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精锐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于谦为何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你白哥哥


咱们都知道,在古代带兵打仗,除了力量的评估,最最重要的是一个有军事能力的指挥官来指挥作战,才不至于败。

大明精锐在土木堡为何惨败,这主要是皇帝没有主见,听了大太监“王振”率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而王振不懂兵法,军队开拔前没做准备,行军路上军纪涣散,粮草又接济不上,又经不住“瓦喇”也先的“诱敌之计”中了埋伏。

明军仗着人多突围了,王振要想带皇帝和军队到他老家蔚州摆摆威风,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白白行了四十里,王振又想起部队人太多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受损失,于是匆忙下令军队往回返。这样一折腾就耽误了撤军的时间,也使得大明精锐成为了一支“疲兵”。

然后被“瓦剌”军追到,明军是边打边退就到了“土木堡”,而土木堡离河北“怀来城”没有多远,随军大臣就劝“明英宗”趁天亮赶快进城。可又是王振执意不肯,把军队驻扎在了水源稀少的土木堡,瓦剌也先把土木堡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就是明英宗被俘。

土木堡之败主要还是王振不谙兵法,使得大明精锐成为疲兵,深陷围地,水源断绝,遭致惨败。这都是指挥不利,有道是一将无能累垮三军。

而“于谦”能打赢北京保卫战是“于谦”有胆有识,以南宋的史实,向皇太后和钺王朱祁钰陈述了利害,在京城指挥军民守城,是以逸待劳,加上各地军队接到朝廷命令来京增援,也先短时间内攻不下京城,就不得不退兵。所以“于谦”能打赢北京保卫战就是保卫住国家的根本,京城不倒,就会兵源不断,瓦剌最终会败。


夏有凉风61


土木堡之变,号称五十万的明军主力被也先剿灭,皇帝朱祁镇被活捉,四朝老臣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全部被杀。大明危在旦夕。于谦在朱祁钰支持下,率领大明的残兵,成功地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成为大明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于谦为什么能力挽狂澜、创造奇迹的呢?原因如下:

一、他有卓越的政治领导能力。



死太监王振把持朝政,造逆,害死五十万大军,害死了一大批文武干臣。王振已死,但王振死党锦衣马顺仍在呼五喝六,在朝廷上被王竑痛殴、啖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臣们纷纷动手,当着摄政王朱祁钰的面干掉了马顺,又干死毛贵、王长随。大臣们图一时之快,没有意识到危险。兵部尚书于谦是众人皆醉,唯吾独醒!拦住摄政王朱祁钰:殿下!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无罪!朱祁钰准奏,又下令把王振的侄子凌迟处死,朝廷恢复平静,于谦成了新朝廷的柱石。

于谦又为了国家,和大臣们一起扶祁钰上皇帝位。

他又说服了景泰帝及全体大臣,坚守北京。

二、他有杰出的组织发动能力。

于谦深知:瓦剌也先随时有可能带重兵来武装访问北京。时不我待,从八月到九月,完成了粮食储备、军事训练、修补城墙等各项京城防卫工作。上下同仇敌忾。



通州粮仓仓米数百万,可供京城吃一年,大臣们怕城外的粮食无人运送,被也先所有(资敌),有人主张烧掉,于谦命受召军队从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一举而三得。

三、大同总兵郭登、宣府总兵杨洪机智、勇敢,不仅率领手下成功地挡住了也先用前皇帝祁镇这个“肉票"的要挟、强攻,为北京保卫战赢得了二个多月时间,使于谦得以从容地完成了战前动员及准备。

也先见在郭登、杨洪两位牛人面前没戏,转而攻破紫荆关,兵临北京城下,但兵贵神速,到十月八日,大明在于谦总司令指挥下早已在首都集结了二十二万大军,严阵以待。

四、于谦采用军战连坐法,使得全军将士均抱必死之心,大大提振了士气,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于谦发明的连坐法,即: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后代军事指挥官纷纷克隆,显见成效!

五、严谦以身作则,与瓦剌死磕,成为大明北京保卫战的定海神针。

北京九门,于谦下令九名将领守卫,自己亲自守卫北京北面、正面对也先大军的德胜门!这就是卓越统帅的魄力加魅力所在。

于谦下令全军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并且下令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里立斩!

一夫玩命,万夫莫当!

六、也先缺少攻城的有效器械,火力远非大明对手。

直到满清,耿精忠、尚可喜等背叛后,满清才仿制了像模像样的红衣大炮,前期也照样被袁崇焕红烧……

也先也一样,骑兵适宜野战,在高墙之下难以有所作为。

也先在北京城下伤亡惨重,在城外扎营准备撤退之时,又被于谦大炮一阵猛轰,瓦剌军营陷入一片火海,死者逾万。



七、知人善任,重用土木堡逃回的大将石亨。

客观地说土木堡一役,王振是罪魁祸首,非战之罪。死里逃生的石亨被削去官职,生活在别人的歧视之中。于谦提拔了石亨,并且让石亨驻守北京第二重要的安定门。

正面布阵的石亨的侄子石彪砍人如砍瓜切菜,隐藏抄也先后路的石亨见也先向自己方向逃来,正好报仇,杀了个痛快!也先所部狼奔豕突。

八、北京保卫战,将士们为保卫国家、保卫亲人而战,是土木堡之变的复仇之战,于谦玩命,全体将士也都玩命。

大家本和也先已有血海深仇,加之都明白一旦也先破城,明朝将士必成亡国奴,亲人们必遭瓦剌部烧、杀、掳、掠,为大明荣誉而战,这是保家卫国之战,大家自然玩命!


苍茫大地顾炜斌


古代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来看天时和地利,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七日,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城,作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就开始调兵遣将囤积粮草做好大战的准备,等到也先兵临北京城下已经是十月中旬了,北方已经进入冬季,蒙古作为进攻的一方,战线拉长,补给不易,而明朝则作为守城的一方,以逸待劳。天时地利可谓尽在明朝。

而人和呢,明朝廷这边以于谦为首的坚持主战派占了上风,且得到了新皇帝和皇太后的支持,京城军民百姓也同仇敌忾,于谦更是身先士卒,鼓舞士气。而蒙古方面也先一开始就是打着以英宗为人质,要挟明朝廷的主意,作战意志并不坚定。所以人和也是在明朝这边的。

而我们看下双方的战略和排兵布阵。一开始也先出招抓了英宗,以他为人质来要挟明廷。结果于谦出招联合大臣和皇太后用力了景泰帝,调兵遣将准备北京保卫战。

也先一看威胁不起作用,只好率大军来北京,以武力恐吓,一开始却是势不可挡,但到了北京城下,于谦背城结阵死战,官兵们受到感染,士气大振,杀退了也先的进攻,而此时城外廓的居民也纷纷向败逃的蒙古军投掷石头,以助军威。蒙古人多是骑兵,本就是善于劫掠,而不善攻城。

久攻不下,也先只好撤退。于谦又派出骑兵军队追击,多次击败敌兵,追回被蒙古人掠夺的物资。自此北京保卫战宣告胜利。

武器上来看,明朝军队将火器与步兵和骑兵部队结合起来,协同作战,有效地打击了蒙古军队,这也是从明成祖以来,依靠火器对蒙古军队作战无往不利的体现。

最后,从国力上来看,此时的明朝正直国力最强盛的时候,即便英宗在土木堡败掉了50万军队。但这个时候明朝是可以轻松的拉起上百万军队的超级大国,事实上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参与的军队就有22万之多。可惜从这以后,明朝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综上所述,这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离不开于谦的个人能力和魅力,也离不开普通老百姓的同仇敌忾和士兵的浴血奋战。


历史小跟班


土木堡之战,是由太监王振导演的一出自视其大,自掘坟墓式的战争,结果把大明帝国带入万劫不复。此战过后,大名不仅精锐尽失,明英宗还成了俘虏,瓦剌挟持明英宗扣关夺隘,兵围北京城。在这种情形下,于谦以22万备用军,竟然打得瓦剌无计可施,在勤王兵即将到达前,只好引兵撤离。于谦的胜利,主要赢在思想统一、士气旺盛、战术对路。

一、统一思想稳定人心

土木堡失利后,精锐丧失殆尽,还不是最大的危机。对大明王朝来说,人心浮动才是心腹大患。朝中大部分朝臣都主张迁都,直白一点说,就是放弃京城南逃。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呵斥“逃跑派”。他提出,只要南迁,大军一动就意味着大势已去,宋朝就是教训。为了打击逃跑言论,他厉言,敢言南迁者杀!他的建议得到了部分有识之士的认同,尤其是监国朱祁钰。

接着,他禀明太后,为了防止瓦剌以明英宗继续讹诈,立刻拥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遥尊俘虏朱祁镇为太上皇。于谦的这个决定,为大明的安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为他个人留下了杀身之祸。


可以说,新皇确立,坚定地打京城保卫战,这两项决策对国人,起到了统一思想,振奋人心的作用,成为赢得京城保卫战的最重要基础!

二、振奋民族士气

中国人向来不缺,在危难时期的民族情节。危难之中,朱祁钰作为皇帝与京城同在,与军民同进退的决心,稳定了人心,同时也激起了抗击入侵的民族士气。

这是在这种团结一致的心气下,于谦才能做到迅速调集周边城防军、运粮军、民兵等。虽然这些军队与正规军相比,没有经过战斗训练,武器装备也不够精良,也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好歹凑足了22万人,分布九门,短期内至少可以抵挡一阵,静等周边勤王部队的到来。


在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士气的体现,连老百姓都自发参与战斗,利用地形优势,连连阻击蒙古人。

三、战术对头

保卫战中,于谦统领指挥,他以九门为基地,但不给瓦剌攻城的机会,把战斗引入地形复杂的村战、巷战。开阔地带是蒙古骑兵的优势,这种战马无法撒野奔跑的狭窄地带,蒙古人有力使不出,处处挨闷棍。

也先的弟弟就中了计,被石亨的神机营,用大炮轰死在一间,用以诱敌的空房子里。战斗中,老百姓爬上房头,向蒙古人扔石头,弄得也先处处草木皆兵。


四、也先估计不足

也许是土木堡之战后,也先挟持明英宗,一路势如破竹,让他对自己估计过高。他根本没想到会受到如此顽强的抵抗,计划中的拿明英宗做诱饵,竟然不好用了。想直接攻城,却发现自己似乎四面受敌,连攻城的机会都没有。

接连遭遇几次打击,也先是进不得,退又不甘。就在他进退为难的时候,却发现大明周边勤王部队,离京城的距离越来越近。


再不走,恐怕就要被包饺子,跑不掉了。于是也先心有不甘地下令撤军,于谦赢得了京城保卫战,保住了大明江山百年基业!


寻根拜祖


我们先说说大明王朝的基本军事力量。

简单来说,大明军队一分为二。

一是直属皇帝的精锐,比如京军三大营。

这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这三大营也是精锐的野战部队,当年明成祖朱棣就带着他们横扫蒙古。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带的大明精锐部队,其实就是以三大营为主力的京军。

亲征的结果也很清楚,朱祁镇跟他的大明王朝野战精锐于土木堡被也先一窝端,全部拜拜。但明朝的其他军事力量还在呀。

二是明朝的地方军事力量,卫所部队。

也先俘虏朱祁镇,带着大胜之威来攻打北京。北京城中止于10万被挑剩下的军队了,其实这10万部队被称为老弱病残,我觉得到真不合适。

为何?

土木堡之战前,没有人会想到这仗会打成这样,50万军队啊,就是50万头猪,也先也抓不完,杀不完呀。

在众人的眼里,这是跟着皇帝大佬出去赚军功刷战绩呀。

所以啊,到底去了一帮什么货色,本忽还真觉得不好说。有关系的、会钻门子的都跟着皇帝赶着千里送人头了,剩下的10万部队,可能还真留下了些能征善战,敢打敢杀的哥们。

再且,于谦在这个危难时候挺身而出,先稳定朝局,不能人心惶惶啊,再发布勤王命令,令河南山东等地的卫所备倭部队集结北上支援北京。

反观也先。

也先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的部队,没有攻城器械,也缺乏攻城经验。对着北京城一顿舞刀弄枪,当然是被于谦击退了。

再说,在于谦的勤王令之下,地方军队不断增援北京城,也先集团有被包饺子的危险。也先当然就脚底抹油,跑了。


以上就是战略忽悠局关于于谦打赢北京保卫战的回答,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您留言评论,我会第一时间回复,谢谢。


战略忽悠局


明朝在土木堡惨败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打败了瓦剌,除了城墙坚固和以逸待劳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如下几个原因。

1,皇帝英明,知人善用

明代宗个人能力出众。明代宗继位稳住了君心民心,而且明代宗也是一位明君,他不拘一格重用于谦,并且不计前嫌重用了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逃回来的石亨。后来明代宗又根据明朝军队特点制定出一套改革方案,短时间内提高了明军战斗力。

2,明军总体实力远超瓦剌,于谦军事能力强

虽然明朝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了,但损失的不过20万兵力,全国尚有百万雄兵,加上明军武器先进,所以明朝整体实力还是在瓦刺之上的。在于谦这位有军事才能,有谋略的将领带领下依旧能击败瓦刺,拼硬实力瓦刺肯定是不如明朝的。

3,瓦刺本身就没有远大的目标

也先不是抱着灭亡明朝的目的来的,只不过想在战争中捞捞好处,自身实力也不允许他长久作战。瓦刺作为游牧民族,战线拉得太长本身补给就跟不上,只能抢劫当地老百姓来维持战争,所以在北京保卫战中他们看在明军手里捞不到好处后也就撤退了。


少公子趣说历史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其一,于谦北京保卫战的兵力,基本与土木堡的兵力关系不大。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带领以所谓的明军精锐三大营为主体的数十万军队,出京北征瓦刺。与瓦刺未接战前,前锋看到此前守边明军被瓦刺击溃的惨烈场面,久未历战的明军,一时胆寒,畏敌如虎。恰巧瓦刺大军冲来,不战即溃。前军一溃,后面不知情况,军心即乱。王振一个太监,否定军事官员意见,瞎指挥,带领明英宗游弋到土木堡,受困不能突围,他自己被杀,明英宗被俘。带出来的数十万军队如鸟兽散。败讯传到北京,倾朝惊慌,甚至有人主张迁都躲避瓦刺锋芒。值此危难之际,于谦站出,独挡大任,主张组织力量,坚守北京,击退瓦刺。于是,众推明英宗之弟朱祁钰监国,动员、组织北京市民人等、京城防守人员、朝廷官员及其子弟等有生力量,防守保卫北京。当然,从战场败退回京的军人,也是兵源之一。

其二,两军开战,防守与进攻是两个不同的境况。明军出京北征打野战不能取胜,但在北京保家卫国,打防守战却还是有胆气的。加之瓦刺攻到北京城下,斗智斗勇,都不是于谦的对手,以致久攻不下。打惯荒漠野战的瓦刺军兵,对此毫无办法,时间一长,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瓦刺只有撤退。于谦赢得了北京保卫战!


二曲人


土木堡的失败,肯定是被夸大了。即便是有五十万人马迎战,蒙古人最多也只能做到击溃,而不可能是全歼(阵亡+被俘)。而此时明朝尚处于中前期,士气不至于太过消沉,且战场也不是关外。这些溃散的军队重新整合形成战斗力是不难的。

另外,大明朝庭的应变能力在这个时代还是很好的,是崇祯帝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即便皇帝被俘,对整个朝廷迅速转入临战状态、坚守北京,看来并未造成多大影响。汉人如果真的能做到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那周边外族的机会其实是很小很小的。

总体而言,土木堡之变,对大明和蒙古人,应该都是一个意外。就总体实力而言,当时的世界,恐怕还没有什么国家有能力把大明给灭了。


大明雄魂


明英宗统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瓦剌,这个数字肯定有水分,明朝仓促出兵,是不可能调集这么多军队的。

明朝在土木堡惨败,就连大明天子也被瓦剌俘虏。消息传回北京,宫廷里面是极为震惊。

瓦剌兵锋正盛,有些人担心北京守不住,就建议迁都。于谦驳斥了这种观点,表示如果南迁就是做第二个南宋,就只有半壁江山了。他的话振奋人心,将士们感觉退无可退了,只有奋力一搏才能保住北京。

明朝军队破釜沉舟的士气已经起来了,在北京保卫战中奋勇杀敌,就打退了瓦剌的攻击。


华声1818


土木之战是运粮官,积饷于通州坝上,饿死了将士,嫁祸给王振。也先根本不是明朝的对手!只有吹牛娶大明公主,王振制了他,一怒寻仇,导致战事。多看点明朝人编的书才能有正确史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