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随礼二百,全家人去吃,你怎么看?

唯一爱曼

我老家也是农村的,对于这些红白喜事也略知一二,因为老家农村有亲戚结婚或者老人去世,父母会打电话给我让我也去走动一下,平时也经常回家,也会听到父母说起村子里的事情。在我们老家一般没有结婚的就不必要随礼,父母随一份就行。但是已经结婚的,就要单独随礼了,如果还和父母随一份礼是会让人笑话的。

在我们农村老家现在办喜事请客一般也是到附近的饭店,在家请客的已经很少了,饭店成本高,去吃饭随一分钱,去三四个人确实让主家赔本了。我觉得农村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和原来的风俗有关系,大家也都是来凑个热闹,给主家捧个面子,如果人很少,主家的面子也不好看不是。

再说一下城里随礼的习俗,我这儿随礼一般是三百元,当然随三百元的份子钱的都是关系一般的,去吃饭肯定去一个人,不会一家人都去;关系好的呢随礼500、1000的都有,因为关系好家里人会一起去,也就是夫妻俩人一起去吧。再说家里有喜事亲朋好友都会去帮忙,随多随少也都是一份心意吧!

总之,我的观点是随礼二百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还是不要去人太多,现在物价都很贵,会给主人造成经济压力的,要想一家人都去最好多随点。再说说办喜事的主家,也不要在乎随礼多少,人家肯来还不是咱的人缘好不是,人家来也是捧得人场,有人气的喜事,咱也喜庆啊!试想一下没有人气的婚礼该有多难堪!所以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不要以金钱为重,以感情为重,和为贵!


小鱼儿游世界

在我们当地,现在农村随礼基本都是两百左右。当然,随两百的礼又分几种情况一是在一起玩的好的朋友;二是关系比较淡的亲戚;三是同村在一起关系比较好的。

首先,在一起玩的好的朋友基本都是自己一个人去,如果有小孩的可以带个小孩。如果是和老婆共同的朋友也可以夫妻两人同去,带人自己的孩子,我们这边两胎居多一般是四个人。因为在一起关系好主人家也不会多想。

其次,是关系比较淡的亲戚。一般是指平时很少走动,只有摆酒席的时候通知去随礼的亲戚。这种是一到两个人不会再多了。

还有一种,是自己妈妈的娘家人。虽然是娘家人但是隔的辈数多平时又少走动,所以关系不是那么亲。但是这种是可以全家都去的,就是有多少人可以去多少人的。这在我们当地是一种风俗,意思是姑娘回家人越多越好。所以主人家也是欢迎的。

至于同村关系好的,一般都是一个大人带上自己的孩子。同村有捧场之意,不至于让来的亲戚觉得这家人摆酒席连同村的都没来几个。所以人多些也无妨。

最后对于这个话题,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情况。民俗民风来看,不能一概而论。


花样农夫

这个情况在一些农村还是比较常见的,有的甚至连200都不送。送个几十块钱,就拖家带口的来赶饭了。

其实对主人来说,并不公平。按照成本支出来计算,办桌酒席花费不低,加上主人家还要回礼,以后别人办喜事也要送礼。这样一来,办酒=亏钱。

所以还是得自觉一点,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多考虑考虑。送的礼金不多,就少一点人去。

感谢关注爱农帮!


爱农帮

很正常呀,我们村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过来的,能随礼二百,都是关系不错的,我们这里一般都是一百。现在分子钱也涨了,50元已经拿不出手了。

我们这里不但是全家出动,而且几乎一天都不用做饭,都去这家吃。小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

我感觉这没有什么,农村的酒席都是在家里过,图的就是热闹,不怕你来的人多,就怕没人来,就怕把饭菜做好了,没人愿意来吃,这才是最丢人的。

说到这里,就有这样一件事不得不说,我和师傅到外村给人做饭。当然,这家经济条件好,不差钱,但与村里人的关系处的不怎么样,一下准备了40席,快做好了,师傅告诉这家人,让到村里去叫乡亲们吃饭,招呼人去。

因为这家人经常不在家,他以为农村像城市里的一样,到饭点就都来了,不听师傅的话,结果,时间差不多了,师傅又催这家人赶紧去招呼人去,这家人就是不去,让上菜。

结果尴尬了,菜上好了,还是没有人来,师傅一看,感觉这家人为人处世不行,连自己都感到丢人,帐一结,我们就离开了。

这或许就是农村人与城里人的区别,城里人或许认为来的人多,而农村人却希望人越多越好,不就是多双筷子吗?要的就是这个气氛。

当然,有一点要提一下,吃可以,但不能带回家,这样就不好了。


乡村小二哥

首先在农村随礼关系一般的话也就是一百元的礼,关系近一点的亲戚才是两百元的大礼。一般亲戚的话都是200元以上,而关系近一点的邻居也都是200元的礼。所以说和城里人结婚的时候依靠酒席就能够发财的现象,其实农村人吃的是热闹。



一桌子10个人,在上礼的时候一般每个人发一包烟,生孩子的还会有鸡蛋,这样的话一桌费用就是150元。之后一桌酒席的价格一般都是600-800,价格随着家主定,大厨来控制份量。一般好一点的酒席就是800元,我们取中间值700元来算,再加上酒和饮料的价格,一桌的成本是900元,按照一桌子一人100元来算,那一桌子收1000元,等于家主赚100元,但别忘了,农村忙酒席提前一天准备,给亲邻管好烟酒,给大厨一些劳务费,这样的话主家是不赚钱的。



而那些带着200元全家来吃的现象,只能是亲戚关系,普通关系的话顶多带着孩子去吃饭。而农村人在红白喜事上讲究的是亲戚来的越多越好,这样的话自己就倍儿有面子。所以一般在前一天主家通知亲戚的时候都会央求带着全家人过来,这样的话主家就会非常的开心,认为自己的亲戚行动上到位了。



所以说亲戚来的越多越好,这里可不是占便宜的意思,大家不要被误导了。而农村的酒席讲究的是热闹,除了热闹就是热闹,根本不会考虑办酒席套着大家的份子钱。和城里人动辄一千两千的份子钱,农村人在这方面做得还是非常好的。而在酒席上,农村人能够好好坐在一起聊天,这可是平时所没有的热闹景象,看到这么多的老朋友在场,大家兴致起来了难免会喝高。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


农业补贴

农村随礼二百,全家人去吃,我看这就不错了,给你们说一说俺这边的风俗规矩,你们更受不了。


我是山东滕州的,我们这边,不论红白事,男方的同姓族人,只要不出五服,就是“近门子”,就不用花一分钱,红事去喝喜酒,白事去喝豆腐汤。当然你也不能光带张嘴去,白吃白喝,你作为事主的近门子,要跟着帮忙干活,比如红事要接客陪客,白事更复杂,因为孝子光跪那哭,所以一些重活累活,全指望近门子上,比如挖墓坑,抬棺材,所以不花钱的大席也不是白吃的。


现在随着生活条件好了,谁家也都不差乎那两个钱,就是近门子,也跟着随礼了。其实,在俺这边,近门子不拿钱,或者亲戚家拿二百块钱来一家人,事主是不会生气的。


因为办红事人越多越热闹,说明事主家人缘好,有的人你倒贴他二百,他也推脱有事来不了,那就尴尬了。办白事,也是人越多越好,不光干活,对逝者也是一种尊重。


农村办场,都是流水席,不差乎几双筷子,再一个还是那句话,生活条件好了,即使主家不在乎,人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吃大席了,上班族忙,学生不请假,所以一般不凑节假日的话,很少很少有一家人全出动去吃酒席的热闹场景了。


乡村大嫂

在农村红白喜事图个热闹排场,人越多越好,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似乎和以前不一样了,有点变味了,以前一般随礼不多,但去参加宴席的人一家一个,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随一份礼,去几个人吃,有的拿二百,有的拿一百,东家真的亏大了

地区不同,习贯不一样,我们是河南泌阳县人,属豫南部,驻马店西边和南阳相邻。这里习俗有点和其它地方不一样,也就是近十至十五年形成了这样,这地方谁家办事,包括红白事在内,一般邻家随礼一百元左右,关系好的也有二百的,基本都是一百元,到吃饭时一家能去几个人吃饭,特别是有小孩的,有几个带几个。客人还没就位,小孩已经坐满了,正常每棹坐七至八人,但由于小孩太多,三个大人就有四至五个孩子,特别是节假日,礼拜日孩子特别多。

请客图个喜庆吉利,东家心里不高兴但嘴上不说,说了怕客人不高兴,如果是宴请亲戚还好说,因为亲戚拿钱多,赔不了钱,如果邻家随了一百元钱,那就亏大了,

正常一棹坐八个人,如果每人随一百元礼钱,每棹等于收了八百块,一般农村一棹饭四百五,抽两包烟二十元,喝一瓶洒五十元,共计五百二十元,八百减五百二,余二百八,也就是说东家能赚二百八十元。如果每棹坐四个大人,四个孩子的话,等于东家每棹只收了四百元礼钱,五百二去四百,每榫棹赔了一百二十元。

还有一个最不好的习贯就是好多人拿着食品袋,边吃边往袋里倒,吃着拿着。也不怕别人笑话,人不管任何时侯,素质最重要,品格更重要。

待客不是待你家小孩的,本来好好的气份,让小孩一搅和,大熬风景,客人还没吃,小孩就下手了,拿的拿,抢的抢,叫客人弄的多没意思,谁家的孩子谁娇惯,但在人多的场合下,还是要管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让他太出格,孩子太没规距,别人心里不舒服,因为是你的孩子,不是别人的孩子。

这种不良习贯真的该去掉了,人以礼仪为先,树以枝叶为园圆。别人家的饭再好,也不能饱一辈子,更不能一家全体出动,更不把你的孩子当太上皇。

要想图个清静,最好不要宴请左邻右舍,免得自讨苦吃。


平凡家务事

在农村老百姓家里有喜事大摆宴席是很正常的事情,至于随礼200,全家人去吃,这主要看主人家会不会介意。

我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在我们陕西关中农村,家里过喜事摆宴席,关系好的随礼100块,关系稍微远一点的随礼50块都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无论随礼50或者100的,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要有人去乡亲家里请人家来吃饭,我们那叫坐席。



农村过喜事摆宴席就是图个热闹,图个红红火火。很少有人摆宴席是为了收乡亲们的份子钱的,而且都是老百姓大家的份子钱肯定也不会多,如果太在乎钱财得失,太算计这些小帐的话完全没有必要摆宴席。


另外,乡亲能给随200份子钱已经是很给力了,即便人家一家全去也就四五个人,更何况现在农村人在外打工的比比皆是,能有几个家庭是全员都在的,大多数都是随礼后不去吃饭的。

总而言之,农村喜事就是图热闹,乡亲们去也是给你捧场,不要利益心太重,这样幸福感就会降低。


你好特先生

对于农村随礼二百,全家人去吃,这情况还比较多的,这个问题提出者肯定不了解全部实质。

以前农村稍大一点的酒席是须要很多人帮忙的,文职中须写的,记帐,还有帮借瓷器,木器的,切菜,洗碗,放信(到点叫吃饭的),大厨等等,这些人要么为亲戚,朋友,村中两家关系较好的,而这些人中往往有的是夫妻同在酒席中做事的,自家中老的,小的就没有了可煮饭弄菜的了,自然东家须全力把这家人叫来在席上吃的,夫妻都帮做事的(那自然须无偿供饭食,还要完席后回请吃饭的,农村这些帮忙的又不收工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算随份子钱中去祝贺吃的了(农村一般随份子的会叫二人吃饭)。如果多出一两个自然东家也会吩咐放信的叫来一块吃了,整个酒席中己经定好了饭菜的,只是添点碗筷而己。况老人,孩子一来还能提供一定热闹程度,或面子。

一般在农村男人会做文职的,写的。女人会做酒席厨事的,这样的家庭在整村中是有地位的。东家如果都没请到他家人来祝贺,是件非常失面子之事的。

当然也有非做事者,全家都去的,这就要看这个村的原来风俗如果就这样,己经约成俗定的,无可厚非,你办酒席是这样,别人办酒席也是这样,己经扯平了。农村人图的是个热闹,面子。没有几个如此斤斤计较有几个人去你家吃了酒席。如果在农村去计较这些的,自己赶紧滚出去,没法在农村混的好的!


老艾叶



俗话说,礼是一来一往,不来不想。现在的礼是越要越广,由婚礼、葬礼、满月礼、发展到现在的生日礼、乔迁礼等等等等。宴请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亲戚、朋友、同事、战友、同学、左邻右舍,现在是凡是认识的,甚至只有一面之交的也要通知。而随礼之人呢,也人心不古,由过去一个人赴宴,变成了两个人、三个人,现在都是全家上了。

我大致算了一笔帐,按每户随礼金五十到二百计算,每桌十个人,四百元左右,加上烟酒糖茶就得五百多元。按每桌坐满也得每个人吃去五十多元。一家去三到四口,把礼金吃回还要多吃去不少。饭店算帐,一般礼金和饭钱圆是扯圆的。

礼金都吃了,可是还礼的事不能免。你所收的礼金,一般在二十年内要还完,按收十万礼金计算,二十年还清,每年要还五千元,这相当于一个低收入工人的两个月的收入。

一桩礼全家上,要的就是现实现报,先把他吃回去再说,那么随礼的心态就是一半敬,一半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