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這是一條得罪人的推送。

但是我想了一下,得罪別人,總比得罪自己要痛快很多。

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前段時間,小紅莓樂隊(The Cranberries) 主唱Dolores O‘Riordan走了。

朋友圈迅速湧出一大批Dolores的粉絲。

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簡單的點就帶上照片供上三根蠟燭,送一句走好。

高級的就附上一首歌,配上煽情的文字,訴說自己的追星曆程。

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我想,我大概從不曾瞭解我朋友圈的人。什麼時候有了這樣一大批Dolores的粉絲,畢竟在這之前,我幾乎沒看過有人發過有關於她的推送和音樂推薦。

可是當她逝去的時候,粉絲就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為她燒香,這讓我十分不解。

畢竟,這並不是一個值得大家蹭的話題。

就像前段時間被瘋狂刷屏的“前任情懷”

平日裡,沒看到誰分享過關於他(她)前任的任何信息。

而那幾天,朋友圈就像中毒了一般,人人都有一個刻骨銘心的前任,一段不得不分享的深情過往。

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我仔細翻閱了一下那些Dolores粉絲的朋友圈,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信息。

林肯公園主唱走的時候,他發了朋友圈,感慨世事無常。

再往前翻,喬任梁走的時候,也發了朋友圈暗歎看破紅塵。

到這裡,我已經沒必要再往前翻了。

我想,如果是90年代已經有了朋友圈的話。

黃家駒、張國榮、梅豔芳。都會成為他朋友圈下濃厚的一筆。

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更有趣的是,這些發朋友圈傾訴情懷的人。

極少數是圈內人,更多的則是圈外人。

如果真是常年混跡在娛樂、明星行業的人倒是可以理解,畢竟有過多多少少的交際,或者一面之緣。

可是我看到的都是一些圈外人,什麼行業都有,IT、公務員、國企員工。難道真的是秀無可秀嗎?

可是,秀美食、秀地標、秀孩子的一樣也沒錯過啊。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執迷於成為逝人粉呢?

是蹭熱點嗎?

娛樂圈最大的好處或許就是來者不拒了,不管是誰,都可以對娛樂圈的新鮮事指手畫腳,肆意評論。

沒有專業和措辭的束縛,可以暢所欲言。

所以娛樂圈的熱點是誰想蹭,都可以來一嘴的。反正大家都是“圈裡人”。

可是就算蹭熱點,也不至於愛湊這個逝人點吧。

“一杯敬乃亮、一杯敬寶強”都要比這個熱點有趣很多。

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那是珍惜過往?

很多人都有這麼一個共性,就是失去後才知道珍惜。不管是對愛人還是親人。擁有的時候,並不珍惜,直到失去才後悔莫及。

平日裡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時間陪家裡的老人,直到老人走了,才發感慨,陪伴他們的時間太短。

前任在一起的時候,嫌棄她愛花錢、脾氣爛,真是離開了,就覺得還是前任好。

可是這跟那些離世的藝人並沒有多大聯繫。他們之間連過客都談不上,這些人也不是佛系人員,看到人走,就要雙手合十,奉上一句阿彌陀佛。

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我一直都想不通為什麼他們執著於抒發這般情懷。

直到那天,我看到一位公務員為Dolores 點蠟燭下面的留言。

某位國企工:逝者如斯,生者已矣。

某位老師:我們都要珍愛生命,可惜了,懷念單曲循環Dying In The Sun的時光。

某位包工頭:我最喜歡她的Dreams,那個時候我還是個孩子。

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原來,他們並不是單純的蹭熱點,也不是兼修佛系的慈悲,更不是他們真的粉這些藝人。

而是這些逝去的藝人,能夠把他們完全不同的領域牽扯到一起,藉此緬懷自己的青春歲月。

當然,這是最佛系的說法。

通俗的語言就是:這群人寂寞難耐,無聊透頂。

-END-

你的朋友圈有這樣一群“逝人粉”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