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渡阴平时只剩下2000残兵,那么他是怎么灭掉有60万人的蜀国的?

蓝星随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邓艾的部队是3万人,偷渡成功以后杀到江油还有1万多人,损失了一半左右,也算惨重。

当时蜀国的主力都在外围,比如姜维的5万精兵在剑阁对付钟会10万大军。

还有二三万人则监视东吴大军,拱卫成都的部队最多2万人,而且属于二三流的卫戍部队。

蜀国是一个仅有90万人口的小国,而在成都平原以外的部队就有8万,加上成都的2万以及其他各地分散的部队,总数近12万人。

而供养着12万部队,需要的运输民夫至少也有12万,换句话说至少20多万人长期用于军事作战,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基本成年男性都在打仗,留在成都平原的基本都是妇女、儿童、老人和很少的男人。

而成都平原也是稻米种植,是非常耗费人力的。而当时蜀国的每个县,青壮年男劳力只有几百人!!!夸张不夸张,1个县的男人相当于今天1个村!

这一点点男人,根本是无法维持基本农业生产的,又要维持蜀国的高战争税收。国内老百姓已经疲惫困窘到极点,接近崩溃。

关键是,蜀国的这种态势并不是一二年,基本刘备死后就保持这样几十年。

所以,当邓艾1万多人杀过来,本来就接近崩溃的蜀国就无力抵抗,蜀国老百姓也不支持蜀汉政权。

江油守将马邈只有几千三流部队,都是老弱残兵,被邓艾的1万多精兵吓破了胆,直接投降。

随后绵竹的诸葛瞻倒是敢于和邓艾决战,但他的几千三流部队也不是邓艾精兵的对手,一战就溃,诸葛瞻也被杀。

至此,成都已经在邓艾的攻击下。以成都的2万弱兵,很难抵抗邓艾,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自然,成都的部队可以坚持到姜维的5万人回防增援。

但这样一来,正面钟会的10万魏军也会追击杀入成都平原。同时蜀汉的门户大开,后续的魏军增援部队可以源源不断杀来,蜀国还是架不住。

所以早也好,晚也罢,蜀国肯定是灭亡。

此时的刘禅还算聪明,直接放弃抵抗投降。

这样刘禅也算为魏国做了贡献,交给他们比较完整的地盘,还有数万军队。

由此,刘禅被封王,得以善终。

刘禅这个人真的不笨。


萨沙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一语成谶,几十年后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灭掉蜀国!那么邓艾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解释一下题目中的数字问题,邓艾偷渡阴平时带兵3万余人,并不是题目中说的2000残兵。蜀国确实人不少,但是主力被姜维带走,驻扎在沓中。成都的防守兵力只有一万多人。这是前提。下面我来解释一下邓艾是怎么偷渡阴平,灭掉蜀国的。

当时蜀国的情况是宦官黄皓专权,公元262年,姜维伐魏失败,兵退沓中。黄皓向刘禅进谗言:让姜维暂驻沓中,勿还成都。这样形成了一个不利的局面。看下图

沓中在汉中西北,远离汉中,也就是说蜀国主力军队既不在汉中,也不在成都。这样就给了魏国机会。

司马师于是制定了剿灭姜维,直捣成都,灭掉蜀国的计划。计划分左、右、中三路进军。左路军由邓艾率领,三万余人。经狄道直捣沓中,正面与姜维作战。中路由诸葛绪率领,三万余人。经祁山,过武都(诸葛亮当年走的路线)直达阴平桥头,切断姜维东归的路线。也就是说邓艾和诸葛绪两人的任务是前后夹击姜维,最好能打败姜维,如果打不败,最起码是困住姜维所率领的蜀国主力。右路军由钟会率领,十万余人。先占领汉中,然后南下经过剑阁道直逼成都。

这个作战计划非常的完美,由邓艾和诸葛绪牵制姜维的蜀军主力,然后由钟会率领魏军主力直捣成都。谁也没有想到战局发生了变化,最后钟会和诸葛绪被堵在剑门关,反而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奇袭绵竹,迫降了成都的刘禅。到底怎么回事呢?

先说钟会率领的右路军,钟会没有料到蜀军如此不堪,入蜀的陈仓道、斜谷道、子午谷道均没有蜀军防守。蜀军只在汉城和乐城驻兵防守。于是钟会留下两万人兵围汉城和乐城,然后挥军南下,直捣剑门关。

姜维知道汉中失守的消息后,没有和邓艾的军队纠缠,直接绕过邓艾千里奔袭剑门关而来,这时在阴平桥头

的位置被诸葛绪堵住。姜维毕竟还是用兵如神,率军佯装攻击诸葛绪后方,诸葛绪率军回击,姜维趁着诸葛绪离开桥头的短暂时刻急行军度过桥头,扬长而去。等诸葛绪反应过来赶回桥头,姜维已经离开有一天的时间了。姜维就是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差,成功摆脱了邓艾的追击和诸葛绪的围堵。

姜维率领蜀军主力,依据剑门关的天险,成功将钟会的八万大军阻挡于关外,寸步难行。这时邓艾和诸葛绪商量偷渡阴平,绕到剑门关南部的涪城,然后直捣成都。即使不能直捣成都,剑门关的姜维也必须撤退南下救援,这样剑门关自然不攻自破。

诸葛绪认为邓艾脑子抽风了,没有理会邓艾,于是率军和钟会汇合,一起进攻剑门关。这时钟会以诸葛绪作战不利的名义(没有完成堵截姜维的任务),将诸葛绪捆绑送往洛阳治罪,然后兼并了诸葛绪的三万士兵。即使这样钟会仍然没有攻破剑门关。时间长了,魏军粮草不继,钟会开始考虑撤军。

那么诸葛绪为什么认为邓艾脑子抽风了呢?主要还是因为众所周知阴平这个地方多山,阴平到涪城要翻山越岭,根本没有路可走。千里行军,一旦被阻于山中,很容易全军覆没。

然而邓艾硬是完成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壮举,邓艾率领全军翻山越岭,凿山搭桥,开凿栈道,硬是在杳无人烟的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了一条路。在这个过程中,邓艾身先士卒,多次只身犯险,给全军做出了表率。

邓艾率军度过阴平之后全军疲惫,当抵达涪城时上天眷顾,本想着有一番恶战要打,谁知道涪城守卫马邈居然投降了。

于是邓艾率领全军在涪城稍作休整,补充体力和武器装备。然后率军南下直逼成都。

这时成都的刘禅慌了,急忙派诸葛瞻前去迎战。诸葛瞻在绵竹列阵防守,以逸待劳。两军交战,邓艾派邓忠师纂两人攻击蜀军,两人被蜀军战败。这时邓艾彻底恼怒了。千里行军,只为这最后一战,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邓艾亲自督战,邓忠和师纂二次返回与蜀军作战。这时的魏军以

必死的决心与蜀军顽强作战,终于大破蜀军。诸葛瞻被邓艾斩杀。

成都的刘禅听到诸葛瞻兵败的消息,顿时不知所措,昏倒于地。在主降派大臣的劝谏之下,刘禅率领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抬着棺材,手捧印绶向邓艾投降。

至此,邓艾率领三万魏军,偷渡阴平,奇袭涪城,戮战绵竹,终于攻破蜀国腹地成都,结束了蜀国刘禅的统治。偷渡阴平之役也被载入军事史册,作为经典范例供人膜拜!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偷渡阴平,率领三万魏军奇袭涪城,在绵竹击败成都守城部队,成功的灭掉了蜀国。蜀国灭亡了,蜀国军队主力还守在剑门关。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每日趣评

一、公元263年,曹魏兵发三路共16万余人,意欲灭亡蜀汉。其中钟会领兵十万进攻汉中,邓艾领兵三万出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领兵三万进攻阴平,阻截姜维的退路。邓艾一路进军顺利,钟会也顺利拿下汉中,姜维与廖化、张翼等人援军败退至剑阁关坚守。钟会等人被姜维拖了一个月,粮草不继,意欲退兵。此时邓艾站了出来。


二、邓艾打算从阴平小道绕过姜维,直驱成都,这是一步险招。邓艾选精兵翻山越岭,钟会派田续跟在后面。到达了江油后,邓艾兵力只有2000多人,再加上田续的一部分兵力,也就不到5000。邓艾击败了江油太守马邈,成都平原近在眼前。

三、此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禁卫军到达梓潼阻截邓艾。黄崇建议诸葛瞻迅速占领险要,以逸待劳,把邓艾消灭在山区。可是诸葛瞻犹豫不决,丧失良机使邓艾进入平原,于是只能回援成都,双方在绵竹遭遇。本来诸葛瞻初战占优,可是禁卫军缺乏战斗经验,被邓艾翻盘,诸葛瞻父子战死沙场,禁卫军全军覆没。


四、诸葛瞻的死极大的震慑了刘禅,已成惊弓之鸟。而姜维主力只能坚守剑阁,继续拖着钟会的十多万人。此时对于邓艾来说,成都唾手可得。

刘禅意欲南逃南中或者投奔东吴,均被谯周否决,在谯周、张绍(张飞之子)、邓良(邓芝之子)的劝说下,刘禅选择投降曹魏。邓艾于是完成了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以不足5000人灭亡了一个国家。



邓艾能成功,一是曹魏总兵力占绝对优势,钟会拖住了姜维主力。二是邓艾自身的军事谋略出众,偷渡阴平这招太过惊险,出人意外。三是邓艾碰上了猪对手诸葛瞻,在劣势下完成了翻盘。四是刘禅没有决心,选择投降。

五、可惜立有大功的邓艾因为太过于自傲,被钟会、卫瓘等人陷害。邓艾父子于264年初被斩杀于绵竹关,钟会也因为后来与姜维谋反失败,被卫瓘乱军所杀。两位功臣都命丧黄泉,真正笑到最后的是坐镇长安的司马昭。


石头有话说

这个问题有点取巧的意思。

真正的历史上,几十万人口的蜀国并不是被邓艾一人所灭。这里的综合因素有很多。

只能说,在曹魏伐蜀这一战中,邓艾偷渡阴平这一计策在对蜀国的覆灭起到了至关决定的作用!

首先来看魏军对蜀的作战计划: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曹魏征兵十八万,由大将军司马昭担任统帅,统一指挥。大军分三路伐蜀。

第一路大军由镇西将军钟会率领,主力10余万人,取道汉中,直逼阳安关(今阳平关);第二路大军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兵3万余人,由狄道进军向甘松、沓中,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第三路大军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以断姜维后路;以廷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军。

这份进攻路线堪称完美,利用蜀汉内部斗争,完全地避开了兵家必争之地“汉中”,把战场转移到了“沓中”。

按照司马昭的设想,在沓中,用邓艾的第二路大军钳制住姜维,让诸葛绪第三路大军断阴平桥,切断姜维后路;这样蜀国要地汉中空虚。趁机指挥钟会的第一路大军进攻没有蜀军主力的战略要地汉中。

这样是一石二鸟,既可以围困姜维,使姜维无法救汉中;同时由于汉中的空虚,用优势兵力趁虚占据汉中,避免了与对方主力正面硬碰。即使邓艾和诸葛绪一时吃不掉姜维主力,只要钟会如期拿下汉中,那么姜维就面临被彻底合围的危险。消灭蜀国主力就易如反掌。

虽然最终结果是有惊无险地拿下了汉中,但姜维早就识破了司马昭的意图,把蜀军主力撤到了剑门关。

司马昭的企图失败。

剑门关,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魏军主力与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对峙,一时之间陷入僵局!

就在此时,邓艾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

据《三国志·邓艾传》中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无人之地行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志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淤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以古代的行军条件来看,这一计划是多么的冒险。

但结果出人意料,他成功了。顺利的拿下了培城。一路高歌猛进,直取成都。

邓艾偷渡阴平,一方面靠的是他本身的军事才华,另一方面则是一个“奇”字。出其不意,同时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纵观整个战争局面,能够发现邓艾在里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一计谋盘活了整个局面!

但是灭掉蜀国,很大的原因还在于:

一方面,司马昭伐蜀大军制定的进军路线和战略意图切中要害。成功的拖住了蜀军主力。给了邓艾“投机取巧”创造了先决条件。

另一方面,蜀汉内部政治腐朽不堪。文臣不能治国,武将不能统军。涪城守将马邈投降,刘禅献城,蜀国灭亡。

历史只看结果,不管怎么说。邓艾是成功的,成功的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青洱

邓艾偷渡阴平只有2000残兵,如何灭掉60万大军的蜀国?很简单,因为邓艾不止2000残兵,蜀国也没有60万人啊。你这问题没一句是对的……


按照三国历史,邓艾渡过阴平后的部队应该是2万人左右。而蜀汉当时全国军队只有10万人,其中主力部队已经在汉中损失了一批,姜维则被钟会的15万大军牵制在剑阁。再加上南中和东部的军队,成都守军最多也就两三万,和邓艾军队实力相当。邓艾在击败诸葛瞻后,成都兵力所剩无几,只能投降。


按照三国演义,邓艾最初出兵有9万人,其中诸葛绪的队伍被钟会吞并后,还剩7万左右。这7万人邓艾带着一路沿阴平小路分兵驻守。到攻打江油的时候,邓艾确实只剩2000人,因为其余不对都沿途分兵了。但攻克江油之后,专门有一段描写: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


也就是说,邓艾已经把后续部队都接来了。所以这时候邓艾总兵力不是2000,而是六七万。

后面有一段也说明这个问题:

艾闻之,谓师纂、邓忠曰:“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汝二人再不取胜,必当斩首!” 师、邓二人又引一万兵来战。……艾见二人俱伤,未便加责,乃与众将商议曰:“蜀有诸葛瞻善继父志,两番杀吾万余人马,今若不速破,后必 为祸。”

单是诸葛瞻两阵,就杀了邓艾一万多人马,可见邓艾总兵力不可能是2000,而是至少数万人。


而蜀汉即使按演义,也没有60万。按演义记载,蜀汉末期总兵力是20多万,其中在前期战斗损失数万(主要是钟会在汉中歼灭),姜维所部十万左右被钟会的20多万大军牵制在剑阁,成都只剩下大约八万军队。等到邓艾歼灭诸葛瞻所部七万人后,成都只剩下1万人,当然束手无策了。


天外村药房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兵分三路,共十六万人进攻蜀汉,其中西路邓艾领兵三万出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进攻阴平,以阻截姜维的退路,东路钟会率领剩下的十万进攻汉中。

结果虽然钟会顺利攻下汉中,但他们的计划被姜维识破,主动放弃沓中,退守剑阁。魏国大军在剑阁前被挡住一个月后,粮草不济,准备退军,但邓艾却兵行险着,率自己麾下的西路万余人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穿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小道,攻占了蜀汉腹地江油,而此时,邓艾的一万多人只剩下了两千多人。

打下江油的邓艾,马不停蹄长驱直入直接进攻成都,在绵竹与来阻截的诸葛瞻相遇,结果诸葛诞虽然人数占优,但部下都是常年驻守成都的守备军,战斗能力低下,诸葛诞父子皆死于军中。邓艾过了绵竹,就是成都,结果后主刘禅在谯周、张绍(张飞之子)等人劝说下,献城投降,至此,存国四十二年、人口六十余万的蜀汉宣告灭亡。

看整个三国历史,诸葛亮加姜维的十四次北伐,蜀汉和曹魏每次都是几万几十万的大军交战,但却谁也奈何不得谁,诸葛亮想出祁山,出不来,司马懿想过剑阁,过不去,只能双方干瞪眼,但最后谁能想到蜀汉的灭国之战,却仅仅只用了两千人,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进攻到成都城下的虽然只有邓艾的两千人,但后方却有钟会的十多万大军在牵制着姜维的五万大军呢。只要有钟会在剑阁外盯着,邓艾在后方闹的动静再大,姜维都不敢撤退,只要他一撤,就只有败路一条,而他不撤,还能寄希望于蜀汉内的守军能消灭邓艾,毕竟邓艾也只有几千兵马。

其次是蜀汉除了姜维带去前线的几万人外,真的没有多少兵力了,顶多也就是能比邓艾多个几千人,而且还都是没打过什么仗的守备军。所以邓艾只要打到成都,面对的就是一个只有城墙的空壳子,刘禅想不投降都不行,除非他放弃成都,逃跑去东吴。

最后蜀汉面对强大的曹魏,打了这么多年仗,结果百姓越打越穷,兵力越打越少,无论是平民还是朝廷重臣,都已经意识到不可能打败曹魏,北伐成功了,所以当时除了刘禅、姜维等少数人,估计很多人早就没心思再打了,这时候正好赶上邓艾打了过来,干脆就投降了吧。

用《三国演义》开篇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黄巾之乱开始,天下打了一百多年仗,由东汉末年的五千万人口打到只剩下了六七百万人,百姓们真的是太苦了,所以邓艾能靠两千人就灭掉蜀汉,也是天下百姓渴望和平意志的一种体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渔樵侃史

2000如何灭掉60万?

其实数字没有意义,因为这是只算军事帐,没有算政治帐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邓艾只靠几千残兵剩勇就迫使刘禅君臣开门投降,不是这2000人战斗力有多可怕,而是因为蜀汉气数已尽

为什么说蜀汉气数已尽?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品三国》42集“无力回天”一集,讲的非常详尽生动。为方便大家,我试着结合自己想法说一下。

第一、天下大势

魏蜀吴三国本没有谁正义,谁非正义。在乱世,统一就是正义。

起先,魏蜀吴都想统一,都不想对方统一,可谓半斤八两。但蜀汉失荆州、败夷陵、诸葛6出祁山无果。到邓艾时,蜀汉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的能力和愿望

作为阻碍别人统一的障碍,蜀汉必将灭亡。

第二、内部矛盾

蜀汉统治阶层分3个集团:荆州集团(原刘备部)、东州集团(原刘璋部)、益州集团(当地原住民)。最后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刘禅投降的谯周,就是益州集团的代表。

3个集团看似一体,其实暗流汹涌。这正是诸葛《出师表》所谓“危急存亡之秋”。

在诸葛武侯在时,凭借其执政能力和个人魅力,还能镇得住内部反对势力。丞相没后,再无能总揽全局的擎天柱、架海梁。蜀汉之前隐藏的矛盾也都暴露出来,各种反对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易中天先生总结了4点:分利不均、治蜀过严、战事太多、人民甚苦。

因此,蜀汉当亡。大势已去,面对几千魏兵开门献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想多说两句————“子午谷奇谋”

不少人经常拿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邓艾的“偷渡阴平”作比较,认为子午谷奇谋会成功。

我不这么认为。就是因为邓艾时,蜀汉气数已尽;魏延时,曹魏非速亡之国。

天下大势不同,而用此成功去套彼成功,怎会准确得了?


宛城小哥



从天下大势来看,蜀国并没有被邓艾所灭,而是灭亡在内部的政治斗争。

刘备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府,他的主体是由在河北老家招集的关张赵为第一波,然后就是在荆州加入的诸葛亮魏延等第二波,他们共同构成了蜀汉的中央统治集团。

如果读过三国志,就会明白刘备是一下成熟的政治家,并没有那么仁慈,对反对他的人从来是心狠手辣的。



刘备集团和四川本土势力有很大隔膜,刘备在内心深处可能没有打算在四川久待,他希望能用几十年时间统一天下,还都洛阳。

因此刘备并没有和四川本土势力和解,而是对那些反对他的坚决打压,甚至处死了不少的四川本地势力的优秀人才,造成了两波势力的对立情绪。

到了三国后期,刘备的外来势力力量大大减弱,四川本土势力走上台前,对刘备的政权并没有感情,因此到了邓艾兵临城下时,在四川本土势力的主导下选择了投降。



从战术和执行层面上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一个蠢才。

诸葛瞻镇守在绵阳,虽然兵力并不强大,但阻挡邓艾进攻还是没有问题的。邓艾的致命问题在于,他是走小路进来的,没有强大的攻城器械,也没有很好的粮食补给。

只要诸葛瞻布防各高地要塞,坚守几天,其它援军就会陆续从外围杀过来,对邓艾形成包围。而邓艾的军队因为缺少粮草而自乱阵角,其失败就是必然的。

邓艾的偷袭成功的前提就是速战速决,快速取胜,只要一拖住他前进的步伐,他就失败了。而诸葛瞻的急于求成让他和蜀国都走上一条不归路。



从根本上来看,蜀国的灭亡都是大概率事件,蜀国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口,兵力超不过10万,题目中说蜀国有60万军队不知是从哪里得来的。

三国中间最早灭亡的就是蜀国,其次是魏国,活得最久的反而是吴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政策不一样,蜀国采取了和当地本土势力的对抗,导致内部不团结,四川本土势力强大后,对蜀汉国家没有情感,宁愿投降。

魏国则是另外一情况,曹丕为了能当皇帝,不得不向士族大姓出让权力,让他们进入政府中央领导集团,最终被士族大姓最强的司马懿夺了权,亡国了。

吴国的孙权反而是最聪明的一个,吴国孙氏也是外来政权,也是本土势力有冲突。但孙权年少接班,他受到几方面的压力,外有曹操刘备,内有孙策势力和本土势力的双重压力。

孙策势力对孙权也不是很满意,本土势力也想上位夺权。孙权就在中间打起了平衡牌,让他们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不能一头独大,才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个权力架构是最稳定的,慢慢的他得到了孙策势力和本土势力的双重支持,并建立了自己的嫡系班底,政权是最稳定的。

蜀国则刘备对本土势力的迫害和打压,最终冲突升级,最先灭亡,这才是蜀国灭亡的根本 原因。


新知传习阁

公元263年,邓艾选精兵翻山越岭,钟会派田续跟在后面,偷渡阴平绕过姜维,直驱成都,到达了江油后,邓艾击败了江油太守马邈,成都平原近在眼前。



绵竹之战;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禁卫军到达梓潼阻截邓艾。黄崇建议诸葛瞻迅速占领险要,以逸待劳,把邓艾消灭在山区。可是诸葛瞻犹豫不决,丧失良机使邓艾进入平原,于是只能回援成都,双方在绵竹遭遇。本来诸葛瞻初战占优,可是禁卫军缺乏战斗经验,被邓艾翻盘,诸葛瞻父子战死沙场,禁卫军全军覆没。



这时候,成都已经无险可守。经过两次战略的失败,成都人心惶惶。姜维大军被钟会在剑阁拖住。无法回援。最终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投降邓艾。蜀国灭亡。

自古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蜀国灭亡不单单是军事上的失误

蜀汉本就国力有限。前有关羽失荆州和刘备败夷陵。后有诸葛亮和姜维数次北伐,虽然后期有些成绩,但总体来说入不敷出。国力一耗再耗。生生的耗光了蜀汉的国力。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办法和魏国较量了。



蜀汉内部派系不和。诸葛亮北伐一方面是开疆拓土。另一方面就是转移内部矛盾,抢夺内部其他派系权利。诸葛时期,掌权的基本上都是荆州派的官员。这一行为严重的导致了内部其他派系的不满。到了姜维时期完全的爆发了出来。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白白的空耗国力。

总体来说蜀汉的灭亡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误,更多的是因为内部的不团结和国力羸弱。


越关换视界

邓艾灭蜀靠的不是那2000魏军,靠的是蜀国尖锐的内部矛盾。邓艾偷渡成功,只是使这些原来被压制的矛盾彻底爆发,最终吞噬了蜀国。


蜀国本来就是偏居西南一隅的小国,兵力和财力都与魏国没法比。蜀国那什么与魏国僵持?靠的就是蜀道天险和不断发动战争让蜀国保持全民皆兵的战争状态。

蜀国为了生存,采取以攻为守的方式,连年发动对曹魏的战争。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姜维更是进行了九次的北伐。发动这么多战争,对于一个仅有益州的蜀国来说,负担是非常重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蜀国打仗的钱和兵当然还得从老百姓中搜刮。蜀国人民的负担是三国中最重的,老百姓早就苦不堪言。蜀国处理老百姓的矛盾,就是靠严峻的“法治”,刑法非常严,而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样一来,社会非常公平,普通老百姓看到那些公卿士族都活的那么累,自己也就凑合过吧。蜀国靠着依法治国严格控制着国家资源的生产和调动,还有效压制了国内的矛盾。可以说蜀国是个效率非常高的国家,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政治才能。


然而矛盾终究还是有点,老百姓的日子过的也是很苦的,邓艾的到来,这一切都爆发了。老百姓看到邓艾,把他视作脱离苦海的救星,他们早就不想打仗了。邓艾到成都城下时,军队已经有好几万人,而且粮草充足。所以说蜀国灭亡完全是因为内部矛盾啊,邓艾只是把这颗定时炸弹给点燃了。

(我是士说新史,欢迎大家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