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逢場趕集的一副俠客打扮走江湖的人

舊時逢場趕集的一副俠客打扮走江湖的人

舊時逢場趕集的一副俠客打扮走江湖的人

網絡圖片

著名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有一手“沙書”絕活,一把白沙握在手,轉眼間“漏”出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令人歎為觀止。

舊時逢場趕集的一副俠客打扮走江湖的人

網絡圖片

其實,過去走江湖的都有這一手,逢場趕集,他們找一塊空地,先在地上用白沙畫一個五米見方的框,行話叫“拉場子”,場子中央鋪一塊白布,上面放個木箱,走江湖的人一副俠客打扮,抓起白沙在場前“沙沙沙”寫下八個大字:“祖傳秘方,包治百病”,然後,或敲鑼或吹口技吸引過往行人。待到圍觀者越來越多,他們開始耍單刀、花槍之類的武功,隨著四周喝彩聲迭起,俠客便脫去上衣赤膊上陣,耍著耍著,突然從木箱內抽出一根一米多長、比大拇指還粗的鐵條,“梆梆梆”對準自己腰部猛抽三記,鐵條馬上彎了,俠客臉上略顯痛苦狀,哇的一聲吐出一口鮮血,看起來是中了內傷,而且傷得不輕。這時,搭檔出場。此人讓俠客坐下,聲稱自己有秘方可救俠客性命,說著從木箱內取出一帖狗皮膏藥,用煤油燈將硬梆梆的膏藥烘乾,貼在俠客腰部,三五分鐘後傷者雙眉舒展,行走裕如。好傢伙,真精!賣藥人趁熱打鐵,宣稱此膏藥乃七代祖傳秘方,主治跌打損傷、腰疼、老寒腿、全身筋骨痛,藥到病除,永不復發。如此現身說法,圍觀者確信無疑,紛紛解囊購藥,江湖人收入頗豐。

舊時逢場趕集的一副俠客打扮走江湖的人

網絡圖片

還有一種走江湖的,專門幫人挑翳。翳,就是生在眼球上影響視線的那層膜。江湖人打好場子做幾套小魔術,然後從圍觀者之中請出幾位有眼疾的患者,一字形排開,在每人雙眼滴幾滴所謂特製的眼藥水。據行家稱,那也就是普通眼藥水加了點中藥冰片,塗到眼睛上涼絲絲的,感覺很舒服。一分鐘後,江湖人問患者眼睛舒服不舒服,當然個個喊舒服。江湖人宣稱,這是祖傳秘方配製的藥水正在發揮效力,下面由我親自為大家挑翳。說著,從包裡掏出一根骨簪,用藥水棉花擦擦,來到第一位患者跟前挑翳,骨簪在眼眶上輕輕劃過,便挑出了一團眼屎大小、白色帶膠質狀的東西。“諸位請看,這就是翳。如果現在不除,久而久之必然導致雙目失明。今天我是路過此地,所帶藥水不多,只有一百瓶,一毛錢一瓶,想要的舉手。”看到舉手的人不是很多,他馬上使出一招:“前二十名,買一瓶送一瓶!”人群中頓時出現了騷動:“我要!我要!”一百瓶眼藥水一搶而光,每個人都要買一送一。而那翳,其實就是事先藏在藥水棉花中的腸衣。

舊時逢場趕集的一副俠客打扮走江湖的人

網絡圖片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熒光增白劑剛剛問世,走江湖的將它溶入香肥皂中重新包裝兜售。經過如此“點化”,去汙功能且不談,關鍵是能洗舊如新。怕顧客不放心,走江湖的拿顧客衣服做試驗。鄰居一位小朋友出於好奇,拿出衣角給對方當場做試驗,真的洗舊如新。回家後,他忙不迭地向母親炫耀,卻招來一頓臭罵,兩個衣角一邊舊一邊新,簡直成了大花臉。急得沒法,去找走江湖的吵了一架,人家還算姿態高,按成本價賣出一塊“洗舊如新皂”,還故意裝出一副心疼的樣子,骨子裡他沒少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