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懂红楼梦?

阿焕1007

个人看《红楼梦》的时候,只有书本可看。 因为那个时候毛主席说:“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不看红楼梦,不𢤦封建社会。怎么反封建?”。 大人们抱着《红楼梦》猛看,因为除了《红楼梦》就只有广播小说《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了。小时候我还曾经以为“作家”的另一名字就叫“浩然”呢! 所以那个时候,小孩子看《红楼梦》也是硬看。懂不懂都囫囵吞枣地看,真是生吞活剥读红楼呀!



后来62版的越剧电影《红楼梦》重映了,把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看得痴迷了。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只有宝黛钗爱情婚姻主线剧情。

后来又出了新的“小人书”《红楼梦》,比小说容易看懂多了。

再后来才有了87版电视剧,起先被很多观众批评。特别是大家觉得陈晓旭演得最差,比起王文娟大师的林黛玉差得太远了。

过两年又出了89电影版大家对电影版中的“女宝玉”很失望,反过头来又感得还是欧阳奋强陈晓旭这版比较好些。87版的地位从此确立了………

说这么多是因为我的建议是:

a先看87版,王扶林导演说“87版是简化通俗小人书版。”,直白的说就是“简单易懂”的版本。

b再看10版,10版很多观众说是“聊斋”加“金瓶梅”,其实总结得很好!

曹雪芹小说就是借鉴“聊斋”的玄幻故事框架,再加上运用“金瓶梅”的现实主义写作方式表达故事内容。 你觉得看10版有点迷茫,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上的,那你看小说就会更加迷迷糊了。

10版可以说就是个帮助阅读版,故事和旁白都是基本完全照通行本《红楼梦》的原结构、原词来的。

c读《红楼梦》小说,87版对《红楼梦》小说人物、情节、对话都有改动,10版改动极少。认真读小说之后,你会发现真正贴近曹雪芹原著的不是被称为“原版”的87版,而是被某部分人称为“糟塌经典”的10版。

事实倒底怎样?

要你自己认真读了曹雪芹原著才知道。 毛主席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要亲口尝一尝。”


阿丹151014015

这些问题,本砖家最拿手了。

这是天机,260年来无人知晓。

《红楼梦》里隐藏了不少暗语,若非猜谜高手,你必将无从下手。没人指点,就算你将《红楼梦》读上千遍,也只是看到“风月宝鉴”的正面,而永远别想看到它的背面。这“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就象两个平行世界。正面风月情浓,背面却是刀光剑影。这些暗语,说明作者城府极深,为了躲避文字狱,费尽苦心。这就是《红楼梦》为什么找不到真作者的原因,其实呢他哪敢写上自己的真实姓名!这干的可是抄家、杀头、祸及子孙的危险事。

故《红楼梦》只能在私底下以手抄本形式偷偷摸摸地传抄,根本不敢大肆印刷,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最早是手抄本的原因。俺掐指一算:或许这个真身布下了一个谜中谜、局中局,隐身于评书人之中罢了。当我们苦苦思索作者是谁时,其实他却一直近在眼前,正以其“神龙见首不见尾”、“局外高人”之势,在关键处不停地用各种批语向读者暗示,揭密再揭密,频频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暗号。这人难道是脂砚斋?畸笏叟?

而那些在书上标了姓名的,都只是些烟雾弹罢了。还“曹雪芹”呢,死到临头了还不知。不信听我道来。。。


贾雨村------假语存。
甄士隐------真事隐。
孔梅溪------恐没戏。
卜世仁------不是人。
蘅芜院------恨无缘。
十里街------势利街。
仁清巷------人情巷。

等等,在《红楼梦》里,此类暗语实在是太多了,都不是要害密码,就不再一一罗列了。

很多人都知道下面这两句的密码:

贾、王、薛、史---------家亡血史。
元、迎、探、惜---------原因叹息。

即“贾、王、薛、史;元、迎、探、惜-----家亡血史,原因叹息”。可见“家亡血史,究其原因,令人叹息”,这是一部表面看似风月奇谈,实则指桑骂槐,涉及政治之书。脂砚斋仅仅泄漏了它的上半句,却没告诉你们它的下半句。那么,家亡血史,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下句非常可怕,脂砚斋根本没胆量说出来。那个“曹雪芹”简直就是找死,幸好他只是个假货,却被一些人当成了《红楼梦》的作者,真是可悲。此句彻底露出了第一回“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因毫不干涉时世,”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真相,揭露了一段满清“九子夺嫡”宫斗事件:


“文”字辈:贾敷、贾敬、贾赦、贾政。

“玉”字辈:贾珍、贾珠、贾琏、贾瑛(神瑛侍者,暗射贾宝玉的真名)。

合起来便是:“敷、敬、赦、政;珍、珠、琏、瑛”------即“福晋摄政,禛(胤禛)珠(纳兰明珠)联姻!”

这八个字是大清宫廷机密,翻译过来便是:(由于诸子的皇位之争,)胤禛的老婆干涉朝庭内政,同时胤禛势力与纳兰明珠势力互相勾结!!!

很显然《红楼梦》的作者是受害者,才会将此密码夹进书中,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向后人控诉。

将“贾、王、薛、史;元、迎、探、惜-----敷、敬、赦、政;珍、珠、琏、瑛”这一系列人名全部联起来,便是“家亡血史,原因叹息------福晋摄政,禛珠联姻!”十六字密码。这十六字密码便是《红楼梦》最核心的密码,也是《红楼梦》创作的大背景,说明《红楼梦》跟大清宫斗有关!拿到了它,你就打开了整个《红楼梦》的大门。

如果你觉得很满意,那就给个赞吧。

那么,《红楼梦》里到底还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快快跟上队伍吧。

最后,如果你想了解《红楼梦》更多的秘密,或想翻阅本人之前发表的更多文章,以及想继续关注后续发展。那么,请你点击本人的头像或加“关注”。


红学砖家

首先,红楼梦是不容易看懂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只是略知皮毛,不能深刻领会作者写此书的真意。纵然是红学泰斗俞平伯老先生也曾发出了“自己越研究越糊涂,可能是红学研究的罪人”的慨叹!




近十几年來,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红楼梦实际上是明朝遗老(最有可能是活到75岁于1708年去世的崇祯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炤,化名王士元)以家喻国、以情传史的史偷记(明亡史在红楼梦这初小说中偷着记下来)。而绝不是满清包衣奴出身的曹雪芹所作。

红楼梦就是朱楼梦,也就是朱明皇家之旧梦(明史),文中有“昨夜红楼梦、今宵水国吟”两句佐证。水国就是清国,因满清属水德。作者巧妙地把贾家荣宁二府作为明朝朝廷的缩影,不动声色地把明亡中关键人物、关键事件隐写在看似风花雪月的日常生活中,文学艺术之高无与伦比、隐写历史之巧妙无出其右!



红楼梦的主旨在于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用晴雯撕扇來比喻对降清东林党无耻文人篡改明史讨好新主子、自我大肆吹捧的愤慨与厌恶,并积极反驳开撕,还原真实的晚明历史(包括1644-1683年间的南明历史)!


红楼梦的思想还在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反复思索和告诫,千万不要犯“眼前有余不缩手、身后无路想回头”的错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只能逼反人民令自己万劫不复,作品已经有了初步民主主义的思想。

要读懂红楼梦,一定要对明史尤其是崇祯一朝包括崇祯帝生平到1662年南明末帝被杀南明灭亡这段历史了如指掌,才有机解开谜团,明了作者写作此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有机会的话,我将把自己对红楼梦一书的所知和理解,逐段揭秘剖析,力图还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书中数百年间的谜困。




彭城居士颍州客

《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值得大家认真品读。我对于红楼梦没有太大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入手来看懂《红楼梦》。

首先是要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杨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一回讲的是贾雨村在一个小洒店里遇见了一个叫冷子兴的人,通过冷子兴话,介绍了书中的主要人物。读者通过阅读这一回,可以知道,宁国府及荣国府的主要人物。人物关系详见下图。


了解人物命运的相关暗示。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要注意到暗示人物命运的判词以及红楼梦舞曲。简单举几个例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首判词写的是黛玉和宝钗,二、三句写的是黛玉,一四句写的是宝钗。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这首判词写的是元春,她进宫当了皇妃,在寅卯之交死去。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首判词写的是探春,她远嫁异乡。

正册的判词一共有11首。不再一一列举,这些判词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等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读者可以先从这一回中了解一个大概,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进行对照。

这一回的后半部分演出了“红楼梦”十二支曲舞。同样是暗示了人物命运。


多元视角

读红楼梦之前你先要搞清楚:一,曹雪芹家庭背景,二,搞清楚曹雪芹写作的冲动怎么来的。三,理清楚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四,搞清楚故事大概。五,认真体会书里的每句话,每章回曹雪芹到底想表达啥?6,读的过程中注意曹雪芹的隐晦伏笔。红楼梦十年磨一剑绝不是随便想想找找灵感就能下笔的。这部书的成功和曹雪芹的经历背景是分不开的,里面掺杂了曹雪芹的很多情感体验,从锦衣玉食到绳床瓦灶,从举家食粥到儿子夭折。这从贵族到社会底层的落差,从家族悲剧体会到的人生悲喜,从家族盛衰中品尝到人情冷暖。使的曹雪芹饱尝世态炎凉。人生最坏也不过如此,这种种最坏使他愤怒,使他迸发出灵感,他觉得他要留下点东西了。书里面有他的童年,有他童年时一切朦胧似镜的回忆,昔日家里事情,好像离他很远,又好像就在眼前。他写出了他眼睛看到的一切,他嬉笑怒骂。笑可笑之人,骂可骂之人。他笔下人物没有阶层,他认为人是同等的,女性应该受到保护的。世间所有的龌蹉事情都和男人有关,都是男人在引导这社会,于是他敢在书里骂皇上。这是曹雪芹的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全书的故事大概绝不是谈情说爱,他只是借着这条主线在延伸,所谓树繁叶茂,草蛇灰线,千里伏笔,处处隐晦。细读下来你会发现曹雪芹对那些敏感的话题从不回避,,也不过分渲染。周瑞家的送宫花给王熙凤,走到房前听到里面有贾链和凤姐笑声,接着看见平儿拿盆出来叫丫鬟舀水来,这段性事在他写来妙笔生花。让读者边读边想自己去体会出来,他在书里骂皇上拐弯抹角的骂,皇上送北静王一串手串,北静王送给宝玉,宝玉送给林黛玉,林黛玉骂了句哪个臭男人拿过的?这句话震撼吗??在当时的环境下谁敢这样说话?还有曹雪芹在书里画龙点睛地交代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嫌弃:王善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王夫人不知道谁是晴雯,问是不是眉眼长的像林黛玉一样的,确认后说:看你那轻狂样子,马上把晴雯赶走了。这寥寥几语读出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书里也有宝钗嫁祸黛玉的例子,芒种节这天丫鬟在谈贾芸的私密事情,恰巧被宝钗听到了,丫鬟开窗想看看窗外有没有人偷听,宝钗来不及躲开,顺嘴喊起林妹妹你藏在哪里让我好找。丫鬟一听就怀疑说话被林黛玉听到了,反而把宝钗洗白了,,不管宝钗是有意无意她这样做说明她城府有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总之红楼梦一定要细细的读,慢慢的品!曹雪芹书里没有一处废笔废话的!曹雪芹家庭背景搞懂了以后再读红楼梦对理解上更事半公倍。谢谢大家!




a诠释b

先上结论:任何一个人只要智力正常,肯下功夫,读三遍绝对都懂了。根本不需要什么穿凿附会、靠此吃饭的红学转家。

对我个人来说,《红楼梦》我一共读了三遍,现在正在读第四遍,当然,这遍是为了写红楼人物传系列文章才读的。其实三遍基本上就懂了。关键是,我只读原著,并没有看任何乱七八糟的砖家观点。


首先,《红楼梦》的伟大是确凿无疑的,不好读也是公认的,连毛主席都说,不读三遍没有发言权。但是,想要真正读懂《红楼梦》,在你读三遍之前,千万不要去相信 “红学家”,也不要去相信 “权威”。只管拿起来读原著,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

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这本书其实一点都不难懂。因为曹雪芹写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还有你身边的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那时你才猛然发现——满纸荒唐言,却道出了最真实的话;一把辛酸泪,竟也从你眼中夺眶而出;你虽只是读者,却也和作者一同痴了起来。而这个时候,你单靠着自己,就已解了其中味,懂了《红楼梦》。


这就是我的方法,我自己也是这样读懂的,并且对很多问题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才写红楼梦系列的文章。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读懂的呢?我是木木,喜欢读书,热爱思考。

最后,《红楼梦》是国宝,更是每一个普通的华夏儿女的国宝。而非红学砖家和研究者所独有的,希望大家都能去读原著,从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木木读书

用了20天整的时间,读完了曹雪芹《红楼梦》前80回,这创造了我读书十几年来的最快却也是最慢的记录。

为什么会出现最快却又最慢之说呢?这就要说到红楼人物刻画的精彩,这精彩就在于性格的复杂性,如林黛玉高洁嫉俗却难以相处,薛宝钗工于心计却颇有人缘,晴雯刚强却暴烈凌下,王熙凤阴毒却精明能干,因此却也难以用好坏简单界定。

红楼梦,梦红楼,红楼梦中梦红楼,日薄西山,梦亦消散,梦中佳人是否还笑得嫣然?

读完《红楼梦》时,梦里还只是朦胧,似在雾中,随着雾一点一点消散。我看到那些蕙质兰心,清韵雅洁的少女,和贾宝玉这红楼里的少年,在这充满了“花招绣带,柳佛春风”的地方。它充满了青春的痴怨,悲欢和年少轻狂的无奈。

再读红楼,吸引我眼球的却不是宝黛钗,而是那自小被拐走的英莲,也就是长大后的香菱。香菱是薛蟠强抢而来的通房丫鬟,是黛玉诗诗徒,是夏金桂的眼中钉。在副册中,位居袭人晴雯之上,评价也接近完美。所以,香菱并非不重要,并非生来就是配角。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这是《红楼梦》中香菱作的诗。她虽遭命运的磨难,却并不像黛玉之流那般高傲,也不像袭人那般世故,她毫无心机,笑嘻嘻的面对一切。后来,她也渐渐迷了作诗,也就去向黛玉请教。她生来聪敏,诗也很快令众人惊叹不已。她的成功,告诉了大家,也告诉了你自己,另外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既来之则安之,遇到困难,应该宠辱不惊。香菱用她的一生诠释了这一点,三岁被拐,之后薛蟠把小小的她带回家做妾,进行肆意蹂躏与践踏,就连他寻花问柳被打,却也哭的眼睛红肿。她生得袅袅纤巧,做人行事温柔安静。同样,她也告诉我,不管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的初心。虽然香菱最后难产被迫而死的结局令人唏嘘,但这就是《红楼梦》,一场梦而已……

红楼很美,繁华绚烂,春风拂人,一如残花散尽的枝头空留余香阵阵;红楼很美,如梦似幻茕茕孑然,更似一绝世的流水,流向它方,绝美天堂,绝美于万古流芳。


子文君462

本人读红楼梦,看电视剧版红楼梦,总共也差不多有十次左右了。实话说,红楼梦真是一本旷世奇作,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高中课本中节选的一节--林黛玉进贾府,这引起了我对红楼梦的兴趣,便去借书来读。我自认为文字功底不算太差,但是看了第一回,觉得云里雾里的,而且大概是觉得不够吸引人,看得吃力,便作罢了。隔了一段时间,又拿起红楼梦翻阅,这次总算能看进去一些了,但是因为人物很多,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只记得个大概故事,还有主要人物。到了第三次,当时新版的红楼梦正在热映,剧版有当时很多现在未红的演员,但是真的男俊女俏,吸引了我的目光,看完之后对百分之八十的人物关系都已经理清楚,这次剧版的红楼梦确实对我以后多次看红楼梦有重要作用,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


所以我认为,如果看不懂纸质版本的红楼梦,可以去看看剧版的。当然剧版的肯定会没有书中的那么细腻,但是有研究表明,图画加上声音,会比文字更能刺激大脑的兴奋。所以如果你看文字的实在看不进去,会让自己觉得过程很痛苦,效果也不好。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更加愉悦,能接受的方式去学习。

很多人说最新版本的红楼梦没有老版的好,我没有看过旧版的没有发言权,但是于我而言,旧版的应该死港版的,我有些脸盲,看过去似乎所有女的都很相似,所有男的也很相似,也造成了我的观影难度。而新的版本在人物外形上,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由选择。

看电视剧当然是不够的,我的意思只是,如果你不理解书中的内容,那么这本书写得再好也与你无关,你吸收不到精华。那么就可以用有画面的东西打开你的兴趣之门,然后再去细读书本,这才会有所获。

最后还有一点,自己看完多次,自己细细体会之后,还可以去听一下别人对红楼梦的解读,评说,我听的是蒋勋老师解读的红楼梦,他真的看得很细,所以讲解的内容很细很生动,让你更觉得红楼梦这部作品了不起的地方。


梅子23062

我认为比较通俗易懂的方法步骤:

1.先看完红楼梦一遍

2.看有关于它的解析的书,我给你推荐一本关于金陵十二钗分析的书。我感觉挺不错的。《红楼十二钗》

还有一本是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她完完全全分析了红楼梦多个版本的结局,又联系到高鄂版本的。并且畅谈了这红楼梦几个版本的不同之处,以及矛盾之处。你可以读到 宝玉和湘云晚年在一起的结局,宝玉和袭人一起死亡的结局…值得一读。



3.你要重新再来看一遍,看的时候注意那些小细节。比如他们的神态动作,可以揣摩他们的心理等等。你可以去看看《蒋勋讲红楼》视频在b站上有。或者刘心武讲红楼


红楼梦中客

不看说自己看懂红楼梦,说一下我自己看红楼梦的感受吧。作为男生,其实以前不大喜欢红楼梦,但是由于其名气太大,作为一个努力上进的学生,只能强迫自己看一点。我这个人做事情,遇到不懂的东西,很喜欢强行的记下来。所以红楼梦,我看了大概有几十次,虽然都没看完,但是前面的情节基本上都能说得上来,毕竟我看了这么多次。当时的感受就如同我高中英语老师说的那样“红楼梦就是讲一些有钱人家的公子小姐成天吃吃喝喝的”。其实老师说的也对,红楼梦说白了不过是一群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它和很多小说是不一样的,没有太吸引人的情节(出来宝玉初始云雨,那时候还是挺有吸引力的),因此那个时候觉得并没有多大意思。

读书的时候看红楼梦,那会我觉得红楼梦中的很多事情特别荒唐,一个大家族怎么可能乱成那样。但是红楼梦又写实的小说,于是我便有了古代才会那样的错觉。后来,我经历的事情多了,便觉得红楼梦的很多事情发生也不奇怪了,毕竟高中到现在都已经有10年之久了。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也都是由不得自己的,特别是家里兄弟姐妹多一点,感受尤其深。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是尽量估计双方的面子,能糊弄过去就行了。很多事情有理也难说清楚,双方的关系那怕在差,表面上也必定是一团和气的。特别是很多长辈,总是喜欢维护所谓的面子,或者排场,为这些事情浪费精力和时间。就如同红楼梦里面一样,大部分人的精力都是用在毫无作用的事情上。红楼梦中不乏聪慧的人,王熙凤,探春,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但是很难起到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