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

若予点儿


1、邓艾与诸葛瞻交战于绵竹时手下远不止二千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上都有这样的记载:邓艾抢占江油城时自率二千人,《三国演义》上没提到还有田建的五千多人,但提到“艾与二千余军,并开山壮士并偕裹毡攀援下摩天岭”,而前文中,这些开山壮士即是邓艾儿子邓忠率领的五千人,也就是说,翻越摩天岭抢江油城时,邓艾自己带领的先头部队二千余人,此外还有五千多人,两者相加即有七千余人,如果田建的五千人另算的话,则邓艾有一万二千余人抢江油。

邓艾抢下江油后,将阴平小路沿途下寨各军召至江油取齐,这部分兵力有二万余人,加上投降的江油蜀军至少数千,邓艾此时人马已四万左在,随后,邓艾又拿下了涪城,尽收涪城兵马,又至少增兵数千,也就是说,在绵竹时邓艾手里有近五万左右人马,且有江油、涪城作依托,相反诸葛赡手中恐怕没有七万人,最多三、四万,处于劣势;

2、蜀地官吏军民苦于刘备、诸葛亮、刘禅这些外来户政权穷兵黩武久矣,对这个政权恨不得其早亡,诸葛亮在时,尚能利用平衡术压住局面,诸葛亮死后,矛盾全面爆发。

正史上,从刘备占领益州开始,益州士族、大户、门阀就始终在内心里仇视刘备,他们认为曹魏才是正统,这种看法在民间也一直存在。

在邓艾伐蜀时,敢于大胆任用江油、涪城投降

蜀军,而不担心他们临阵反水倒戈已经充分说

明了问题。

江油、涪城蜀军如此,诸葛赡从成都带来的军队又如何呢?也许,他们也极不愿再为蜀汉而战

,诸葛瞻、张遵、黄崇、李球是位高权重的官二代,而且,是外来户官二代,是既得利益者,打胜了自然加官晋爵,能继续保住他们的利益,但对于普通士兵、下级军将来说,凭什么为他们拼死拼话当炮灰呢?所以,这四个人在时可能不敢言语,勉强出战,等这四个人死了,就一哄而散,逃的逃、降的降。


剑胆琴心蜘蛛侠


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在真实历史上,诸葛瞻所率领士兵没有七万,满打满算不过三万左右,邓艾也不是两千残兵。当然题主有此一问,那么我们就只分析《三国演义》的情况,即七万对2千,零零壹认为诸葛瞻之所以战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诸葛瞻仓促应战,双方军队战斗力差距太大,蜀军士气低落,邓艾军背水一战

通过《三国演义》原文可以发现,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是在邓艾率兵偷渡阴平攻打蜀地内部时才被后主刘禅拉出来应战的,也就是邓艾这招偷袭成都的战术确实受到可奇效,成都蜀军仓促应战,诸葛瞻也是慌慌张张赶鸭子上阵。

在蜀军看来,这邓艾的军队都打到这了,前线估计也悬了啊,个个心里慌得很,再看邓艾看起来几千人就敢和我们七万人放对,这后面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呢...邓艾利用信息差打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别说普通士兵,就是诸葛瞻也是心里打鼓。

这就导致,蜀军几乎是一触即溃,这一战可以参考“巨鹿之战”,一方是流民和老弱病残组成的七万大军,一方是经过惨烈厮杀有进无退的2000“死士”,几千人撵着几万人杀例子本来就不少。

二.诸葛瞻战略指挥失当,本身能力也远不及邓艾

邓艾的能力不用再继续介绍,能在前线和姜维放对屡屡打胜的将军,可以说是曹魏里晚期最能打的将军之一,诸葛瞻呢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诸葛亮从诸葛瞻小时候就知道自己儿子平庸,在生时刘禅问诸葛亮,相父走了后诸葛瞻能不能接你的班啊,诸葛亮回答的挺含蓄,诸葛家在成都有个几十棵桑树就能过活了...其实早就说明诸葛瞻能力如何,不仅接不了他的班,连重要的位置都不能给。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倒是有勇有谋,诸葛瞻面对邓艾的时候停在平原不再前进,诸葛尚和部下黄崇多次建议占据险要地形狙击邓艾,诸葛瞻心里想,老子带了这么多人还怕什么,而且不把邓艾放进平原他跑了怎么办?结果邓艾进了平原马上就让诸葛瞻和他的大军知道了谁才是爸爸,几个冲锋下来蜀军就溃败了...

如果诸葛瞻占据地形优势用人数消磨邓艾,即使打不过也不至于溃败,完全可以等到姜维率领精兵回援,两面夹击邓艾插翅难飞,即使丢了前线也能保住成都

三.后主刘禅和诸多投降派拖了后腿

虽说诸葛瞻号称七万大军,不过蜀地贫苦,多次北伐后能拉出10万大军就烧高香了,精兵在姜维手里,那这七万人哪来的?毫无疑问是后主刘禅充数的。

那成都城里还有兵力吗?答案是有的,而且还不少,怎么着也能和邓艾持平,那为啥没给诸葛瞻一起带过去呢?答案是后主刘禅和大臣们怕死,留着这些人保自己呢!

《三国演义》原文中,刘禅面对兵临城下的邓艾,还在商议投降不投降,这有的商议说明有的打啊,结果蜀国大臣一边倒的要投降,这些大臣想的是,我家业都在城里,万一打不过城坡了我产业就没了啊,反之投降顶多损失一部分,说不定曹魏那边一高兴还能升官...

所以说诸葛瞻的战败不光是决策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人心已经散了,就算姜维这时候能回来,又能拖多久呢?

关注历史密探零零壹,每天更新历史趣闻故事,探寻历史未曾装扮过的模样


历史密探零零壹


提这个问题之前为啥不动脑子想想是不是真的。

蜀国灭亡时人口才90多万人,就算以百万计算,男女各占一半吧,扣除女眷就只有50万了,老幼病残占一半吧,还有25万,其他从事农业,渔业,林业,手工业,锻造业,商业,牧业等等保证军民吃穿,保证军需装备的和保证政府收入的各行各业总得有更多人吧,就算差不多每户出一人,生力军也就顶天15万人。

这15万人,前线总得占大头吧,汉中一直作为前线,通向雍州,凉州的隘口众多,还有荆州的上庸房陵方向,怎么也得布置个3万人吧,大将军姜维沓中屯田有3万吧,6万就去了,其他的巴西阆中,巴郡江州,广汉雒城内部郡每个郡留个1000把人防止民变吧,又除了万把人,巴东永安,汶山郡,南中各郡每个郡留个2000-3000人监视孙吴和打击叛乱,又少了万多,成都再留个5000来人吧,其他剑门关,江油口,之类的险关要隘也一个弄个1000把人吧,压根就能剩5万多人,这还是理想情况。而且精兵多在汉中和沓中姜维处。

再看邓征西这边,2000人?修路的2000人差不多,邓征西,钟镇西和琅琊诸葛绪三路伐蜀时候共计20万大军,邓征西部约有5万,而且是没遇到战损,仅仅路途稍有损失而已 ,何况如天神下凡,直取了江油,有险可守。北边汉中已破,姜伯约仅几万人需要面对钟镇西十余万大军,自顾不暇。何况天兵一到,蜀中哗然,民变四起,欲应天兵甚众。

完全不是对手


陈沁巧


在三国历史上,邓艾偷袭阴平,奇袭成都,一举击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逼迫刘禅开城投降,可谓是我国历史上速战速决的的传奇之战。此战可谓成就了邓艾的不世之功,同时也让诸葛瞻落得了一个“虎父犬子”的坏名声。那么,绵竹之战是否真的如《三国演义》中所述诸葛瞻7万雄兵不敌邓艾2000残兵吗?这样一出口,我自己都笑了!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其中的历史真相!

公元263年,魏国的扛把子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率领大军攻蜀。在前期,由于刘禅没有听从姜维建议,最好防备工作,致使魏国的这三路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蜀军惨败,这时刘禅才忙命廖化增援姜维,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安关口防守钟会军。之后,蜀军在姜维的布防之下,才稳住了阵脚,将魏国大军阻于剑阁关外,不得前行。

此时,魏军攻关不克,孤军深入,运粮不济,钟会有意退兵。就在这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偷袭阴平,奇袭成都的计策。对此诸葛绪并不感冒,不与参与,而钟会派出田章从剑阁西的道路进攻江油,田章破蜀军三校。一校为1000人,田章能够破蜀军3000人,其兵力大约有5000人吧!其后,田章的军队受邓艾节度为先锋。随后,邓艾带领着自己的精锐一路上翻山越岭,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险域,凿山开路,奇袭江油,江油守军不战而降。随后,邓艾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领的御林军大战于绵竹,诸葛瞻战死,邓艾占领绵竹,进逼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国灭亡。

绵竹之战可谓魏国灭蜀的关键一战,在《三国演义》中更是说诸葛瞻7万雄兵不敌邓艾2000残兵。那么,为何诸葛瞻的御林军就不敌邓艾的残兵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双方的兵力数、御林军的战斗力以及诸葛瞻的军事力量三个方面做一个说明。一双方的兵力数,在很多人眼中认为是诸葛瞻7万雄兵VS邓艾2000残兵,实则不然!首先,在王隐《蜀记》中有明确记载:“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晋书》上甚至记载:“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也就是说当时蜀国总兵力也就在10万左右,并且大部分都在剑阁阻击钟会大军,在成都周边不到5万兵力。这5万人还被刘禅派出大部分支援姜维,并且还有一部分要防守成都周边的其它城池,真正能够调给诸葛瞻的兵力十分有限。因此,蜀国只好大赦囚徒,征集了一部分囚徒出战,最后甚至派出了御林军。诸葛瞻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估计最多在3万左右。而邓艾这边,在《三国志 钟会传》里记载:“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由此可知邓艾原有3万多人,再加上钟会派给的5000人,邓艾大约有35000人。由于战损以及路上减员严重,估计到达绵竹之时大约有2万人左右。因此,真实的兵力对比可能是蜀汉3万人VS邓艾2万人。

二两军的战斗力对比,诸葛瞻带领的军队由御林军以及囚徒拼凑而成,囚徒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而蜀汉的御林军也是个纸老虎。这支御林军大部分时间都是守卫皇宫,鲜有实战经验,在少有的实战中,御林军的统帅向宠曾带领御林军征讨蛮族叛乱,最后向宠竟然战死了,能让自己的统帅战死,御林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而邓艾所率领的魏兵都是百战之兵,战斗力强悍!

三双方统帅的军事能力,诸葛瞻虽为诸葛亮的儿子,但是作为官二代,没有实战经验,并且其性格优柔寡断,不仅不听黄遵占领有利地形阻击邓艾大军的建议,而且还不据城死守,非要跟邓艾在绵竹城外野战,可谓漏斗百出,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而邓艾可是久战沙场的老将,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两人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最后的结果是诸葛瞻带领着3万人,凭着自己的勇气与邓艾率领的2万人血战,在前期由于蜀军的兵力优势以及决心,还是打退了邓艾的大军。在此关键时刻,邓艾大怒,扬言要斩邓忠、师纂,命二人再战以将功补过。结果二人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魏军攻占绵竹,直逼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国灭亡!

综上所述,诸葛瞻并没有传闻上的那么不堪,但其军事能力太一般了,真是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真是该蜀汉灭亡。各位,你们认为呢?

参看文献:《三国志》、《蜀记》、《晋书》等文献资料。


密探零零发


诸葛瞻作为一代奇才诸葛亮的子嗣,世受国恩,而国破之际死于王事,也确实令人感叹。诸葛瞻之子,诸葛亮之孙诸葛尚高呼“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紧随其父之后,死于阵中,一家三代满门忠烈,与国共生死。

诸葛瞻自幼聪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称其为,聪慧可爱。18岁便成为羽林中郎将,做过尚书、仆射,担任过他的父亲诸葛亮刚入蜀时的军师将军,可谓是少年得意。

如此一位遍任军政重臣的诸葛亮后人,为何会在绵竹大败亏输身死命丧?

在司马昭趁蜀汉大将军姜维移屯沓中之际,决议出兵灭蜀时,遭到一直与蜀汉周旋的大将邓艾强烈反对,他认为此时蜀汉内部没有可乘之机,坚决反对。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蜀未有衅,屡陈异议。

司马昭和蒋琬、费祎两人的看法是一致的,蜀汉国小力弱。出兵之前,司马昭在大庭广众之下,明白告诉众人他早已仔细估算审定而形成的灭蜀大计。

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虽然人人不齿司马氏,但是司马昭的这番言论,不仅有大的进攻策略,更有精确情报的掌握,还有将对方首脑及民众的心理把握的十分透彻,可说已是智珠在握。遂大胆出兵十六万人于263年八月,大举向西直奔蜀汉。

反观,刘禅一方。在钟会刚刚到达汉中,姜维已经明确通知,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却被刘禅和黄皓一个两人碰头会,就认为姜维的说法子虚乌有,便丢到一旁,置之不理。

当然,这就为诸葛瞻仓促应战创造了条件。这个时间足足有两三个月之久。

之后,刘禅才按照姜维的建议,派遣廖化、张翼、董厥三人率兵迎战,这就拖到了夏天。

期间,为了抵御住钟会的进攻,刘禅将原先散放在外围的各个寨城悉数取消,聚于汉城和乐成两地。

那么姜维在抵抗钟会时,用到了多少人呢?诸葛瞻又能集结多少人?

当时,汉乐两城,各有五千人,加上寨城退回的人,应该接近两万人。

邓艾分兵于天水太守王欣进攻姜维,要知道邓艾手下总共三万人,分给王欣的一定不会超过他本人控制兵马的数量,那么王欣最多是一万到一万五千人。随后,邓艾又命有杨欣和牵弘两人领兵牵制。

姜维的才能是魏国将士有目共睹的,士卒若是少于姜维的人数,定然不敢前往。所以姜维当时的兵力应该不超过一万人,加上之前与邓艾相攻在沓中,姜维手中最多七八千人,当然这些人都是蜀汉的精兵。

之后,姜维从沓中拼命撤出,回援。途中遇到廖化等人的援兵,遂一同退到剑阁防御。

在汉、乐两城有近两万人,姜维手中有近万人加上援兵,也有近两万人。

此时蜀汉已是危如累卵,自然派出各地的精兵来增援和防御。

那么等到入冬之时,诸葛瞻能够调动的人马 或者说蜀汉能够调动的人马不会超过五万人。而这种还仅仅是简单的加减法,因为就算刘禅再蠢,也不会将各地的守城人马全部调出,交给诸葛瞻。这不是信任或猜忌的时候,而是各城也需要留守城池,维护治安。所以,诸葛瞻手里的人马甚至不会超过三万人。(蜀汉时有1州22郡,作为都城的成都,更是重中之重)

而关键是,诸葛瞻手下的部队是临时从各地抽调过来的,这从他领兵初战的时间以及廖化等人的援军可以推断出来,侧面的证据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刘禅,自然不会让部队一直集结在一起,一是不安全,容易出现事端,甚至发生叛乱。二是如此多的部队不是驻扎地一方能够供应的起。

当然,军队的人数多寡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诸葛瞻在受命阻击潜入的邓艾部时,出现的一系列事件才是他失败的根源。

诸葛瞻的顾忌

在诸葛瞻发兵之前,邓艾依然降服江油小城,守将马邈归降邓艾。战前,邓艾已经行军七百里,穿越“无人之境”的山川,已是疲兵粮少。马邈的降服,为邓艾部提供了粮草和休息地。但此时邓艾部应该是仅能果腹,配备少量的粮草,因为邓艾所率的军队还是出发前的三万左右,邓艾没有和钟会直接接触,因此没有像诸葛绪一样,兵马被夺。邓艾从江油出发后,一路毫无阻碍的向既定目标涪城进发,引起的百姓恐慌,早已望风而逃。也就是说邓艾一路上,再次得到大量的粮草补给非常困难,但有马邈的带领,不至于饿肚子和迷路。

而诸葛瞻的部属都是从各地抽调过来,根本来不及整训,将令无法顺畅的传达。唯一的优势就是背靠蜀汉,有充足粮草供应,他又需要时间协调内部将领。关键的是,这个时间虽然是有的,但是很紧迫,是姜维等人在剑阁日夜精心防御换来的。诸葛瞻调整内部即迫切又急需,所以留在涪城未冒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耗费行进中且孤军深入的邓艾部的粮草。

诸葛瞻的担心

涪城之后,便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和成都平原上的成都,如果率兵迎战,即便是如黄崇所说的占据险要位置拒战,必然会分兵,从而降低守备的效果。涪城的守御能力自然也会随之下降。

诸葛瞻在此时开始犹豫,究竟是分兵还是合兵在一处?

在黄崇、张遵、李球等人的一再哭求下,才决定合兵一处,迎战邓艾。

这个决定是仓促的,而且是被逼的。

虽然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死战,但由于是临时抽调拼凑的部队,又是无法完全掌控部属,在邓艾的精兵且是处于无处逃遁的“死地状态”的悍兵,虽然在首战诸葛瞻获得一个小胜,但在邓艾一再要斩首亲子邓忠等人的强令之下,诸葛瞻部是无法抵敌,而后被杀身亡。

事后,邓艾等人的捷报上,可以清晰看出,诸葛瞻部是因部属溃散而招致杀身之祸,最后兵败。因为上报的兵员数量和司马昭预估的数字不相上下,并且多出了近一万二千人。

汉主遣太仆蒋显别敕姜维使降钟会,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于艾,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唐代丹药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四月,掌实权的曹魏大将军司马昭开始出兵灭蜀。彼时伐蜀魏军兵分三路: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各率三万兵马,由邓艾负责正面牵制姜维,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都督关中、镇西将军钟会则率十几万主力,分别出斜谷、骆谷(今陕西眉县西南)两路并进,直捣汉中。

当初,魏延镇守汉中时,将主要兵力全部部署到汉中外围,在外侧设立了许多军事据点,派重兵把守,魏军来攻,因无法集中力量,一直不能攻入汉中腹地。后来姜维守汉中,竟全盘否定了魏延早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守御方法。

他说:“将大部兵力放在外围的守法虽然稳妥,但不能大胜,达不到大规模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作战目标。不如撤掉外围军事据点,将兵力、粮草聚集在一起,坚守汉、乐二城(陕西勉县附近)。魏军若来攻,则我城池坚固,兵精粮足,很难攻破,而其远来必粮草不济,荒山野岭间又很难掠取,若他后勤转运被我截断,军粮难以为继,只得退兵。我军则抓住有利时机,一齐开城出击,在游骑的配合下,就可以将来犯之敌彻底歼灭了”。

姜维擅改魏延“守险不守郫”的稳固守御法,固然有他的道理,然而把长于骑战的魏军放入平原地区,蜀军必须比它快才行,这显然过于冒险。

果然,钟会率大军直攻汉中,对汉、乐二城只是分兵围困,他自率主力直扑阳安关,很快便一举攻破。

阳安关在今天的陕西沔(勉)县西南,宁强县之西北,是出关中越秦岭后入蜀的第一道要隘。魏军攻取阳安关后,蜀军就只有一道剑阁(昭化境内)险关可以据守了。蜀将姜维早就察觉到魏军有大举进犯的迹象,于是上书蜀后主刘禅请求派兵增援,刘禅在黄皓的蛊惑下竟置之不理,拒绝派兵。如今听说魏军围攻阳安关 ,姜维只得率部从沓中回援。姜维骁勇善战,邓艾三万人马牵制不了,诸葛绪部也掣肘他不住。然而侦听到阳安关已经失守,姜维只得扼守入蜀的最后一道天险——剑阁。

钟会率魏军主力围攻剑阁,却久攻不克,在狭窄山谷间一筹莫展,进退两难。邓艾率部尾随姜维,进至阴平道(今甘肃文县)。从阴平南下,翻越平武之武担山,就可以抵达西川之江油、绵竹(今绵阳),之后便是一望无际的成都平原了。阴平道虽是入蜀捷径,但极其险峻,数百里人迹罕至,鸟飞不过,所以彼时蜀国对这一险道是疏于防范的。

邓艾邀约诸葛绪与他合兵一处偷渡阴平道,直扑成都,立奇功一件。诸葛绪有些畏难,搪塞说自己的任务是断姜维后路,并无攻蜀一说,遂引兵赴剑阁会合钟会大军去了。钟会密奏司马昭,告诸葛绪胆怯畏战,贻误军机,司马昭下令将其槛送京师,钟会兼并了他的人马。

钟会围攻剑阁却无法得手,还伤亡了不少将士。眼看军粮告急,他无计可施,打算主动撤军了。

邓艾却挑选一万精锐,从阴平劈山开路,遇水架桥,攀援附藤,缘崖而上,翻越七百里渺无人烟绝险之地,出其不意地抵达江油城下。江油蜀将马邈见魏军犹如神兵天降,意志崩溃,在邓艾的劝说下举城投降。邓艾随即朝绵竹奔去。

请注意,随邓艾偷渡阴平的魏军敢死队至少有万人,而不是两千,即便有人中途死于意外事故或战死、伤病,入蜀后至少还有八、九千将士随他参加了绵竹之战。

从江油进攻绵竹,中间要经过涪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据守涪城。诸葛瞻彼时担任蜀汉卫将军,那么他麾下真的有七万兵马吗?对历史稍有了解,你就会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三国志》载,蜀汉后期,其国总兵力不过九万,防守成都及其外围的兵众总计四万左右,其余的五万精锐大都随姜维、张翼、董阙、廖化等驻扎在汉中、沓中、阳安关一带。因此可以推算,诸葛瞻所率之兵不会超过两万(因还要分出两万留守成都及附近,不可能全部大举压上),且大都是拱卫成都的御林军。

诸葛瞻和其父诸葛亮一样,是蜀汉的大忠臣,人品自是出类拔萃,但若论才干,尤其是军事能力,则远不如乃父。

得知邓艾率军出阴平道后逼降江油守将马邈,如今正迅速逼近涪城,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劝诸葛瞻即刻派兵抢占城外各处险要,居高临下阻击魏军,以阻止邓艾由此进入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诸葛瞻却首鼠两端,患得患失,犹豫不进。他这一耽搁,黄花菜都凉了 。邓艾深谙兵贵神速的道理,他一举击溃了诸葛瞻部前锋,并攻击涪城。

诸葛瞻首战失利,被迫退守绵竹,邓艾军则挥师疾进,紧追不舍,途中他写信劝降诸葛瞻,并许以高官厚禄,诸葛瞻接信后大怒,将邓艾派来的使者诛杀。随后,他在城外摆好军阵,静候邓艾到来。

《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八》记载:“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 ”.

大意是邓艾率领这支饥疲不堪的孤军与诸葛瞻军展开激战,魏军没有退路,只能舍死向前,几经反复,终于大败蜀军,诸葛瞻 、黄崇、张遵(张飞孙)临阵被杀,瞻子诸葛尚愤而跃马冲阵,英勇战死。绵竹一役,诸葛瞻的两万蜀军基本全军覆没。

说几句题外话:假如诸葛瞻在守涪城时采纳黄崇建议,迅速派兵抢占险要,据险坚守,拼死阻击,则缺乏补给、困乏不堪的邓艾孤军一定难进一步,被拖疲拖垮甚至一鼓聚歼都是有可能的。可惜诸葛瞻见事迟缓,当断不断,遂贻误了大好战机,兵败身死不说,还导致成都门户洞开、无险可守。

破绵竹后,邓艾继续孤军冒进,向成都开去。魏军突然兵临城下,蜀汉朝野一片混乱,守军不听调度,百姓纷纷外逃,难于禁止,似乎无人愿意与城共存亡。假如刘禅力主坚守成都,彼时剑阁仍在姜维掌控中,钟会的伐蜀大军被其阻住,难以前进一步,邓艾数千孤军没有补给,外无救兵,终究是要被各地勤王蜀军团灭的。然而,昏庸的后主刘禅因敌情不明,还以为魏军大举杀至,于是在光禄卿大夫譙周的劝说下,献城投降。史载,姜维接到刘禅投降敕令后,便从东道投降了钟会。其麾下部将得到投降命令后,纷纷拔刀斫(砍)石,以表达不满与愤懑之情。至此(263年10月),立国四十二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诸葛瞻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魏国三路大军伐蜀,诸葛瞻以三万人之兵防御绵竹,抵御偷渡阴平成功的魏征西将军邓艾,结果轻敌冒战,诸葛瞻及子诸葛尚全部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率军长驱直入,很快便兵临成都城下。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北伐败归,遭诸葛瞻与董厥弹劾,以连连北伐,劳而无功,国内兵疲民乏为由,上表后主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借此削夺他的兵权。姜维此时又结怨于宦官黄皓,恐为他所害,加上朝中很多人不能容下自己,于是自请屯田沓中以避其祸。魏国得悉蜀汉将相不合,遂有伐蜀想法。

蜀汉炎兴元年(263),统领朝政的魏晋公司马昭,起兵15万,以钟会、邓艾、诸葛绪为大将,三路大军伐蜀。但是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和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的左翼人马被姜维、张翼等蜀将阻拦在剑阁,魏军久攻不下,双方在剑阁僵持日久,魏军粮草不济,无计可施的钟会准备退兵。



而邓艾率领他的三万多精锐独辟蹊径,偷渡阴平关,历经九死一生,自景谷道攻入,孤军深入蜀境,此时邓艾手下已只有万余人的疲惫之师。魏军突然深入蜀境,毫无防备的蜀汉各郡县守将皆望风而降,诸葛瞻率领黄崇、张遵等将前往抵御,到了涪县却慑于魏军威势,盘桓不前,也没有占据险要地形拦截魏军,至此邓艾长驱直入,不得已,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遣使书信以琅琊王爵诱降,遭诸葛瞻言词拒绝,并怒斩来使。

绵竹之战是蜀汉的生死存亡之战,蜀军在绵竹集结了两万多将士,要对付邓艾的数千疲惫之师占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这一次诸葛瞻并没有听取黄崇据城固守,等待外援,消耗魏军意志的决定,准备背城与魏军决一死战。邓艾兵力有限,意在速战,但他的儿子邓忠和将军师纂试图左右两路包抄蜀军,但都被诸葛瞻打败。



邓艾于是亲自提刀上马,大声对将士喊到“大丈夫得功名取富贵在此一战,众将士随我杀上去。”于是魏军蜂拥而上,喊杀震天,两军大战于绵竹城外,结果诸葛瞻诸葛尚父子、黄崇、张遵等人全部战死,魏军前往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绵竹经过浴血奋战后得以攻破。

诸葛瞻虽然忠勇有余却谋略不足,绵竹之战暴露出诸葛瞻的几个弱点:

  1. 犹豫不决,不知兵法。魏军深入蜀境,诸葛瞻盘桓于涪县不前,不听尚书郎黄崇之言抢占险要地势以据魏军。要知道,邓艾此时长途行军兵疲马乏,极难在山地用兵,若使其大军进入平原,则可分兵攻城,蜀军将魏军困死的计划就将落空,这是诸葛瞻当断不断,不知兵法的表现。
  2. 决意死战,迂腐愚忠。战前,诸葛瞻曾悲愤的列数自己的三大罪,即“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疆土”,因之此三大罪,诸葛瞻抱定了坚守绵竹,与敌死战的决心,即便城破,也不会偷生回去。然而,固城坚守也是守,诸葛瞻却轻敌冒战,已至于连累三军,失守绵竹,父子及众将几乎全部战死。
  3. 轻敌冒战。诸葛瞻只要能死守绵竹,则邓艾就不能兵进成都,孤军深入蜀境,这对于邓艾和他的一万多将士来说,无异于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必求速战。诸葛瞻轻敌冒战,没有料到这些魏军战斗力这么强悍,如果坚守绵竹居高临下,等到魏军士气衰弱 ,再以逸待劳,则邓艾必败,这可见诸葛瞻实在是徒有虚名,没有得武侯兵法之真传。

最后笔者要更正一下魏蜀绵竹之战双方的兵力数字,征西将军邓艾自领三万多魏军偷渡阴平,途中兵员损耗很大,最后约有一万五千兵顺利的进入蜀境,而诸葛瞻镇守的绵竹是成都外围的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因此也集结了约三万蜀军。提问数字不实,在此更正。

大国布衣


仔细回顾偷渡阴平前后的细节,我们就能消除以讹传讹的误会,接近真相了。

邓艾的设想:并没想到能直接灭蜀

263年,司马昭兵分三路伐蜀。邓艾率军三万牵制驻在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军三万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十余万大军进军汉中。

姜维一番漂亮的机动,摆脱了诸葛绪,退守剑阁,稳住局势。


就在伐蜀大业眼看陷入困境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设想。

他说:阴平小道人迹罕至,蜀军无备。我出军从此下涪城,姜维一定要回援涪城,这样,钟会大军就可以通过剑阁天险,方轨而进了!如果姜维不回援,那涪城兵不足,我们就可以一举拿下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从这个设想,我们看出,邓艾的企图,他还没有想到自己可以攻破绵竹、直下成都,一举收全功。该方略的初步企图,只是要解决姜维据险而守的问题!

邓艾的组织:山地行军经典之作

“既然是偷袭,不可能带太多人,最多几千人”,这是目前流行的看法。

果然如此吗?

中国史书微言大义,西方史书对汉尼拔翻阅阿尔卑斯山的描写或可参考。

早先,邓艾约诸葛绪一起走阴平小道。诸葛绪拒绝了邓艾,向钟会靠拢。假如最多只需要几千人,手握三万精锐的邓艾,为什么还要邀请诸葛绪呢?

再说,几千人逼近涪城,能调动姜维大军吗?

出去驴过的朋友知道,爬野山,不怕地形险阻。既然有这么条小道,自然就是走得通的。

最怕的是三点:1、迷路;2、粮食和水匮乏;3、受伤;

哪一条都是致命的。


邓艾前队几千人(《中国历代战争史》说有万余人),他们可不是一路滚山坡滚出来的!

1、探路。这是废话。

2、搭建简易通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史载邓艾前队最危险的时候,粮运几匮。粮食能运上来,后队的人马也是可以分批次过来的。因此,他们要在难通行处选择地方搭建简易通道、桥梁,利于粮草和后队通过。;

3、搭建简易中间营地。史载邓艾每百余里留兵三千人为寨。


中间营地是运输队和向导队,也是后续部队行军休整处(十月,山区已经很凉);也能充当一些野战医院等临时营地职能。

这样,前队开路后,后队进来的速度会很快。

喘息

可是,越往深处,粮食运输的沿途消耗就越大,运粮就越困难。在前方没有补给基地的情况下,这些中间营地的部队是不可能前进的,他们前进了,大家吃什么?


因此,当邓艾前军气喘吁吁爬出群山时,他们是没有多少人的,而且个个饥肠辘辘。

此时,邓艾得到了钟会的支持。钟会派遣田章率军前来支援(关于这支援军的规模,我没有查到原始出处,但在当代大陆和台湾的一些权威战争史文章中,都提到有五千四百人)。小编不确定究竟多少人,但能轻松击败三校伏兵,小编以为五千多人是合理的数字。

邓艾以田章为先登,一路向前。田章军不出百里,就击败了蜀军三校伏兵,并直下江油,江油守马邈投降。

进入江油后,气喘吁吁的邓艾军终于得到了休整和补充。

疲惫之师?

因此,这里有两点:1、邓艾军后军是可以陆陆续续沿前队小道前来支援了;

2、即使只是邓艾军前军,在得到王章的援军后,兵力也理应超过一万!

小编以为,兵贵神速,既然邓艾是要威胁涪城,邓艾很可能没有等到后队到齐,就发起了新的攻势。

因此,对于后来的绵竹之战,邓艾军的参战兵力,小编以为在1-2万之间。而后来抵达成都时,后续部队可能陆陆续续已经跟上不少,兵力很可能在2-3万。


更重要的是:到绵竹,面对诸葛瞻时,邓艾军已经不是那支死里逃生、饥肠辘辘的疲惫之师了,而是得到补给和休整后,精神焕发的虎狼之师!

诸葛瞻军,二代们组队

邓艾走出阴平小道,如鬼神一般攻破江油,对蜀汉君臣的威慑是可想而知的。

蜀汉立即下令诸葛瞻领军抵御。

诸葛瞻带去了多少军队呢?小编以为:大约为2-3万人。

从魏军入侵到对峙剑阁时,蜀汉一直在倾尽全力支援前线。廖化、张翼、董厥,甚至在永安防御东吴的阎宇,除了实在太远的南中方面,能抽掉的部队都压上去了。

诸葛瞻所带的部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部分禁军,羽林右督卫李球所部就参与了此战;一方面是临时征集的囚徒。


《士民志》记载,蜀灭亡时,“带甲之士十万二千”。《晋书》说司马昭时期,蜀“有兵九万”。

姜维在剑阁有五万余,永安罗宪有两千(主力被阎宇带去支持姜维),南中有万人。

也就是,当时其他地方部队加成都,约有4万兵。除去其他地方部队,派出2-3万部队给诸葛瞻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数字。

因此,诸葛瞻军理应拥有一定的兵力优势,但其素质上的差距,就不可以道理计了。

邓艾军不说了,原本就是与姜维周旋的老兵。在陇西时,又募集了胡羌矫健五千,可谓兵强马壮。

而诸葛瞻呢?囚徒啥的就不说了,禁军呢?结合后面的战事再说。先说说将吧!

诸葛瞻所带的,黄崇、张遵、赵广、李球,这些人的父亲都是张飞、赵云、黄权、李恢这样的猛人,可是,这些二代哥哥,确实没有什么战斗经验!


我们若在,岂容你邓艾胡来!

进退失据的诸葛瞻

诸葛瞻可来不及想那么多,国难当头,岂容顾虑?领军抵达了涪城后,停了下来。

此时,黄崇建议:应该赶紧占据险要,不要放邓艾进入平地!诸葛瞻不听,黄崇痛哭不已。

为什么诸葛瞻不听呢?

或许,他是为邓艾军不可思议的山地穿梭能力所震撼? 又或许,他为蒋舒、马邈等人的投降所震撼?。不知道!

诸葛亮神鬼莫测,诸葛瞻也神鬼莫测!

反正,诸葛瞻是没有去占据险阻。结果,邓艾军进攻,诸葛瞻前锋交战不利,退守绵竹。

决意在绵竹关外野战

既然退守绵竹,应该是诸葛瞻认识到两军野战能力的差距,准备凭关自守了。

可是,诸葛瞻再次拒绝劝阻,准备野战迎敌。

个人认为,诸葛瞻的这个安排,或许有他自己的想法。

1、涪城失守后,剑阁的后路已暴露。邓艾已完成了初步设想:危胁姜维后路。而如前所说诸葛瞻军死守绵竹,困不死邓艾!(邓艾占领江油、涪城后,日子已经很舒服了)!

2、列阵城外,依托关口作战,即使战事不利,也可以退回关内,再凭关自守也不迟!


不管什么想法,诸葛瞻列阵城外,进行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野战。

绵竹死战

诸葛瞻激昂地说:我内不能出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晋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这三罪,还有什么脸面回去!

黄崇等人也纷纷激励士卒,拼死一战!禁军李球担任临阵指挥。

蜀军中的新兵蛋子们一起高声呼喊,青春洋溢的脸庞露出必死的表情。

邓艾令邓忠、师纂领军分别进攻诸葛瞻的左、右翼。显然,邓艾的目的就是从侧翼切入,切断邓艾军与关口的联系。

可是,诸葛瞻军的新兵蛋子们却如开了外挂一般,在诸葛瞻等人的带领下,奋勇死战,邓忠、师纂败退!

邓忠、师纂找到邓艾,这波敌人不好打!


邓艾深知,此时绝不可气泄!高呼:“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还管什么好打不好打!来呀,把这两个临阵退缩的人斩了!”邓忠、师纂大惊,马上带队杀了回去!

战场上,刀枪相向,杀声震天,两支打了鸡血的部队激烈地碰撞着!

此时,蜀汉禁军的老问题,决定了战局。

蜀汉禁军战斗力如何,说不好,但能击退邓忠,应该就还可以。可是,他们有一个老毛病:坑领导!

当年,这支禁军在中领军向宠的率领下在南中平叛时,向宠就挂了。


而此战中,诸葛瞻、黄崇、张遵等人,都在激战中扑街了!

看来,禁军兄弟缺乏实战经验。领导者必须身先士卒,才能激励他们奋勇而前,但这也让他们的领导身处危机当中!毕竟,不是所有的将军,都叫关云长!

诸葛瞻等战死后,蜀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魏军把握机会,彻底击败了蜀军,并趁着混乱无序,趁势攻破了绵竹!

成都,就在前方!

参战的二代都战死了,他们也许没有他们父辈的破敌之策,却依然满怀忠义之情!

诸葛瞻确实并非将才。企图让毫无军事经验的他独领大军,救蜀于危亡已是无可奈何,更何况是让他面对邓艾这样的鬼才呢?

成王败寇,自古皆然。但是,与其夸大事实,视胜利者为赌徒,失败者如草包。何不仔细复盘,以求客观?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诸葛瞻怎么可能是邓艾对手?并无作战经验,也就是有些军事理论知识。对手善战,当坚守待援,毕竟事情蜀汉腹地,坚守就是胜利。邓艾也急,必须尽快拿下,要知道姜维若得到消息,打邓艾一个腹背受敌,就完蛋了。不管怎么样当时诸葛瞻的兵多是肯定的!要不然以他自己的战力也绝不敢与魏军死战!只不过他没有实际战斗经验,更没做到知己知彼,以优势兵量被邓艾的虎狼之师以少胜多罢了。

诸葛有多少兵我不知道但是绝对不可能有7万,当时蜀国人口90几万十人一兵,顶多十万兵马,前线最少要去8万兵,诸葛顶多率领跟邓艾差不多的兵或者可能比他少!而且这些兵的质量绝对没法比,早知道诸葛脏的儿子诸葛尚非常勇猛两人组合天时地利都在诸葛这边摔同等兵力的正规军跟邓艾打鹿死谁手都不知道!诸葛瞻领得兵都是后方缺少锻炼的兵,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打仗,再就是主将也缺乏历炼,所以一触即涣,邓艾的兵置之死地而后生,打仗勇猛所以能以少胜多啊!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能绕过城池,就是怕没补给或者后路被断,邓艾这种行军其实非常危险,输了甚至是迷路了基本就全军覆没。还是说明邓艾领军很强,蜀国的留守军队太弱。诸葛瞻和他儿子虽然勇猛,但缺乏实战经验。父子俩不是凭借坚固的城墙坚守待援,而是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向魏兵冲杀,结果中了邓艾的埋伏,父子俩被乱箭射死,蜀军再多,但主将帅被杀了,也只能是失败的下场。

诸葛瞻野战还是有希望的,一来蜀军人数比邓艾军队多,二来守土和敌军远来不立刻歼灭怕是,邓艾一个回手掏,姜维的部队全军覆没,逼得诸葛瞻只能野战获胜去救援姜维,奈何运气和战斗力不如邓艾的野战部队强。诸葛亮早在出师表中就已经提到了,益州疲弊,说明蜀汉政权这时候内部已经有很大问题了,就是内部矛盾,好在诸葛亮在,没有展现出来,诸葛亮死后就不一样了,说白了,益州本地士族巴不得曹魏政权打进来,所以说,这个时候支持刘禅忠于他的那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益州人都希望曹魏进来,邓艾一打进来,他们都一股脑的都投降了,而且追随邓艾了,在成都的也劝刘禅投降,所以说,邓艾的势力越来越大,追随的人越来越多,可就不是那两三千人了,而刘禅这面都跑对面去了,他的人肯定越来越少了,刘禅也不傻,他蒙看不透?所以说没法打了。

诸葛亮死后,蜀国主战派就不再是主流声音了。益州派占据了蜀国的话语权。益州派本就是地方士族,对他们来说刘璋,刘备或者刘禅,甚至司马家,无论谁当皇帝,对益州士族都没什么影响。姜维北伐真的就是做做样子罢了。邓艾到了成都附近以后,士族率先投靠司马家,一个刘禅能有多大用处?魏晋按照九品中正制安排官员,掌握益州大权的还是士族。刘禅其实是个明白人。

魏国实行九品正中制,蜀汉荆州派当权,益州士绅巴不得魏国打来,邓艾一打入,益州派士绅纷纷投效,邓艾兵将越来来多,诸葛瞻等荆州派官二代和禁军忠心是有,可实战经验是0。所以他们的全军覆没,打断蜀汉脊柱。刘禅在成都问益州派首领谯周,谯周说降吧。刘禅只能降。

诸葛瞻的部队是朝廷中坚力量,最精锐,全部战死沙场。邓艾其实当时也是3万多兵马,要不马藐不至于投降。当时姜维都被钟会包围了,邓艾是申请钟会带兵偷渡阴平,数量不会少,4—5万是有的,只能比诸葛瞻多,所以诸葛瞻才会陷入包围,野战而死,即使不出城,也会被攻破。当时的战场由不得诸葛瞻有太多选择,要么战死,要么投降。两军对阵远比我们想象的残酷。能做到指挥几万部队的人,都素质不一般。

缺乏人才和经济基础是导致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其正统性其实也不强,经历了黄巾之乱和群雄兼并,人口锐减,没几个老百姓再怀念大汉的荣光。而且以当时的经济条件,长江以南分为两个国家,就不足以对抗经济中心尚在北方的中原魏晋政权,刘备和孙家在当时已经把割据做到顶了。

诸葛瞻能当将军也不是没能力,带的军队也不差,打败邓艾前锋,还是很有战斗力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寡不敌众,诸葛瞻2-3万,战斗力强悍的精锐3-5千,野战邓艾先锋部队5-8千,邓艾后续部队都没有上,说明邓艾偷渡阴平3-4万人左右,最后诸葛瞻死战不退,父子阵亡,不失为英雄。


历史深度揭秘


三国演义在说到蜀国灭亡的时候,说是邓艾率领几千残兵从险要的地方杀到了成都平原。而当时在成都的时候,后主刘禅有数万大军,并且给了诸葛瞻不少的兵力,结果被邓艾打得全军覆没,诸葛瞻也阵亡。

后主刘禅在这种情况下,干脆就投降了,导致蜀国就此灭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觉得刘禅和诸葛瞻实在是太不争气了,有这么多的兵力,居然被邓艾那点兵力打得落花流水。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仍然不是这个样子,邓艾率领的军队也不是几千残兵,因为他只要打通了道路之后,他的军队可以源源不断地沿着打通的道路过去。

当时伐蜀的时候,魏军一共有18万,邓艾的军队有3万,所以杀到成都平原的邓艾军队,估计至少应该在2万以上。而蜀国有多少军队呢?蜀国的国力太弱,所以整个国家的军队应该不会超过10万,其中主力由姜维统帅在汉中,对抗钟会的军队至少有5万。而在钟会伐蜀的时候,刘禅又将成都至少2万军队交给廖化,让他前去剑阁增援姜维。

所以这个时候刘禅和诸葛瞻手下的军队数目已经非常少了,因为蜀国还有其他地方需要镇守,防守东吴方面肯定要一部分军队。因此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手下最多有1万军队,而且还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因为精锐的军队都去支援姜维了。所以诸葛瞻在这一战中被打得惨败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因为他是绝对弱势一方,他的出兵早就败局已定,只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