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DK160151136

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历来是百姓崇仰的对象,那么他的死,到底冤不冤?在民间看来,那肯定是很冤,甚至是千古奇冤。也难怪,岳飞对朝廷忠心,对百姓仁慈,对士兵宽厚,本人也是廉明节俭、一心报国。他率领的队伍不仅军纪严明,而且战斗力超强,如果岳飞不死,南宋极有可能会收复故土、痛饮黄龙。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高大全”神一般存在的人物,竟然被杀了。不冤,才怪?



然而决定岳飞该不该杀的毕竟不是百姓,而是高高在上的宋高宗。有种说法从南宋到今天仍在流传,说是岳飞的死,纯属秦桧等人诬陷,高宗属于被蒙蔽。如果你坚信这种说法,说明你对历史的理解还非常幼稚。记住,决定岳飞最终命运的是宋高宗,不是秦桧。如果高宗内心里信任岳飞,即使做不到百分百放心,也绝不会轻易将他处死。而他之所以杀死岳飞,那肯定是觉得他有该死的充足理由,大体说来无非三点:


1.岳飞不讲政治


宋高宗的一生,内心处有两条禁忌话题容不得外人触碰,一是迎回二帝,二是择立储君。迎回徽钦二帝虽然是宋高宗一直在高调宣讲的政治口号,但内心里则根本不这样想,让二帝烂在北边才是他最希望见到的结果。这种心理,虽然跟高宗当王爷时受父亲哥哥冷遇有关,其实更深层的则关系到二帝迎回来后自己该往哪儿摆的难题。高宗的心理,其实很多大臣都明白,即使连韩世忠、张俊这帮武将心里面也透亮,虽然口号该喊还得喊,但千万不能较真,更不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偏偏岳飞在这件事上犯了“大混”。他不仅在公开场合高调喊“赢回二帝”,在军中也以此激励士兵,就是在私下里与高宗会谈时也这么讲,如果发现皇帝有片刻的思想迟疑或动摇,甚至还跟皇帝急眼。而且他不仅喊口号,而且还真的付诸于行动,这可真是要了命!高宗眼见岳飞如此不上“道”,内心处的不满日益加深,“秋后算账”是早晚的事。


再说第二条禁忌话题。金兵第一次南渡时,高宗因为惊吓过度,竟然丧失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赵旉最后还夭折。为延续帝位,高宗虽然收养宋太祖的两位七世孙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玖为养子,但内心处还抱有恢复生育功能,生一个亲生子的幻想,所以迟迟不肯明立储君。这种“难言之隐”纯属帝王家事,皇帝不会讲,大臣不敢问,这是一种必要的默契,可偏偏又被岳飞打破。



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回朝述职,办理完公事后,竟然又管起皇帝家的“私事”,公开上书要求高宗立储!这一下又犯了两大政治禁忌:暴露皇帝不能生育的隐私,以及武将干政,尤其是第二条最是要命。高宗见到奏折,严厉斥责岳飞,此时的君臣关系算是彻底闹僵,岳飞在高宗心中被彻底判了死刑。


2.岳飞违制抗命


不管与金人议和的决定是否合理,那毕竟是高宗皇帝亲自拍的板、定的调,做臣子的想得通最好,想不通也得奉命。可岳飞偏偏很任性,先是对皇帝的决策指手画脚、冷嘲热讽,“和议”完成后又公开反对,反对无效后,又以辞职作威胁,向高宗表达不满,真是有点“混不吝”。



早在被杀前5年(1137年),岳飞就因为和张俊有矛盾,立马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高宗批示便“撂挑子”走人,害得高宗派人连劝6天才把这位“爷”请回来。两年后,岳飞对于“和议”不仅冷嘲热讽,还再次上札子要求辞职,这一次直接遭遇高宗无视。1140年,岳飞回朝后,因为对朝廷不满,再次请求解职,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拒绝。连续四年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违制抗命,即使脾气再好的皇帝,也难免动杀心。


3.岳飞功高震主


宋朝有制约武将的“家法”,武将政治地位低,不能干政,即使行军作战也必须遵照皇帝授予的“阵图”,不能自作主张,战事结束后立即要交出兵权,培植自己的势力那是想都不要想事情。我们看“中兴四将”的其他三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便做得很好,打仗时坚决服从指挥,战事结束后马上交出兵权,在朝时坚决不碰政治,让高宗内心处一百个放心,外人想诬陷都不成。


但岳飞偏偏不是如此。岳飞作为武将,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一向以高调示人,显得很“另类”。不仅如此,他还长期把持兵权,以至于他统领的兵被称为“岳家军”,虽然很齐心协力,很能征善战,但对朝廷来说,却越强越危险。高宗内心处有杀掉岳飞的一千条理由,但最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岳飞手握兵权、功高震主,对帝国来讲就是“隐患”,如果岳飞不识趣,“自废武功”,解决他是早晚的事儿。



就这样,岳飞虽然是个大英雄,但是他不讲政治、违制抗命、功高震主,有这三条要命的“罪状”却不自警醒,掉脑袋是早晚的事儿。从这三点分析,从高宗的角度来看,岳飞的死,还真不冤。放任何人在高宗的位子上,都很难找出比这更合适的选项。毕竟,皇帝们内心处喜欢的还是听话的人,古今皆然。


文史砖家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中兴小纪》、《宋史全文》等宋代资料都记载岳飞是擅自撤军的,并没有朝廷下十二道金牌让其撤退,内容大同小异。如: “绍兴十年秋七月…金人谋知飞孤军无援,于是并兵以御飞,飞不能支。…壬午(1140年9月24日),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自郾城班师。飞旣得京西诸郡,会诏书不许深入,其下请还,飞亦以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后,乃宣言进兵深入,逮敌已远,始传令回军。军士应时皆南乡,旗靡辙乱,飞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岂非天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

《宋史 高宗本纪六》中关于岳飞的记录: 5月:刘光世为三京招抚处置使;刘琦第一次击败围攻顺昌府的金军。 6月:岳飞被封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宗弼率军攻打顺昌府;顺昌之战后,完颜宗弼返回汴梁;岳飞部下牛皋在京西和金军作战;刘光世进军和州;岳飞在率军支援刘锜路上收复蔡州; 闰6月:王德攻破宿州;岳飞部下张宪击败韩常,收复颖昌、淮宁;岳飞部下郝晸收复郑州;李兴收复汝州、伊阳等;张俊收复亳州,几日后张俊放弃毫州,回寿春。 7月:岳飞部下张应、韩清收复西京;李兴收复永安军;岳飞和完颜宗弼的郾城之战;岳飞部下杨再兴、王兰战死小商桥;岳飞部下王贵、姚政联合击败进攻颖昌的金兵;岳飞班师军溃,颖昌、蔡州、郑州等均被金军占有。


1140年高宗给岳飞御札摘要 。

五月上旬 刘锜率师前往东京赴任。金军犯宋。 先后给岳飞三道御札,云“金人再犯东京”,嘱岳飞准备迎敌。 岳部备战。

约五月中旬 金军连克开封、陈州等地。刘锜赶往战略要地顺昌城。 此札佚失,内容不祥。据下札“已委卿发骑兵……”推定,该札为第一道出师令。 岳部备战。

岳飞上书要求赴行在面君奏事。 约五月中旬末至下旬初 刘锜率师抢驻顺昌城,加固城池,增设障碍,准备迎击金军。 ……(卿)欲赴行在奏事……但虏酋在近……已委卿发骑兵至陈、许、光、蔡……应援刘锜…… 岳部备战。

五月下旬 金军从五月二十五日起围攻顺昌城。刘锜率不满两万将士连日与金军恶战。 已委卿发骑兵策应……若出锐师邀击其中,左可图复京师,右谋援关陕,外与河北相应,此乃中兴大计…… 岳部援军未动。岳飞再次上书要求赴行在面君奏事。

六月一日 刘部取得顺昌保卫战第一阶段胜利。 岳部援兵未动。 六月六日 刘部紧张备战。 ……贼势源源未已。卿依已降诏旨,多差精锐人马,火急前去救援,无致贼势猖狂,少落奸便,不得顷刻住滞。 岳飞于六月四日前后派张宪、姚政偏师赶往顺昌救援。

六月七日 完颜兀术亲率金军主力对顺昌进行第二轮围攻。 ……已降指挥,委卿遣发军……策应刘锜……所系非轻。卿当体国,悉力措置,无致少失机会。 岳部援军在赶往顺昌路上。

约六月九日 刘部与金军拉锯战。 ……卿乞赴行在所奏事……已降指挥,委卿 统兵并力破贼。卿可疾速起发……候到光、蔡措置有绪,轻骑前来…… 岳部援军在赶往顺昌路上。 六月十一日 刘部自六月七日以来一直与完颜兀术亲率的全军主力恶战。 ……刘锜战退三路都统、龙虎等军……卿可附近乘此机会,见可而进,或掎角擣虚,或断后取援,攻守之策,不可稽留…… 岳部援军未到顺昌。

六月十二日 刘部取得顺昌保卫战最后胜利。金军撤走。 累降诏旨,令发精锐人马,应援刘锜。今顺昌与贼相对日久……卿可促其已发军马,或更益其数,星夜前去协助刘锜,不可少缓,有失机会…… 岳部援军未到顺昌。

六月十九日 ……今张俊提大军在淮西,韩世忠轻骑取宿,卿可依累降处分,驰骑兵兼程至光、蔡、陈、许间,须七月以前乘机决胜…… 张宪、姚政闻知顺昌保卫战胜利,掉头西北方向,约于六月二十日偷袭蔡州成功。 约六月底 诸帅都在加紧行动,合力抗金。 ……已令张俊措置毫州,韩世忠措置宿州、淮阳军,卿可乘机进取陈蔡,就闰六月终,一切了毕…… 岳飞主力约于六月二十二日出师到离鄂州两百里处的德安府。

绍兴十年五六月间,南宋遭金军袭击,忙于防守。尤其是完颜兀术亲率金军主力多日疯狂围攻顺昌城,而援军迟迟未到,形势十分严峻。幸好刘锜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率领不满两万将士从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十二日,经过无数次舍命与数倍金兵浴血奋战,杀敌不计其数,城池完好无损,成功完成了这次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略阻击任务,大挫金军锐气。 期间,岳飞只派出偏师救援顺昌,由其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一直到顺昌保卫战结束数日后,才于六月二十二日前后进发到离岳家军大本营鄂州两百里处的德安府。也就是说,岳家军主力刚刚出师三至四日,不存在秦桧使其“孤军”问题。

让我们看看当年闰六月的战事情况。

绍兴十年闰六月宋金战事情况登记表 时间 战事情况 高宗给岳飞御札摘要 备注 闰六月十三日 岳飞部将牛皋败金军于京西。

闰六月二十日 岳飞部将张宪等败虏于颖昌府,复颖昌。

闰六月二十四日 岳飞部将张宪等收复陈州。 张俊、王德收复宿州和亳州。

闰六月二十五日 岳飞部将王贵等收复郑州。

闰六月二十五日 岳部踏白军、游奕军在淮宁府外围长葛县击败金军。 ……兀术与龙虎议定,欲诱致王师……卿切须占稳自固……勿贪小利,堕其诡计。俟有可乘之隙,约定期日,合力并举,以保万全。 宋高宗提醒岳飞提高警惕,不要上兀术诱师之当。

闰六月底 岳家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相继攻占了蔡州、颍昌府、淮宁府、郑州、西京、河南府等一系列城池,收复了许多国土。 ……提兵已至蔡州……朕意初欲擒取孽酋,庶几群丑自溃,两国生民有息肩之期。然贼情敌势,必已在卿目中,迟速进退,卿当审处所宜。 张俊、王德留少量兵力驻守亳州,于闰六月底撤军南归。 在绍兴十年的宋金战争中,宋军抗击金军的战场,事实上划分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大战线。对整个战局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战场在中线,一方是金国元帅完颜兀术所指挥的金军主力,另一方则是南宋大将岳飞、张俊和刘锜分别统率的三支大军。 在当年宋金之战之前,岳家军以长江边的鄂州为基地,至少有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军等十二军。其中踏白军和游奕军都是马军番号,而作为岳飞亲军的背嵬军,也基本上以骑兵为主。当时岳家军全军约有十万多人,平均每军约八千余人。踏白、游奕和背嵬三军相加,大概有两万多人的马军。由此可见,此时的岳家军已经成为步兵、骑兵、水兵各兵种齐全的强大军事集团,规模居南宋诸军之首,且实力最强。 当年闰六月,岳家军主力出师不久,锐不可当,克敌复城,战果辉煌。虽然张俊、王德于当月底奉旨撤军南归,但撤离时还留下宋超防守亳州,对当时所向披靡的岳家军影响不大,仍不存在秦桧使其“孤军”问题。 最后,让我们看看当年七月的战事情况。

绍兴十年七月,高宗给岳飞御札摘要

七月二日 岳家军收复京西。 岳部虽收复不少失地,但过早分散兵力。 七月四至六日 岳家军在河北颖昌击败金军。 ……须过为计虑,虏怀虿毒,恐至高秋马肥,不测豕突……大军进退之宜,轻重缓急,尽以委卿,朕不从中御也。 高宗提醒岳飞提防金军诡计,表明放手让岳飞自行处置用兵事宜。

七月八日 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 ……狂虏尚在近景,今已入秋,预当严备,以防豕突。蔡颖旧隶京西,今专付卿措置,当分兵将屯守防捍,并谋绝其粮道,使虏有腹背之顾。在卿方略,随宜处画。 高宗再次提醒岳飞防备金军,并昭示岳飞想办法绝其粮道。

七月十日 岳家军收复城南。 ……贼计素挟狙诈……乘机择利,必保完全。兵事难以隃度,迟速进退,朕专付之卿也。已差中使劳卿一军…… 高宗再次表示不干预岳飞用兵事宜。 七月十四日 岳家军取得颖昌大捷。 ……已遣杨沂中悉军起发,自宿亳前去牵制,闻刘锜亦已进至项城。卿当审料事机,择利进退,全军为上,不妨图贼,又不堕彼奸计也…… 高宗调兵遣将,力图歼灭金军。

七月十四日 岳家军在小商桥击败金军。 ……已遣杨沂中全军自宿泗前去,韩世忠亦出兵东向。卿料敌素无遗策,进退缓急之间,可随机审处,仍于刘锜相约同之。屡已谕卿,不从中御…… 高宗加紧调兵抗金,诏示岳飞与刘锜同进,并表示不从中御。

七月十八日 岳家军在临颍击败金军。 ……已令张俊自淮西,韩世忠自京东,择利并进。若虏势穷蹙,便当乘机殄灭,如奸谋诡计尚有包藏,谅卿亦能料敌,有以应之…… 高宗进一步调集兵力,旨在乘机殄灭金军。

七月二十日 岳飞撤军南归。 ……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锜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如且休止,以观敌釁,亦须声援相及。杨沂中已于今月二十五日起发,卿可照知…… 高宗收到岳飞“措置班师”奏章,坚决反对,要他留下与诸将协同作战。岳飞未待皇上复诏,于七月二十日自行撤军。

七月二十七日 岳飞回到顺昌。 ……今韩世忠在淮阳城下,杨沂中已往徐州,卿当且留京西,伺敌意向,为牵制之势。俟诸处同为进止,大计无虑,然后相见未晚也…… 高宗未知岳飞撤军,要他留在京西牵制金军,不要急于觐见皇上。 宋高宗虽然为岳部抗击金军取得节节胜利而振奋,也敏锐地看到金军诱师阴谋,多次告诫岳飞务必提防金军奸计。奈岳飞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将金军战略退却当作不堪一击的溃败现象,不断拉长战线攻城复地,过早分散兵力,陷入金军圈套,以致金军反攻时来不及调集兵力。宋高宗和秦桧等大本营指挥者获悉后几乎调集所有兵力前去牵制金军,连护卫大本营的杨沂中一军也用上了,谈不上宋高宗或秦桧有意撤军使其孤军问题。更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十二道金牌”让岳飞撤军的情况。岳飞是私自撤军导致河南丢失。而且,岳飞抗旨不援顺昌刘锜,置国家存亡不顾,置友军生死不理的态度,不值得提倡。战后秦桧只给于二十万贯的表彰,并拒绝为岳飞升官。刘锜得十万贯,看起来岳飞比刘锜多,但是军队人数一分,岳飞比刘锜实际上少的多。岳飞和高宗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

以上史料足以证明,1140年9月岳飞根本没有接到命令放弃,而是看其他血战两个多月伤亡严重的将领撤军休整,岳飞“私自撤军”,让金国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张俊,王德,刘锜,杨存中苦战两个多月才保护下来的河南。

1141年正月金国又来进攻南宋淮西,高宗亲自指挥,高宗命令张俊,杨存中,王德,刘锜正面抗击金兵,韩世忠水路侧击,宋主力高宗心腹岳飞,断金退路。结果,张俊,刘锜,杨存中,王德等人和金国死磕,韩世忠按兵不动,岳飞离前线450里,抗旨畏敌不前。高宗连下十五道诏书,命令岳飞前进,岳飞三个月勉强前进三十里路。等战役结束,岳飞依然离前线四百里。因为岳飞的抗旨行为,至张俊,杨存中,王德在击败金兵,追击途中遇埋伏 ,杨存中所部全军覆没,只杨存中一人让王德拼死救出。六万宋军精锐损失。此战韩世忠最后也参加了战斗,岳飞荣幸的成为,南宋唯一一个从来没有和金主力打过的大将。成为南宋和金决定性战役都没有参加的主力。

高宗手诏,全面几诏,展示给大家一起看看。

第一诏,据深报,虏人自寿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庐州界上,张俊、刘琦等见合力措置掩杀。卿可星夜前来江州,乘机照应,出其前俊,使贼腹背受敌,不能枝梧。投机之会,正在今日,以卿忠勇,志吞此贼,当即就道。付此亲札,卿宜体悉。付飞。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三,发于正月二十九日。《高宗本纪》里面有讲到,正月二十九日下令杨沂中岳飞援淮西,此条日期确信无疑) 。

第二诏.比以金贼侵犯淮西,已在庐州,张俊、杨沂中、刘琦见并力与贼相拒。已亲札喻卿,乘此机会,提兵合击,必成大功,副卿素志。卿可星夜倍道来江州,或从蕲、黄绕出其后,腹背击贼。机会在此,朝夕须报,再遣亲札,想宜体悉。付飞。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四。排序没有问题,时间并没言明,所以略过不谈。

第三诏,虏犯淮西,与张俊和州相拒。已遣亲札,趣卿倍道前来,合力击贼,早夜以俟。卿忠智冠世,今日之举,社稷所系,贵在神速,少缓恐失机会也。再遣手札,卿当深悉。七日。付岳飞。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五。时间有备注。

第四诏,虏寇聚于淮西,张俊、杨沂中、刘琦已于和州巢县下寨,与贼相拒。韩世忠出兵濠上。卿宜倍道,共乘机会。前所发亲札,卿得之,必已就道。今遣张去为往喻朕意,卿更须兼程,无诒后时之悔。谅卿忠智出于天性,不俟多训也。付岳飞。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六。

第五诏,昨得卿奏,欲合诸帅兵破敌,备见忠谊许国之意,嘉叹不已。今虏犯淮西,张俊、杨沂中、刘琦已并力与贼相拒。卿若乘此机会,亟提兵会合,必成大功。以朕所见,若卿兵自薪、黄境出其后,腹背击贼,似为良策。卿更审度,兵贵神速,不可失机会也。再遣亲札,想宜体悉。付飞。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七。

第六诏,比屡遣手札,并面谕属官,仍遣中使趣卿提兵前来,共破虏贼。谅卿忠愤许国之心,必当力践所言,以摅素志。今据归正人备说,金贼桀黥头首皆在淮西。朕度破敌成功,非卿不可。若一举奏功,庶朕去年宥密之诏,不为虚言。况朕素以社稷之计,倚重于卿,今机会在此,晓夕以佇出师之报。再遣此札,卿宜体悉。十五日。付飞。御押。 高宗宸翰七十八。

第七诏,屡发手诏,及毛敦书、张去为继往喻旨,朝夕需卿出师之报。览二月四日奏,备悉卿意,然事有轻重,今江、浙驻跸,贼马近在淮西,势所当先。兼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琦、李显忠等皆已与贼对垒,卿须亲提劲兵,星夜前来蕲、黄,径趋寿春,出其贼后,合力剿除凶渠,则天下定矣。想卿闻此,即便就道。再遣亲札,宜深体悉。付岳飞。御押。一共十五诏,全面七诏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1141年3月此战结束以后,高宗对岳飞彻底失望。以犒赏之名,升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1141年4月,张俊和岳飞巡查淮西防务,岳飞公然提议,放弃淮西和山阳地区,动摇军心 ,被张俊如史上报朝廷,岳飞因此被高宗降职为节度使。岳飞不满写信给老部下张宪,张宪,岳云想谎报金国来进攻,想岳飞重掌兵权。被御史发现,又有岳家军九名将领揭发。按宋法律朝臣勾结边将就已经是谋反罪。

岳飞案经过大理寺审核,合议罪名成立,案犯九名,三名处死(岳飞,岳云,张宪)其他六名刑罚。

来看看岳飞事发时,下属将领的态度 ,就知道了。 被告发:岳飞、张宪、岳云 。 下属将领:王贵、姚政、庞荣、董先、傅选、李兴、徐庆、牛皋、王俊、胡闳休、李道等 鄂州御前诸军权都统制王贵,岳飞发小,跟着王俊告发岳飞 。 游奕军统制姚政,岳飞同乡,和右军统制庞荣一块跟着王俊告发岳飞 踏白军统制董先亲自到大理寺作证,证明岳飞曾经议论过朝廷和皇帝 。 背嵬军统制傅选主动参与告发岳飞 。 还有左军统制李兴 前军副统制王俊。


晓风2016

1142年初,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宋高宗赵构杀害,年仅39岁。岳飞生前一心收复山河,抵御外敌,可谓战功赫赫,对于这样一位民族英雄被害,古往今来,多少人为其愤愤不平,称为奇冤。

但是客观上讲,岳飞的死并不是偶然,他战功赫赫,他手握大军,他不顾皇威,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其中汉朝的韩信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细想之下,他们的死因可见一斑。

一,性格耿直,不会情人事故

说岳飞是“政治白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耿直的性格促使他从来不考虑皇帝心思,与同朝大臣关系也不好,本来耿直的性格是好事,但是伴君如伴虎啊,这些都是官场生存的关键,可以不屑,但是不能不顾。

二,过多干涉皇帝私事

岳飞曾上疏建议宋高宗立太子。高宗没有生育能力,仅有两个养子,这就尴尬了,于是在皇帝心里埋下了杀心。古往今来,有军权将军都尽量避免皇储事件,但是岳飞的直接干预,直接导致了君臣间隙。

三、手握大军,军威大于皇威

宋朝自高祖赵匡胤立朝以来,就一直防止着武将手握大军,手掌军权,但是岳飞手握岳家军,军事才能卓越,并且,岳飞还不听话,这让皇帝哪里放心的下。岳飞在军中的威信过高,使宋高宗感到巨大威胁。

四、政治分歧是根本原因

岳飞与宋高宗政治分歧较大。岳飞一心“还我河山”,“迎回二圣”,由此可见,岳飞爱国,但不一定忠于赵构。在岳飞看来,宋高宗赵构只是个临时皇帝,而在赵构看来,他现在才是皇帝,他的心里只有"稳定”,所以,这才是岳飞死亡的真正原因。

所以,综上所述,岳飞在当时的赵构看来必须死,岳飞死了,自己的皇位才安定。


青梅煮史

岳飞的死,是各方博弈最终得出的结果。

首先,岳飞的官是赵构给的,但是岳飞的兵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招募的,因此,这只军队敢称“岳家军”。

兵权不在中央,必然遭到猜忌!

岳飞代表的是全民族的利益,但是,更迫切的是北方失陷土地人们的利益,而南方地主士大夫们则不会这么认为,南宋政权是建立在南方地主豪绅的基础之上,赵构可以说是他们选出来的维护自己利益的皇帝。相对于,收回故土这件事,南方地主想的更是自己的权益。

在南宋建立之前,虽然经济重心不断向南迁移,但是政治重心重来都在北方,因此,很容易出现北方氏族打压南方氏族的情况。而建立南宋之后,情况就变过来了,政权牢牢掌握在南方地主的手里,北方地主则沦为落水狗,不投降就成难民了。

加上大量流民和财富进入南方,无疑降低了劳动力的成本和增加了南方的财富,在二战中,由于德国迫害犹太人,大量犹太人带着财富和人才跑到了美国,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大量北方失去土地人跑去南方成为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北方的先进技术,南宋的经济因此得到发展。

因此,相对于收复故土这件事,他们更关心的是偏隅南方,对于北伐,如果北伐胜利,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而且政权的主导权反而可能会再次回到北方地主阶层手中;而如果北伐失败,金国可能直接南下灭了他们的老窝。这在他们看来,是一场冒极大风险而可能获得不到收益的战争。

在岳飞于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是多方都没有考虑到的,朝廷看到了求和的希望,以战求和是中国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当时金国也是害怕的,因为,当时的金国并不是铁板一块,是短时间内打败辽国和北宋建立起来的,武力打下的江山,加上落后的统治机构和不完善的统治政策,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坐住打下的江山。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国率先抛出橄榄枝,与南宋进行议和,但是议和的条件是必须先杀岳飞。

这个方案,得到了南宋朝廷的大部分人的认可。

那么,为什么赵构也同意了呢?

如果北伐成功,则赵构一定会成为千古明君,最起码也会像刘秀一样,开创一个时代,难道真的是赵构的昏庸吗?

赵构并不是昏庸的皇帝,他只是自私,缺乏远见。

当然,拥有这样的性格,是赵宋血统的真传,要知道赵构的祖宗,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对于武将,天生就是不放心,谁能保证岳飞不是赵匡胤,岳飞手下的人,不是赵匡胤底下那些人。

像郭子仪那样的人,自古只有一个,晚上睡觉都得把大门开着,怕皇帝猜忌,岳飞一心只想着战场,只想着打仗,上哪知道文人的心思是如此复杂。

从岳飞的悲剧可以看出,南宋必然灭亡。


史论纵横

这个问题曾国藩给出过答案,那就是有人问曾国藩为何不把湘军称为曾家军。曾国藩就列举了岳飞的这个例子。其认为如果自己同戚继光一样,那么自然可以叫曾家军,但是如果像岳飞一样拿着朝廷的军队,侍奉的还是充满猜忌的主,那么势必不能这样叫了,岳飞就是如此。

岳飞的岳家军早就引起了宋高宗赵构的猜忌,这种猜忌来自于岳家军的战绩,连金兵都可以战胜的岳家军,那赵构还能允许其叫岳家军吗?自然是要保证这支部队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而岳飞却不了解这一点,导致了岳家军过于的听从于岳飞,而不听从朝廷的命令,这是岳飞被皇帝排挤的主要原因。

再有就是岳家军在当时是少有的以骑兵为主的部队,可以说岳家军是宋军之中的精锐,花费的军费也是十分多的。但是岳飞却没能好好使用这支部队,按照赵构的想法,这支部队就是用来防卫金兵,伺机夺回失地的,但是岳飞却一直要迎回二帝,这可就让赵构犯了难。第一赵构不敢把岳家军给解散,第二赵构害怕岳家军真的带二帝回来。

一旦岳家军迎回了二帝,那么简单来说赵构的位置就不保了,于情于理赵构都要还权于徽宗。而如果赵构不愿意,那么岳家军就是二帝最好的军队,用来发动夺权的军队。这是赵构所不愿意看到的,而着根源在岳飞一个人。所以对于赵构而言,两全的方法便是处死岳飞,保留岳家军。


小司马迁论史

很多人从小就听过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自古以来是百姓崇仰的对象。那么岳飞的死到底冤不冤呢?要是从百姓的角度来看,岳飞肯定是死的很冤的,可以说是千古奇冤。毕竟岳飞对朝廷忠心耿耿、对士兵宽厚、对百姓仁慈,他自己清廉节俭、一心报国。他率领的军队战斗力超强,军纪严明,岳飞不死的话很有可能直捣黄龙、收复故土。这样一位一心为国的英雄人物竟然被杀害,难怪人们都会觉得冤。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事情都需要全面的看待。

民间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岳飞被杀纯属是被秦桧陷害,高宗皇帝被蒙在鼓里,如果你坚信这种说法的话,那说明你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是太匮乏了。你应该明白,能够决定岳飞生死的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如果宋高宗信任岳飞的话,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完全信任,也不会轻易的杀死岳飞的。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杀死岳飞呢?有下面几个原因:

1.岳飞不懂得揣摩圣意

宋朝的一个奇耻大辱就是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一雪”靖康之耻“迎回“徽钦二帝“是岳飞一直以来的愿望。虽然宋高宗皇帝时刻把”迎回徽钦二帝“挂在嘴边作为自己的政治口号,但是在他心里根本不是这样想的。徽钦二帝烂在北方才是高宗皇帝最大的希望,你想啊,真把徽钦二帝迎回来了,他的位置在哪里呢?和岳飞同时期的韩世忠等名将看的很明白,虽然也经常跟着喊喊口号,但是怎么能真去做呢?而岳飞就显然不懂得政治,揣测不出高宗皇帝的真实心思,决意要把徽钦二帝接回来。不光跟自己士兵讲话时用这件事鼓舞士气。跟高宗开会也不断地讲这件事,发现皇帝有片刻的犹豫或思想动摇他就跟皇上急眼,结果就是高宗对岳飞的不满情绪日渐累计,秋后算账是迟早的事情。

2.揭皇上的伤疤

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时候,宋高宗因为惊吓过度,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赵旉还夭折了。为了延续帝位,虽然高宗收养了宋太祖的两位七世孙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玖为养子,但内心处还抱有恢复生育功能,生一个亲生子的幻想,所以迟迟不肯明立储君。

这种难言之隐本来是皇帝的家事,皇帝不讲,大臣也不敢问,这种君臣之间默契的沉默偏偏又被岳飞打破了。在绍兴8年(1138年),岳飞回朝述职,办完公事之后,又开始管起皇帝的家事,公开上书要求皇帝立储,这一下子可是触犯了两大禁忌:皇帝不能生育的秘密以及武将干政!尤其是第二条武将干政是最为致命的,大家都知道宋王朝是怎么来的,是赵匡胤夺来的,为了不重演前朝悲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从此以文官压制武官,武官干政成为大宋朝廷的禁忌,岳飞却偏偏去触碰这个禁忌,你想高宗皇帝能不想杀了他么?

3.岳飞违旨抗命不听话

对岳飞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岳飞是极力反对议和的。可是,不管议和再怎么不合理,那也是皇帝拍板决定的事情,做大臣的应该果断执行才是。而岳飞偏偏任性的很,先是对皇帝的决策指手画脚、冷嘲热讽。“议和”完成后,岳飞又公开反对,反对无效就以辞职威胁高宗皇帝,你想岳飞是有多混。

早在被杀害的前5年(1137)年,岳飞因为和张俊有矛盾,就给高宗提了一个辞职报告,不等高宗回复就直接撂挑子不干走人了,高宗派人劝了6天才把这位大爷劝回来。两年后,岳飞不光对“议和”冷嘲热讽,并再次以辞职威胁高宗皇帝,这一次高宗皇帝直接无视了。1140年,岳飞回朝述职,又跟高宗提辞职,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给拒绝了。三四年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皇帝权威,违旨抗命,就算皇帝脾气再好,也动了杀心了。

4、岳飞功高震主,直接威胁皇帝统治

我们都知道,宋朝一向是以文官节制武官的,武将的位置其实是很低的,绝对不能干政。即使在外面出兵作战,也必须要按照皇帝授予的“阵图”,绝对不可以自作主张,一旦战事结束就要立刻交出兵权,想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中兴四将”的其他3位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就做的非常好,一旦打完仗就立马把兵权交出去,绝不参与政治,让高宗皇帝对他们100个放心,也让别人无法找到诬陷他们的借口。

而岳飞却偏偏又要去打破这些禁忌。岳飞作为一名武将,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调的很,显得极其特殊。最致命的是,他长期把持军权,他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张胆的培养自己的势力啊,你手握兵权、功高震主,对我大宋王朝的统治就是威胁啊。

宋高宗皇帝有杀岳飞的1000个理由,但是岳飞手握兵权、功高震主才是让高宗下定决心杀掉岳飞的最关键的原因。

虽然,岳飞是一个公认的英雄,但是他不会揣测圣意、揭皇上的伤疤、违旨抗命、功高震主,有这么多致命的地方却不自知,毫不收敛,被弄死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换了你在高宗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赤兔电影

浏览了一下其他网友们的回答,觉得有几个认识的误区需要澄清。

1、有网友说:(岳飞的官是赵构给的,但是岳飞的兵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招募的,因此,这只军队敢称“岳家军”。兵权不在中央,必然遭到猜忌!)

@我认为, 岳家军只是民间的说法,南宋时起义军蜂拥而起,有很多都投靠了岳飞(岳飞虽然级别不是最高的,但在民间威望很高,否则就不会直到今天知名度还这么高了)。然后那些归顺岳飞的农民军队就自称为岳家军,这个称呼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而且岳飞武功高强,在金兵中也颇有名声,岳家军的称呼常常出现在两军对垒自报家门时,可以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   所以岳家军只是口头的称呼,并不是一个编制。在正式的场合是不会出现的。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〇二中记载:

“今日之兵,分隶张俊者则曰:张家军;分隶岳飞者则曰:岳家军;分隶杨沂中者则曰:杨家军;分隶韩世忠者则曰:韩家军。”

请注意,《会编》在这里用了“分隶”二字,意思很清楚了,张、韩、岳的兵都是朝廷分给他们统帅的。


2、 (相对于收复故土这件事,他们(南宋官民)更关心的是偏隅南方,对于北伐,如果北伐胜利,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而且政权的主导权反而可能会再次回到北方地主阶层手中;而如果北伐失败,金国可能直接南下灭了他们的老窝。这在他们看来,是一场冒极大风险而可能获得不到收益的战争。)

@这里我强调的是, 用“他们”二字把是所有南宋官民都囊括进去是极不厚道的,因为苟安江南是赵构和秦桧个人的事。广大士大夫阶层至少有一半要求收复中原故土,因为必竟有他们的祖坟在那里。江南老百姓也不是北伐的反对力量,一个杭州老百姓发明,并流行于整个江浙一带的“油炸桧”已经说明一切。


3、 有网友说:(岳飞的死并不是偶然,他战功赫赫,他手握大军,他不顾皇威,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其中汉朝的韩信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细想之下,他们的死因可见一斑。)

@要我说此言差矣! 所谓功高震主之说是十分荒谬的,岳飞下狱前己多次辞官,宋廷仅保留两镇节度使、充万寿观司的虚职,对高宗没有任何威胁。高宗还有必要杀掉一个为保他们老赵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并且手无兵权已经过气了的大臣吗?这么做情商和智商是否有问题? 岳飞是为你老赵家卖命打江山,明明是领导者无情无义,非要歪辩成功高震主。最可气的是,后世无良文人,非要给统治者的低级错误找借口,可惜的是借口找到了,但国也亡了。因此 不要以小人之心去揣测历史人物的胸襟。历朝历代,明君也好,昏君也罢,那个不想稳固自已的政权,差别就是昏君会听小人言,没有雄才大略。所以英雄下场凄惨,厚黑纯粹是误国误民之术,绝不能做为官场之技,如果形成官场之术,国破山河碎,历史会重新上演。为传承民族英雄,要从大节上评价为好。

4、有网友 说说:(岳飞是“政治白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耿直的性格促使他从来不考虑皇帝心思,与同朝大臣关系也不好,本来耿直的性格是好事,但是伴君如伴虎啊,这些都是官场生存的关键,可以不屑,但是不能不顾。)

@说这话只能说这个人孤陋寡闻或对这段历史了解的不深入所形成的认识上的误区。首先,岳飞是情商非常高的人,我用一件事就能说明岳飞并不是只顾埋头做事死眉卡眼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就迎回二圣的问题来说,是高宗首倡群臣附和,这关岳飞个人什么事? 赵构提倡迎回二圣,是因为把钦宗掌握在自己手里比放在金国当人质省心多了,至少不会被金国所利用,金国人也懂这一点,所以直到最后也没把钦宗放回去。 而岳飞因为怕高宗心有顾忌并没有说迎回二圣,而是“迎回天眷”,可见岳飞并不是政治上的白痴。


如果真的肯翻一翻史料,真的愿意把目光从岳飞这个焦点人物身上移开,去认真了解一下其他同时代抗金名将和大臣的生平的话,就很容易发现岳飞的情商和政治水平是当时大臣中最高的,非常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包容性远比今人凭传统印象想象的高,与同僚的关系也是所有大臣中最好的。 他不仅不是政治白痴,相反他政治眼光远大,政治嗅觉也极为灵敏;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独立领军后更是温和、恭谨而且谦逊低调到了几乎有些自我压抑的程度,所谓的“循循如书生”“时人至今号为贤将”。和岳飞个人关系最好的 韩世忠,一开始因为岳飞三十二岁就达到了自己四十岁的成就,一度很不爽岳飞,岳飞每次给他写的问候信都统统不回复,直到岳飞平杨幺后主动送了他一艘车船才哄好。不过送车船之前他跟岳飞的关系,也已经算老韩的人际圈中不错的了,因为他和刘光世的互相看不顺眼已经到了要领兵开片、然后劳动皇帝和百官亲自出面劝架、劝和了还要宰相带群臣拜贺的地步。而和他是双重儿女亲家的张俊,与他芥蒂深到在绍兴十一年陷害他谋反的时候可以连眼都不眨一眨。


5、有网友说:(岳飞过多干涉皇帝私事,说他曾上疏建议宋高宗立太子。高宗没有生育能力,仅有两个养子,这就尴尬了,于是在皇帝心里埋下了杀心。古往今来,有军权将军都尽量避免皇储事件,但是岳飞的直接干预,直接导致了君臣间隙。)

@这话纯粹是扯淡!高宗早就失去生育能力,立养子做皇储是早晚的事,何尴尬之有啊? 建言立储是国策,而且是朝野的共识。赵构立储的问题,在当时已经不是单纯的天子家事了,而是和宋金和战形势和他自己的统治合法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赵构本人的合法性本来没什么大问题,但就是因为绝后又迟迟不立皇嗣,所以金人后来才想出了要立“丙午元子”也就是宋钦宗之子以离散南宋和中原遗民人心、动摇赵构统治合法性的招数。而如果赵构当时能赶紧正皇储之位的话,这个麻烦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这才是为什么南宋初一帮名臣都着急跟赵构建议立太子的原因。 所以立储一直是大事而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禁忌。北宋时期还有两位参与立储的武将李璋和燕达,不但没什么事儿还荣宠而终。所以“武将参与立储甚至大臣参与立储就是找死”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的。 而岳飞在绍兴八年建议赵构立太子之前,恰好刚得到了来自敌后的谍报,说金人打算扶立钦宗之子在中原成立伪政权以替代刘豫。恰恰是出于公心,岳飞才向高宗建议正皇储之位,这也是宋金在南宋皇统地位争夺斗争中的关键背景之一。

岳飞的死因在排除所有的意淫后再重温历史就会发现, 当时宋金已经开始进行第二次和议,由于兔死狗烹,一心苟安江南一禺的高宗在秦桧的怂恿下开始收回各大将的兵权。如果金人的威胁彻底解除了收回兵权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秦桧给高宗灌了迷魂汤,鬼使神差的在金国威胁尚在时便自毁长城,完全忘记了金人狡黠无信的一面! 而秦桧表面上看是替高宗打算,实际上他另有图谋。因为他做为金国的内应,身负破坏南宋国防体系的任务,干掉南宋大将,为金国灭宋扫除一切障碍才是他最主要的目的。秦桧杀岳配合了金国的战略规划! 这个判断是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的, 《金国南迁录》记载:……孙大鼎又疏曰:“古今殊时,事势亦异,……天会八年冬,诸大臣会于黑龙江之柳林,陈王悟室忧宋氏之再兴,其臣如张浚、赵鼎则志在复仇,韩世忠、吴玠则习知兵事。既不可以威服,复构怨之已深,势难先屈,欲诱以从,阴纵秦桧以归,一如忠献王之所料。及诛废其喜事贪功之将相,始定南疆北界之区画,然后方成和议……”。 从中可以看到,秦桧破坏南宋国防力量的背后有金人的影子。 《宋史·秦桧传》〈兀术遗桧书〉记载:“‘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秦桧做为金国内应,执行金国主子“杀岳换和平”的指令,陷害岳飞,假传圣旨谋杀岳飞,这是岳飞之死的真正原因。)

与其说岳飞必须死,不如说在秦桧看来所有抗金大将都必须死才是更准确的!只是历史并没有给秦桧这个汉奸卖国贼这个机会。在其陷害岳飞之前,秦桧曾经陷害过韩世忠,一心要置其于死地!如果不是岳飞及时传递消息,如果不是韩世忠曾经勤王救驾,这个抗金大将早就在岳飞之前就变成秦桧的刀下之鬼了!

南宋学者欧阳守道在纪念岳飞的文集中写道:“岳忠武王之死,孰杀之?金人不能杀王于战,能杀王于狱。盖自遣秦桧来相,而金人之令行于江南矣!其所欲杀,岂独一岳王?桧方次第扫除以报,而艺祖在天,丕降罪疾,殛之,然后三、四忠贤幸免,中国再有生气。王不幸,最先死,死且孥,哀哉”! (殛之”一句意思是:秦桧正准备逐个害死南宋的忠贤之士,之后再给金人一个交待,但是宋太祖的英灵在天上,知道秦桧的罪行,于是降下罪疾,处死了秦桧。)


萌萌妈妈E

个人和僵化政治的对抗,是岳飞必须死的根本原因。岳飞必须要死,有很多内容可以说,一来,反驳一些观点;二来,再说我的观点。

岳飞政治不成熟:迎回二圣,不足以死

有很多人觉得,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没有将赵构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其实这个观点不成立。因为“迎回二圣”的说法就是赵构自己说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岳飞会没有这点敏感性?所以岳飞上表之中说的也是“迎天眷还朝”。换句话说,即使岳飞能够把二圣迎回来,没有兵权、人事任免权,老皇帝爹和老皇帝哥哥根本对赵构构成不了影响。早在宣和七年,金兵入侵,宋徽宗就出逃,把皇位让给了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钦宗。后来,因为高俅和童贯勤王,士大夫南逃,宋徽宗在镇江形成第二个朝廷,并且还颁布圣旨,结果并没有多少人鸟他,因为没有权力,只有名头是没有用的。 这说明什么?迎回二圣不是政治禁忌,岳飞这么说根本不是招来杀生之祸的原因。

岳飞的作用:岳飞是否真的战无不胜?

这个这里不作反驳,只是提出质疑。我们熟知的岳家军大破金兀术,取得了“郾城大捷”,也称朱仙镇大捷,这个现在还存疑。因为这段历史是岳珂《鄂王行实编年》及《宋史 · 岳飞传》记载的,而这个岳珂是岳飞的孙子。在正史中没有这个记载,当然正史也有可能被秦桧父子改了。所以这个有疑点。 这里牵扯到岳飞的作用是否真的不可代替?还有的是,岳飞的军队以步兵为主,是否真的可以直捣黄龙,与金朝的骑兵一战?

宋朝国力不允许

在北宋神宗年间,宋朝的国力确实十分强大,但是经过战争等原因,到了南宋这个时候,宋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以前。神宗年间朝廷的收入约为6000万贯,而到了这各时候只有1000万贯,岳飞的军费开支压得南宋这个朝廷喘不过气。 宋朝开国,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把财政、军事、行政权等全部分开,这又不允许岳飞像清代的曾国藩这些人一样自筹军费。一旦自己筹军费,容易尾大不掉。所以赵构勒紧裤腰带,为岳飞筹军费,财政难以为继,那么要么罢免他,要么杀了他。

军事力量:岳飞有着七分之五的兵力

南宋当时很多有名的将领,如“中兴四将”的其余三人:刘光世撂挑子不干;韩世忠揣着明白装糊涂;张俊后来参与陷害岳飞。岳飞一家统领如此多的军队,即使赵构相信他,但是秦桧拿了赵匡胤做例子,赵构马上就吓到了。毕竟,岳飞自己不做皇帝,万一手下的弟兄来个黄袍加身呢?(这个是赵构的猜想,不是我的猜想)

性格原因:两次和皇帝闹矛盾

第一次是赵构承诺把刘光世卸任后的兵权给岳飞,但是后来赵构反悔了,岳飞回庐山给他妈守墓去了。皇帝几次三番请他,他都没有答应,最后还是岳飞的老部下来请,说了一句带有威胁意味的话以后才出山。 第二次就是岳飞妄议“立太子”,立太子这个事儿适合文官说,不宜武官讲,其中的利害缘由还有有的,尤其是岳飞这样手握兵权的人。

主因:宋朝僵化的“国是之争”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我们另外熟知的一个人司马光极力反对变法。王安石倒台以后,司马光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全部废除“新法”,其中有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全部废除。这是因为宋朝的政治已经演变为士大夫的党政,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就是全盘否定。这也是宋朝大词人苏轼不受两边待见的原因,他也是“国是之争”的牺牲品。 岳飞则是夹在了“主和VS主战”之间,国家的大政方针决定“和”,那么岳飞必死,因为杀了其他人也不管用,岳飞一死,其他人就安担了。(主战不一定好,主和也不一定坏,清朝的李鸿章就是主和的牺牲品,而主战的翁同龢则是“文人误国”了。) 那个时候,对于南宋来讲,主和是上上之策,后来的朱熹、赵翼等人都对南宋主和这件事发表了支持的言论。


历史答人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从当时宋金双方的状势上看,宋金双方已经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即宋金谁也没有实力消灭对方。金朝一方主和派己经占了上风,大家都希望通过战争手段迫使南宋赵构妥协求和,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其中金兀珠是这一派最坚定支持者,在临终前曾留下遗言,若宋方面坚持打仗,则可扶持天水郡公,即赵恒在开封建国与宋分庭抗礼,并以此威胁南宋赵构。

而南宋方面,宋高宗赵构即位是就颠沛流离,经历苗刘兵变,淮泗兵变,不仅自己唯一儿子被吓死,自已也被吓得失去生育能力,最惨的时候被金军追得逃到海上。好不容易安定下来,赵构只想做一个太平天子,不想再经历以前颠沛流离的日子。所以对手握重兵的中兴四将,即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心怀忌惮。但为了抗衡金兵南下不得不倚靠他们。

而秦桧据说从金国逃亡回来的金国奸细,是金国利益代言人。其所言所行是金国幕后指示,对赵构进行威逼利诱。赵构对秦桧十分防犯,据史料记裁,赵构害怕秦桧随时加害自己,身上随时都藏着一把刀。直到秦桧病死。

随着局势变化,宋金两国上下都达成了议和的意向。宋高宗开始处理中兴四将。四将中的张俊最先察觉危机,马上向秦桧投诚,后来变成迫害岳飞的帮凶;刘光世年事已高,自动解除兵权,将手中的淮西兵权交给了朝庭;而韩世忠跑到宋高宗面前,哭诉着表示对朝庭,宋高宗的忠心,从此与妻子梁红玉闲居家中,潜心诗词,不再过问军政大事。

而岳飞是唯一一位被以“莫须有”罪名处死的将军。岳飞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岳飞20岁投军抗金,精忠报国,屡立奇功,“岳家军”名震四方,令金军闻风丧胆。岳飞以“迎二圣”为名号召众反金力量北伐金国,这点令高宗很不高兴。在立储问题上彻底激怒高宗。在南宋数次抗金战役中,南宋王朝实力逐渐强大,宋高宗皇位日益稳固。宋高宗心里已经明白即使没有岳飞,大宋也可以抗衡北方的金国,所以心里下定决心除掉岳飞。

岳飞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惋惜和同情,他精忠报国,直捣黄龙的精神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敬仰。而秦桧,张俊等人至今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万世唾弃!


锋枫2016

岳飞的死是一种悲剧,也是南宋偏安一隅的政策的牺牲者。因为以南宋的实力是没有办法攻击并且统一北方,这个时候还是骑兵天下,南宋有利的并不是骑兵。你可以参看一下韩世忠将兀术围在黄天荡就知道南宋强悍的是什么?

而南方的水网让北方的骑兵也没有办法发挥他的速战速决的能力,这也就保护了南宋得暂时的安全。

南宋局面一旦稳定,主战派就失去了市场。宋之前是尚武的,主政的大部分是武将。但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武将的势力就大大的下降,文官的势力抬头。这个是从宋元明清都一直如此。

打仗要花费的10万人马粮草供给是一个大大问题,赵构也只也是希望能够收复北方,但是实际上没钱了。你可以当参照北宋初年,他们是存钱,然后想拿回幽云16州但是失败了。所以没有办法支撑继续打下去。



岳飞用了12道金牌才召回,这就犯了宋高宗的大忌,因为宋朝对武将是十分猜忌,而且是拼命打压的。他们情愿不要战斗力,也不愿让武将专权。这个从杯酒释兵权里面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岳飞犯了大忌,这是宋高宗想杀他的原因之一。


这里面秦桧的作用是至关重要,当秦桧感知到宋高宗这个意思的时候,他就马上开始着手怎么谋害岳飞,有人说给秦桧翻案,这是宋高宗的意思,不应该怪秦桧,这简直是胡说八道。要知道整个陷害过程全部是秦桧一手策划。秦桧为了加速跟金国联盟,所以就直接诬陷岳飞。所以他钉在耻辱柱上是翻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