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我的每一次開懷大笑,又是熱淚滾滾落下,我卻假裝輕鬆。——老布

我從未見過布里亞特,他是一個作家。2008年底,老布被確診患膀胱癌,之後,博客裡是一段留白。我真的想多瞭解一些他。看著網上他的照片,穿著大紅色的衣服,面色慈祥,眉目間透露著一種悲憫。當然,這已經是他跟自己抗爭很久之後,徹底放下之後,長時間的修持之後,生活給他的另一個相貌。那個樣子,就像一位鄰家兄長,讓人覺得可親可敬。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我就聽說過老布的故事。那時候的感覺,不過是一個別人的故事,跟任何以往聽來的故事一樣。

我偷偷以為,也許我應該是跟老布認識的,我多麼想成為他的朋友。當然是患病之後的他,因為患病之前的他,是愛喝酒的,是張揚的,是充滿個性的,恰恰是我無法走近的那一種人。

我一篇一篇翻看他的博文,試圖瞭解這些年,他經歷了什麼。每篇博文,閱讀量也就四五十人,有的甚至只有二十幾人!

一個人,他走了,留下這些沒有人讀的文字,留下這個永遠不會再更新的博客ID。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老布博客那片空白的時段,讓我揪心。直到2009年7月22日,老布在博客裡寫到:

經過六個月的自然養生療法的醫治,我終於可以說:‘徹底地擺脫了膀胱癌的糾纏了。’”

因為是追溯博文,我替他高興,同時也明白,恐怕,這只是他自己當時樂觀的想法。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2014年8月27日,老布回大連老家鮑魚肚村。當年他曾租下了一塊土地,但不久,就確診癌症了。“轉眼六年過去了,這些東西都荒蕪了,而我的生命卻完全健康了。有失有得,得到的大於失去的,活著真好,你可以繼續撿起曾經遺落的東西與夢想,接著在路上。”

這一次回大連,老布充滿了對朋友們牽掛的感激,也在堅持著自己的選擇。我們不知道,那選擇是什麼?對於一個患癌的病人,得了重病的藝術家,他能怎樣選擇?“我是一根樹枝或者一泓泉水,喜歡傾聽鳥兒的鳴叫,看鶯飛燕舞,風雲際會後的古琴一曲,獨自拂去淚水。你理解我,那是我的幸福,你不理解我,也是我的幸運。人與人之間,利益決定一切,愛是最大的利益。自然界裡,萬物之間的和諧與相剋相生是成長。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歡樂,可以規劃,悲傷,無法預期。”老布的文字裡,透露著徹悟生命之後的悲涼,或者是一切如煙歸於平淡。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在《哭了》文中,有這樣的文字,“我曾經懼怕死亡的,現在我不怕了。生死,就是生命的結果與目的,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呈現我們不同的人生。每個人都有這個公平的機會。好好活,為自己與家人活,好好愛自己,因為命在,一切都在。”

此時,老布身邊會經常有病友離去的消息。就是這樣,你要不斷地面對死亡,面對跟你一起抗爭的人,他們的離去,帶給你新的恐懼,或者渴望。

《命,是自己的》中,老布幾乎是發出了吶喊,“活多久,不在他人,自己拯救自己才是正道。”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老布甚至專門彙總了一篇博文《這些年,我說過的話》,言簡意賅的總結,幾乎是一個句子點破了自己一個時期的生活狀態和心路歷程:

2001年初,漫天大雪,我脫口而出:“房子,不是家。家,在房子中。”

2002年,我有感而發:“先愛自己,再愛他人。愛是一種能力。”

2004年夏,我說:“不死在酒桌上,就死在女人床上。”

2007年接受北京電視臺採訪時,我說:“愛一個人,就是你是否為他(她)做你喜歡做的事情與你不喜歡做的事情”。

2008年12月,我說:“我的生命列車最後一站。”,我要贏得勝利。

2010年5月,我接受採訪時說:“活著就是幸福”,“癌症是我哥們兒。

2011年10月,我說:“穿越了生死線。”

2012年1月,我說:“

心,簡單了,這個世界,就簡單。”

2013年,我說:“你想活多久,就能活多久。”我又說:“讓我的生命接著成長”

2014年1月,我說:“本來今生無一物,何必來世要涅槃。”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2014年,老布出版了他的《活著就是幸福2》,後記中,一句:“我的每一次開懷大笑,又是熱淚滾滾落下,我卻假裝輕鬆。”讓我們看到了,活著的艱難,幸福的艱難

他為自己的新書在博客裡“吆喝”,“本書是自費出版,50元包郵。您可以直接拍下付款,九月下旬根據訂單安排發出。請朋友們捧場。”

後記最後一句,“每一天早晨,我虔誠地在大地上磕頭,磕頭的響聲就是我的祝福:你是我的觀音菩薩!”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2014年的秋天,老布回大連過得一段尋常日子,他會在家裡做魚給兒子吃,會坐公交車遊逛,會在大連的夜色中街頭轉悠,實際上,他是註定不會再回歸這種尋常了。他有屬於自己的精彩,另一種精彩,也許別人無法理解,但那是他自己的選擇。

這些變化,除了身體越來越健康外,喜悅與心平氣和構成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對他人對自己對這個世界所求的很少。總有人問我怎麼做到的?我說徹底改變自己。他們又問怎麼改變自己?我就無話可說了。這不是幾句話或很直接的問題,而是自己的覺悟,我想與素食有關,與心的管理有關,與放下自己有關係,與自己的信仰有關。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回想起剛查出患癌的感受,老布說,“我發誓要挺過這生死劫,無論讓我做什麼,吃屎喝尿都願意,我那個時間很認真檢討了自己,決定徹底拋棄原來的自己,重新活一次。”

多麼雷同的話語,我忽然就想起了于娟。那個曾試圖三年半同時搞定一個挪威碩士、一個復旦博士學位,也曾經野心勃勃兩三年搞個副教授來做做的女孩,她在《此生未完成》中寫到,“我甚至想,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像個癱瘓汙衣垢面趴在國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著爸媽牽著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兒園去上學,我也是願意的。”

有位朋友跟我說,不見棺材不掉淚,是絕大多數人的劣根。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2014這一年,老布兩頭都是在巴馬度過的。不是在巴馬,就是進出巴馬的路上。

在2014年底,拉布真誠地建言,“與我年齡差不多的朋友們,別再擴大自己理想的版圖了”,讓大家好好愛自己。

不再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尊嚴自己的榮耀當回事情。有我沒我,這個世界不知道,我是人是狗?這個世界也不知道。我就更不把自己當東西了。”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老布說,“心的管理,要及早,早晚得進行,早進行,早心安,心安了,就平靜了。”

用他的話說:“管住嘴,管住心”。老布說,“心,是容器,可大可小。大,可裝下天下。小,容不下別人的一個眼神。我削去我的心的一角,讓心不再成為一個容器,而讓心成為一個【漏斗】,讓心成為一個【通道】,這就是我的【管住心】。”

老布親身經歷了70多種治病方法,認為大多數是旁門左道,他認為,檢討與反思自己,再徹底改變自己,健康就會緩慢回來了。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我恐怕,是唯一,或者極少,在老布走了之後,又一篇一篇博文打開,閱讀了他十年間的那些零碎文字的人。

正因為這樣,我越讀越有這樣的感覺:老布沒有走,老布在他的文字裡活著。

可也許,這恰恰違逆了老布的本意,在2015年4月5日,他說,“寫作,對我來說就是真真正正的逃避。”,原來他是到這些文字裡來躲避世界的紛擾,而不是展示生活的無奈和與疾病困鬥的艱辛。那麼,也許正因如此,這些文字成為一個遠離世界的桃花源,甚至連別人也可以到裡面去逃避一下。

事實上,逃避沒有用的。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老布打算從2015年4月到2016年8月,寫出《長安臆想:活著就是幸福3》,也許,這種再一次開始集中精力寫作,未必就是最好的選擇。他說,“我相信今明兩年,我寫出的文字,會呈現出我的生命新的高度。”

事實上進入癌症後的第六年,就沒有消停過。感冒四個多月,尿血28天,走了幾千公里,忍受常人所無法想象的艱難,“許多次我都想自己放棄了,但是我最後沒有放棄,許多次夜裡大哭,許多次沮喪,許多次恨不得趕快死了。”

我隱隱感到,老布在逐漸偏離曾經的選擇。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從此開始,老布的博文越寫越多,有時候幾乎一天七八篇。不能不說,這對於堅持了7年時間修持好不容易換來身心的平和,已經是一種巨大的損耗了。

老布發覺到了自己的變化,包括博文內容的變化,說話方式的變化,他提到了“情緒”的消逝,自己好像變得更加慈悲,“做一個欣賞者,欣賞自己生命的變化,也許,會有驚喜在尾聲。”

布里亞特的博客,永遠停止在了2016年(生命的感喟)

2016年10月,尾聲響了。或許相較他得病之後醫生關於存活三個月的斷言,接近8年的生活就屬於驚喜了。可也許這不是老布要的驚喜,他的心目中,尾聲應該還在遙遠的前方。

其實,我們每個人豈不也是這樣,從來不會去想這樣一個問題:生命的尾聲。

因為理所當然地認為,那是極其遙遠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