山西巡抚19年。期间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严厉肃贪。兴办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创立平籴法储粮备荒,开办"平仓"、"义仓",设"惠民药局",救苦济病。19年巡抚始终清廉为民。不阿权贵,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宦官得宠。军国大计皆仰宦官王振搭理,满朝野贪污成风。地方大员进京办事,皆重贿上司。而于谦进京"室囊以入"。正统六年遭王振诬告下狱论死。幸赖两省百姓及诸王上书力辨方得复职。

正统十年,山东、山西、陕西饥民20万流入河南,照明制应遣返故乡追交粮税。而于谦公然违法,开仓放赈80多万石救济2O万饥民,并予分散安置于里甲,拨给耕地、种子和耕牛农具等。让灾民生产自救。民呼之"于青天"。

三、救国冤死

,明景帝景泰八年正月初,景帝朱祁钰重病不起。十六日夜,石亨、徐有贞等太上皇英宗旧臣策划"夺门之变",十七日破晓。太上皇朱祁镇复辟登极,改号天顺。朱祁镇念念不忘于谦舍自已不顾而拥立弟弟朱祁钰之事,正午即捕于谦等下狱。诬陷于等谋逆罪。本欲凌迟,后朱祁镇自觉理亏,改为斩杀。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在北京东市杀于谦,妻、子流放边疆。抄家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而已"。"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行路嗟叹,天下冤之"。

左说春秋评议:孟子曰,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朱祁镇狭窄之极也。置国家社稷和亿万苍生而不顾,置江北大片河山于不顾,唯一已性命苟活为是,枉杀为民为国为江山而轻君的于谦,明室祖宗何忍?国家、社稷何忍?亿万民众何忍?如此贪生怕死的小人,亦何颜面复辟,连天子死社稷的崇祯皇帝都不如。


左说春秋

明朝明英宗在位期间,被太监王振忽悠,亲征瓦剌,结果兵败被俘,明朝皇帝丢了,首脑没了,距离亡国可以说一步之遥——就算是不亡国,丢失半壁江山也不是没可能。

是于谦挺身而出,拥立明代宗继位,然后打退瓦剌进攻,改变了历史走向。


辰州观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明英宗受王振蛊惑,御驾亲征瓦刺,行军打仗如同儿戏,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累朝元老英国公张辅不得预军事,也随军阵亡。举朝大恐,有谓南迁者,有谓弃守者,当此艰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以身为天下之任,说服郕王(明景帝),选将调兵,坚守北京,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并迫使瓦刺释放英宗,可以说于谦有社稷之功。于谦以社稷为重,拥立景帝,既受帝倚重,拜少保、兵部尚书,虽不居内阁,但与议军国事,被称“救时宰相”。居重位,益廉谨,不受四方之馈,不贪美色美味,每有恩赏,辄推恩众人,不为己之功。及受诬被杀,皇太后叹息良久,天下共知其冤。于谦为国之伟器,有保国卫家之功,可谓国之柱石,邦之盛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