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產業強 菏澤曹縣五里墩30年走出產業振興路

1986年,沒錢,五里墩村民建窯廠走出致富第一步。

1990年至1995年,轉型,流轉村民土地3000畝發展採摘農業、觀光農業和花卉產業,開創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先河。

1997年,改良鹽鹼地,村民和企業切入畜牧養殖業,通過農牧結合、有機循環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2003年,組建企業,以畜牧養殖作為切入點,完善“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有機循環產業鏈”。

30多年來,菏澤市曹縣五里墩村村支部書記王銀香帶著村民,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條件下,僅靠人均一畝的鹽鹼地趟出了一條村美、民富、產業強的產業振興鄉村的齊魯樣板。如今,在豐滿的“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有機循環產業鏈”中,該村農民轉型為新型產業工人,收入增多,村集體也逐漸壯大。

村美民富产业强 菏泽曹县五里墩30年走出产业振兴路

全自動化的牛舍

數次轉型尋求致富新路徑 “都是一步步趟出來的”

土地幾乎全是鹽鹼地,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全村的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村裡連照明用電都沒有;欠著兩萬元的外債……這是曹縣五里墩村1986年的情形。同年,王銀香當選這個“問題村”黨支部書記。談起當時境地,王銀香現在也是犯愁。

當年,她帶著村民利用縣裡留下的荒廢窯坑發展磚瓦建材,但村裡底子薄、經濟弱,籌集資金建窯廠成了大問題。她便帶頭拿出家裡的所有積蓄,發動黨員幹部,湊集了10多萬元啟動資金後,村裡築起了一座22門無煙囪輪窯,當年就獲利8萬元,邁出了帶領大夥致富的第一步。

緊接著,王銀香又和村組織一道商議創新發展,要盤活多種經營。於是,五里墩村利用水塘水坑進行魚鴨混養,引導村民發展副業。為了快速走向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王銀香引導村民開展土地“反租倒包”,進行集約化發展。1990年至1995年,在村民自願參與下,五里墩村集約流轉村民土地3000畝,並實行企業化管理和規模化經營。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業價值,王銀香明確提出不施化肥農藥,走生態農業的道路,先後發展了採摘農業、觀光農業和花卉產業,在很多領域都開創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先河。

一時間,五里墩村舊貌換新顏,到處奼紫嫣紅,瓜果飄香。“沒有出路,我們黨員幹部就為大家趟出一條路。”王銀香說。

村美民富产业强 菏泽曹县五里墩30年走出产业振兴路

擠奶廳內,數名工人忙著擠奶

循環經濟促發展 萬畝鹼地變良田

“養牛幹啥,為了用牛糞改良土地啊。”王銀香說,但無心插柳柳成蔭。1997年,王銀香帶領村民和企業切入畜牧養殖業,通過農牧結合、有機循環的方式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因為明白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王銀香走南闖北,遍訪高校,找到了很多行業專家來五里墩指導。2002年,通過和中科院合作,我國的首批本土體細胞克隆牛在五里墩誕生,填補了國內空白,創造了四項世界第一,五里墩村也成為蜚聲中外的明星村。

村美民富产业强 菏泽曹县五里墩30年走出产业振兴路

銀香偉業集團建設了一批智能化大棚,並全部採用有機方式種植

不僅如此,經過20餘年的培養改良,五里墩區域的3000多畝核心基地已經成為了農業發展中的優勢競爭力。在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王銀香將目光投向了現代設施農業,在擁有良好土地資源的基礎上,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一批智能化大棚,全部採用有機方式種植,其中15個蔬菜品種獲得了有機食品認證。與此同時,他們還創建了自己的蔬菜品牌“優鮮福”,在京東開辦了生鮮旗艦店,大力發展綠色、健康、生態的現代農業。

村美民富产业强 菏泽曹县五里墩30年走出产业振兴路

畜禽糞便加工成有機肥料改良鹽鹼地,圖為紫蘇種植基地

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 模式發展互助共贏型農業

1000多人在飼養、擠奶、配料、技術、管理等20餘個崗位上解決了就業問題,同時,銀香偉業集團擁有五省170餘個市縣市場,間接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7000多個。此外,該企業還與當地農戶建立了種養殖合作關係,僅青貯收購一項,就為農民帶來直接經濟收入近5000萬元。

村美民富产业强 菏泽曹县五里墩30年走出产业振兴路

產業興了,村也美了,圖為建設的五里墩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